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擅长:消化内镜下微创手术诊疗,包括胃肠息肉、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胆石症、梗阻性黄疸,消化道出血等。消化系统常见疾病诊治,幽门螺杆菌感染、消化性溃疡、反流性食管炎、急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等。
向 Ta 提问
吕富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主任医师,知名专家、研究生导师,博士;擅长各种消化道疾病的内镜检查及微创手术。发表相关核心期刊论文十余篇,主要致力于消化系统疾病的内镜下诊断及微创介入治疗研究,擅长胰胆疾病、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及胃肠道早癌的内镜下微创治疗。
展开-
胃镜多长时间复查一次
一般人群胃镜复查时间因病情而异,普通慢性浅表性胃炎3-5年复查一次;慢性萎缩性胃炎根据轻重程度分别1-2年、每半年至1年、3-6个月复查一次;胃溃疡愈合后1年复查一次;胃息肉中炎性息肉1-2年复查一次,腺瘤性息肉切除后3-6个月复查,最初2年每半年复查,无异常可延长至1-2年复查一次。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群、有胃癌家族史人群、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人群复查时间需综合相应情况调整,医生会根据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复查方案。 一、一般人群胃镜复查时间 (一)普通慢性浅表性胃炎 若无明显症状,通常可3-5年复查一次胃镜。因为这类胃炎相对较轻,病情进展缓慢,通过定期复查可及时发现是否有病情变化。 (二)慢性萎缩性胃炎 1.轻度慢性萎缩性胃炎 一般建议1-2年复查一次胃镜。虽然是轻度萎缩,但仍有病情进展为更严重情况的可能,定期复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异常改变。 2.中度慢性萎缩性胃炎 每半年至1年复查一次胃镜。中度萎缩性胃炎存在一定的癌变风险,需要更密切地监测病情。 3.重度慢性萎缩性胃炎 需3-6个月复查一次胃镜。重度萎缩性胃炎癌变几率相对较高,频繁复查能及时捕捉到可能出现的癌变倾向等变化。 (三)胃溃疡 1.经过正规治疗愈合的胃溃疡 一般在愈合后1年复查一次胃镜,以确认溃疡是否完全愈合以及有无复发等情况。 (四)胃息肉 1.炎性息肉 若息肉较小且已完整切除,可1-2年复查一次胃镜;若息肉较大或有复杂情况,复查时间可能会缩短。 2.腺瘤性息肉 由于腺瘤性息肉有较高的癌变潜能,通常在切除后3-6个月复查一次胃镜,之后根据复查结果调整间隔,一般最初2年内每半年复查,若连续2次复查无异常,可延长至1-2年复查一次。 二、特殊人群胃镜复查时间 (一)老年人群 老年人各器官功能相对减退,病情变化可能较为隐匿。对于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等情况的老年患者,复查间隔可能会适当缩短,比如中度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老年患者可能3-6个月复查一次胃镜,以便更早发现病情变化,因为老年人对疾病的耐受能力较差,病情进展可能更快。 (二)有胃癌家族史人群 这类人群属于胃癌高危人群,即使目前胃镜检查无异常,也建议比普通人群更频繁地复查胃镜。一般建议1-2年复查一次胃镜,若有家族中近亲患胃癌等更密切的高危情况,可能每半年复查一次。 (三)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人群 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可能会引起胃黏膜损伤,这类人群需要根据胃黏膜损伤情况来确定胃镜复查时间。如果已经出现胃黏膜轻度损伤,可1-2年复查一次;若损伤较严重,如出现溃疡等情况,则按照相应溃疡的复查时间要求进行复查。 总之,胃镜复查时间需要综合患者的具体病情、年龄、是否有高危因素等多方面因素来确定,医生会根据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复查方案。
2025-10-16 13:34:07 -
发烧引起的肚子疼怎么办
发烧引起肚子疼可能由多种原因导致,需根据不同情况处理。一般要休息观察,体温不高可物理降温;若腹痛剧烈等严重症状要立即就医,医生会检查并做相关检查。儿童、成人、老年人有不同注意事项,儿童勿乱用药,成人别盲目用药,老年人病情可能不典型要及时就医并告知既往病史。 一、明确发烧引起肚子疼的可能原因 发烧引起肚子疼可能有多种原因,比如感染性因素,像肠道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等可同时导致发烧和腹痛;也可能是发烧时胃肠功能紊乱引起的痉挛性疼痛等。 二、针对不同情况的应对措施 (一)一般处理 1.休息与观察:让患者多休息,密切观察体温、腹痛的部位、程度等情况。如果是儿童,要特别注意其精神状态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休息的要求有所不同,儿童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成人则要避免过度劳累。 2.物理降温:若体温不是很高(如儿童体温<38.5℃、成人体温<38℃),可以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用温水擦拭额头、腋窝、腹股沟等部位,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来降温。物理降温对不同年龄人群都适用,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发烧带来的不适,进而可能减轻因发烧引起的肚子疼相关不适。 (二)就医评估 1.及时就诊情况:如果腹痛剧烈、持续不缓解,或者伴有其他严重症状,如呕吐频繁且量大、高热不退(儿童体温≥38.5℃、成人体温≥38℃经物理降温等处理无好转)、精神萎靡(儿童表现为嗜睡、烦躁不安等,成人表现为神志不清等)等,应立即就医。因为这些情况可能提示存在严重的疾病,如急性阑尾炎、肠道严重感染等,需要医生进行专业的诊断和治疗。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表达能力有限且病情变化可能较快,更要密切关注并及时就医。 2.医生检查:医生可能会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如腹部触诊等,还可能会建议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腹部超声等,以明确发烧和腹痛的具体原因,从而进行针对性治疗。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发烧引起肚子疼时,要格外谨慎处理。不能随意给儿童使用成人的退烧或止痛药物,因为儿童的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善,药物代谢能力与成人不同。要按照儿科安全护理原则进行处理,如物理降温要注意水温适宜,避免冻伤等。同时密切观察儿童腹痛和发烧的变化情况,一旦有异常及时送往医院。 2.成人:成人发烧引起肚子疼时,也要注意自身的身体状况。如果本身有基础疾病,如胃肠道疾病等,发烧可能会加重原有病情,要更积极地关注症状变化。同时要避免自行盲目用药掩盖病情,影响医生对病情的判断。 3.老年人:老年人发烧引起肚子疼时,由于其身体机能衰退,病情可能发展较快且不典型。要密切关注体温和腹痛的细微变化,及时就医,因为老年人可能对疼痛的感知不如年轻人敏感,容易延误病情。就医时要向医生详细告知既往病史等情况,以便医生准确诊断和治疗。
2025-10-16 13:32:52 -
什么是十二指肠溃疡?
十二指肠溃疡是发生在十二指肠球部由胃酸等致黏膜自身消化的慢性病变,病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过多、非甾体抗炎药、遗传、精神因素,临床表现有上腹部周期性节律性空腹发作进食等可缓解的疼痛及消化不良症状,诊断靠胃镜及幽门螺杆菌检测,治疗分根除幽门螺杆菌、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需调整生活方式避免刺激食物、规律作息等。 一、定义 十二指肠溃疡是发生在十二指肠球部的慢性溃疡,是由于胃酸、胃蛋白酶等因素导致十二指肠黏膜被自身消化而形成的慢性溃疡性病变。 二、病因 1.幽门螺杆菌(Hp)感染:约90%以上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伴有Hp感染,Hp可破坏十二指肠黏膜屏障,引发溃疡。 2.胃酸分泌过多:胃酸是溃疡形成的关键因素,当胃酸分泌过多时,会持续侵蚀十二指肠黏膜,导致溃疡发生。 3.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长期服用NSAIDs类药物可损伤十二指肠黏膜,削弱黏膜的保护机制,增加溃疡风险。 4.遗传因素:部分患者存在遗传易感性,家族中有十二指肠溃疡病史的人群发病风险可能升高。 5.精神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酸分泌,增加溃疡发生几率。 三、临床表现 1.上腹部疼痛:具有周期性和节律性,多在空腹时发作,疼痛性质可为钝痛、胀痛、灼痛或剧痛等,进食或服用抗酸剂后可缓解。 2.消化不良症状:可伴有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食欲减退。 四、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是诊断十二指肠溃疡的主要方法,可直接观察溃疡的部位、大小、形态等,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 2.幽门螺杆菌检测:包括尿素呼气试验、胃镜下活检快速尿素酶试验等,用于明确是否存在Hp感染。 五、治疗原则 1.根除幽门螺杆菌:常用质子泵抑制剂联合铋剂及抗生素的三联或四联疗法。 2.抑制胃酸分泌: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或H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等),减少胃酸对溃疡面的刺激。 3.保护胃黏膜:可使用铋剂(如枸橼酸铋钾等)、铝碳酸镁等药物,保护十二指肠黏膜。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需密切监测肝肾功能,因老年人药物代谢能力下降,使用药物时需谨慎,警惕药物副作用。 2.儿童: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如调整饮食等,谨慎使用可能损伤胃肠黏膜的药物,用药需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3.女性:生理期时疼痛表现可能有个体差异,需关注自身症状变化,若疼痛异常需及时就医。 4.长期服用NSAIDs人群:需评估溃疡风险,必要时调整用药方案,或加用胃黏膜保护剂以降低溃疡发生风险。 七、生活方式调整 患者需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规律作息,减轻精神压力,戒烟限酒,以减少对十二指肠黏膜的刺激,促进溃疡愈合及预防复发。
2025-10-16 13:31:41 -
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的危害
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会增加消化道疾病风险,包括显著提升慢性胃炎发病风险、是消化性溃疡主要致病因素等,还会增加胃癌风险,因其被列为Ⅰ类生物致癌因子且可通过多种机制致胃癌,此外还可能与一些胃外疾病相关,如可能与缺铁性贫血有关,对患有心血管疾病等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可能影响基础疾病控制和预后。 一、增加消化道疾病风险 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提示曾经或现在感染了幽门螺杆菌,而幽门螺杆菌是引发多种消化道疾病的重要因素。大量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可显著增加慢性胃炎的发病风险,感染人群中慢性胃炎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未感染人群。幽门螺杆菌能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导致胃黏膜反复受到胃酸、胃蛋白酶等的侵蚀,引发炎症反应。同时,幽门螺杆菌感染还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因素,它会影响胃酸分泌和胃黏膜的修复机制,使得胃或十二指肠部位容易形成溃疡。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带来的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风险并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儿童感染幽门螺杆菌后,若不及时处理,也可能逐步发展为上述消化道疾病,影响其生长发育和营养吸收。长期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饮食不规律、酗酒等的人群,感染幽门螺杆菌后,消化道疾病发生风险会进一步升高。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的人群,再次感染或疾病复发的可能性也相对较高。 二、增加胃癌风险 幽门螺杆菌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Ⅰ类生物致癌因子,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者发生胃癌的风险较阴性者显著升高。幽门螺杆菌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导致胃癌发生,例如它产生的毒素和酶会损伤胃黏膜细胞的DNA,引起细胞变异;还能诱发慢性炎症反应,持续的炎症刺激会促进细胞的增殖和癌变过程。在不同年龄层中,随着年龄增长,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者患胃癌的潜在风险可能会累积增加。男性和女性在这一风险上并无本质差异,但有家族胃癌病史的人群,若同时存在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其患胃癌的风险会大幅提升。长期高盐饮食、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协同幽门螺杆菌的致癌作用,进一步加大胃癌发生的可能性。 三、对其他系统疾病的潜在影响 除了消化道疾病和胃癌风险外,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还可能与一些胃外疾病相关。例如有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与缺铁性贫血有关,其机制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影响铁的吸收和利用有关。在儿童群体中,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缺铁性贫血可能会影响儿童的智力发育和身体生长。对于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否会通过一些未知机制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还在进一步研究中,但已有一些流行病学研究提示两者可能存在关联。不同性别在这些胃外疾病关联上目前证据尚不充分,但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本身患有心血管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等,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可能会对基础疾病的控制和预后产生一定影响,需要密切关注。
2025-10-16 13:30:50 -
检查幽门螺杆菌需要空腹吗
幽门螺杆菌检查通常需空腹,但有特殊情况。尿素呼气试验(碳-13、碳-14)一般需空腹或禁食一定时间,胃镜检查同时检测也多需空腹,儿童、老年人、患有严重胃肠道疾病患者有相应注意事项,如儿童要遵空腹要求,老年人空腹要求严格且需关注身体状况,严重胃肠道疾病患者要依病情调整检查及空腹情况。 一、常见的幽门螺杆菌检查方法及空腹要求 1.尿素呼气试验 碳-13呼气试验:一般需要空腹或禁食2小时以上进行。因为进食后,胃肠道内的食物会影响尿素的分解和吸收,从而可能导致检测结果出现偏差。例如,有研究表明,进食后进行碳-13呼气试验,会使部分患者的尿素分解不完全,进而影响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检测准确性。 碳-14呼气试验:同样建议空腹或禁食3小时左右。这是由于食物的摄入会干扰幽门螺杆菌产生的尿素酶对尿素的分解过程,若在进食后进行检测,可能无法准确检测出幽门螺杆菌的存在。 2.胃镜检查同时检测幽门螺杆菌 如果是在进行胃镜检查时顺带检测幽门螺杆菌,一般需要空腹。空腹状态下胃内的食物残渣较少,有利于医生清晰观察胃黏膜的情况,同时也能保证幽门螺杆菌检测的准确性。但对于一些特殊情况,比如患者因病情紧急需要立即进行胃镜检查,即使未完全空腹,医生也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操作,但这种情况下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 二、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查时,若采用尿素呼气试验,同样需要遵循空腹要求。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家长需要提前做好禁食的准备工作,以确保检测能够顺利进行且结果准确。因为儿童的胃肠道功能相对较弱,进食后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可能更为明显。例如,幼儿在进食后进行尿素呼气试验,可能会因为胃内食物的干扰,导致尿素分解异常,从而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的检测结果。 2.老年人 老年人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查时,若选择尿素呼气试验,空腹要求相对严格。老年人的消化功能可能有所减退,空腹状态对于保证尿素的正常分解和吸收更为重要。同时,老年人可能存在一些基础疾病,在禁食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其身体状况,避免因空腹时间过长导致低血糖等不适情况发生。如果是进行胃镜检查同时检测幽门螺杆菌,除了考虑空腹要求外,还要考虑老年人的心肺功能等情况,确保胃镜检查的安全性。 3.患有严重胃肠道疾病的患者 对于患有严重胃肠道疾病的患者,如胃出血处于急性发作期等情况,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查时的空腹要求需要谨慎考虑。可能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来调整检查方式和是否需要空腹。例如,某些患者因为大量呕血,胃内有较多的血液和食物残渣,此时进行尿素呼气试验可能无法准确检测,而胃镜检查也需要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来决定是否进行以及如何进行,同时要充分考虑空腹对患者病情的影响。
2025-10-16 13:29: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