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中银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擅长:胃炎、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及治疗,对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有较深研究。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周中银,男,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72年10月生,医学博士,留美学者,主持及参与国家级及省级科研项目8项,主编专著1部,参编专著4部。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论文7篇。展开
个人擅长
胃炎、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及治疗,对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有较深研究。展开
  • 胰腺炎多久能恢复正常

    胰腺炎恢复正常的时间因轻症和重症而异,轻症通常1-2周左右,重症需数周甚至数月,还受年龄、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需综合多因素个体化治疗监测以促恢复。 一、轻症胰腺炎 一般情况:轻症急性胰腺炎经过积极治疗,通常在1-2周左右可恢复正常。例如,通过禁食、胃肠减压、补液等支持治疗,大多数患者的胰腺炎症能较快消退,相关症状如腹痛、腹胀等逐渐缓解,血液学指标(如淀粉酶、脂肪酶等)也会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 年龄因素:儿童患轻症胰腺炎时,由于其机体修复能力相对较强,恢复时间可能相对较短,但也需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而老年患者可能因机体功能衰退,恢复时间可能会稍有延长,但总体也多在2周左右。 生活方式影响:患病前生活方式健康的患者,如平时饮食规律、不酗酒等,恢复相对更快;若患病前有长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需要更长时间调整身体状态来促进恢复。 二、重症胰腺炎 一般情况:重症急性胰腺炎病情较为复杂严重,恢复时间较长,可能需要数周甚至数月。患者不仅胰腺炎症严重,还可能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等并发症,治疗过程包括抑制胰液分泌、抗感染、营养支持等多方面。例如,部分患者可能需要数周的时间来控制感染等并发症,胰腺组织的修复也需要较长时间,可能需要数月才能基本恢复正常。 年龄因素:儿童患重症胰腺炎时,由于儿童各器官功能尚未完全成熟,恢复过程中出现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高,恢复时间可能会更长,需要医护人员更加精心的监测和治疗。老年重症胰腺炎患者,本身机体储备功能差,恢复时间会更久,且发生并发症的几率更高,如容易出现感染性休克、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会进一步延长恢复时间。 生活方式影响:患病前有长期酗酒、暴饮暴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重症胰腺炎患者,在治疗恢复过程中需要严格改变生活方式,否则可能导致病情反复,严重影响恢复时间,甚至可能再次诱发胰腺炎发作。 总体而言,胰腺炎患者的恢复时间是一个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年龄、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和监测,以促进患者尽快恢复正常。

    2025-10-17 11:10:12
  • 胃肠息肉切除后三大忌是什么

    胃肠息肉切除后有三忌:一忌过早进食,较小息肉6小时后可少量饮水,12-24小时后进流质饮食等,较大息肉或创面大进食时间适当延长,不同年龄患者遵医嘱;二忌剧烈运动,术后短时间应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可进行轻度活动,儿童需看护,老年要防意外;三忌随意用药,避免自行用刺激胃肠黏膜的药,病情需要用要遵医嘱,不同年龄患者用药谨慎,老年患者告知医生调整用药。 一、忌过早进食 胃肠息肉切除后,胃肠黏膜会有一定的创面,过早进食可能会刺激创面,影响愈合,甚至导致出血等并发症。一般来说,较小的息肉切除后,如无特殊情况,6小时后可少量饮水,12-24小时后可进食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等,然后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软食等。对于较大息肉或创面较大的情况,进食时间可能需要适当延长,具体需遵循医生的嘱咐。不同年龄的患者恢复进食时间可能有所差异,儿童胃肠功能相对较弱,需更加谨慎遵循医生制定的进食计划;老年患者胃肠蠕动可能较慢,也需严格按照医嘱进食。 二、忌剧烈运动 胃肠息肉切除后,身体需要时间来修复创面,剧烈运动可能会使腹压增加,影响创面愈合,增加出血等风险。术后短时间内应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如跑步、跳绳、打篮球等。但也并非完全卧床不动,可进行一些轻度的活动,如慢走等,以促进胃肠蠕动和身体恢复。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注意看护,避免其进行过于活泼的剧烈活动;老年患者本身活动能力可能受限,但也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进行轻度活动,同时要防止摔倒等意外情况发生。 三、忌随意用药 一些药物可能会对胃肠黏膜产生刺激,影响息肉切除后的创面愈合,甚至导致出血等问题。例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抗凝剂等。在胃肠息肉切除后,应避免自行随意使用这类药物,如果因病情需要必须使用,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权衡利弊,并密切观察有无不适症状。不同年龄、病史的患者对药物的反应不同,儿童患者使用药物需格外谨慎,要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胃肠的不合适药物;有基础疾病需要长期服药的老年患者,更要告知医生息肉切除的情况,由医生调整用药方案。

    2025-10-17 11:08:25
  • 每次吃完饭就打嗝

    每次吃完饭就打嗝可能由生理因素和病理因素导致,生理因素包括进食过快过饱、饮食结构,病理因素有胃部疾病、膈肌病变;应对措施包括非药物干预(调整进食习惯、调整饮食、呼吸法)和就医评估,若饭后打嗝频繁不缓解或伴其他症状要及时就医。 进食过快过饱:如果吃饭速度很快,或者一次性进食量过大,会吸入较多空气,从而导致打嗝。比如,短时间内大量进食,胃内气体增多,刺激膈肌,引发打嗝。对于儿童来说,如果吃饭时玩耍、哭闹,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成年人如果暴饮暴食,也容易出现饭后打嗝。 饮食结构:食用过多易产气的食物,像豆类、碳酸饮料等,会在胃肠道内产生较多气体,引起打嗝。不同年龄人群的饮食结构不同,儿童如果过多摄入这类食物,可能更易饭后打嗝;成年人长期大量食用也会有此问题。 病理因素 胃部疾病:胃炎、胃溃疡等胃部疾病可能影响胃的正常消化功能,导致食物排空延迟,产生气体,引发打嗝。例如,患有胃炎的患者,胃黏膜受损,消化能力下降,饭后容易出现打嗝症状。不同年龄段都可能患胃部疾病,儿童可能因饮食不规律等因素患病,成年人则可能因长期不良生活习惯等致病。 膈肌病变:膈肌周围的病变,如胸膜炎、膈肌肿瘤等,可能刺激膈肌,导致打嗝。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但各个年龄段都有可能发生。 应对措施 非药物干预 调整进食习惯:放慢进食速度,细嚼慢咽,避免一次性进食过饱。儿童吃饭时要专注,避免边吃边玩;成年人要养成良好的用餐节奏。 调整饮食:减少易产气食物的摄入。儿童可替换为易消化的食物,成年人则根据自身情况合理规划饮食。 呼吸法:可以尝试深呼吸,深吸一口气后屏住呼吸一段时间再缓慢呼出,重复几次,有助于缓解打嗝。儿童进行呼吸法时,家长可适当引导。 就医评估:如果饭后打嗝频繁且持续不缓解,或者伴有其他症状,如腹痛、呕吐、体重下降等,应及时就医。医生会进行相关检查,如胃镜等,以明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对于儿童,家长要密切关注其打嗝情况及伴随症状,及时带孩子就医;成年人也要重视异常的打嗝表现,及时排查健康隐患。

    2025-10-17 11:07:31
  • 胃病都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吗

    胃病并非都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幽门螺旋杆菌相关的胃病有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等,非幽门螺旋杆菌相关的胃病有自身免疫性胃炎、化学性胃炎、应激性胃炎等,不同人群出现胃病症状都需检查是否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同时改善不良生活方式很重要。 一、幽门螺旋杆菌相关的胃病 1.胃溃疡: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胃溃疡的重要致病因素。幽门螺旋杆菌可破坏胃黏膜的防御机制,导致胃酸和胃蛋白酶对黏膜的自身消化,从而形成溃疡。多项研究表明,约70%-90%的胃溃疡患者存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2.十二指肠溃疡: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在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中起关键作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可引起十二指肠黏膜损害,使得十二指肠对酸的缓冲能力降低,容易发生溃疡,多数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伴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3.慢性胃炎:大部分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存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幽门螺旋杆菌长期刺激胃黏膜,可引起炎症反应,导致胃黏膜出现充血、水肿、糜烂等病理改变。 二、非幽门螺旋杆菌相关的胃病 1.自身免疫性胃炎:主要与自身免疫机制有关,患者体内存在针对胃壁细胞或内因子的自身抗体,导致胃体黏膜萎缩、胃酸分泌减少等。这类胃病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无关。 2.化学性胃炎: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酗酒等因素可损伤胃黏膜,引起化学性胃炎,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无关联。 3.应激性胃炎:严重创伤、大手术、严重感染等应激状态下可引发应激性胃炎,是由于应激因素导致胃黏膜血管收缩、缺血缺氧,黏膜屏障受损,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无关。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若出现胃病症状,都需要进行相关检查来明确是否存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例如儿童若出现腹痛、呕吐等疑似胃病症状,也需要通过呼气试验等检查手段来判断。女性在孕期等特殊生理时期出现胃病,同样需要谨慎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有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大量饮酒、长期进食辛辣刺激食物的人群,发生胃病时也需要排查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同时改善不良生活方式对于胃病的防治都很重要。

    2025-10-17 11:04:31
  • 长链脂肪酸是否易于消化

    正常成人消化长链脂肪酸主要在小肠,胆汁酸盐乳化脂肪增胰脂肪酶作用面积,胰脂肪酶在辅脂酶协同下将长链甘油三酯水解,产物在小肠黏膜细胞重新合成甘油三酯并形成乳糜微粒经淋巴入血;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脂肪酶活性低、胆汁分泌少,食物中长链脂肪酸比例过高或颗粒过大易致消化吸收不良;老年人胃肠蠕动减退、消化酶分泌减少、肠道吸收功能下降,对长链脂肪酸消化能力减弱,进食高脂食物易不适,可选含中链脂肪酸比例高的食物辅助消化且保持脂肪摄入适量合理。 一、正常成人对长链脂肪酸的消化情况 正常成人消化长链脂肪酸主要在小肠部位进行。首先,胆汁中的胆汁酸盐可将长链脂肪酸组成的脂肪乳化成微滴,增大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积。胰脂肪酶在辅脂酶的协同作用下,将长链甘油三酯逐步水解为2-单酰甘油、脂肪酸和甘油等产物。这些水解产物可在小肠黏膜细胞内重新合成甘油三酯,进而与载脂蛋白等结合形成乳糜微粒,通过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循环,完成长链脂肪酸的消化吸收过程,一般成人对结构合理的长链脂肪酸具有较好的消化能力。 二、特殊人群对长链脂肪酸的消化差异 (一)婴幼儿 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尚不完善,胰腺分泌的脂肪酶活性相对较低,胆汁分泌量也较少,对长链脂肪酸的消化吸收效率不如成人。例如,婴儿出生后前几个月,其肠道内参与脂肪消化的酶类活性不足,对长链脂肪酸的分解和吸收能力有限,若食物中长链脂肪酸比例过高或脂肪颗粒过大,可能导致消化吸收不良,出现腹泻等问题,因此婴幼儿饮食中需注意脂肪的合理组成,可适当引入易消化的脂肪来源逐步过渡。 (二)老年人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胃肠蠕动功能减退,消化酶(包括脂肪酶)的分泌量减少,肠道吸收功能也有所下降。这使得老年人对长链脂肪酸的消化能力减弱,对长链脂肪酸的分解和吸收效率降低,容易出现脂肪消化不良的情况,如进食高脂食物后可能出现腹胀、腹泻等不适,日常饮食中可建议老年人选择含中链脂肪酸比例相对较高的食物辅助消化,同时保持饮食中脂肪摄入的适量和合理结构。

    2025-10-17 11:02:01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