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中银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擅长:胃炎、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及治疗,对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有较深研究。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周中银,男,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72年10月生,医学博士,留美学者,主持及参与国家级及省级科研项目8项,主编专著1部,参编专著4部。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论文7篇。展开
个人擅长
胃炎、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及治疗,对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有较深研究。展开
  • 食管裂孔疝是怎么得的

    食管裂孔疝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先天发育异常(相对少见)、年龄增长致食管周围结构退变、肥胖使腹腔内压力升高、妊娠时腹腔压力升高及子宫压迫、长期腹内压增高相关情况(如长期慢性咳嗽、长期便秘、从事重体力劳动等),这些因素均可导致胃等腹腔脏器通过宽大食管裂孔进入胸腔引发食管裂孔疝。 一、先天因素 食管裂孔是食管通过膈肌的一个正常解剖结构,部分人群可能由于先天发育异常,导致食管裂孔比正常情况宽大,这就使得胃等腹腔脏器容易通过宽大的食管裂孔进入胸腔,从而引发食管裂孔疝。这种先天因素导致的食管裂孔疝在一些先天性发育缺陷的患儿中可能会被发现,不过相对来说比较少见。 二、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各项组织和结构都会发生退变。老年人的食管周围韧带、膈肌脚等结构会出现松弛,食管裂孔也会逐渐扩大。同时,老年人的腹部肌肉力量减弱,腹腔内压力相对容易升高,这些因素都增加了食管裂孔疝的发生风险。比如,老年人可能因为身体机能衰退,食管裂孔周围的支持组织弹性降低、强度减弱,使得食管裂孔对食管的固定作用减弱,进而容易发生食管裂孔疝。 三、肥胖因素 肥胖人群腹部脂肪堆积较多,会使腹腔内压力明显升高。长期的高腹腔内压力会对食管裂孔产生向外的推力,促使胃等腹腔脏器向胸腔内的食管裂孔处移位,增加了食管裂孔疝的发生几率。例如,有研究表明,体重指数(BMI)超过正常范围较多的肥胖者,食管裂孔疝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体重人群。这是因为过多的腹部脂肪增加了腹腔内的压力负荷,破坏了食管裂孔周围正常的解剖结构和压力平衡。 四、妊娠因素 女性在妊娠期间,尤其是中晚期,子宫逐渐增大,会对腹腔内的器官产生明显的压迫,导致腹腔内压力升高。同时,孕期体内激素的变化可能会影响食管周围的韧带等组织的弹性和张力。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食管裂孔承受的压力增加,容易出现食管裂孔疝。而且,在分娩后,虽然子宫缩小,但孕期已经造成的食管裂孔周围组织的一定程度的损伤可能已经存在,也会增加食管裂孔疝残留或复发的风险。 五、腹内压增高相关因素 除了肥胖和妊娠外,一些会导致长期腹内压增高的情况都可能引发食管裂孔疝。比如,长期慢性咳嗽的人群,如患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的患者,由于持续的咳嗽动作,会使腹腔内压力反复升高,对食管裂孔产生冲击,久而久之容易导致食管裂孔疝。还有长期便秘的人,在排便时需要用力屏气,这也会使腹内压急剧升高,增加了食管裂孔疝的发生风险。另外,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由于经常需要用力劳作,也会使腹内压处于较高的水平,从而增加食管裂孔疝的发病可能性。

    2025-10-16 13:12:34
  • 肠镜低级别管状腺瘤怎么治疗

    肠镜发现低级别管状腺瘤主要治疗方式为内镜下切除,包括EMR(适用于小且局限于黏膜层的)和ESD(适用于较大或可能累及黏膜下层的),术后需随访,不同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老年患者要关注生命体征等,年轻患者要调整生活方式,有基础疾病患者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控制情况。 一、内镜下切除的具体方法 1.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适用于病灶较小、局限于黏膜层的低级别管状腺瘤。通过特殊的内镜器械将病变黏膜完整切除,对于直径小于2cm的无蒂或亚蒂的低级别管状腺瘤可考虑采用此方法。其原理是利用圈套器等设备将病变黏膜周边用圈套器套住,然后电凝切除。 2.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对于较大的、可能累及黏膜下层的低级别管状腺瘤,ESD是更好的选择。它可以将病变黏膜从黏膜下层完整剥离,从而达到根治性切除的目的,尤其适用于直径大于2cm的病变。该技术需要术者具备较高的内镜操作技巧,能够准确判断病变与黏膜下层的关系,避免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 二、术后随访 1.短期随访:术后需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腹痛、便血等并发症。一般在术后1-2周进行肠镜复查,查看切除创面愈合情况,若有残留病变可及时处理。 2.长期随访:低级别管状腺瘤存在复发的可能,因此需要长期随访。通常建议术后1年进行首次肠镜复查,若复查结果正常,可适当延长复查间隔时间至3-5年复查一次肠镜。但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家族史、病变切除不完整等情况,随访间隔可能需要缩短。 三、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在接受内镜下切除术后,要更加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如体温、血压等。因为老年患者术后发生感染、出血等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高。同时,老年患者肠道蠕动功能可能较差,要注意饮食调整,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便秘导致腹压增加引起创面出血。 2.年轻患者:年轻患者如果有低级别管状腺瘤,除了遵循上述的治疗和随访原则外,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要保持健康的饮食,减少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同时,要避免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因为这些因素可能会增加腺瘤复发的风险。 3.有基础疾病患者:对于合并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治疗低级别管状腺瘤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的控制情况。例如,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要将血糖控制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因为高血糖不利于创面愈合,增加感染的风险。对于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内镜操作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心电图等指标,避免因操作刺激导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2025-10-16 13:10:04
  • 肠胃炎拉肚子怎么办

    肠胃炎拉肚子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水分、药物治疗来应对,严重脱水表现、症状持续不缓解及特殊人群出现肠胃炎拉肚子时需及时就医。调整饮食急性期暂禁食后流食,缓解期过渡半流食再正常饮食且注意卫生;补充水分轻度脱水口服补液盐,重度脱水静脉补液;药物可用益生菌调节菌群、肠黏膜保护剂止泻。 一、调整饮食 1.急性期:肠胃炎拉肚子时,急性期应暂时禁食数小时(一般4-6小时),让肠胃得到休息。之后可适量饮用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待症状稍缓解后,可进食清淡、易消化的流食,如米汤、藕粉等。 2.缓解期:随着病情好转,可逐渐过渡到半流食,如面条、馒头、软米饭等,然后再恢复到正常饮食,但要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以及不易消化的食物,如油炸食品、辣椒、咖啡等,同时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再次感染。不同年龄的人群饮食调整需有所不同,儿童肠胃功能相对较弱,饮食调整要更循序渐进;老年人消化功能减退,更要注意选择容易消化的食物。 二、补充水分 1.口服补液:拉肚子会导致身体大量失水和丢失电解质,对于轻度脱水的患者,可口服补液盐溶液,按照说明书正确配制饮用,以补充水分和钠、钾等电解质。比如成人可以按照每千克体重50-75毫升的量饮用口服补液盐溶液,儿童则根据年龄和体重适当调整。 2.静脉补液:如果拉肚子严重,出现中重度脱水,如患者精神萎靡、尿量明显减少、皮肤弹性差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可能需要通过静脉输液来补充水分、电解质和营养物质。 三、药物治疗 1.益生菌:可以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道功能,有助于缓解肠胃炎拉肚子的症状。例如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等益生菌制剂,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都可以使用,但儿童使用时要注意选择适合儿童剂型的益生菌。 2.肠黏膜保护剂:如蒙脱石散,它可以吸附肠道内的毒素和病菌,保护肠黏膜,起到止泻的作用。不同年龄的患者都可使用,儿童服用时要注意用适量温水冲服。 四、就医指征 1.严重脱水表现:如果出现频繁呕吐、无法口服补液、精神极度萎靡、眼眶凹陷、无尿或尿量极少等严重脱水症状时,需立即就医。 2.症状持续不缓解:拉肚子症状持续超过2-3天仍无改善,或伴有高热(体温超过38.5℃持续不退)、剧烈腹痛等情况,应及时就医,进一步明确病因并进行相应治疗。 3.特殊人群:儿童、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出现肠胃炎拉肚子时,由于其身体机能和耐受性不同,一旦出现拉肚子情况,即使症状相对较轻,也应密切关注,如症状有加重趋势或持续不缓解,也需及时就医,因为特殊人群更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2025-10-16 13:09:10
  • 肠镜前清肠排出的水始终发黄有问题吗

    肠镜前清肠排出的水始终发黄需分情况分析,若因饮食等轻度因素且清肠效果基本达要求可继续检查,若持续明显发黄伴其他不适症状则可能提示胆道系统问题或肠道出血等,需进一步排查。 一、正常情况及相关解释 1.饮食因素影响 如果检查前摄入了较多含黄色素的食物,比如大量食用南瓜、胡萝卜等富含胡萝卜素的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后,部分胡萝卜素会通过尿液或肠道排泄,可能导致清肠排出的水发黄。一般来说,在停止摄入这类食物后,后续清肠排出的水颜色会逐渐变淡。对于儿童患者,如果是因为食用了南瓜泥等导致清肠水发黄,只要停止继续摄入,随着肠道的排泄,情况会改善。对于有特殊饮食偏好的成人患者,也需要注意检查前的饮食调整,避免影响清肠效果和对肠道观察的准确性。 2.胆汁排泄相关 胆汁是黄色的,正常情况下胆汁会参与肠道的消化过程。在清肠过程中,肠道内的胆汁可能会随着肠道分泌物等排出,从而使清肠水发黄。这是一种相对正常的生理现象,因为只要肠道清洁度基本达到要求,即使水发黄也不影响肠镜检查的大体观察。对于老年患者,其胃肠功能可能有所减退,胆汁的排泄等过程可能相对缓慢一些,但如果清肠效果基本满足肠镜检查要求,单纯的水发黄一般无需过度担忧。不过老年患者在清肠过程中需要注意补液,避免因腹泻导致脱水等情况。 二、可能存在异常的情况及提示 1.胆道系统问题相关提示 如果清肠水持续明显发黄,且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如腹痛、皮肤巩膜黄染等,可能提示存在胆道系统疾病。例如胆道梗阻时,胆汁排泄受阻,会进入血液循环,导致尿液和肠道分泌物发黄。对于儿童患者,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需要高度重视,因为儿童胆道系统疾病可能有其特殊原因,如先天性胆道畸形等,应及时进一步检查明确原因。对于成年患者,也需要及时就医,进行肝功能、腹部超声等检查来排查胆道系统是否存在病变。 2.肠道出血相关提示 少数情况下,清肠水发黄可能与肠道出血有关。如果肠道有出血,血液在肠道内被消化分解等过程后,可能会使排出的水呈现异常黄色。如果同时伴有腹痛、黑便等症状,更要警惕肠道出血的可能。对于老年患者,本身肠道血管可能存在退行性变,更容易发生肠道出血等情况,需要密切观察清肠水的颜色变化以及是否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必要时进一步检查肠镜等明确肠道内情况。 总之,肠镜前清肠排出的水始终发黄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分析,如果只是因饮食等轻度因素导致且清肠效果基本满足肠镜检查要求,一般可继续进行检查;如果伴有其他不适症状或持续明显异常发黄,则需要进一步排查是否存在胆道系统疾病、肠道出血等问题。

    2025-10-16 13:08:15
  • 经常便秘怎么办呢

    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保证充足水分)、养成良好排便习惯(定时排便、避免忍便)、适度运动(有氧运动、腹部按摩)、管理压力与睡眠(减轻压力、保证充足睡眠)来改善便秘,若调整后便秘无改善或有异常情况需及时就医评估与干预。 保证充足水分:每天饮用足够的水,一般建议成年人每天饮水1500~2000毫升。缺水会导致粪便干结,影响排便。不同生活方式下饮水量有变化,比如运动量大的人需适当增加饮水量,年龄较大的人群可能因口渴感减退更要主动饮水。 养成良好排便习惯 定时排便:每天固定一个时间去厕所尝试排便,不管有无便意,久而久之形成生物钟,促进肠道蠕动规律化。儿童要从小培养良好排便习惯,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更要注意规律排便,避免因特殊时期身体变化影响排便规律,有病史如肛肠疾病的患者定时排便有助于病情控制。 避免忍便:不要经常忍住便意,长期忍便会干扰正常的排便反射,导致便秘加重。 适度运动 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运动能促进肠道蠕动,增强身体代谢功能。不同年龄运动方式和强度有差异,儿童可选择适合的玩耍运动方式,老年人运动要适度,避免剧烈运动,女性在运动时要注意生理周期等情况,有病史如心脏病的患者运动前需咨询医生。 腹部按摩:平卧在床上,放松身体,将双手搓热后,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按摩腹部,每次按摩10~15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按摩能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便。 管理压力与睡眠 减轻压力:长期高压力状态会影响肠道功能,可通过冥想、瑜伽、深呼吸等方式缓解压力。不同性别对压力的感受和应对方式可能有差异,女性可能更易受情绪影响压力较大,儿童若压力大可能表现为情绪和行为异常,要关注其心理状态,有病史如抑郁症的患者压力管理需在专业指导下进行。 保证充足睡眠:每晚保证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睡眠不足会影响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包括肠道的蠕动等。不同年龄睡眠需求不同,儿童睡眠需求相对更多,老年人睡眠可能较浅,要营造良好睡眠环境保证睡眠质量。 就医评估与干预 及时就医:如果通过以上生活方式调整后便秘仍无改善,或者伴有腹痛、便血、体重明显下降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医生会进行详细的问诊、体格检查,可能还会安排相关检查如粪便常规、肠镜等,以明确便秘的原因,如是否存在肠道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对于不同人群就医情况不同,儿童便秘就医要注意选择儿科医生,女性孕期便秘要谨慎就医选择合适检查方式,有病史如肠道肿瘤家族史的人群更要及时就医排查。

    2025-10-16 13:06:45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