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在广安门医院从事肿瘤临床40余年,主攻乳腺癌,恶性胸水,肺癌,胃癌,肝癌,肠癌及甲状腺癌,子宫肌瘤等常见良,恶性肿瘤。
向 Ta 提问
-
消瘦、乏力会是早期肝癌的症状吗
消瘦、乏力可能是早期肝癌症状之一,其因肝癌细胞增殖耗营养及影响肝脏代谢致机体营养不足、代谢紊乱,且消瘦、乏力非肝癌特有,慢性消耗性疾病、营养不良等也可致,有肝癌高危因素及儿童等出现相关表现应及时做检查排查。 肝癌早期消瘦、乏力的机制 肿瘤生长过程中需要摄取大量的营养物质,与机体正常组织争夺营养,导致患者机体营养摄入不足,出现消瘦。 肝癌会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肝脏功能受损后,机体的代谢紊乱,能量产生不足等,进而引发乏力。 其他可能导致消瘦、乏力的情况及与肝癌的鉴别 慢性消耗性疾病:像结核病患者,除了有消瘦、乏力外,还会有低热、咳嗽、咳痰等症状,可通过结核菌素试验、痰液检查等进行鉴别;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也可能出现消瘦、乏力,伴有多饮、多食、多尿等症状,通过血糖检测等可鉴别。 营养不良:长期节食、偏食等导致的营养不良也会引起消瘦、乏力,通过询问饮食情况等可辅助鉴别。 对于有消瘦、乏力等表现的人群,尤其是有肝炎病史、长期酗酒等肝癌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如血清甲胎蛋白(AFP)检测、腹部超声、CT或MRI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肝癌等疾病。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若出现消瘦、乏力等情况,更要引起重视,因为儿童肝癌相对少见,但也需排除相关疾病可能,儿童由于表达能力有限,家长需密切观察其生长发育等情况,及时就医检查。
2025-10-17 10:05:12 -
鼻咽癌会传染吗
鼻咽癌不会传染,其发生与EB病毒感染、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有关,EB病毒感染非随意传播且非感染就必患癌,遗传是个体自身特性非传染,环境因素也无传染性,有家族史人群应定期筛查,一般人群无需过度担忧传染。 一、EB病毒与鼻咽癌的关系 EB病毒感染是鼻咽癌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但EB病毒感染本身不会像传染病那样在人群中随意传播。虽然EB病毒可以在人群中通过唾液等途径传播,但并非感染了EB病毒就一定会患上鼻咽癌,只有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才可能引发鼻咽癌。 二、遗传因素的影响 鼻咽癌具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若家族中有鼻咽癌患者,其亲属患鼻咽癌的风险相对较高,但这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个体自身特性,并非通过接触等传染方式导致亲属患病。 三、环境因素的作用 长期处于某些特定环境中,如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吸入污染空气等,可能增加患鼻咽癌的风险,但这些环境因素也不具有传染性。例如,长期在化工厂工作,接触到某些致癌的化学物质,会使个体患鼻咽癌的几率上升,但这种情况不会传染给他人。 对于有鼻咽癌家族史的人群,应定期进行鼻咽癌相关筛查,如鼻咽镜检查、EB病毒血清学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有助于降低患鼻咽癌的风险。而一般人群无需过度担忧鼻咽癌会传染,正常的社交接触等不会导致鼻咽癌的传播。
2025-10-17 10:03:39 -
癌症晚期发烧怎么退烧
癌症晚期发烧可先物理降温,适用于大多患者,用32-34℃温水擦额头、颈部等部位,儿童注意水温;物理降温不佳时药物降温需谨慎选药,如非甾体类抗炎药,注意观察反应;还可针对病因治疗,感染相关发烧要明确病原体选对应药物,肿瘤本身引起发烧要依情况采取抗肿瘤治疗,老年患者要考虑身体状况选合适方案。 药物降温 需谨慎选择:当物理降温效果不佳时可考虑药物降温,但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对乙酰氨基酚等可用于退烧,但对于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癌症晚期患者要格外谨慎,因为药物代谢可能会加重肝肾功能负担。儿童患者一般不首选阿司匹林等可能引起瑞氏综合征的药物,优先选择对乙酰氨基酚。使用药物降温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如是否出现过敏、胃肠道不适等情况。 针对病因治疗 感染相关发烧:癌症晚期患者由于免疫力低下容易合并感染导致发烧,此时需要明确感染的病原体,如细菌感染可根据药敏试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真菌感染则需要使用抗真菌药物。对于肿瘤本身引起的发烧,可能需要根据肿瘤的类型和患者整体状况采取相应的抗肿瘤治疗,如化疗、靶向治疗等,但这些治疗也可能带来发热等不良反应,需要在医生评估下进行。老年癌症晚期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在针对病因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其肝肾功能和基础疾病情况,选择对身体负担较小的治疗方案。
2025-10-17 10:02:28 -
胃癌传不传染
胃癌不具有传染性,其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遗传易感性、不良饮食习惯、环境因素等相关,幽门螺杆菌可通过口-口传播增加胃癌风险,儿童、有家族遗传易感性及不良饮食习惯人群需注意避免幽门螺杆菌传播、纠正不良习惯来降低胃癌风险。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关系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它与胃癌的发生有一定关联。幽门螺杆菌可在胃内定植,引发慢性炎症,长期的炎症刺激可能会导致胃黏膜上皮细胞发生恶变,但幽门螺杆菌本身不会像传染病那样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导致胃癌的直接传染。幽门螺杆菌主要通过口-口传播途径,例如共用餐具、接吻等可能会传播幽门螺杆菌,但这是增加胃癌发生风险的一个因素,而非胃癌本身具有传染性。 对于儿童来说,如果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家长要注意避免通过不当的喂养方式(如口对口喂食等)传播幽门螺杆菌给孩子,因为儿童时期感染幽门螺杆菌也可能会对其未来胃部健康产生影响,增加成年后患胃癌等疾病的风险。对于有家族胃癌遗传易感性的人群,除了关注自身的生活方式等因素外,若家族中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情况,也需要注意避免不必要的口-口传播途径,以降低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从而间接降低胃癌发生风险。对于有不良饮食习惯的人群,无论年龄、性别,都应纠正饮食习惯,减少腌制、烟熏食物摄入等,以降低胃癌发生风险。
2025-10-17 10:01:12 -
癌与肉瘤的最主要区别是什么
癌与肉瘤在组织来源、发病率、形态学特点、免疫组化特点上均有不同,癌源于上皮组织、发病率高、质地硬色灰白多形成癌巢且常表达上皮标记物;肉瘤源于间叶组织、相对少见、多呈结节状等且常表达间叶组织标记物。 肉瘤:来源于间叶组织,间叶组织包括结缔组织、脂肪、肌肉、脉管、骨、软骨等组织。 发病率不同 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较高,约占恶性肿瘤的90%以上,多见于40岁以上的成年人。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发病情况有差异,例如长期吸烟、接触化学致癌物质、有家族肿瘤病史的人群患肺癌、肝癌等癌的风险可能增加。 肉瘤:相对少见,约占恶性肿瘤的1%以下,多见于青少年和儿童。不同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下,青少年肉瘤的发生可能与先天发育等因素有一定关系,比如某些罕见的遗传性疾病可能增加青少年患肉瘤的风险。 形态学特点不同 癌:一般质地较硬、色灰白,多形成癌巢,癌巢与间质分界清楚,常通过淋巴道转移。 肉瘤:多呈结节状或分叶状,质地软、色灰红、湿润、鱼肉状,肉瘤细胞多弥漫分布,与间质分界不清,常通过血道转移。 免疫组化特点不同 癌:常表达上皮标记物,如角蛋白(CK)等。 肉瘤:常表达间叶组织标记物,如波形蛋白(Vimentin)等。
2025-10-17 09:5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