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富靖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擅长:消化内镜下微创手术诊疗,包括胃肠息肉、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胆石症、梗阻性黄疸,消化道出血等。消化系统常见疾病诊治,幽门螺杆菌感染、消化性溃疡、反流性食管炎、急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等。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吕富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主任医师,知名专家、研究生导师,博士;擅长各种消化道疾病的内镜检查及微创手术。发表相关核心期刊论文十余篇,主要致力于消化系统疾病的内镜下诊断及微创介入治疗研究,擅长胰胆疾病、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及胃肠道早癌的内镜下微创治疗。

展开
个人擅长
消化内镜下微创手术诊疗,包括胃肠息肉、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胆石症、梗阻性黄疸,消化道出血等。消化系统常见疾病诊治,幽门螺杆菌感染、消化性溃疡、反流性食管炎、急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等。展开
  • 胃胀气的最快处理方法

    缓解胃胀气可从调整饮食与生活习惯入手,包括控制进食速度与量、避免易产气食物、适度运动;非药物干预无效时可考虑药物辅助,如促胃肠动力药、消化酶制剂;还可通过腹部按摩缓解;若胃胀气持续不缓解或伴其他异常症状需及时就医评估,排查器质性病变,不同年龄人群各有特点需分别注意相关事项。 一、调整饮食与生活习惯 1.控制进食速度与量:细嚼慢咽可减少空气吞入,避免暴饮暴食,每餐七八分饱为宜。过快进食或过量进食易导致胃内气体积聚引发胀气,不同年龄人群需注意相应的进食量,儿童要根据其年龄阶段合理控制,如幼儿每餐食量相对较少且需定时定量。 2.避免易产气食物:减少摄入豆类(如黄豆、黑豆等)、洋葱、土豆、碳酸饮料等易产气食物。不同生活方式人群若有长期高摄入易产气食物的习惯,应逐步调整。例如久坐办公室人群常因工作忙选择便捷食物,易忽视食物产气情况,需提醒其关注饮食选择。对于有胃肠道基础疾病病史的人群,更要严格限制易产气食物摄入,防止加重胀气。 3.适度运动:餐后适当散步,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气体排出。不同年龄运动方式和强度不同,儿童可在家长陪伴下进行简单的爬行、慢走等运动;成年人可选择快走、慢跑等;老年人则适合轻柔的太极拳、慢步走等。运动能促进胃肠蠕动,改善胃胀气情况,但有心血管疾病等病史的老年人运动需注意强度,避免剧烈运动导致不适。 二、药物辅助(非药物干预无效时可考虑,优先选择非药物方法) 1.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等,可增强胃肠道蠕动,促进胃排空,从而缓解胃胀气。但需注意不同人群的应用禁忌,儿童应谨慎使用,有心脏疾病等病史的人群使用前需咨询医生,因为多潘立酮可能存在一定心血管方面的风险。 2.消化酶制剂:当因消化功能减退导致胃胀气时,可使用消化酶制剂帮助消化,如复方消化酶等。对于有胰腺疾病等病史影响消化功能的人群,使用消化酶制剂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根据具体病情调整剂量等。 三、按摩缓解 1.腹部按摩: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轻轻按摩腹部,每次按摩10-15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按摩能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气体排出。不同年龄人群按摩力度不同,儿童按摩力度要轻柔,老年人按摩时动作也应温和,避免用力过度造成腹部不适。对于有腹部手术史等特殊病史的人群,按摩前需咨询医生是否适合进行腹部按摩。 四、就医评估 如果胃胀气持续不缓解或伴有腹痛、呕吐、体重下降等其他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胃镜、腹部超声等,以排除胃肠道疾病等器质性病变。不同年龄人群就医时的表现可能不同,儿童胃胀气伴有异常表现时更需重视,及时明确病因进行针对性处理。

    2025-10-17 12:39:34
  • 十二指肠大肠小肠直肠结肠怎样连接

    十二指肠、大肠、小肠、直肠、结肠通过特定连接构成连续消化道管道系统,保证食物有序完成摄入、消化、吸收到残渣排出过程,各部分连接异常或病变会影响整体功能,不同年龄段人群消化道各部分有差异,需关注其正常发育及病变影响并合理诊治。 十二指肠与空肠的连接:十二指肠是小肠的起始部分,呈“C”形包绕胰头,其下端与空肠相连,两者的连接部位称为十二指肠空肠曲,通常位于第2腰椎左侧,通过十二指肠悬韧带(Treitz韧带)固定。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十二指肠接受胃排空的食糜,空肠承接十二指肠传来的内容物继续进行消化和吸收。在儿童中,小肠的长度相对较长,其发育情况会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年龄较小的儿童小肠相对更细,但功能逐渐完善。对于有肠道疾病的儿童,如先天性肠道畸形等,可能会影响十二指肠与空肠的正常连接和小肠的整体功能。 结肠部分的连接 空肠与回肠向结肠的过渡:空肠和回肠的末端连接到盲肠,盲肠是大肠的起始部,位于右髂窝内。盲肠的左侧与回肠末端相连,回肠末端的黏膜形成上、下两个半月形的皱襞,称为回盲瓣,它可防止大肠内容物逆流回小肠。 结肠各部分之间的连接:盲肠向上延续为升结肠,升结肠在右侧腰部上升至肝右叶下方转向左形成横结肠,横结肠通过结肠左曲(脾曲)延续为降结肠,降结肠在左侧腰部下降至左髂嵴处移行为乙状结肠,乙状结肠下端连接直肠。直肠是大肠的末端,长约12-15cm,直肠上接乙状结肠,下连肛管。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结肠的形态和功能有一定差异。老年人结肠蠕动功能可能会减弱,容易发生便秘等问题。对于患有结肠疾病的人群,如结肠肿瘤等,会影响结肠各部分的正常连接和肠道的整体功能,需要通过医学检查如结肠镜等进行诊断和评估。 整体连接的生理意义 这些器官的连接构成了一个连续的消化道管道系统,保证了食物从摄入、消化、吸收到残渣排出的有序过程。十二指肠接收胃内容物进行初步消化,小肠进一步充分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结肠则吸收水分、电解质等,并将残渣形成粪便,最后通过直肠和肛管排出体外。任何一段消化道的连接异常或病变都可能影响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导致消化吸收障碍、腹痛、腹胀等一系列临床症状。例如,十二指肠溃疡可能影响十二指肠与空肠的正常消化功能;结肠炎症可能导致结肠的正常蠕动和吸收功能紊乱,进而影响整体的排便等生理过程。在儿童保健中,需要关注消化道各部分连接的正常发育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存在的先天性连接异常等问题;对于成年患者,要重视消化道各部分病变对整体功能的影响,通过综合的临床评估和相应的检查手段来明确病情并进行合理的治疗。

    2025-10-17 12:38:06
  • 宝宝肠胀气有什么有哪些治疗方案

    缓解宝宝肠胀气可采用多种方法,包括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按摩腹部5-10分钟、每天2-3次来促进肠道蠕动;用一只手托胸、一只手托臀呈飞机状抱宝宝几分钟来缓解不适;母乳喂养妈妈要避食易产气食物、注意哺乳姿势,配方奶喂养要选合适奶嘴、正确冲调奶粉;用温水拧干敷腹5-10分钟促进血液循环;严重时谨慎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 一、腹部按摩 1.操作方法:宝宝平卧,家长将双手温暖后,以肚脐为中心,用手掌轻轻顺时针按摩宝宝腹部,每次按摩时间约5-1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 2.作用原理:通过顺时针按摩可以促进宝宝肠道蠕动,帮助气体排出,缓解肠胀气。这是基于肠道蠕动受机械刺激影响的生理机制,适当的腹部按摩能有效改善肠道的运动状态。对于不同年龄的宝宝,都可以进行适度的腹部按摩,但要注意力度轻柔,避免引起宝宝不适。 二、飞机抱 1.操作方法:家长用一只手托住宝宝的胸部,另一只手托住宝宝的臀部,将宝宝的身体呈头低脚高的飞机状抱在怀里。 2.作用原理:飞机抱可以利用重力和体位的改变,缓解宝宝肠胀气带来的不适。这种体位能减轻肠道受到的压力,使气体更容易排出。一般每次飞机抱的时间不宜过长,几分钟即可,不同月龄的宝宝都可以尝试飞机抱,但要注意抱持的姿势正确,确保宝宝的安全和舒适。 三、调整喂养方式 1.母乳喂养宝宝:妈妈要注意自己的饮食,避免食用容易产气的食物,如豆类、洋葱、碳酸饮料等。因为妈妈摄入的食物成分会通过母乳传递给宝宝,影响宝宝肠道气体的产生。同时,要注意正确的哺乳姿势,确保宝宝能有效含接乳头,避免吸入过多空气。 2.配方奶喂养宝宝:要选择合适的奶嘴,奶嘴的孔大小要适中,避免宝宝在吃奶过程中吸入过多空气。冲调奶粉时要按照正确的比例,避免奶粉过浓或过稀。对于不同月龄的配方奶喂养宝宝,都需要关注喂养过程中的这些细节,以减少肠胀气的发生。 四、热敷 1.操作方法:用温水浸泡毛巾,拧干后敷在宝宝腹部,温度以宝宝能耐受为宜,每次热敷时间约5-10分钟。 2.作用原理:热敷可以促进宝宝腹部血液循环,放松肠道平滑肌,从而缓解肠胀气。但要注意热敷的温度和时间,避免烫伤宝宝皮肤。对于年龄较小的宝宝,热敷时更要严格控制温度和时间,确保安全。 五、药物干预(谨慎使用) 一般情况下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若宝宝肠胀气非常严重且经上述方法无法缓解,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药物,但要避免低龄儿童随意使用药物。医生可能会根据宝宝具体情况考虑使用一些有助于调节肠道功能的药物,但必须严格遵循医嘱,因为药物使用不当可能会对宝宝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2025-10-17 12:36:38
  • 胰腺炎检查方法有哪些

    胰腺炎的检查包括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其他检查。血液检查中血清淀粉酶起病2-12小时开始升高,48小时下降,超3倍可确诊但高低不一定反映病情,血清脂肪酶病后就诊晚时有用;影像学检查里腹部超声是首选,CT能明确分级和并发症,MRI及MRCP助于观察胆道胰管;其他检查中腹腔穿刺对重症有帮助,ERCP可明确胆道情况但有创。不同人群检查有需注意的点,如儿童、肥胖、基础疾病、肾功能不全、装有金属植入物、老年等情况。 血清脂肪酶:血清脂肪酶常在起病后24-72小时开始升高,持续7-10天,对病后就诊较晚的急性胰腺炎患者有诊断价值,且特异性也较高。不同年龄段人群血清脂肪酶的正常参考值略有差异,在解读时需注意;对于肥胖患者,血清脂肪酶的测定可能会受到脂肪代谢等因素的影响。 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腹部超声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初步判断胰腺大小、有无胆道疾病等。急性胰腺炎时可发现胰腺肿大,胰内及胰周围回声异常;慢性胰腺炎时可发现胰腺实质回声不均、胰管扩张等。对于儿童患者,腹部超声检查相对安全,但需注意儿童腹腔气体较多可能影响图像质量;对于肥胖患者,超声检查的准确性可能会降低。 CT检查:CT是诊断胰腺炎的重要影像学检查,能明确胰腺炎的分级、有无局部并发症等。轻症可见胰腺非特异性增大和增厚,胰周围边缘不规则;重症可见胰腺周围区消失,网膜囊和网膜脂肪变性,胸腹膜腔积液等。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的患者,CT表现不同,医生可根据CT结果制定治疗方案;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含碘对比剂进行CT检查时需谨慎,避免发生对比剂肾病。 MRI及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MRI对胰腺炎的诊断价值与CT相似,MRCP有助于观察胆道和胰管的情况,对于诊断胆源性胰腺炎有重要意义。在儿科患者中,MRI检查相对安全,但需要患儿保持静止;对于装有心脏起搏器等金属植入物的患者,不能进行MRI检查。 其他检查 腹腔穿刺:对于重症胰腺炎患者,腹腔穿刺可抽出血性液体,其中淀粉酶含量显著升高,对诊断和判断病情严重程度有帮助。在进行腹腔穿刺时,需严格遵守操作规范,避免引起感染等并发症;对于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进行腹腔穿刺需谨慎。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对于考虑胆源性胰腺炎的患者,在急性期过后可行ERCP检查,不仅可明确胆道有无结石、胆道梗阻等情况,还可进行相应的治疗,如取石、引流等。但ERCP是有创检查,可能会诱发胰腺炎等并发症,在操作前需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对于老年患者,ERCP操作的风险相对较高,需密切观察术后情况。

    2025-10-17 12:35:14
  • 脾大是肝硬化吗

    脾大不等同于肝硬化,肝硬化是脾大常见原因之一,感染性因素、血液系统疾病、结缔组织病等也可致脾大,鉴别需病史采集、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不同人群需综合评估,脾大患者需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治疗。 肝硬化时脾大的机制 肝硬化患者由于门静脉高压,使得脾静脉回流受阻,脾窦淤血,进而导致脾脏纤维组织增生,引起脾脏肿大。同时,肝硬化时机体的一些体液因子变化等也参与了脾脏的增生肿大过程。据相关研究,在肝硬化患者中,约70%-85%会出现脾大的情况。 其他可引起脾大的原因 感染性因素:病毒感染(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寄生虫感染(如疟疾等),这些感染可导致脾脏内巨噬细胞等增多、增生,从而引起脾大。例如,疟疾患者由于疟原虫在脾脏内寄生繁殖,刺激脾脏网状内皮系统增生,导致脾大。 血液系统疾病: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等血液系统疾病会影响骨髓造血及脾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引起脾大。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为例,患者的脾脏常明显肿大,可肿大至脐水平甚至更低。 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结缔组织病可累及脾脏,导致脾大,这与自身免疫反应介导的脾脏损伤等有关。 脾大与肝硬化的鉴别诊断 病史采集:对于有长期酗酒史、病毒性肝炎病史等情况的患者,需警惕肝硬化可能;而对于有明确感染病史、血液系统疾病史或结缔组织病病史的患者,则要考虑相应病因导致的脾大。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是初步筛查脾大及查找病因的常用方法,可测量脾脏的厚度、长度等指标。肝硬化患者的脾脏超声表现除了大小改变外,还可能有实质回声改变等;而对于血液系统疾病导致的脾大,超声可能显示脾脏内有异常的回声结构等。CT及MRI检查对于更精确地判断脾脏大小、形态及周围组织关系等有帮助,能更清晰地鉴别不同病因引起的脾大以及与肝硬化脾大的区别。 实验室检查:肝硬化患者常伴有肝功能异常(如转氨酶、胆红素升高等)、凝血功能异常等;血液系统疾病导致的脾大患者可能有血常规的明显异常,如白血病患者可有白细胞计数显著异常、恶性淋巴瘤患者可能有淋巴细胞等异常改变;结缔组织病导致的脾大患者可能有自身抗体阳性等实验室指标异常。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在面对脾大时需综合考虑上述因素进行评估。例如,长期酗酒的中年男性,出现脾大时要高度警惕肝硬化的可能,应进一步完善肝功能、肝炎病毒标志物等检查;而儿童出现脾大则要重点排查感染性因素等,因为儿童免疫系统发育特点使得感染相关脾大较为常见。同时,对于脾大的患者,无论何种病因,都需要及时就医,进行全面评估以明确病因,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2025-10-17 12:34:11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