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擅长:消化内镜下微创手术诊疗,包括胃肠息肉、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胆石症、梗阻性黄疸,消化道出血等。消化系统常见疾病诊治,幽门螺杆菌感染、消化性溃疡、反流性食管炎、急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等。
向 Ta 提问
吕富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主任医师,知名专家、研究生导师,博士;擅长各种消化道疾病的内镜检查及微创手术。发表相关核心期刊论文十余篇,主要致力于消化系统疾病的内镜下诊断及微创介入治疗研究,擅长胰胆疾病、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及胃肠道早癌的内镜下微创治疗。
展开-
为什么吃了柿子胃痛
柿子中含较多鞣酸,大量摄入、食用未成熟或空腹吃等会因鞣酸刺激胃黏膜致胃痛,食用量、个体胃部健康状况、胃肠蠕动功能等有影响,出现胃痛可喝温水缓解,严重及时就医,预防要避免空腹、过量吃未成熟柿子,胃部有基础疾病人群谨慎食用,儿童要控制食用量。 一、柿子的成分因素 柿子中含有较多的鞣酸(又称单宁酸),鞣酸在胃酸的作用下,可与蛋白质结合成可溶性较差的鞣酸蛋白,且鞣酸蛋白能与胃肠黏膜内的蛋白质结合形成沉淀,附着于黏膜表面,从而可能引起胃部不适,甚至导致胃痛。例如,有研究发现,当大量摄入富含鞣酸的柿子后,胃内形成的鞣酸蛋白等沉淀物可能会刺激胃黏膜,引发一系列不适反应。 二、食用柿子的量与个体差异 1.食用量:如果一次性吃过多柿子,会使胃内形成较多的鞣酸蛋白等难溶性物质,增加胃的消化负担,更容易刺激胃黏膜导致胃痛。一般来说,正常成年人一次食用柿子以1-2个为宜,过量食用就可能增加胃部不适的风险。 2.个体差异 胃部健康状况:本身有胃部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患有胃炎、胃溃疡等疾病的人,其胃黏膜本身就相对脆弱,食用柿子后更易受到鞣酸等成分的刺激,从而引发胃痛。因为这类人群的胃黏膜屏障功能可能已经受损,无法很好地抵御鞣酸等物质的刺激。 胃肠蠕动功能:胃肠蠕动功能较弱的人,胃内食物排空较慢,柿子在胃内停留时间较长,鞣酸等成分与胃黏膜接触时间延长,也更容易导致胃痛。比如老年人胃肠功能相对减退,相比年轻人就更易因吃柿子出现胃痛情况。 三、柿子的食用方式影响 如果吃了未成熟的柿子,未成熟的柿子中鞣酸含量更高,会进一步增加对胃黏膜的刺激风险,更容易引发胃痛。另外,空腹吃柿子时,胃酸浓度相对较高,此时摄入柿子,鞣酸与胃酸结合形成沉淀的概率大大增加,也就更易导致胃部不适甚至胃痛。 四、应对及预防措施 1.出现胃痛后的缓解:如果吃柿子后出现胃痛,可适当饮用温水,稀释胃酸,减轻鞣酸对胃黏膜的刺激。但如果胃痛持续不缓解或较为严重,应及时就医。 2.预防措施 不要空腹吃柿子,也不要吃过多柿子,尤其是未成熟的柿子。 有胃部基础疾病的人群应谨慎食用柿子,在食用前最好咨询医生的建议。 对于儿童,由于其胃肠功能发育尚不完善,更要控制柿子的食用量,避免因吃柿子引发胃痛等不适。儿童一般一次吃1个左右成熟的柿子较为适宜,且尽量不要空腹食用。
2025-10-22 11:31:27 -
大便不成形是疾病吗
大便不成形可能是疾病表现或生理性因素导致,疾病表现包括肠道感染性疾病、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消化不良、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生理性因素有饮食因素(儿童、成人及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因不同饮食情况致大便不成形)和应激因素(各年龄段人群因精神刺激致大便不成形)。 一、大便不成形可能是疾病表现 大便不成形可能是某些疾病的症状,以下是一些常见情况: 肠道感染性疾病:如细菌性痢疾,由志贺菌感染引起,患者除了大便不成形外,还常伴有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症状,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的肠道传染病,儿童等免疫力较低人群易感染。 肠易激综合征:这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多见于中青年,女性相对多见。患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伴有大便性状改变,可表现为大便不成形、腹泻或便秘等,精神紧张、焦虑等情绪因素可诱发或加重病情。 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多累及直肠和乙状结肠,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等;克罗恩病可累及胃肠道各部位,表现为腹痛、腹泻、体重下降等,该病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 消化不良: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可能出现,儿童可能因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等导致,成人可能与胃肠动力不足、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有关,表现为大便不成形、腹胀、早饱等症状。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加速机体新陈代谢,影响胃肠道功能,导致大便次数增多、不成形,患者还常伴有怕热、多汗、心慌、手抖等症状,多见于中青年女性。 二、大便不成形也可能是生理性因素导致 饮食因素 儿童:儿童若短时间内摄入大量生冷食物,如冰淇淋、冰镇饮料等,可能引起胃肠蠕动加快,出现大便不成形,因为儿童胃肠道功能发育尚未完善,对温度变化较敏感。 成人:成人短时间内进食过多油腻食物,如油炸食品、肥肉等,由于脂肪消化困难,也可能导致大便不成形,这是因为过多脂肪进入肠道,影响肠道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 不同生活方式人群:长期饮食不规律的人群,如经常暴饮暴食或饥一顿饱一顿,容易打乱胃肠道的正常消化节律,引起大便不成形。 应激因素 各年龄段人群:突然受到精神刺激,如遭遇重大变故、考试紧张等,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肠道功能,导致大便不成形,这是因为应激状态下,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影响胃肠道的蠕动和分泌功能。
2025-10-22 11:29:52 -
喝凉牛奶拉肚子怎么办
针对喝凉牛奶后拉肚子的情况,可通过调整饮食(避免凉牛奶,选温和易消化食物)、腹部保暖(用暖水袋热敷)、补充水分(多喝温开水,可加盐)、观察病情(关注次数、性状等,异常及时就医),儿童和老年人有各自特殊注意事项,如儿童护理精细、老人兼顾营养且防心脏负担等,需综合处理应对。 一、调整饮食 1.避免继续食用凉牛奶:停止摄入凉牛奶,防止对胃肠道持续刺激。因为凉牛奶温度较低,会进一步扰乱胃肠道正常的消化功能,加重拉肚子的情况。 2.选择温和易消化食物:可食用一些温热、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小米粥容易被胃肠道消化吸收,能减轻胃肠道负担。还有软面条,其富含碳水化合物,可为身体提供能量且易于消化。 二、腹部保暖 1.使用暖水袋等保暖:可以用暖水袋热敷腹部,温度适宜即可,一般维持在40-50℃左右,每次热敷15-20分钟,能促进胃肠道血液循环,缓解胃肠道痉挛,从而减轻拉肚子症状。对于儿童,要特别注意暖水袋与皮肤之间要有隔层,避免烫伤,因为儿童皮肤较为娇嫩。 三、补充水分 1.多喝温开水:拉肚子会导致身体丢失大量水分和电解质,要及时补充温开水,少量多次饮用,每次100-150ml左右,防止脱水。如果是婴幼儿,要按照少量多次的原则喂养,避免一次饮用过多引起呕吐。可以在水中少量添加盐分,补充因拉肚子丢失的电解质。 四、观察病情 1.关注症状变化:密切观察拉肚子的次数、大便性状等。如果拉肚子次数频繁,如一天超过10次,或者大便呈水样且伴有发热、呕吐、精神萎靡等症状,可能是肠道感染等较严重情况,需及时就医。对于儿童,更要关注其精神状态,因为儿童对脱水等情况的耐受能力较差,一旦出现异常要尽快处理。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胃肠道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更容易因喝凉牛奶出现拉肚子情况。在护理上要更加精细,腹部保暖要到位,饮食调整要严格遵循易消化原则,补充水分时要防止呛咳。如果儿童拉肚子情况持续不缓解,要及时到儿科就诊,避免延误病情。 2.老年人:老年人胃肠道功能衰退,喝凉牛奶后拉肚子要引起重视。腹部保暖时要注意温度适中,避免过烫或过冷刺激胃肠道。饮食调整方面要兼顾营养又易于消化,补充水分要缓慢进行,防止加重心脏负担等。若拉肚子症状严重或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加重情况,如心慌、气短等,应立即就医。
2025-10-22 11:29:17 -
35岁会得胃癌吗
35岁有可能得胃癌,其发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生活方式(饮食、吸烟)、遗传因素、慢性胃部疾病等相关,35岁人群可通过健康饮食、检测幽门螺杆菌、定期体检、戒烟等措施预防胃癌。 一、胃癌的发病相关因素 1.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主要定植在胃内的细菌,它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感染幽门螺杆菌后,细菌产生的一些酶和毒素会损伤胃黏膜,长期的慢性炎症刺激会增加胃癌的发生风险。研究表明,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群患胃癌的几率比未感染人群高。 2.不良生活方式 饮食因素:长期高盐饮食、摄入过多腌制、烟熏、油煎食物等。例如,腌制食品中含有较多的亚硝酸盐,在胃内酸性环境下可转化为亚硝胺,亚硝胺是明确的致癌物质。长期大量饮酒也是一个危险因素,酒精会损伤胃黏膜,促进致癌物质的吸收等。 吸烟:吸烟产生的多种致癌物质会通过各种途径影响胃部,增加胃癌发生的可能性。 3.遗传因素 如果家族中有胃癌患者,那么35岁个体患胃癌的风险可能会增加。某些遗传基因突变可能会使个体对胃癌的易感性提高。例如,一些遗传性胃癌综合征相关的基因缺陷会增加发病风险。 4.慢性胃部疾病 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等胃部疾病的人群,若没有得到有效治疗,病情长期迁延不愈,也有可能逐渐发展为胃癌。例如,慢性萎缩性胃炎会导致胃黏膜上皮发生异常改变,增加癌变的几率。 二、35岁人群预防胃癌的建议 1.健康饮食 保持均衡饮食,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等,有助于维护胃黏膜健康。 减少高盐、腌制、烟熏食物的摄入,控制每日盐的摄入量在6克以下。 避免过度饮酒,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2.检测幽门螺杆菌 如果有消化不良等胃部不适症状,或者家族中有胃癌患者等高危情况,可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若阳性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 3.定期体检 35岁人群可将胃镜检查纳入常规体检项目中,尤其是有上述胃癌高危因素的人群,一般建议每1-2年进行一次胃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胃部病变并及时处理。 4.戒烟 如果有吸烟习惯,应积极戒烟,减少烟草对胃部及全身的危害。 总之,35岁人群有患上胃癌的可能,通过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体检等措施,可以降低胃癌的发生风险,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2025-10-22 11:28:14 -
总放屁是什么原因
总放屁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饮食方面包括摄入易产气食物及进食过快;消化系统疾病有肠道感染、乳糖不耐受、肠易激综合征等;其他因素涉及药物影响及内分泌及代谢因素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不同年龄人群在这些因素影响下表现有所差异。 进食过快:如果进食速度过快,会吞咽下较多空气,这些空气进入肠道后,也会通过放屁排出体外。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进食速度快都可能导致这种情况,儿童可能因吃饭注意力不集中等原因进食快,成年人则可能因生活节奏快等因素进食快。 消化系统疾病 肠道感染:当肠道受到细菌、病毒等感染时,肠道内环境被破坏,细菌平衡失调,有害菌大量繁殖,会产生更多气体,导致总放屁。例如细菌性肠炎,患者除了总放屁外,还可能伴有腹痛、腹泻等症状。不同年龄的肠道感染表现有所差异,儿童肠道感染可能因免疫力相对较低更易发生,且腹泻等症状可能更明显;成年人肠道感染则可能与饮食不洁等因素关系更密切。 乳糖不耐受:部分人群体内缺乏乳糖酶,无法完全消化乳制品中的乳糖,未被消化的乳糖到达结肠后被细菌发酵,产生气体,引起腹胀、放屁增多等症状。儿童中先天性乳糖不耐受较少见,多为后天性,比如肠道疾病等导致乳糖酶分泌减少;成年人也可能因年龄增长等原因出现乳糖不耐受情况。 肠易激综合征:这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患者肠道较为敏感,容易出现胃肠功能紊乱,导致总放屁,还常伴有腹痛、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不同年龄和性别都可能患病,女性相对男性可能更易受情绪等因素影响而发病,比如压力大、焦虑等情绪可能诱发或加重肠易激综合征,导致放屁增多。 其他因素 药物影响:某些药物可能会引起肠道产气增多的副作用。比如一些抗生素,在杀灭肠道有害菌的同时,也可能破坏有益菌,导致肠道菌群失调,从而引起总放屁。不同药物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可能不同,儿童使用抗生素时需特别谨慎,因为儿童肠道菌群更脆弱,更易因抗生素使用出现菌群失调导致放屁增多;成年人使用某些药物时也需关注是否有此类副作用。 内分泌及代谢因素: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由于机体代谢亢进,胃肠蠕动加快,也可能出现总放屁的情况。不同年龄和性别都可能患甲状腺功能亢进,女性发病率相对较高,甲状腺功能亢进会影响全身多个系统的功能,其中消化系统也会受到影响,导致胃肠蠕动等改变,引起放屁增多。
2025-10-22 11:27: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