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中银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擅长:胃炎、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及治疗,对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有较深研究。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周中银,男,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72年10月生,医学博士,留美学者,主持及参与国家级及省级科研项目8项,主编专著1部,参编专著4部。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论文7篇。展开
个人擅长
胃炎、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及治疗,对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有较深研究。展开
  • 胃不好会口臭吗

    胃不好可能导致口臭,原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分解尿素产氨致臭、消化不良使食物发酵异味反流、胃部疾病致消化异常等,不同年龄段、性别人群及不同生活方式、有胃部疾病病史人群胃不好致口臭情况各有特点。 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是寄生在胃部的一种细菌,它可产生尿素酶,能分解尿素产生氨,而氨具有特殊气味,从而导致口臭。有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人群中口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感染人群。比如,相关临床调查发现,约70%的幽门螺杆菌阳性且有胃部不适的患者存在口臭问题。 消化不良:当胃的消化功能出现问题时,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延长,容易发酵产生异味,这些异味可通过食管反流至口腔,引起口臭。例如,患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由于胃排空延迟,食物不能及时被消化吸收,就可能出现口臭症状。 胃部疾病导致的其他情况:像胃溃疡、胃炎等胃部疾病会影响胃部正常生理功能,导致食物消化异常以及胃部环境改变等情况,进而可能引发口臭。比如胃溃疡患者胃黏膜受损后,消化功能受到影响同时可能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问题,从而出现口臭现象。 不同年龄段人群胃不好导致口臭的情况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如果胃不好导致口臭,多与饮食不规律、消化不良等有关,比如儿童暴饮暴食后可能出现胃消化不良进而引发口臭;老年人胃功能本身衰退,若有胃部疾病更容易出现胃不好导致口臭情况,同时老年人口腔自洁能力下降也可能加重口臭表现。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身体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胃部功能,若本身胃不好更容易出现口臭问题;男性若有不良生活方式如大量吸烟饮酒等,也会加重胃部负担导致胃不好进而引发口臭风险增加。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熬夜、饮食不规律、喜食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等人群,胃不好引发口臭的概率更高;有胃部疾病病史的人群,如既往有胃炎、胃溃疡等病史,胃不好时更易出现口臭且往往症状相对持续较久等情况。

    2025-10-17 10:42:47
  • 晚上睡觉胃酸反流怎么办

    调整睡眠姿势可抬高上半身或选合适枕头,控制饮食要避免睡前进食、减少刺激性食物摄入,超重或肥胖者需体重管理,经常出现且非药物干预不缓解要就医检查,确诊相关疾病可能用抑制胃酸分泌药物。 控制饮食 避免睡前进食:睡前2-3小时应避免进食,若夜间有饥饿感,可少量饮用温水或吃点无糖的苏打饼干等。对于儿童,家长要注意在睡前不要让孩子大量进食,尤其是高脂肪、巧克力、咖啡、浓茶等易导致胃酸分泌增多或降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的食物。因为高脂肪食物会延缓胃排空,咖啡和浓茶中的咖啡因等成分会使食管下括约肌松弛,从而增加胃酸反流风险。 减少刺激性食物摄入:白天也要尽量减少辛辣、过酸、过甜食物的摄入,这些食物会刺激胃酸分泌。不同年龄段人群对食物的耐受程度不同,例如老年人胃肠功能相对较弱,更要严格控制刺激性食物的摄取量。 体重管理 对于超重或肥胖者,减轻体重有助于缓解胃酸反流。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当运动来控制体重,比如成年人可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等,儿童则应保证每天有适量的户外活动时间,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内。因为超重会增加腹部压力,容易促使胃酸反流至食管。 就医检查与治疗 就医评估:如果经常出现晚上睡觉胃酸反流且通过上述非药物干预措施无法缓解的情况,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关检查,如胃镜检查等,以明确是否存在食管炎、胃溃疡等疾病。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检查的耐受性和配合度有所不同,儿童进行胃镜检查可能需要在麻醉下进行,以确保检查顺利和安全。 药物治疗(仅提及药物名称):若确诊有相关疾病,可能会用到一些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等,但具体药物需由医生根据病情开具,患者不可自行用药。例如,对于成年人可能会使用奥美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来减少胃酸分泌,但儿童使用需谨慎,应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

    2025-10-17 10:41:29
  • 胆囊切除后胃胀怎么办

    胆囊切除后胃胀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适度运动来改善,若胃胀持续不缓解或伴其他症状需就医排除器质性病变、调整药物治疗,调整饮食结构包括控制进食量、选择易消化食物,适度运动包括散步、轻柔腹部按摩,儿童和老年人在各方面需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调整。 选择易消化食物:多吃富含蛋白质且易消化的食物,如鱼肉、鸡蛋羹等。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难以消化的食物,像油炸食品、辣椒、糯米制品等。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应避免食用过硬、不易咀嚼的食物,老年人要特别注意食物的软烂程度。比如儿童可以将肉类制作成肉末后烹饪,老年人可将蔬菜煮得更软烂。 适度运动 散步:饭后适当散步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缓解胃胀。一般饭后半小时左右开始散步,每次散步15-30分钟。儿童散步时间可根据其体力适当缩短,比如5-10分钟;老年人散步要注意速度不宜过快,以缓慢行走为宜,避免劳累。 轻柔腹部按摩:顺时针方向轻柔按摩腹部,每次按摩10-15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按摩能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儿童按摩时力度要轻柔,避免用力过大引起不适;老年人按摩时要注意手部温度,避免过凉刺激腹部。 就医评估 排除器质性病变:如果胃胀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症状,如腹痛、呕吐、黑便等,需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胃镜、腹部超声等,以排除是否存在胃炎、胃溃疡等其他器质性病变。对于儿童出现胃胀且伴有呕吐等症状时,要高度重视,及时就医排查病因;老年人有基础疾病时更要及时就医,因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病情变化可能较快。 调整药物治疗:如果正在服用某些可能影响胃肠功能的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可在医生评估下调整药物。儿童用药需格外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老年人用药要考虑药物相互作用和对胃肠的影响,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用药方案。

    2025-10-17 10:37:22
  • 无痛胃镜麻药打哪里

    无痛胃镜常用丙泊酚静脉注射,注射部位多为外周静脉,如手背、手臂浅静脉等,静脉注射有优势且需考量多种因素,儿童、老年人及有特殊病史患者注射时各有注意事项。 静脉注射的优势及考量因素 外周静脉穿刺相对较为简便,容易操作。药物通过静脉注射后能迅速进入血液循环,从而快速发挥麻醉作用。在选择静脉时,会考虑血管的粗细、弹性等情况,以确保药物能够顺利注入且减少患者的不适。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血管较细,可能会选择较细的静脉穿刺,但操作需更加轻柔谨慎,避免反复穿刺给儿童带来过多痛苦和损伤血管。对于一些特殊病史的患者,如存在静脉炎病史的患者,则需要选择合适的静脉,避开可能有问题的血管区域,防止加重静脉炎等情况。 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进行无痛胃镜时,静脉穿刺需要特别小心。儿童的血管较细,穿刺难度相对较大,医护人员会更加谨慎地选择穿刺部位和操作手法。要尽量一次穿刺成功,减少对儿童血管和心理的影响。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在注射麻药过程中的反应,因为儿童对药物的代谢等情况与成人有所不同,需要更细致地监测生命体征等变化。 老年人:老年人可能存在血管弹性下降、静脉硬化等情况,在选择静脉注射部位时,可能需要选择相对较粗、弹性较好的静脉,如手臂较粗的静脉。同时,注射过程中要缓慢推注麻药,密切监测老年人的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因为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可能与年轻人不同,避免出现血压骤降、心率过快或过慢等情况。 有特殊病史患者:例如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静脉注射麻药时要更加关注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要提前评估患者的心脏功能等情况,在注射过程中密切监测心电图等指标,确保患者的心血管系统能够耐受麻药的注射。如果患者有凝血功能障碍等问题,要注意穿刺部位的压迫时间等,防止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2025-10-17 10:36:17
  • 胃胀气老是打嗝怎么办

    生活方式调节需避免高淀粉易产气食物等并细嚼慢咽、少量多餐,餐后0.5-1小时适度运动促胃肠蠕动,进食后不立即平躺;非药物干预可按摩内关穴、深呼吸调节;特殊人群中孕妇勿自行服药、儿童轻柔腹部按摩、老年人留意基础病排查器质性病变。 一、生活方式调节 1.饮食调整:避免摄入高淀粉类、易产气食物,如土豆、红薯、洋葱、豆类等,减少碳酸饮料饮用,进食时细嚼慢咽,避免边吃边说话导致空气吸入,可采用少量多餐方式,减轻胃肠消化负担; 2.适度运动:餐后0.5~1小时后可进行散步等轻度运动,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气体排出,运动强度以自身无不适为宜; 3.姿势调整:进食后避免立即平躺,可保持半卧位或站立片刻,利于胃肠内容物正常运行,减少气体积聚。 二、非药物干预方法 1.穴位按摩:可尝试按摩内关穴(位于手腕掌侧横纹上2寸),用拇指适度按压该穴位有一定缓解打嗝胀气作用,操作时力度轻柔,儿童等特殊人群需注意把控力度; 2.呼吸调节:尝试深呼吸,缓慢吸气后缓慢呼气,重复数次,通过调节呼吸节奏影响胃肠神经功能,有助于改善胃肠胀气打嗝状况。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孕妇:胃胀气打嗝时避免自行服用药物,可通过轻柔散步、少量多餐等方式缓解,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需在医生指导下排查原因并处理,因孕期用药需严格遵循医疗建议,防止影响胎儿; 2.儿童:避免采用强力按摩或可能有刺激的方法,可通过轻柔顺时针方向腹部按摩(力度适中)缓解,若频繁出现胃胀气打嗝且伴随食欲减退、呕吐等异常表现,需考虑消化系统发育等问题,必要时就医检查; 3.老年人:需留意是否存在基础疾病(如糖尿病、胃肠疾病等)影响,若胃胀气打嗝持续不缓解,应排查有无器质性病变,生活方式调整需更注重温和,避免剧烈运动,以防加重身体负担。

    2025-10-17 10:34:46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