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中银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擅长:胃炎、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及治疗,对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有较深研究。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周中银,男,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72年10月生,医学博士,留美学者,主持及参与国家级及省级科研项目8项,主编专著1部,参编专著4部。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论文7篇。展开
个人擅长
胃炎、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及治疗,对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有较深研究。展开
  • 胃胀不消化怎么快速解决

    要缓解胃胀不消化,可从调整饮食结构、适当运动、就医检查治疗及药物辅助方面入手。调整饮食要控制进食量、选易消化食物;适当运动可散步或腹部按摩;出现持续超1周、伴呕吐等症状要及时就医,做胃镜等检查;非药物优先下可考虑助消化药物但要注意人群差异。 一、调整饮食结构 1.控制进食量:避免暴饮暴食,每餐吃到七八分饱即可,减轻胃肠道消化负担。对于儿童来说,要根据年龄和身体状况合理控制食量,幼儿可采用少量多次的喂养方式;老年人胃肠功能相对较弱,更要注意控制每餐摄入的食物量。例如,成人每餐主食量可控制在100-150克左右(生重),蔬菜300-500克,蛋白质类食物100-150克。 2.选择易消化食物:优先选择如米粥、面条、馒头等碳水化合物类易消化食物。小米粥营养丰富且容易消化,煮小米粥时可适当延长炖煮时间,让小米更加软烂。对于患有胃部基础疾病的人群,如胃溃疡患者,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可多吃一些温和、细软的食物。儿童可适当增加南瓜粥、山药糊等食物的摄入,这些食物有助于健脾和胃、促进消化。 二、适当运动 1.散步:饭后1小时左右进行散步,每次散步时间30分钟左右,速度保持适中。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散步的节奏和时间可适当调整。年轻人可以快走搭配慢走交替进行,增加运动强度;老年人则应缓慢步行,避免过度劳累。儿童饭后散步可在家长陪同下进行,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 2.腹部按摩:以肚脐为中心,用手掌顺时针方向按摩腹部,每次按摩10-15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按摩时力度要适中,不宜过轻或过重。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按摩腹部时要注意避开子宫部位,可适当调整按摩方式和力度。儿童进行腹部按摩时,家长要注意手部温度,避免过凉刺激儿童腹部引起不适。 三、就医检查与治疗 1.就医指征:如果胃胀不消化症状持续超过1周,或伴有呕吐、黑便、体重明显下降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对于儿童出现长期胃胀不消化,可能影响生长发育,更要尽早就诊。老年人若长期胃胀不消化,需警惕胃部器质性病变的可能,如胃癌等,应及时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 2.相关检查: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胃镜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测等。胃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胃部黏膜的情况,明确是否存在胃炎、胃溃疡、胃息肉等病变;幽门螺杆菌检测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导致胃胀不消化等胃部不适的常见原因之一。 四、药物辅助(非药物优先原则下,仅提及药物名称) 1.助消化药物:如健胃消食片等,其含有山楂、麦芽等成分,有助于促进消化。但儿童使用时需谨慎,应在医生或家长的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用药。对于老年人,若存在肝肾功能不全等情况,使用药物时也需要权衡利弊,密切观察用药反应。

    2025-10-16 13:34:58
  • 大便褐色是怎么回事

    大便呈褐色情况复杂,正常与胆汁代谢等有关;异常时饮食因素如食物色素、铁剂可致,疾病因素中上消化道出血可致黑褐柏油样便,下消化道出血可呈褐或暗红,肝胆疾病也会影响;儿童大便褐色要防肠道感染等病,老年人则需考虑慢性疾病等,发现大便褐色伴不适要及时就医查因并治。 异常情况下大便褐色的可能原因 饮食因素 食物色素影响:如果大量食用含有特殊色素的食物,可能会影响大便颜色。例如大量食用红心火龙果后,部分人大便可能会呈现红褐色,这是因为火龙果中的天然色素不能被人体完全吸收,会随粪便排出导致大便颜色改变,但这通常是暂时的,停止食用相关食物后大便颜色会逐渐恢复正常。 铁剂影响:一些人因治疗需要服用铁剂,铁剂在肠道内会与硫化氢结合,生成硫化铁,从而使大便呈现褐色甚至黑色,这是药物引起的大便颜色改变,在停止服用铁剂后,大便颜色一般会恢复。 疾病因素 上消化道出血:当食管、胃、十二指肠等上消化道部位出血时,血液在肠道内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血红蛋白中的铁被氧化成三价铁,与肠道内的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导致大便呈黑色或褐色,且大便质地可呈柏油样,质地黏稠。常见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等疾病。例如胃溃疡患者,由于胃黏膜受损,血管破裂出血,血液进入肠道后会引起大便颜色改变。 下消化道出血:如结肠、直肠等部位出血,出血部位离肛门较近时,大便颜色也可能呈褐色或暗红色。常见于结肠息肉、结肠癌、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比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结肠黏膜存在炎症、溃疡,容易出现出血情况,进而影响大便颜色。 肝胆疾病:当肝脏或胆道发生病变时,也可能影响大便颜色。例如肝炎患者,肝脏功能受损,胆汁分泌、代谢异常,可能导致大便颜色变浅呈褐色;胆道梗阻患者,胆汁排出受阻,也会影响大便颜色,使其呈现褐色等异常改变。 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 儿童大便褐色需关注其饮食情况,比如是否食用了特殊颜色的食物或补充剂。若儿童大便持续异常褐色且伴有腹泻、腹痛、呕吐等症状,要警惕肠道感染、肠套叠等疾病。例如婴儿肠道感染时,除了大便颜色异常,还可能出现精神萎靡、发热等表现,需要及时就医检查。 老年人 老年人大便褐色要考虑多种因素,如是否有消化系统的慢性疾病,像老年人常见的结肠癌、胃溃疡等。同时,老年人胃肠功能相对较弱,药物影响等因素也需考虑,比如老年人因治疗其他疾病服用铁剂等药物时,要注意观察大便颜色变化。若老年人大便褐色持续不缓解且伴有消瘦、乏力等症状,应及时进行相关检查,排查肠道肿瘤等严重疾病。 总之,大便呈褐色可能是正常生理现象,也可能是疾病等异常情况引起。如果发现大便颜色异常且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大便常规、胃镜、肠镜等,以明确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025-10-16 13:34:08
  • 胃溃疡可以好吗

    胃溃疡可以治好,治疗方式有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及根除幽门螺杆菌等,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生活方式和基础病史等会影响其愈合,患者需戒烟限酒、规律作息饮食并控制基础疾病以促进愈合。 一、治疗方式及机制 1.抑制胃酸分泌药物:通过减少胃酸对胃黏膜溃疡面的刺激来促进愈合。例如质子泵抑制剂,其能高效抑制胃酸分泌,常见的如奥美拉唑等,众多临床研究表明,规范使用这类药物可有效降低胃内酸度,为溃疡愈合创造有利环境。 2.保护胃黏膜药物: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保护膜,阻挡胃酸、胃蛋白酶等对黏膜的损伤。像铝碳酸镁,它能迅速中和胃酸,并在溃疡部位形成保护膜,加速溃疡修复,相关研究证实其对胃溃疡的愈合有积极作用。 3.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如果胃溃疡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需要进行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治疗。通常采用联合用药方案,如质子泵抑制剂+铋剂+两种抗生素,多项大规模临床研究显示,规范的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可显著降低胃溃疡的复发率,促进溃疡愈合。 二、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胃溃疡相对较少,但一旦患病,需格外谨慎用药。应优先选择对儿童胃肠道刺激小的药物,且要密切关注药物不良反应。同时,要注意儿童的生活方式调整,如规律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可能损伤胃黏膜的食物,因为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胃溃疡的治疗需充分考虑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 2.老年人:老年人胃溃疡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时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老年人可能同时患有心血管疾病等,使用某些治疗胃溃疡的药物时需谨慎评估。此外,老年人胃黏膜修复能力相对较弱,治疗疗程可能需要适当延长,且要更加注重生活方式的调整,如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因为老年人的消化功能和身体状况与年轻人不同,需要特殊关注来促进溃疡愈合。 3.女性:女性胃溃疡患者在治疗中除了遵循常规治疗方案外,要考虑生理周期等因素对病情的影响。在生活方式上,要注意情绪调节,因为女性的情绪变化可能对胃溃疡的愈合产生影响,如长期焦虑、抑郁等情绪可能不利于溃疡愈合,所以女性患者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 三、影响胃溃疡愈合的因素 1.生活方式:吸烟会影响胃黏膜的血液循环,还会降低胃黏膜抵抗力,不利于溃疡愈合;过量饮酒会直接损伤胃黏膜,刺激胃酸分泌,加重溃疡病情。所以患者需要戒烟限酒,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合理安排饮食,以促进溃疡愈合。 2.基础病史:如果患者本身有其他严重的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会影响机体的代谢和修复能力,从而影响胃溃疡的愈合。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高血糖环境不利于伤口愈合,包括胃溃疡的愈合,所以这类患者需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将血糖等指标控制在合理范围,以利于胃溃疡的治疗。

    2025-10-16 13:33:28
  • 老是放屁是怎么回事

    老是放屁可由多种因素引起,饮食方面可发酵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多、进食过快或吞咽空气会致放屁多,肠道菌群失调时有害菌增多有益菌减少会产气过多,胃部疾病如胃炎胃溃疡、肠道疾病如肠炎肠易激综合征会使食物消化不完全或肠道功能异常致产气多,儿童因消化不完善、饮食或不耐受,孕妇因激素变化及子宫压迫,老年人因胃肠功能衰退等都会出现老是放屁情况,若放屁异常长期不缓解伴其他不适需及时就医检查。 一、饮食因素导致老是放屁 1.可发酵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多:某些食物富含可发酵碳水化合物,如豆类(黑豆、红豆等)、洋葱、大蒜、土豆、红薯等,这类食物在肠道被肠道细菌分解发酵,产生大量气体,从而导致放屁增多。例如,一项研究表明,摄入高纤维豆类后,肠道内气体产生量会明显增加。 2.进食过快或吞咽空气:进食速度过快、边吃边说话等情况,会使大量空气随食物进入消化道,这些空气最终会以放屁的形式排出体外。尤其是儿童在进食时若不注意,更容易出现因吞咽空气导致放屁增多的情况。 二、肠道菌群失调引发放屁增多 正常肠道菌群处于平衡状态,当这种平衡被打破,如长期使用抗生素、饮食不均衡等情况,会导致有害菌增多,有益菌减少,肠道内细菌发酵食物的过程会产生过多气体,进而表现为老是放屁。例如,有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的人群相比菌群平衡者,肠道气体产生量显著升高。 三、消化系统疾病导致放屁异常 1.胃部疾病:胃炎、胃溃疡等胃部疾病会影响胃酸分泌和食物的初步消化,使食物进入肠道后消化不完全,从而产生较多气体引起放屁。 2.肠道疾病: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肠道疾病会改变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消化吸收功能,导致食物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异常,细菌发酵产生气体增多,出现老是放屁的现象。例如,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中,约有一定比例会出现放屁频繁的症状,这与肠道动力及敏感性异常相关。 四、特殊人群的相关情况 1.儿童:儿童消化系统发育尚不完善,若饮食中摄入易产气食物(如上述豆类等)或进食速度过快,容易出现放屁增多。此外,儿童可能对某些食物不耐受,如乳糖不耐受儿童,摄入含乳糖食物后,肠道不能正常消化乳糖,也会导致产气增多、放屁频繁。 2.孕妇:孕期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变化会影响胃肠蠕动,使胃肠排空时间延长,食物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增加,细菌发酵产生气体增多,容易出现老是放屁的情况。同时,子宫增大可能压迫肠道,也会影响肠道正常功能。 3.老年人:老年人胃肠功能逐渐衰退,消化酶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慢,食物消化吸收效率降低,容易导致食物在肠道内发酵产生气体,从而出现放屁增多的现象。 综上,老是放屁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需根据具体情况分析,若放屁异常情况长期不缓解或伴有腹痛、腹泻等其他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进一步检查明确原因。

    2025-10-16 13:31:42
  • 头晕想吐拉稀怎么办

    头晕、想吐、拉稀可能由急性胃肠炎、胃肠型感冒等引起,儿童和成人因年龄有别,生活方式中饮食、作息不当可致此症状,一般需休息、调整饮食、补充水分,若症状严重、持续不缓解、伴严重症状或为特殊人群则应及时就医。 一、可能的原因及初步判断 头晕、想吐、拉稀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急性胃肠炎、胃肠型感冒等。急性胃肠炎多与饮食不洁有关,进食被细菌、病毒等污染的食物后,胃肠道受到刺激,出现上述症状;胃肠型感冒则是由病毒感染引起,除了胃肠道症状外,还可能伴有发热、鼻塞、流涕等感冒症状。 (一)年龄因素影响 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更容易因感染等原因出现此类症状。儿童胃肠功能相对较弱,饮食不当或感染后症状可能更明显,且儿童脱水风险较高,需密切关注其精神状态、尿量等情况。 成人:成人若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饮食不规律、过度劳累等,也可能引发胃肠道不适,感染性因素导致的概率也较高,需结合具体接触史等判断。 (二)生活方式因素 饮食方面:近期食用了生冷、辛辣、油腻食物,或暴饮暴食,都可能刺激胃肠道,引发头晕、想吐、拉稀。例如,大量进食冰镇食物后,胃肠道受到寒冷刺激,蠕动加快,易出现腹泻,同时可能伴随恶心、头晕等不适。 作息方面:长期熬夜、过度劳累会影响身体的免疫力和胃肠道的正常功能,使身体更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或出现胃肠道功能紊乱。 二、应对措施 (一)一般处理 休息:保证充足的休息,减少体力消耗,让身体有机会恢复。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应避免剧烈活动,尽量卧床休息。 调整饮食:暂时禁食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不易消化的食物,可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面条等。儿童的饮食更要注重易消化,可适当给儿童喝些米汤等。 (二)补充水分 多喝水:由于呕吐和腹泻会导致身体丢失大量水分和电解质,需要及时补充。可以少量多次饮用温开水,也可以喝一些淡盐水,以补充丢失的电解质。儿童补充水分时要注意控制速度和量,避免引起呕吐加重。 三、何时需就医 (一)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症状严重或持续不缓解:如果头晕、想吐、拉稀症状剧烈,频繁呕吐、严重腹泻,导致无法口服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或持续超过2-3天仍无改善。 伴随严重症状:伴有高热(体温超过38.5℃持续不退)、剧烈腹痛、意识模糊、抽搐等症状。儿童出现精神萎靡、尿量明显减少(如婴幼儿24小时尿量少于200ml)等情况也需立即就医。 特殊人群: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出现此类症状时更应谨慎,因为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减退,孕妇身体状况特殊,任何不适都可能对自身和胎儿产生影响,需及时就医评估。 总之,当出现头晕、想吐、拉稀症状时,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若情况较为复杂或严重应及时寻求医疗帮助。

    2025-10-16 13:30:51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