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中银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擅长:胃炎、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及治疗,对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有较深研究。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周中银,男,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72年10月生,医学博士,留美学者,主持及参与国家级及省级科研项目8项,主编专著1部,参编专著4部。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论文7篇。展开
个人擅长
胃炎、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及治疗,对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有较深研究。展开
  • 胸膜间皮瘤晚期会出现腹泻吗

    胸膜间皮瘤晚期可能出现腹泻,其原因有肿瘤转移致肠道功能受影响、肿瘤分泌物质影响胃肠功能,化疗药物具胃肠道毒性可引发腹泻,老年患者腹泻易致脱水电解质紊乱、儿童因耐受性差需重视补液、有基础胃肠道疾病者病情易加重需加强监测对症处理。 一、胸膜间皮瘤晚期出现腹泻的可能性 胸膜间皮瘤晚期患者有可能出现腹泻症状,其发生原因涉及多方面因素。 二、可能导致腹泻的相关因素 (一)肿瘤相关因素 1.肿瘤转移影响:当胸膜间皮瘤晚期发生腹腔等部位转移时,肿瘤组织可能侵犯肠道周围组织,影响肠道的正常蠕动、消化吸收功能等,进而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出现腹泻症状。例如,肿瘤转移灶压迫肠道或浸润肠道黏膜,干扰肠道内环境的稳定,使得肠道分泌与吸收失衡,引发腹泻。 2.肿瘤分泌相关物质:肿瘤细胞可能分泌一些生物活性物质,这些物质可影响胃肠道的生理功能,导致肠道蠕动加快或肠道分泌增多,从而引起腹泻。 (二)治疗相关因素 1.化疗药物影响:若胸膜间皮瘤晚期患者接受化疗,部分化疗药物可能具有胃肠道毒性,会刺激胃肠道黏膜,引起胃肠道功能紊乱,出现腹泻等胃肠道反应。不同的化疗药物导致腹泻的机制有所不同,有的可能影响肠道上皮细胞的正常代谢,有的可能干扰肠道菌群平衡等。 三、特殊人群需注意的情况 对于老年胸膜间皮瘤晚期患者,其机体各器官功能相对减退,出现腹泻时更易发生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需密切关注其水、电解质平衡状况;而儿童患者若涉及治疗导致腹泻,需格外谨慎,因为儿童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其对腹泻引发的内环境紊乱耐受性更差,要重视补液等支持治疗以维持内环境稳定。同时,有基础胃肠道疾病的胸膜间皮瘤晚期患者,其本身胃肠道功能已存在一定问题,发生腹泻时病情可能更易加重,需加强病情监测与相应的对症处理。

    2025-10-17 10:33:32
  • 如何解决新生婴儿腹泻的问题

    新生婴儿腹泻需先明确如母亲饮食不当、奶粉冲泡不当、腹部着凉或感染等诱因并观察伴随异常表现及时就医,喂养调整上母乳喂养母亲要清淡均衡饮食、配方奶喂养要正确冲泡按需喂养,臀部护理是腹泻后温水清洗涂护臀膏及时换尿布,需关注婴儿精神状态、腹泻次数及脱水表现,出现异常立即送医,还要注意腹部保暖、人工喂养器具清洁消毒及保持生活环境清洁卫生。 一、明确腹泻原因排查 新生婴儿腹泻需首先明确可能诱因,如母乳喂养时母亲饮食不当(摄入辛辣、油腻食物等)、配方奶喂养中奶粉冲泡不当(浓度异常)、腹部着凉或感染等。家长应密切观察婴儿伴随症状,若有发热、血便等异常表现,需及时就医进行便常规等检查以明确是否为感染性腹泻等情况。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之喂养调整与臀部护理 喂养调整:若为母乳喂养,母亲需调整自身饮食结构,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保持饮食清淡均衡;若是配方奶喂养,严格按照奶粉说明书正确冲泡,确保奶粉浓度适宜。同时,按需喂养,避免过度喂养加重胃肠负担。 臀部护理:每次腹泻后用温水轻柔清洗婴儿臀部,保持局部清洁干燥,清洗后可涂抹护臀膏,预防红臀等皮肤问题,且要及时更换尿布,减少粪便、尿液对臀部皮肤的刺激。 三、关注严重情况与及时就医 密切观察婴儿精神状态、腹泻次数及是否出现脱水表现(如尿量明显减少、前囟凹陷、皮肤弹性差等)。若婴儿出现精神萎靡、持续哭闹不安或有脱水迹象,应立即送往医院就诊,避免延误病情。 四、日常护理细节考量 注意婴儿腹部保暖,可适当使用肚兜等护住腹部,防止着凉。对于人工喂养的婴儿,要严格做好奶瓶、奶嘴等喂养器具的清洁与消毒工作,避免因器具污染引发胃肠道感染导致腹泻加重。同时,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确保婴儿生活环境清洁卫生,减少外界病菌接触机会。

    2025-10-17 10:32:24
  • 诺氟沙星可以治拉肚子吗

    诺氟沙星为喹诺酮类抗菌药通过抑制细菌DNA旋转酶活性杀菌用于敏感细菌引发的肠道感染性拉肚子而对病毒感染、非感染因素导致的拉肚子无效儿童禁用孕妇和哺乳期女性应避免使用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者需在医生严格评估下决定是否使用及调整用药方案。 一、诺氟沙星对细菌感染性拉肚子的作用机制 诺氟沙星属于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细菌DNA旋转酶(拓扑异构酶Ⅱ)的活性,阻碍细菌DNA的复制、转录和修复过程,从而发挥杀菌作用。对于由敏感细菌引起的肠道感染导致的拉肚子,诺氟沙星能够杀灭相关致病菌,进而缓解因细菌感染引发的腹泻症状。例如,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等敏感菌引起的肠道感染性腹泻,诺氟沙星可起到抗菌治疗作用。 二、非细菌感染性拉肚子不适用诺氟沙星 1.病毒感染性拉肚子:像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引起的拉肚子,诺氟沙星对其无作用,因为病毒感染并非细菌感染,不能通过诺氟沙星来杀灭病毒以缓解腹泻。 2.非感染性因素导致的拉肚子:腹部受凉、消化不良、食物过敏等非感染性原因引起的拉肚子,诺氟沙星无法针对这些非感染因素发挥治疗作用,此时使用诺氟沙星不仅无效,还可能带来药物相关不良反应风险。 三、特殊人群使用需谨慎 1.儿童:18岁以下未成年人禁用诺氟沙星,因为该药物可能会影响儿童软骨发育,对儿童的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2.孕妇和哺乳期女性:诺氟沙星可能会通过胎盘影响胎儿,也可能经乳汁传递给婴儿,从而对胎儿或婴儿产生潜在的不良影响,所以孕妇和哺乳期女性应避免使用诺氟沙星。 3.其他特殊人群: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的患者,使用诺氟沙星时需要格外谨慎,因为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可能会受到影响,需在医生的严格评估下决定是否使用及调整用药方案。

    2025-10-17 10:31:35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不治能疗养过来吗

    幽门螺杆菌感染通常很难不治而自行疗养过来,其会对胃黏膜持续损伤,自身免疫系统难有效清除,不同人群感染后情况各异且有不良影响,一般建议明确感染后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根除治疗。 一、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危害及难以自愈的原因 对胃黏膜的持续损伤:幽门螺杆菌具有尿素酶,能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为自身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同时其产生的一些毒素等会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引发炎症等病变,如胃炎、胃溃疡等,这种损伤是持续存在且逐步进展的,不会自行停止和恢复。 自身免疫系统难以有效清除:人体的免疫系统面对幽门螺杆菌时,由于幽门螺杆菌的特殊结构和生存策略,自身免疫系统往往不能完全有效地将其清除,尤其是当机体免疫力处于相对较弱或者幽门螺杆菌定植处于优势状态时,更难依靠自身力量将其清除。 二、不同人群感染幽门螺杆菌后的情况差异及应对建议 儿童人群:儿童感染幽门螺杆菌后,若不治疗,可能会影响生长发育,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导致儿童出现消化不良、营养吸收不良等问题,而且儿童时期感染幽门螺杆菌可能为成年后发生胃部疾病埋下隐患,所以需要及时干预。 成年人群:成年后感染幽门螺杆菌,虽然部分人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长期来看,发生胃部疾病的风险增加,如胃癌的发病风险会比未感染人群有所升高,一般也需要进行规范的治疗来根除幽门螺杆菌。 有基础病史人群:对于本身有胃溃疡、萎缩性胃炎等基础胃部疾病的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后不治疗,会使得基础疾病难以好转甚至可能加重,所以更需要积极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来促进基础疾病的康复以及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总之,幽门螺杆菌感染通常不会不治而自行疗养过来,一般建议在明确感染后,根据具体情况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的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

    2025-10-17 10:30:32
  • 蛔虫是怎么形成的

    蛔虫形成起始于人体摄入被污染环境中的虫卵,虫卵入小肠后孵化出幼虫穿肠壁进血或淋巴系统移行至肺部,再向上移行至咽部被吞咽回小肠发育为成虫,儿童因卫生意识弱等更易感染,不良卫生行为会增加感染风险,有感染史人群再接触易感染,儿童应养成勤洗手等好习惯,感染后及时就医。 一、蛔虫形成的初始阶段:虫卵摄入 蛔虫形成起始于人体摄入蛔虫卵。蛔虫卵主要通过被污染的环境传播,例如土壤、水源或被污染的食物等。当人误食被蛔虫卵污染的食物(如未洗净的蔬菜、瓜果等)或接触污染物品后未洗手就进食时,蛔虫卵便进入人体消化道。 二、幼虫在体内的移行过程 1.小肠内孵化:蛔虫卵进入人体小肠后,在适宜的环境下孵化出幼虫。幼虫会穿过小肠壁,进入血液或淋巴系统。 2.移行至肺部:随着血液循环,幼虫会移行到肺部。在肺部,幼虫会在肺泡等部位进一步发育生长。 3.向上移行至咽部:发育到一定阶段的幼虫会经气管向上移行至咽部,然后被吞咽下去,再次回到小肠。 三、在小肠发育为成虫 幼虫被吞咽回到小肠后,会继续发育,最终成长为成虫。成虫在小肠内寄生,以小肠内的营养物质为食,逐渐发育成熟并开始繁殖,从而完成蛔虫在人体从虫卵到成虫的整个形成过程。 从年龄角度看,儿童由于卫生意识相对薄弱,更易接触污染源而摄入蛔虫卵,且儿童肠道等生理结构对蛔虫感染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弱,感染后可能对生长发育产生影响;生活方式方面,不良的卫生行为如不注意手部清洁、食用不洁食物等会显著增加感染风险;对于有蛔虫感染病史的人群,再次接触蛔虫卵时感染几率较高,需格外注意预防,例如儿童应养成勤洗手、避免接触污染环境等良好卫生习惯,以降低蛔虫卵摄入风险,若发生蛔虫感染应及时就医处理,保障身体健康。

    2025-10-17 10:28:45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