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宗岐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擅长:在广安门医院从事肿瘤临床40余年,主攻乳腺癌,恶性胸水,肺癌,胃癌,肝癌,肠癌及甲状腺癌,子宫肌瘤等常见良,恶性肿瘤。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张宗岐,主任医师,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从事中医肿瘤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40余年。担任中国中医药学会肿瘤学会常务理事及中国中医学会中医养生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对肺癌、乳腺癌、胃肠癌、肝癌、恶性淋巴瘤、恶性胸腹水等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先后作为主要成员参加了“健脾益肾冲剂”、“扶正防癌口服汤”、“肺癌平膏”等国家“六五”、“七五”、“八五”、“九五”重点科研课题的临床研究,并担任“八五”“肺癌平二号”课题副组长。担任中医科学院“肺癌中医时间节律”课题组长及“益血灵”课题组副组长。荣获上述课题科研进步奖及中医科学院科研荣誉奖章。担任主编出版《恶性肿瘤综合治疗大全》,担任副主编出版《现代中医肿瘤学》,并与其他医生合作出版《历代中医肿瘤案论选粹》及《恶性肿瘤康复指南》等医学专著。在省级以上中医医学杂志发表科学论文十余篇,在“健康报”、“家庭中医药杂志、“香港大公报医学版”等报纸杂志发表医学科普文章200余篇。展开
个人擅长
在广安门医院从事肿瘤临床40余年,主攻乳腺癌,恶性胸水,肺癌,胃癌,肝癌,肠癌及甲状腺癌,子宫肌瘤等常见良,恶性肿瘤。展开
  • 需要化疗一定是癌症吗

    需要化疗不一定是癌症,某些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及一些实体肿瘤的术前或术后辅助治疗可能也需要化疗,化疗有干扰DNA合成等作用机制,选择化疗方案需通过多种检查评估病情,儿童化疗还需注重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一、其他可能需要化疗的情况 1.某些血液系统疾病 白血病: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对于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例如急性髓系白血病,通过联合化疗方案可以诱导缓解、巩固强化等。从病理机制来看,白血病细胞异常增殖,化疗药物能够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增殖,促进其分化凋亡。不同类型的白血病有不同的化疗方案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分型、年龄等因素来制定。对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也占据重要地位,通过多疗程的化疗,部分患儿可以达到长期生存甚至治愈。 多发性骨髓瘤:这是一种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化疗在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中不可或缺,像硼替佐米等药物联合化疗方案可以控制骨髓瘤细胞的生长,改善患者的症状,延长生存期。其发病是由于浆细胞无节制地增殖并分泌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化疗药物可以作用于浆细胞的不同代谢环节,抑制其异常增殖。在老年患者中,化疗需要更加谨慎地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因为老年患者可能存在脏器功能减退等情况,要权衡化疗带来的益处和可能的不良反应。 2.一些实体肿瘤的术前或术后辅助化疗 乳腺癌:对于可手术的乳腺癌患者,术前新辅助化疗可以使肿瘤缩小,增加手术切除的机会,同时还能了解肿瘤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例如对于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再手术,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率。术后辅助化疗则可以消灭体内可能存在的微小转移灶,降低复发转移的风险。不同分子分型的乳腺癌对化疗的反应不同,像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可能需要联合靶向药物和化疗,而Luminal型乳腺癌化疗方案的选择会考虑内分泌治疗的联合等情况。在女性乳腺癌患者中,化疗方案的选择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月经状态、年龄等因素,比如绝经前和绝经后的患者在化疗药物的选择和剂量调整上可能有所不同。 结直肠癌:对于进展期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辅助化疗可以降低复发转移率。化疗方案通常包括5-氟尿嘧啶类药物联合奥沙利铂等。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与基因突变等多种因素相关,化疗药物通过干扰肿瘤细胞的DNA合成等过程来发挥作用。在老年结直肠癌患者中,要关注其肝肾功能等情况,因为化疗药物主要通过肝肾代谢,所以需要根据患者的肌酐清除率等指标来调整化疗药物的剂量,以避免药物蓄积导致严重不良反应。 二、化疗的作用机制与评估 1.化疗的作用机制 化疗药物主要通过不同的方式发挥作用,有的药物可以干扰DNA的合成,阻止肿瘤细胞的分裂增殖;有的药物可以作用于肿瘤细胞的微管系统,影响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还有的药物可以通过调节细胞信号传导通路来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例如烷化剂类药物可以与DNA分子结合,引起DNA链交联等损伤,从而阻止肿瘤细胞复制。 2.化疗的评估 在考虑是否进行化疗以及选择化疗方案时,需要通过多种检查来评估病情。包括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来了解肿瘤的大小、转移情况,血液学检查来评估患者的血常规、肝肾功能等一般状况,还需要进行肿瘤标志物等检查来辅助判断肿瘤的活性等。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化疗的评估要更加注重对生长发育的影响,例如化疗药物对儿童骨骼发育、性腺功能等的影响,需要定期进行相关指标的监测,如骨龄检查、性激素水平检测等。

    2025-10-17 14:37:15
  • 颈部淋巴结转移癌就医指征是什么

    颈部淋巴结转移癌就医需关注颈部异常肿物特征(大小、质地、形态)及伴随症状(疼痛、压迫症状),头颈部或其他部位原发肿瘤患者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需重视,儿童、老年及有肿瘤病史人群出现相关情况更应及时就医排查。 一、颈部出现异常肿物相关指征 1.肿物的特征表现 大小方面:颈部发现直径大于1-2厘米且持续不消退的肿物时需就医。因为正常颈部淋巴结一般较小,若淋巴结转移癌导致淋巴结肿大,通常会逐渐增大。例如,某些头颈部原发肿瘤转移至颈部淋巴结时,淋巴结会从较小逐渐发展到可触摸到的较大肿物。 质地方面:颈部肿物质地较硬,与周围组织粘连固定,活动度差时应及时就医。转移癌的淋巴结往往质地坚硬,不像炎症性淋巴结可能有一定活动度且质地相对软一些。比如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时,肿大的淋巴结常与周围组织粘连,活动度差。 形态方面:肿物呈不规则形状,边界不清时需引起重视。转移癌的淋巴结形态多不规则,边界不像良性淋巴结那样清晰。 2.肿物伴随症状 疼痛症状:颈部肿物伴有疼痛,尤其是持续疼痛或疼痛逐渐加重时应就医。虽然部分良性淋巴结炎也可能有疼痛,但转移癌导致的淋巴结肿大有时也会出现疼痛,且需要排除恶性可能。例如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时,肿大的淋巴结可能伴有颈部疼痛。 压迫症状:若颈部肿物压迫周围组织出现相应症状,如压迫气管导致呼吸困难、压迫食管引起吞咽困难等,必须立即就医。这是因为转移癌不断生长可能会对周围重要结构产生压迫,严重影响呼吸和吞咽等重要生理功能。 二、与原发肿瘤相关的指征 1.头颈部原发肿瘤相关 耳部症状:如果有头颈部原发肿瘤病史,同时出现耳部不适,如耳鸣、耳闷、听力下降等,可能提示颈部淋巴结转移累及相关神经等结构。例如鼻咽癌常可转移至颈部淋巴结,同时可引起耳部症状,因为鼻咽部与耳部通过咽鼓管相通,颈部转移淋巴结可能压迫咽鼓管或相关神经,导致耳部问题。 鼻塞、鼻出血等鼻部症状:对于鼻腔、鼻窦原发肿瘤患者,出现鼻塞、鼻出血加重,同时颈部触及异常淋巴结时,要考虑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可能。因为鼻腔、鼻窦的肿瘤细胞可能通过淋巴道转移至颈部淋巴结。 口腔症状:口腔原发肿瘤患者,若出现口腔内肿物经久不愈,同时颈部发现淋巴结肿大,需及时就医。比如舌癌等口腔癌容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颈部肿大的淋巴结可能是肿瘤转移的表现。 2.其他部位原发肿瘤相关 肺部原发肿瘤相关:肺部肿瘤患者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要警惕颈部淋巴结转移。因为肺部肿瘤可通过淋巴循环转移至颈部淋巴结,如肺癌可能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 消化道原发肿瘤相关:消化道肿瘤患者,如食管癌、胃癌等,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时,也需考虑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可能。例如食管癌的癌细胞可通过淋巴道转移至颈部淋巴结。 三、特殊人群的就医指征 1.儿童人群:儿童颈部发现异常淋巴结,尤其是伴有发热、消瘦等全身症状时更应重视。儿童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相对少见,但也不能忽视,如神经母细胞瘤等肿瘤可能转移至颈部淋巴结,儿童出现相关情况需及时就医排查。 2.老年人群:老年人颈部出现无痛性进行性增大的淋巴结,更要警惕颈部淋巴结转移癌。老年人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肿瘤转移的风险可能存在,且症状可能不典型,所以一旦发现颈部异常淋巴结应尽早就诊。 3.有肿瘤病史人群:既往有肿瘤病史的患者,颈部出现新的淋巴结肿大,无论原发病是否为头颈部,都应高度怀疑颈部淋巴结转移,需立即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淋巴结活检等,以明确是否为转移癌复发或转移。

    2025-10-17 14:35:40
  • 得癌症的人有什么前兆

    癌症有多种前兆表现,包括身体肿块、异常出血、体重变化、疼痛、消化道症状、咳嗽咳痰等,且不同年龄和性别人群在这些前兆的表现及相关影响上有差异,如中老年人群更易出现肿块等前兆,男性和女性好发癌症肿块部位不同,老年人异常出血、体重变化等更需重视,儿童癌症疼痛表现不典型等。 一、身体肿块相关前兆 表现及原理:身体某些部位出现可触及的肿块是癌症常见前兆之一。例如乳腺癌,可能在乳房发现无痛性、质地较硬、边界不清的肿块;淋巴瘤则常表现为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淋巴结肿大,这些肿块是肿瘤细胞异常增殖聚集形成。不同癌症肿块的质地、活动度等有差异,如肺癌可能转移至锁骨上淋巴结形成肿块。 年龄性别因素影响:中老年人群相对更易出现肿块相关前兆,男性和女性好发的癌症肿块部位有不同,男性肺癌、胃癌等肿块出现部位与女性有别,女性乳腺癌更具特殊性。有家族癌症病史的人群出现肿块需更警惕,因为遗传易感性增加了患癌风险。 二、异常出血相关前兆 表现及原理:不同癌症会有相应异常出血表现。比如肺癌可能出现痰中带血,这是肿瘤组织侵犯支气管黏膜导致血管破裂出血;胃癌可能有呕血、黑便,是肿瘤侵蚀胃内血管引起;宫颈癌会有接触性出血,如性生活后或妇科检查后阴道出血。异常出血是肿瘤组织破坏周围血管等结构所致。 年龄性别因素影响:老年人群血管脆性增加等因素可能使异常出血表现更需重视,女性在月经相关时期出血需区分正常与异常,有妇科病史等情况时出现异常出血要警惕妇科癌症可能。 三、体重变化相关前兆 表现及原理:短期内无明显原因的体重下降是癌症常见前兆。癌症属于消耗性疾病,肿瘤细胞增殖消耗大量营养物质,同时癌症患者可能伴有食欲减退等情况,导致机体摄入营养不足,从而出现体重迅速减轻。例如胰腺癌患者往往会有明显体重下降。 年龄性别因素影响:老年人基础代谢率降低,体重变化相对更敏感,女性在不同生理阶段如孕期、更年期等体重变化需结合其他情况判断是否与癌症相关,有基础代谢异常等情况时体重异常变化要排查癌症。 四、疼痛相关前兆 表现及原理:癌症进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疼痛。如骨肿瘤会有局部疼痛,且可能伴有压痛,肿瘤侵犯骨组织引起;肝癌可能出现右上腹隐痛或胀痛,是肿瘤生长牵拉肝包膜等结构所致。疼痛机制多样,包括肿瘤压迫周围神经、侵犯组织等。 年龄性别因素影响:儿童癌症疼痛表现可能不典型,需更细致观察,女性在经期等可能掩盖部分癌症疼痛表现,老年人对疼痛敏感度可能有变化,需综合判断疼痛与癌症的关系。 五、消化道症状相关前兆 表现及原理:很多癌症会有消化道症状。胃癌患者常出现消化不良、上腹部不适、食欲减退等;结直肠癌可能有排便习惯改变,如腹泻、便秘交替,大便性状改变,出现黏液便、血便等,这是肿瘤影响肠道正常功能,导致肠道蠕动及吸收分泌功能紊乱。 年龄性别因素影响:老年人消化道功能本身有退化,消化道症状更易被忽视,女性激素水平等因素可能对消化道癌症症状有一定影响,有既往消化道疾病史人群出现消化道症状变化需警惕癌症复发或新发病变。 六、咳嗽咳痰相关前兆 表现及原理:肺癌患者常出现咳嗽咳痰,尤其是刺激性干咳,持续不缓解,这是肿瘤刺激支气管黏膜引起。如果咳嗽性质改变,由原来的普通咳嗽变为刺激性呛咳等要引起重视。 年龄性别因素影响:长期吸烟的中老年男性肺癌咳嗽咳痰前兆更需关注,女性肺癌患者咳嗽表现可能与男性有差异,有慢性肺部疾病史人群出现咳嗽咳痰变化要警惕肺癌等相关癌症。

    2025-10-17 14:33:25
  • 癌性疼痛是什么病

    癌性疼痛由癌症本身或治疗引起,有肿瘤直接侵犯和治疗相关发生机制,通过疼痛程度、性质及患者一般情况评估,按程度分级治疗,还可采用多模式镇痛,非药物干预包括心理、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等来应对癌性疼痛。 癌性疼痛的发生机制 肿瘤直接侵犯相关机制:肿瘤细胞浸润周围组织,如侵犯骨组织时,会破坏骨皮质、刺激骨膜神经末梢,引发疼痛;侵犯神经时,直接压迫或破坏神经结构,导致神经传导异常,产生疼痛。例如肺癌转移至肋骨,可引起胸部及肋骨部位的疼痛。 癌症治疗相关机制 手术相关:手术切口会引起创伤性疼痛,此外,手术可能导致局部组织粘连、神经损伤等,也会引发疼痛。比如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可能出现上肢淋巴水肿相关疼痛或切口周围神经痛。 放疗相关:放疗区域的组织可能出现放射性炎症、纤维化等,进而引起疼痛。如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可能出现口腔黏膜放射性炎症导致的疼痛。 化疗相关:某些化疗药物可能引起周围神经病变,表现为手脚麻木、刺痛等疼痛症状,如紫杉醇类药物可能导致周围神经毒性相关疼痛。 癌性疼痛的评估 疼痛程度评估:常用数字评分法(NRS),让患者用0-10的数字来表示疼痛程度,0表示无痛,10表示最剧烈的疼痛。此外还有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等。 疼痛性质评估:包括钝痛、锐痛、胀痛、刺痛等不同性质,有助于判断疼痛的来源和可能的病理生理机制。例如神经病理性疼痛往往表现为刺痛、放电样痛等。 患者一般情况评估:需要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如是否吸烟、饮酒等)以及病史(既往是否有疼痛相关疾病、癌症的类型、分期等)。对于老年患者,可能需要考虑其合并的基础疾病对疼痛评估和治疗的影响;女性患者在疼痛评估时要考虑生理期等因素对疼痛感知的可能影响。 癌性疼痛的治疗原则 根据疼痛程度分级治疗 轻度疼痛(NRS1-3分):可选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等,但要注意其可能引起的胃肠道不良反应等。对于老年患者,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时需关注肾功能情况,因为老年人肾功能可能减退,药物排泄减慢,更容易发生不良反应。 中度疼痛(NRS4-6分):可选用弱阿片类药物,如可待因等,但要注意药物的成瘾性等问题,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要谨慎使用。 重度疼痛(NRS7-10分):选用强阿片类药物,如吗啡等。在使用阿片类药物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意识等情况,对于儿童患者,一般不优先使用阿片类药物进行镇痛,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等更安全的措施。 多模式镇痛:联合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或治疗方法,以增强镇痛效果,减少单一药物的剂量和不良反应。例如将非甾体类抗炎药与阿片类药物联合使用等。 癌性疼痛的非药物干预措施 心理干预:对于癌症患者,由于疾病的折磨,往往存在焦虑、抑郁等情绪,这些情绪可能加重疼痛感受。通过心理疏导、认知行为疗法等,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从而减轻疼痛感知。比如对癌症患者进行心理支持,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缓解焦虑情绪,可能会使疼痛有所减轻。 物理治疗:如按摩、理疗等。按摩可以放松肌肉,缓解因肌肉紧张引起的疼痛;理疗(如热敷、冷敷等)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相关的疼痛。但对于一些有出血倾向、皮肤破损等情况的患者要谨慎使用物理治疗。 康复训练:对于癌症患者出现的肢体活动受限等情况,通过适当的康复训练,改善肢体功能,间接减轻因活动受限导致的疼痛相关问题。例如肺癌术后患者进行呼吸功能康复训练,有助于改善呼吸相关疼痛等情况。

    2025-10-17 14:31:55
  • 良性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良性肿瘤生长缓慢、多膨胀性生长、瘤细胞分化好、不转移、对机体影响较小;恶性肿瘤生长快、多浸润性生长、瘤细胞分化差、易转移、对机体影响大,不同人群在良恶性肿瘤表现及应对上有差异。 一、生长速度 良性肿瘤:通常生长较为缓慢,可能在较长时间内大小变化不明显,其增殖速度相对较慢,与正常组织细胞的生长调控机制较为接近,一般按照自身组织的规律缓慢增大。例如一些皮肤的良性脂肪瘤,可能数年才会有较为明显的体积变化。 恶性肿瘤:生长速度往往较快,由于肿瘤细胞失去了正常的生长调控,会不受控制地迅速增殖,短期内可出现明显的体积增大,比如某些恶性肿瘤在几个月内就可能观察到肿瘤明显增大、病情快速进展的情况。这与恶性肿瘤细胞的异常代谢、无限增殖能力等相关,其细胞分裂周期缩短,增殖速度远快于正常组织细胞。 二、生长方式 良性肿瘤:多呈膨胀性生长,像膨胀的气球一样挤压周围组织,但通常不侵犯周围组织,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大多可以通过手术完整切除,切除后一般不易复发。例如子宫平滑肌瘤,它在子宫肌层内生长,与周围正常子宫肌组织有明显界限。 恶性肿瘤:多呈浸润性生长,肿瘤细胞像树根长入泥土一样侵入周围组织、血管、淋巴管等,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难以完全切除干净,术后容易复发。比如肺癌细胞可浸润周围肺组织、胸膜甚至侵犯血管向远处转移等。 三、组织学形态 良性肿瘤:瘤细胞分化程度较高,形态和结构与正常组织相似,细胞核的多形性(如大小、形态不一致)不明显,核分裂象少见,一般不见病理性核分裂象。例如纤维瘤,瘤细胞形态与正常纤维细胞相似,排列也较规则。 恶性肿瘤:瘤细胞分化程度低,形态和结构呈异型性,表现为细胞大小不一、形态多样,细胞核大、深染,核浆比例增大,核分裂象多见,还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如不对称核分裂、多极核分裂等)。例如腺癌,癌细胞形态不规则,排列紊乱,细胞核异常改变明显。 四、转移能力 良性肿瘤:一般不转移,它局限在原发部位,不会跑到身体其他部位形成新的同样肿瘤。 恶性肿瘤:可通过多种途径转移,如淋巴道转移、血道转移、种植性转移等。通过淋巴道转移时,肿瘤细胞可进入淋巴管,随淋巴液到达局部淋巴结,然后转移到远处淋巴结;血道转移是肿瘤细胞进入血管,随血流到达远处器官并生长形成转移瘤,例如肺癌可转移到脑、骨等部位;种植性转移常见于腹腔内的恶性肿瘤,如胃癌细胞可种植在腹膜、卵巢等部位形成转移灶。 五、对机体的影响 良性肿瘤:主要是局部压迫和阻塞作用,通常对机体的影响相对较小,一般不会危及生命,除非肿瘤生长的部位比较重要,如颅内的良性肿瘤压迫脑组织导致颅内压增高。但总体来说,经过适当治疗后预后较好。 恶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较大,除了局部压迫、阻塞外,还会破坏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引起坏死、出血、感染等,晚期常出现恶病质,表现为消瘦、乏力、贫血等,严重威胁生命,且容易复发和转移,治疗后复发率较高,预后相对较差。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良性与恶性肿瘤的表现及应对上可能有差异。例如,老年人群体中恶性肿瘤的发生相对更需重视,长期吸烟的人群患肺部恶性肿瘤的风险增加等。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患恶性肿瘤时,其生物学行为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治疗方案需更加谨慎考虑,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妊娠期女性发现肿瘤时,需要综合评估肿瘤性质及妊娠情况,权衡母婴健康来制定诊疗方案等。

    2025-10-17 14:30:18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