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中银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擅长:胃炎、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及治疗,对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有较深研究。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周中银,男,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72年10月生,医学博士,留美学者,主持及参与国家级及省级科研项目8项,主编专著1部,参编专著4部。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论文7篇。展开
个人擅长
胃炎、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及治疗,对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有较深研究。展开
  • 胃病会传染吗

    部分胃病具有传染性,如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病可通过口-口、粪-口传播;非传染性胃病包括自身免疫性胃炎(由自身免疫反应致病因不传染)、由药物引起的胃病(药物直接损伤胃黏膜不传染)、由应激因素引起的胃病(应激状态下的病理生理反应不传染)。 一、部分胃病具有传染性 (一)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病具有传染性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导致某些胃病的重要原因,幽门螺杆菌具有传染性。其主要传播途径包括口-口传播和粪-口传播。例如,共用餐具、水杯、亲密接触(如接吻)等可能会传播幽门螺杆菌;另外,幽门螺杆菌污染水源后,人饮用了被污染的水也可能被感染。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可能引发胃炎、消化性溃疡等胃病。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在家庭内有聚集现象,在同一家庭中,若有一人感染幽门螺杆菌,其他家庭成员感染的几率相对较高。 二、非传染性胃病 (一)自身免疫性胃炎 自身免疫性胃炎是由于自身免疫系统攻击胃黏膜细胞导致的胃炎,其发病机制主要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不存在传染性。例如,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错误地将胃壁细胞等视为外来异物进行攻击,从而引起胃黏膜的损伤和炎症,这种情况不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与遗传因素等自身免疫相关因素密切相关,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病,但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生活方式等因素一般不直接导致自身免疫性胃炎的传染,而是自身免疫机制异常起关键作用。 (二)由药物、应激等因素引起的胃病 1.药物性胃病:一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长期或不恰当使用时会损伤胃黏膜导致胃病,但这是药物对胃黏膜的直接损伤作用,并非由病原体传播引起,不存在传染性。不同年龄、性别人群都可能因服用相关药物而引发胃病,生活方式中不合理用药是重要因素,与他人接触不会导致此类胃病的传播。 2.应激性胃病:严重创伤、大手术、严重感染等应激状态下可引发胃病,这是机体在应激情况下的病理生理反应,不存在传染性。例如,严重车祸后的患者可能出现应激性胃溃疡,这是由于应激状态下体内激素等变化影响胃黏膜的防御机制导致,与其他人群接触不会将这种胃病传染给他人,不同年龄、性别在面临严重应激情况时都可能发生,但本身疾病不具有传染性。

    2025-10-17 11:27:37
  • 糜烂性胃炎吃什么药

    糜烂性胃炎治疗包括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抑制胃酸分泌,用铝碳酸镁、硫糖铝等胃黏膜保护剂,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时采用阿莫西林联合克拉霉素联合质子泵抑制剂联合铋剂的联合用药方案根除,老年人用质子泵抑制剂需关注肝肾功能及药物相互作用,儿童患糜烂性胃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必要时遵医嘱用儿童适用剂型,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需权衡药物对胎儿婴儿影响并咨询医生。 一、抑制胃酸分泌药物 质子泵抑制剂(PPI)是治疗糜烂性胃炎抑制胃酸分泌的常用药物,如奥美拉唑,可有效抑制胃酸分泌,创造利于胃黏膜修复的酸碱环境,研究显示其能显著降低胃内酸度,促进糜烂部位愈合;兰索拉唑也是常用的质子泵抑制剂,通过特异性地抑制胃壁细胞H-K-ATP酶的活性,从而抑制胃酸分泌,临床应用广泛。 二、胃黏膜保护剂 铝碳酸镁是常见的胃黏膜保护剂,能迅速中和胃酸,并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保护膜,阻止胃酸、胆汁等对胃黏膜的进一步损伤,多项临床研究证实其可有效缓解糜烂性胃炎引起的腹痛、反酸等症状;硫糖铝也是一种胃黏膜保护剂,能在溃疡面或炎症部位形成一层保护膜,促进黏膜再生和溃疡愈合。 三、根除幽门螺杆菌药物 若糜烂性胃炎患者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需进行根除治疗,通常采用联合用药方案,如阿莫西林联合克拉霉素联合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联合铋剂(如枸橼酸铋钾),其中阿莫西林是常用的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发挥杀菌作用;克拉霉素属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能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从而杀菌;铋剂可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保护层,同时辅助抗生素发挥杀菌作用。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减退,使用药物时需密切关注药物代谢情况,避免药物蓄积,如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时需根据肾功能调整剂量,同时注意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儿童:儿童患糜烂性胃炎时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调整饮食等,药物使用需谨慎,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成人药物,必须用药时需在医生严格指导下选择儿童适用剂型,并密切监测不良反应。 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需权衡药物对胎儿或婴儿的影响,优先选择对胎儿和婴儿影响较小的药物,使用前应咨询医生,遵循医生的用药建议。

    2025-10-17 11:25:44
  • 无痛胃镜做完多久可以吃东西

    无痛胃镜检查后一般需待麻醉作用消退且无不适时进食,成人通常2小时左右可先少量饮水再过渡进食,儿童需观察2-4小时后逐步进食,有基础疾病患者进食有特殊注意事项,检查后有不适症状者进食时间需适当延长。 一、一般情况 无痛胃镜检查后,通常建议待麻醉作用完全消退且无不适症状时再进食,一般需2小时左右。这是因为无痛胃镜检查时使用的麻醉药物会对吞咽反射等产生暂时抑制作用,过早进食可能导致食物误入气管引起呛咳或吸入性肺炎等。 (一)成人情况 成人在无痛胃镜检查结束后,口腔周围的感觉会逐渐恢复,当能正常感知吞咽动作且没有恶心、呕吐等不适时,可先尝试少量饮水,如无异常,再过1-2小时可进食温凉、易消化的流食,如米汤等,之后逐渐过渡到半流食、软食等。 (二)儿童情况 儿童进行无痛胃镜检查后,由于儿童的身体机能发育尚未完全,对麻醉药物的代谢相对较慢,需要更加谨慎。一般建议在检查结束后观察2-4小时,确保儿童完全清醒且没有呛咳等情况后,先给予少量温开水,若耐受良好,可逐渐给予易消化的流食,如稀释的奶液等,且要密切观察儿童进食后的反应,因为儿童发生吸入性肺炎等风险相对更高。 二、特殊情况 (一)有基础疾病的患者 1.高血压患者:无痛胃镜检查后进食时间基本遵循上述一般原则,但需注意进食时要缓慢,避免因快速进食导致血压波动。因为进食过程中的吞咽动作等可能会引起身体的应激反应,对于高血压患者可能诱发血压升高。 2.糖尿病患者:无痛胃镜检查后进食需要更加关注血糖变化。如果进食流食,要选择对血糖影响较小的食物,并且在进食后要监测血糖。因为麻醉药物可能会影响血糖的代谢,而糖尿病患者自身血糖调节能力相对较弱,过早或不恰当进食可能导致血糖波动过大。 (二)检查后有不适症状的患者 如果在无痛胃镜检查后出现明显的恶心、呕吐等症状,进食时间需要适当延长,直到症状完全缓解。因为此时胃肠道处于较为敏感的状态,过早进食可能会加重胃肠道的负担,导致症状进一步加重。例如,部分患者在无痛胃镜检查后可能因为胃镜刺激出现较为强烈的恶心反射,这时候强行进食会增加误吸等风险,需要待恶心症状消失后再逐步恢复进食。

    2025-10-17 11:24:11
  • 胃胀气的症状

    腹部胀满感在不同人群有不同表现,儿童常哭闹不愿进食,成年人能明确表述,基础疾病人群可能加重不适;嗳气是胃内气体经食管排出所致,各人群均可发生,老年人更常见且嗳气后可能仍腹部不适;腹痛程度和性质因人而异,不同人群腹痛情况有别;胃胀气严重时可致恶心呕吐,不同人群需关注不同方面;胃胀气会抑制食欲,各年龄段人群均受影响,不同体型人群受影响后情况不同。 嗳气 产生机制:胃内气体积聚,通过食管排出体外,就会出现嗳气现象。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可能发生嗳气,儿童可能因吞咽过多空气等原因出现嗳气,成年人则可能与饮食过快、进食产气食物等有关,对于老年人,由于胃肠功能减退,嗳气可能更为常见,且嗳气后可能短时间内仍有腹部不适的感觉。 腹痛 疼痛特点:疼痛程度和性质因人而异。有些人群可能是隐隐作痛,有些则可能是胀痛。例如,年轻女性在月经期间如果伴有胃胀气,腹痛可能会因月经相关的激素变化而加重,疼痛可能集中在腹部中上部;而患有胃溃疡等病史的人群出现胃胀气时,腹痛可能会有一定的规律性,与既往胃溃疡的疼痛规律有一定关联,比如在进食后可能会诱发或加重腹痛。 恶心呕吐 发生情况:当胃胀气较为严重时,可能会刺激胃肠道,引起恶心,严重的可能会导致呕吐。儿童胃胀气出现恶心呕吐时,需要特别关注其脱水情况,因为儿童呕吐更容易导致体液丢失;成年人如果频繁出现胃胀气伴随恶心呕吐,可能提示胃肠道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如肠梗阻等,对于有神经系统疾病的特殊人群,如帕金森病患者,由于胃肠蠕动功能障碍,更容易出现胃胀气进而引发恶心呕吐,需要密切观察其营养状况和病情变化。 食欲减退 影响因素:胃胀气会使胃部感觉饱满,从而抑制食欲。各个年龄段的人群都会受到影响,儿童会表现为吃饭量减少,因为腹部不舒服不想进食;成年人则会自觉没有饥饿感,即使到了正常用餐时间也不想吃东西。对于肥胖人群,胃胀气导致的食欲减退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饮食控制计划,但要注意不能过度节食,应通过调整饮食结构等方式来改善胃胀气和食欲问题;而对于消瘦人群,胃胀气引起的食欲减退可能会进一步加重营养不良的状况,需要更加关注其营养摄入。

    2025-10-17 11:22:42
  • 瘫痪老人便秘怎么办

    瘫痪老人便秘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保证充足水分)、适当运动(被动运动、坐立或轮椅辅助活动)、腹部按摩(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按摩)、养成良好排便习惯(定时排便)及医疗干预(药物辅助、外用开塞露等)来改善。 保证充足水分:每天应摄入足够水分,一般建议每天饮水1500-2000毫升左右。可以少量多次饮用,防止一次饮水过多给老人带来不适。水分能使粪便保持湿润,利于排出。 适当运动 被动运动:对于完全瘫痪老人,护理人员可帮助其进行肢体的被动运动,包括四肢的屈伸、旋转等活动。比如每天定时为老人进行上肢的肩关节外展内收、肘关节屈伸,下肢的髋关节屈伸、膝关节屈伸等运动,每次每个关节活动5-10次,每天可进行2-3次。被动运动能促进肢体血液循环,也有助于刺激肠道蠕动。 坐立或轮椅辅助活动:如果老人情况允许,可在专业人员协助下让老人坐立或使用轮椅短时间活动。坐立或轮椅活动能利用重力作用促进肠道蠕动,每次坐立或轮椅活动时间可从5-10分钟开始,逐渐增加,但要注意避免老人疲劳或出现不适。 腹部按摩 按摩方法:护理人员可在老人空腹时(如早餐前)以肚脐为中心,用手掌轻轻顺时针按摩老人腹部,按摩力度要适中,每次按摩10-15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顺时针按摩能促进肠道蠕动,帮助粪便向肛门方向移动。 养成良好排便习惯 定时排便:尽量帮助老人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比如每天固定在早餐后半小时左右尝试让老人排便,即使老人没有便意,也可让其在马桶上坐几分钟,建立排便反射。 医疗干预 药物辅助:如果通过上述非药物方法便秘仍未改善,可在医生评估后考虑使用缓泻剂等药物,但要严格遵循医生指导。例如乳果糖口服液,它是一种渗透性缓泻剂,能增加肠道内渗透压,保留水分,使粪便变稀,促进排便,但使用时需注意根据老人情况合理应用。不过药物使用要谨慎,需由专业医生根据老人整体健康状况来决定是否使用及选择合适药物。 开塞露等外用: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开塞露,开塞露能刺激直肠壁引起排便反射,从而达到通便目的。使用时要注意方法正确,避免损伤老人直肠黏膜。

    2025-10-17 11:16:34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