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中银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擅长:胃炎、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及治疗,对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有较深研究。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周中银,男,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72年10月生,医学博士,留美学者,主持及参与国家级及省级科研项目8项,主编专著1部,参编专著4部。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论文7篇。展开
个人擅长
胃炎、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及治疗,对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有较深研究。展开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不治能疗养过来吗

    幽门螺杆菌感染通常很难不治而自行疗养过来,其会对胃黏膜持续损伤,自身免疫系统难有效清除,不同人群感染后情况各异且有不良影响,一般建议明确感染后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根除治疗。 一、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危害及难以自愈的原因 对胃黏膜的持续损伤:幽门螺杆菌具有尿素酶,能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为自身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同时其产生的一些毒素等会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引发炎症等病变,如胃炎、胃溃疡等,这种损伤是持续存在且逐步进展的,不会自行停止和恢复。 自身免疫系统难以有效清除:人体的免疫系统面对幽门螺杆菌时,由于幽门螺杆菌的特殊结构和生存策略,自身免疫系统往往不能完全有效地将其清除,尤其是当机体免疫力处于相对较弱或者幽门螺杆菌定植处于优势状态时,更难依靠自身力量将其清除。 二、不同人群感染幽门螺杆菌后的情况差异及应对建议 儿童人群:儿童感染幽门螺杆菌后,若不治疗,可能会影响生长发育,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导致儿童出现消化不良、营养吸收不良等问题,而且儿童时期感染幽门螺杆菌可能为成年后发生胃部疾病埋下隐患,所以需要及时干预。 成年人群:成年后感染幽门螺杆菌,虽然部分人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长期来看,发生胃部疾病的风险增加,如胃癌的发病风险会比未感染人群有所升高,一般也需要进行规范的治疗来根除幽门螺杆菌。 有基础病史人群:对于本身有胃溃疡、萎缩性胃炎等基础胃部疾病的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后不治疗,会使得基础疾病难以好转甚至可能加重,所以更需要积极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来促进基础疾病的康复以及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总之,幽门螺杆菌感染通常不会不治而自行疗养过来,一般建议在明确感染后,根据具体情况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的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

    2025-10-17 10:30:32
  • 蛔虫是怎么形成的

    蛔虫形成起始于人体摄入被污染环境中的虫卵,虫卵入小肠后孵化出幼虫穿肠壁进血或淋巴系统移行至肺部,再向上移行至咽部被吞咽回小肠发育为成虫,儿童因卫生意识弱等更易感染,不良卫生行为会增加感染风险,有感染史人群再接触易感染,儿童应养成勤洗手等好习惯,感染后及时就医。 一、蛔虫形成的初始阶段:虫卵摄入 蛔虫形成起始于人体摄入蛔虫卵。蛔虫卵主要通过被污染的环境传播,例如土壤、水源或被污染的食物等。当人误食被蛔虫卵污染的食物(如未洗净的蔬菜、瓜果等)或接触污染物品后未洗手就进食时,蛔虫卵便进入人体消化道。 二、幼虫在体内的移行过程 1.小肠内孵化:蛔虫卵进入人体小肠后,在适宜的环境下孵化出幼虫。幼虫会穿过小肠壁,进入血液或淋巴系统。 2.移行至肺部:随着血液循环,幼虫会移行到肺部。在肺部,幼虫会在肺泡等部位进一步发育生长。 3.向上移行至咽部:发育到一定阶段的幼虫会经气管向上移行至咽部,然后被吞咽下去,再次回到小肠。 三、在小肠发育为成虫 幼虫被吞咽回到小肠后,会继续发育,最终成长为成虫。成虫在小肠内寄生,以小肠内的营养物质为食,逐渐发育成熟并开始繁殖,从而完成蛔虫在人体从虫卵到成虫的整个形成过程。 从年龄角度看,儿童由于卫生意识相对薄弱,更易接触污染源而摄入蛔虫卵,且儿童肠道等生理结构对蛔虫感染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弱,感染后可能对生长发育产生影响;生活方式方面,不良的卫生行为如不注意手部清洁、食用不洁食物等会显著增加感染风险;对于有蛔虫感染病史的人群,再次接触蛔虫卵时感染几率较高,需格外注意预防,例如儿童应养成勤洗手、避免接触污染环境等良好卫生习惯,以降低蛔虫卵摄入风险,若发生蛔虫感染应及时就医处理,保障身体健康。

    2025-10-17 10:28:45
  • 怀孕中期吃东西不消化怎么办

    怀孕中期吃东西不消化可从饮食选易消化食物减油腻辛辣高纤维并少食多餐,适度饭后轻度运动促胃肠蠕动,规范生活习惯饭后不立即躺坐保充足睡眠,长期严重则及时就医排查胃肠道疾病等特殊情况需关注。 一、饮食调整策略 怀孕中期出现吃东西不消化时,首先可从饮食方面进行优化。应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软烂的米粥、煮得较软的面条等,这类食物易于胃肠消化吸收。同时,减少油腻、辛辣及高纤维难消化食物的摄入,例如油炸食品、辣椒、芹菜等粗纤维蔬菜可适当减量,避免加重胃肠负担。还可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将一日三餐分为5-6小餐,每次进食量适中,减轻胃肠单次消化压力。 二、适度运动促进消化 孕期适当进行轻度运动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缓解不消化症状。如饭后半小时左右进行散步,一般每次散步15-30分钟,速度不宜过快,以自身感觉舒适为准。适度的运动能加快胃肠排空,改善消化功能,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如快跑、跳跃等,防止对孕期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三、规范生活习惯助力消化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对缓解怀孕中期吃东西不消化也很重要。饭后不要立即躺下或久坐,可适当站立或缓慢走动10-15分钟。同时,保证充足的睡眠,良好的睡眠状态有利于胃肠功能的正常调节,一般孕期需要保证7-9小时的睡眠时间。 四、特殊情况及时应对 若怀孕中期吃东西不消化的情况长期持续且较为严重,已经明显影响到孕妇的生活质量和营养摄入,应及时就医,排查是否存在胃肠道疾病等其他问题。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处理,孕妇切勿自行盲目使用药物,尤其是在孕期,需遵循专业医疗建议进行处理。对于高龄孕妇、有既往胃肠道病史等特殊人群,更要密切关注消化情况,出现异常及时就医,以保障自身和胎儿的健康。

    2025-10-17 10:27:39
  • 痢疾的大便什么样

    痢疾大便有外观性状(典型为黏液脓血便、便次频繁)、质地与颜色(较稀、多为暗红等色)等特点,不同人群痢疾大便有差异,儿童便次可能更多且需关注脱水表现,成人脓血便特征相对典型,有基础病史人群大便改变需综合考虑基础病史影响。 外观性状: 脓血便:典型的痢疾大便为黏液脓血便,即大便中混有黏液和血液。这是因为痢疾杆菌侵袭肠道黏膜,导致黏膜炎症、坏死和溃疡,从而出现脓血。例如,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大便中有大量的白细胞、红细胞以及黏液。 便次频繁:患者排便次数明显增多,可能一天数十次。这是由于肠道炎症刺激导致肠道蠕动加快,频繁引起便意。 质地与颜色: 质地较稀:大便多呈稀糊状、稀水状等。这是因为肠道炎症影响了肠道的吸收功能,水分不能被正常吸收,导致大便稀。 颜色多为暗红色、鲜红色或脓血混合色:血液与大便混合后呈现出不同的颜色表现,主要取决于出血部位和出血量等因素。 不同人群痢疾大便的特点差异 儿童:儿童痢疾患者的大便可能更频繁,由于儿童肠道功能相对较弱,炎症刺激后肠道蠕动更快,便次可能较成人更多。而且儿童对脱水等情况更为敏感,观察大便时除了关注脓血便等情况,还需注意是否有脱水相关表现,如大便稀导致水分丢失快,可能出现眼眶凹陷、尿量减少等。 成人:成人痢疾患者大便的脓血便特征相对较为典型,但也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比如自身肠道基础情况等因素会影响大便的具体表现。 有基础病史人群:对于本身有肠道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既往有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的患者,发生痢疾时大便的改变可能与单纯痢疾患者有所不同,需要综合考虑基础病史对大便性状的影响,同时要更谨慎地判断病情,因为基础病史可能会干扰对痢疾本身大便特征的判断。

    2025-10-17 10:26:32
  • 一文带你了解,诺氟沙星胶囊治疗拉肚子吗

    诺氟沙星属喹诺酮类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DNA旋转酶活性阻碍DNA复制发挥抗菌作用对细菌感染性拉肚子有效而病毒感染、非感染性因素所致拉肚子不适用18岁以下儿童应避免使用孕妇和哺乳期女性使用需经医生充分评估利弊后权衡是否使用。 一、诺氟沙星胶囊对细菌感染性拉肚子的作用机制 诺氟沙星属于喹诺酮类抗生素,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细菌DNA旋转酶(拓扑异构酶Ⅱ)的活性,阻碍细菌DNA复制,从而发挥抗菌作用。对于由敏感菌(如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变形菌属等)引起的肠道细菌感染导致的拉肚子,诺氟沙星胶囊可抑制病原菌生长,进而缓解因细菌感染引发的拉肚子症状。 二、不适用于非细菌感染性拉肚子 (一)病毒感染所致拉肚子 若拉肚子是由病毒(如轮状病毒等)感染引起,诺氟沙星胶囊对病毒无抑制或杀灭作用,使用该药物无法改善病情,此类情况需采取对症支持等其他处理措施。 (二)非感染性因素所致拉肚子 饮食不当(如食用过多生冷、不洁食物等)、腹部受凉、肠道功能紊乱等非感染性因素引起的拉肚子,诺氟沙星胶囊不能针对病因发挥治疗作用,需通过调整饮食、腹部保暖、调节肠道功能等非药物方式处理。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低龄儿童 低龄儿童骨骼发育尚未成熟,诺氟沙星可能会影响软骨发育,所以18岁以下儿童应避免使用诺氟沙星胶囊来治疗拉肚子,此类人群若出现拉肚子症状,需寻求医生指导,选择更安全的治疗方案。 (二)孕妇和哺乳期女性 孕妇使用诺氟沙星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哺乳期女性用药后药物可能会通过乳汁传递给婴儿,因此孕妇和哺乳期女性使用诺氟沙星胶囊治疗拉肚子时需极为谨慎,应在医生充分评估利弊后,权衡是否使用该药物。

    2025-10-17 10:24:52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