-
擅长:消化内镜下微创手术诊疗,包括胃肠息肉、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胆石症、梗阻性黄疸,消化道出血等。消化系统常见疾病诊治,幽门螺杆菌感染、消化性溃疡、反流性食管炎、急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等。
向 Ta 提问
吕富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主任医师,知名专家、研究生导师,博士;擅长各种消化道疾病的内镜检查及微创手术。发表相关核心期刊论文十余篇,主要致力于消化系统疾病的内镜下诊断及微创介入治疗研究,擅长胰胆疾病、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及胃肠道早癌的内镜下微创治疗。
展开-
胰腺炎检查方法有哪些
胰腺炎的检查包括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其他检查。血液检查中血清淀粉酶起病2-12小时开始升高,48小时下降,超3倍可确诊但高低不一定反映病情,血清脂肪酶病后就诊晚时有用;影像学检查里腹部超声是首选,CT能明确分级和并发症,MRI及MRCP助于观察胆道胰管;其他检查中腹腔穿刺对重症有帮助,ERCP可明确胆道情况但有创。不同人群检查有需注意的点,如儿童、肥胖、基础疾病、肾功能不全、装有金属植入物、老年等情况。 血清脂肪酶:血清脂肪酶常在起病后24-72小时开始升高,持续7-10天,对病后就诊较晚的急性胰腺炎患者有诊断价值,且特异性也较高。不同年龄段人群血清脂肪酶的正常参考值略有差异,在解读时需注意;对于肥胖患者,血清脂肪酶的测定可能会受到脂肪代谢等因素的影响。 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腹部超声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初步判断胰腺大小、有无胆道疾病等。急性胰腺炎时可发现胰腺肿大,胰内及胰周围回声异常;慢性胰腺炎时可发现胰腺实质回声不均、胰管扩张等。对于儿童患者,腹部超声检查相对安全,但需注意儿童腹腔气体较多可能影响图像质量;对于肥胖患者,超声检查的准确性可能会降低。 CT检查:CT是诊断胰腺炎的重要影像学检查,能明确胰腺炎的分级、有无局部并发症等。轻症可见胰腺非特异性增大和增厚,胰周围边缘不规则;重症可见胰腺周围区消失,网膜囊和网膜脂肪变性,胸腹膜腔积液等。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的患者,CT表现不同,医生可根据CT结果制定治疗方案;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含碘对比剂进行CT检查时需谨慎,避免发生对比剂肾病。 MRI及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MRI对胰腺炎的诊断价值与CT相似,MRCP有助于观察胆道和胰管的情况,对于诊断胆源性胰腺炎有重要意义。在儿科患者中,MRI检查相对安全,但需要患儿保持静止;对于装有心脏起搏器等金属植入物的患者,不能进行MRI检查。 其他检查 腹腔穿刺:对于重症胰腺炎患者,腹腔穿刺可抽出血性液体,其中淀粉酶含量显著升高,对诊断和判断病情严重程度有帮助。在进行腹腔穿刺时,需严格遵守操作规范,避免引起感染等并发症;对于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进行腹腔穿刺需谨慎。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对于考虑胆源性胰腺炎的患者,在急性期过后可行ERCP检查,不仅可明确胆道有无结石、胆道梗阻等情况,还可进行相应的治疗,如取石、引流等。但ERCP是有创检查,可能会诱发胰腺炎等并发症,在操作前需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对于老年患者,ERCP操作的风险相对较高,需密切观察术后情况。
2025-10-17 12:35:14 -
脾大是肝硬化吗
脾大不等同于肝硬化,肝硬化是脾大常见原因之一,感染性因素、血液系统疾病、结缔组织病等也可致脾大,鉴别需病史采集、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不同人群需综合评估,脾大患者需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治疗。 肝硬化时脾大的机制 肝硬化患者由于门静脉高压,使得脾静脉回流受阻,脾窦淤血,进而导致脾脏纤维组织增生,引起脾脏肿大。同时,肝硬化时机体的一些体液因子变化等也参与了脾脏的增生肿大过程。据相关研究,在肝硬化患者中,约70%-85%会出现脾大的情况。 其他可引起脾大的原因 感染性因素:病毒感染(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寄生虫感染(如疟疾等),这些感染可导致脾脏内巨噬细胞等增多、增生,从而引起脾大。例如,疟疾患者由于疟原虫在脾脏内寄生繁殖,刺激脾脏网状内皮系统增生,导致脾大。 血液系统疾病: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等血液系统疾病会影响骨髓造血及脾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引起脾大。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为例,患者的脾脏常明显肿大,可肿大至脐水平甚至更低。 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结缔组织病可累及脾脏,导致脾大,这与自身免疫反应介导的脾脏损伤等有关。 脾大与肝硬化的鉴别诊断 病史采集:对于有长期酗酒史、病毒性肝炎病史等情况的患者,需警惕肝硬化可能;而对于有明确感染病史、血液系统疾病史或结缔组织病病史的患者,则要考虑相应病因导致的脾大。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是初步筛查脾大及查找病因的常用方法,可测量脾脏的厚度、长度等指标。肝硬化患者的脾脏超声表现除了大小改变外,还可能有实质回声改变等;而对于血液系统疾病导致的脾大,超声可能显示脾脏内有异常的回声结构等。CT及MRI检查对于更精确地判断脾脏大小、形态及周围组织关系等有帮助,能更清晰地鉴别不同病因引起的脾大以及与肝硬化脾大的区别。 实验室检查:肝硬化患者常伴有肝功能异常(如转氨酶、胆红素升高等)、凝血功能异常等;血液系统疾病导致的脾大患者可能有血常规的明显异常,如白血病患者可有白细胞计数显著异常、恶性淋巴瘤患者可能有淋巴细胞等异常改变;结缔组织病导致的脾大患者可能有自身抗体阳性等实验室指标异常。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在面对脾大时需综合考虑上述因素进行评估。例如,长期酗酒的中年男性,出现脾大时要高度警惕肝硬化的可能,应进一步完善肝功能、肝炎病毒标志物等检查;而儿童出现脾大则要重点排查感染性因素等,因为儿童免疫系统发育特点使得感染相关脾大较为常见。同时,对于脾大的患者,无论何种病因,都需要及时就医,进行全面评估以明确病因,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2025-10-17 12:34:11 -
气滞胃痛颗粒治哪种胃病
气滞胃痛颗粒用于治疗肝郁气滞、肝胃不和引起的胃病,适用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儿童一般不建议用;孕妇需医生评估利弊后决定是否使用;老年人用药要关注反应及基础疾病;服用时若生活方式不良会影响效果,有严重基础疾病者用药需更谨慎。 一、适用的胃病类型 1.慢性胃炎:从中医角度看,慢性胃炎多与肝郁气滞、肝胃不和相关。肝郁气滞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气机阻滞,出现胃脘胀痛等症状,气滞胃痛颗粒能通过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来缓解慢性胃炎患者的不适。有临床研究显示,气滞胃痛颗粒可改善慢性胃炎患者的胃脘疼痛、胀满、嗳气等症状,调节患者的胃肠功能。 2.消化性溃疡:对于因肝郁气滞、肝胃不和引发的消化性溃疡,气滞胃痛颗粒能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它可以调理气机,缓解溃疡患者因气机阻滞导致的胃脘部疼痛等症状。一些临床观察发现,气滞胃痛颗粒配合常规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药物,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溃疡的愈合。 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脾胃功能相对较弱,目前关于气滞胃痛颗粒在儿童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相对较少,所以一般不建议儿童使用气滞胃痛颗粒,以免出现未知的不良反应或影响儿童正常的生长发育。 2.孕妇:孕妇属于特殊人群,使用任何药物都需要谨慎。气滞胃痛颗粒的成分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目前缺乏孕妇使用气滞胃痛颗粒的充分安全性数据,所以孕妇应在医生的严格评估下,权衡利弊后再决定是否使用该药物,如果确实需要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密切观察自身和胎儿的情况。 3.老年人:老年人肝肾功能有所减退,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使用气滞胃痛颗粒时,应密切关注自身的用药反应,如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同时,老年人如果有其他基础疾病,在使用气滞胃痛颗粒时需告知医生正在服用的其他药物,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三、与其他情况的关联 1.生活方式影响:如果患者在服用气滞胃痛颗粒治疗胃病期间,仍保持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长期熬夜、精神压力过大、饮食不规律(经常暴饮暴食或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会影响气滞胃痛颗粒的治疗效果,导致胃病症状难以缓解甚至加重。所以在使用气滞胃痛颗粒治疗胃病时,患者应调整生活方式,保持心情舒畅、规律作息和合理饮食。 2.病史因素:对于有严重基础疾病(如心脏病、肝病、肾病等)的胃病患者,在使用气滞胃痛颗粒时,由于本身的基础病史可能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所以需要更加谨慎。医生在开具气滞胃痛颗粒时会充分评估患者的病史情况,患者也应如实告知医生自己的病史,以便医生合理用药。
2025-10-17 12:32:48 -
哺乳期胆囊炎怎么缓解
哺乳期胆囊炎一般治疗包括饮食调整(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少食多餐)和休息活动(保证充足休息、适当轻度活动);药物治疗需谨慎,症状重时遵医嘱选对婴儿影响小的药物;少数严重者可能需手术治疗,手术时机和方式要综合母婴情况;哺乳期女性要关注自身状况,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建议,注意营养补充和休息。 一、一般治疗 1.饮食调整 对于哺乳期胆囊炎患者,饮食方面需注意。应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如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因为高脂肪饮食可刺激胆囊收缩,加重胆囊炎症状。建议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等,保持大便通畅,这有助于减少胆囊炎的发作诱因。例如,蔬菜中的西兰花、菠菜等,水果中的苹果、香蕉等富含膳食纤维,对肠道健康有益。 少食多餐也是重要的饮食原则。避免一次进食过饱,可将每日三餐分为5-6餐,这样可以减轻胆囊的负担,缓解胆囊炎引起的不适。 2.休息与活动 保证充足的休息,让身体有足够的时间恢复。哺乳期女性可能因照顾婴儿休息不足,但仍需尽量安排时间休息。适当的活动也很关键,如散步等轻度活动,有助于促进胃肠道蠕动,对胆囊的排空也有一定帮助,但要避免剧烈运动。散步可以在饭后半小时左右进行,每次15-20分钟,根据自身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 二、药物治疗 由于处于哺乳期,药物使用需谨慎。如果胆囊炎症状较轻,一般优先考虑非药物治疗。但如果症状较重,如出现剧烈腹痛、发热等情况,可能需要使用药物。此时需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对婴儿影响较小的药物。例如,某些抗生素在哺乳期使用需权衡利弊,医生会根据具体病情判断是否使用以及选择合适的药物。 三、手术治疗 对于少数病情严重、药物治疗无效的哺乳期胆囊炎患者,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但手术时机的选择非常重要,要综合考虑母婴的情况。手术方式的选择也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来定。例如,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一种常用的手术方式,但在哺乳期进行手术时,要充分评估手术对哺乳的影响以及对母亲身体恢复的影响。 四、特殊人群(哺乳期女性)温馨提示 哺乳期女性身体处于特殊时期,胆囊炎的发生可能与哺乳等生活方式有关。要密切关注自身身体状况,一旦出现胆囊炎相关症状,如右上腹疼痛、恶心等,应及时就医。在就医过程中,要告知医生自己处于哺乳期,以便医生选择合适的检查和治疗方案。同时,要遵循医生的建议,在治疗过程中注意自身的营养补充和休息,以保证自身身体恢复和婴儿的喂养需求。例如,在饮食调整时,要确保摄入足够的营养来维持自身健康和乳汁分泌,可选择一些低脂、高蛋白的食物,如瘦肉、鱼类等。
2025-10-17 12:30:57 -
食物变质会引起拉肚子吗
食物变质可能引发拉肚子,变质食物滋生的病原体(如沙门氏菌、诺如病毒等)及产生的毒素会致肠道炎症、吸收功能紊乱等而腹泻,儿童、老年人及胃肠病患者食用后反应不同,需关注并及时应对。 一、食物变质滋生病原体导致拉肚子的机制 细菌感染:例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以沙门氏菌为例,被污染的变质食物进入人体后,沙门氏菌会在肠道内繁殖,侵犯肠黏膜,引起肠道炎症反应。肠道黏膜受到刺激后,分泌功能亢进,水分和电解质分泌增加,同时肠道蠕动加快,导致腹泻。研究表明,沙门氏菌感染后引发腹泻的概率较高,患者多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 病毒感染:如诺如病毒,污染的变质食物是诺如病毒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诺如病毒感染人体后,会附着在小肠上皮细胞表面,破坏细胞结构和功能,影响肠道对营养物质和水分的吸收,从而导致腹泻发生,一般起病较急,患者会出现腹泻、呕吐、恶心、腹痛等症状。 二、食物变质产生毒素导致拉肚子的机制 细菌产生毒素:一些变质食物中的细菌会产生如葡萄球菌肠毒素等。葡萄球菌肠毒素耐热,一般的烹饪方法难以破坏。当人体摄入含有葡萄球菌肠毒素的变质食物后,肠毒素会刺激肠道,引起肠道黏膜的分泌、运动等功能紊乱,导致腹泻。患者可能在进食后较短时间内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腹泻为水样便等。 三、不同人群食用变质食物后拉肚子的差异及应对 儿童:儿童的免疫系统相对较弱,食用变质食物后更易出现拉肚子的情况。而且儿童腹泻容易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例如婴幼儿,若食用变质食物引起腹泻,家长需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尿量等情况。如果腹泻次数较多,应及时就医,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防止出现严重后果。因为儿童的身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差,一旦发生脱水等情况,进展可能较快。 老年人:老年人的胃肠功能本身有所减退,食用变质食物后发生拉肚子的风险较高。老年人拉肚子后,身体恢复相对较慢,还可能引发其他并发症,如营养不良、电解质紊乱加重等。老年人食用变质食物出现拉肚子症状时,应注意休息,适当补充淡盐水等,但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严重症状,如发热、剧烈腹痛等,需及时就医检查治疗。 健康人群与患病人群:健康人群偶尔食用少量变质食物后可能通过自身的免疫和胃肠调节机制有一定的代偿,但也可能出现拉肚子情况;而本身患有胃肠道疾病(如胃溃疡、肠炎等)的人群,食用变质食物后更容易诱发拉肚子,且症状可能更严重,会加重原有的胃肠道病情,需要更加谨慎地避免食用变质食物,一旦出现拉肚子等不适,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医疗措施。
2025-10-17 12: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