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中银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擅长:胃炎、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及治疗,对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有较深研究。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周中银,男,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72年10月生,医学博士,留美学者,主持及参与国家级及省级科研项目8项,主编专著1部,参编专著4部。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论文7篇。展开
个人擅长
胃炎、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及治疗,对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有较深研究。展开
  • 大便少屁多怎么办

    改善大便少屁多可从调整饮食结构、养成良好排便习惯、适度运动、关注疾病因素入手。调整饮食要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合理摄入油脂;养成定时排便、避免久蹲的习惯;进行有氧运动、腹部按摩;若菌群失调或有消化系统疾病要相应处理,调整后无改善伴不适则就医。 一、调整饮食结构 1.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全麦面包、燕麦、蔬菜(芹菜、西兰花等)、水果(苹果、香蕉等)。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帮助增加大便量。例如,每100克西兰花约含膳食纤维1.6克,适量摄入可改善肠道功能。不同年龄人群对膳食纤维的需求有所差异,一般成年人每天膳食纤维摄入量建议在25~30克,儿童可根据年龄适当调整,比如5~10岁儿童每天约19克左右。 2.合理摄入油脂:适当食用油脂可起到润滑肠道的作用,如每天可摄入适量的橄榄油、鱼油等,但要注意控制量,避免过量导致肥胖等问题。对于老年人,因胃肠功能相对较弱,可选择易消化的油脂类食物。 二、养成良好排便习惯 1.定时排便:每天尽量在固定时间去厕所尝试排便,即使没有便意,也可在马桶上坐几分钟,培养肠道的排便反射。儿童可在饭后半小时左右引导其养成坐马桶的习惯,帮助建立规律的排便节奏。不同年龄段定时排便的时间可有所不同,一般建议成年人晨起后或饭后1小时左右尝试排便较好。 2.避免久蹲:排便时不要长时间蹲坐,以免引起肛门不适等问题,一般排便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较为合适。对于老年人和儿童,更要注意避免久蹲,防止发生意外。 三、适度运动 1.有氧运动: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运动能促进肠道蠕动,有助于改善大便少屁多的情况。成年人每周可进行15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每周5天,每天30分钟左右的快走。儿童则可根据年龄和身体状况选择适合的运动,如3~6岁儿童可每天进行至少1小时的户外活动,包括跑跳等运动,促进胃肠蠕动。老年人可选择舒缓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等,每周可进行3~5次,每次20~30分钟。 2.腹部按摩:自我进行腹部按摩,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轻轻按摩腹部,每次10~15分钟,每天2~3次,可促进肠道蠕动。不同人群按摩力度可有所不同,儿童按摩时力度要轻柔,老年人则根据自身耐受情况调整力度。 四、关注疾病因素 1.肠道菌群失调:如果长期大便少屁多且通过生活方式调整无改善,需考虑肠道菌群失调的可能。可通过饮食来调节菌群,多吃富含益生菌的食物,如酸奶等。但要注意选择合适的产品,儿童选择儿童专用的低糖酸奶等。严重时可能需要就医,在医生评估下考虑是否使用调节菌群的药物,但需谨慎选择,避免不适合的药物对儿童等特殊人群造成不良影响。 2.消化系统疾病:如胃肠动力不足等疾病也可能导致这种情况。若怀疑有消化系统疾病,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胃肠镜等。对于儿童出现这种情况,更要重视,及时排查是否存在先天性胃肠发育等问题导致的异常。 如果通过以上生活方式调整后症状仍无改善或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如腹痛、呕吐等,应及时就医进一步明确原因并进行相应处理。

    2025-09-29 12:59:47
  • 肠胃功能紊乱能自愈吗

    肠胃功能紊乱有一定自愈可能,但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影响,若要促进自愈需调整饮食、调节情绪、改善作息,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不能一味等自愈而延误病情。 一、影响肠胃功能紊乱自愈的因素 1.年龄因素 儿童:儿童肠胃功能紊乱相对较常见,若为轻度且因饮食短暂不规律等引起,比如偶尔进食过多零食导致肠胃短暂不适,在调整饮食结构后,部分儿童是有可能自愈的。因为儿童肠胃处于不断发育阶段,有一定自我调节潜力,但如果是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导致,如长期挑食、暴饮暴食,自愈难度则增加。 成年人:成年人肠胃功能相对稳定但也易受多种因素影响。若因短期压力大、情绪波动等导致轻度肠胃功能紊乱,通过适当调整作息、缓解压力等,部分人可自愈。但若本身有基础疾病或长期不良生活习惯,如长期熬夜、长期大量饮酒等,自愈概率降低。 老年人:老年人肠胃功能逐渐衰退,肠胃功能紊乱后自愈能力相对较弱。因为老年人肠胃蠕动功能下降、消化酶分泌减少等,若不积极干预,很难自行恢复,往往需要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配合必要的医疗干预。 2.生活方式因素 饮食方面:如果是因短期进食少量不洁食物或偶尔进食过多辛辣、油腻食物引起的轻度肠胃功能紊乱,在调整为清淡、易消化饮食,如多吃粥、面条等,避免刺激性食物后,有自愈可能。但如果长期存在不健康饮食,如长期高盐、高糖饮食,经常暴饮暴食等,肠胃功能紊乱很难自愈,还可能加重病情。 作息方面:短期熬夜后出现轻度肠胃不适,通过调整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部分人肠胃功能可自行恢复。但长期熬夜会影响肠胃的正常蠕动和消化液分泌等,导致肠胃功能紊乱难以自愈。 情绪方面:短期情绪紧张、焦虑后出现轻度肠胃功能紊乱,在情绪得到缓解后,部分人可自愈。但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中,会影响植物神经对肠胃的调节,导致肠胃功能紊乱持续存在甚至加重,难以自愈。 3.病史因素 无基础病史:本身没有肠胃疾病等基础病史,因突发的外界因素导致的轻度肠胃功能紊乱,如旅行中环境变化引起的短暂肠胃不适,在适应环境、调整生活方式后有较大可能自愈。 有基础病史:若本身有慢性胃炎、胃溃疡等基础肠胃疾病,出现肠胃功能紊乱后,自愈难度大。因为基础疾病会破坏肠胃的正常结构和功能,需要针对基础疾病进行治疗来改善肠胃功能紊乱状况,单纯依靠自愈较困难。 二、促进肠胃功能紊乱自愈的措施 1.调整饮食 遵循清淡、易消化原则,可适当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有助于促进肠胃蠕动。同时要规律进食,定时定量,避免过饥过饱。 2.调节情绪 通过适当的运动,如散步、瑜伽等方式来缓解压力、调节情绪。也可以通过听音乐、与他人交流等方式放松心情,改善因情绪因素导致的肠胃功能紊乱。 3.改善作息 保证充足且规律的睡眠,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让肠胃能在相对稳定的生物钟下进行正常的消化和蠕动等功能活动。 但如果肠胃功能紊乱症状持续不缓解或逐渐加重,如出现严重腹痛、腹泻、呕吐不止等情况,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不能一味等待自愈而延误病情。

    2025-09-29 12:58:39
  • 放屁又热又臭是怎么回事

    放屁又热又臭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饮食方面包括高蛋白质高脂肪食物摄入过多、食用刺激性食物;消化系统问题有消化不良、肠道菌群失调;其他因素涉及疾病(如肠炎、肠梗阻等)和药物因素,不同年龄人群受各因素影响情况不同。 一、饮食因素 1.高蛋白质、高脂肪食物摄入过多 当大量食用肉类、油炸食品等高蛋白质、高脂肪食物时,在肠道内被消化分解的过程中,会产生较多具有特殊气味的代谢产物。例如,肉类中的蛋白质在肠道细菌作用下分解,会产生吲哚等物质,吲哚具有较强的臭味,同时脂肪的消化过程也会影响肠道内气体的成分和气味。不同年龄人群对此的反应可能不同,儿童若长期过多摄入此类食物,可能影响正常的消化功能,导致肠道产气增多且气味异常;成年人长期不良饮食习惯也会引发这种情况。 2.食用刺激性食物 像洋葱、大蒜、韭菜等食物含有特殊的含硫化合物,这些物质被人体消化吸收后,会通过肠道代谢从肠道排气中排出,使放屁又热又臭。对于有胃肠道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患有胃炎、胃溃疡等疾病的人,食用刺激性食物后,会刺激胃肠道黏膜,影响胃肠道的正常消化和蠕动功能,进而加重肠道气体异常的情况。不同性别在饮食偏好上可能有差异,男性相对可能更倾向于食用此类刺激性较强的食物,增加了出现放屁又热又臭的风险。 二、消化系统问题 1.消化不良 各种原因导致的消化不良,如胃肠动力不足、消化酶分泌减少等。老年人由于胃肠功能衰退,消化酶分泌相对减少,胃肠蠕动减慢,食物在胃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容易发酵产生气体,且气味较臭。儿童若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等,也易出现消化不良,导致食物不能被充分消化吸收,在肠道内异常发酵,引起放屁又热又臭。例如,儿童一次性进食过多难以消化的食物,就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2.肠道菌群失调 肠道内正常菌群的平衡被打破,有害菌大量繁殖,会使食物的发酵过程异常,产生更多有臭味的气体。长期使用抗生素、患有肠道疾病等都可能引起肠道菌群失调。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发生肠道菌群失调的原因不同,婴幼儿肠道菌群还未完全建立稳定状态,容易因感染等因素导致菌群失调;成年人长期的不良生活方式、精神压力等也可能影响肠道菌群平衡,从而出现放屁又热又臭的现象。 三、其他因素 1.疾病因素 某些肠道疾病,如肠炎、肠梗阻等。肠炎患者肠道黏膜受到炎症刺激,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紊乱,肠道内气体产生增多且气味异常;肠梗阻患者肠道内容物通过障碍,气体和粪便积聚,也会导致放屁异常,出现又热又臭的情况。对于患有基础疾病的特殊人群,如患有糖尿病的患者,若出现肠道功能紊乱引发放屁又热又臭的情况,可能会影响血糖的控制,因为肠道功能异常会干扰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 2.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在服用后可能会影响肠道的消化功能,导致放屁又热又臭。例如,一些抗生素在杀灭有害菌的同时,也可能破坏肠道正常菌群,引起肠道气体异常。不同年龄人群对药物的反应不同,儿童使用抗生素时更需谨慎,因为儿童肠道菌群和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善,药物更容易影响肠道功能,导致放屁异常。

    2025-09-29 12:56:15
  • 早晨大便两次正常吗

    早晨大便两次是否正常需综合个体差异、饮食因素、肠道疾病、其他系统疾病影响及不同人群特殊情况等多方面判断,若大便性状正常且无不适多为正常,若伴大便性状改变、腹痛等不适或属特殊人群则可能异常,有疑虑伴异常表现时建议咨询医生。 一、影响因素及正常情况分析 个体差异:不同人有不同的排便规律,部分健康人群可能因肠道功能活跃等因素,出现早晨大便两次的情况,但大便性状正常,为成形软便,无腹痛、腹胀等不适症状,这种情况可能是正常的。例如,一些肠道蠕动较快且消化吸收功能良好的人群,可能会出现每日早晨两次规律排便且无其他异常表现的情况。 饮食因素:如果前一天摄入较多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可能会刺激肠道蠕动,导致早晨大便次数增加。比如大量食用菠菜、香蕉后,肠道受到的刺激增多,排便次数可能会较平时增多,这种情况在调整饮食后通常会恢复正常。 二、异常情况考虑 肠道疾病:若除了早晨大便两次外,还伴有大便性状改变,如腹泻(大便稀溏、呈水样)、便秘(大便干结、排便困难)、大便带血、黏液等,或者伴有腹痛、腹胀、消瘦等症状,可能是肠道疾病引起的。例如,患有肠炎时,肠道黏膜受到炎症刺激,会出现排便次数增多、大便性状改变等情况;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也可能出现排便习惯改变,包括大便次数的改变。 其他系统疾病影响:一些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影响肠道功能导致排便次数改变。比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代谢加快,肠道蠕动增快,可能会出现大便次数增多的情况,同时还可能伴有心慌、多汗、消瘦等其他甲亢相关症状。 三、不同人群的特殊情况 儿童:儿童的肠道功能尚在发育中,排便规律与成人有所不同。如果是婴幼儿,每日大便次数可能相对较多,但如果是较大儿童出现早晨大便两次,需观察大便性状。如果是母乳喂养的婴儿,每日大便次数可能在2-5次左右,若为人工喂养婴儿,大便次数相对较少,但如果较大儿童出现大便性状异常或伴有腹痛等不适,也需考虑肠道问题。例如,幼儿若因腹部着凉等原因,可能会出现肠道蠕动加快,导致早晨大便两次且大便较稀的情况,此时需注意腹部保暖等非药物干预措施。 老年人:老年人肠道功能逐渐衰退,可能会出现排便习惯改变。若老年人原本排便规律,突然出现早晨大便两次且伴有其他不适,需警惕肠道病变等情况。比如老年患者若出现大便次数改变同时伴有便血,需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排除肠道肿瘤等严重疾病。 特殊生活方式人群: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人群,肠道蠕动可能减慢,但如果突然改变生活方式,增加运动量或饮食结构改变,可能会出现排便次数变化。例如,长期伏案工作的人,突然开始规律运动且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后,可能会出现早晨大便两次的情况,若大便性状正常则可继续观察,若伴有不适则需进一步检查。 总之,早晨大便两次是否正常不能一概而论,需结合大便性状、有无伴随症状以及个体的饮食、生活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判断。如果对排便情况有疑虑,尤其是伴有其他异常表现时,建议咨询医生以获得更专业的评估。

    2025-09-29 12:54:13
  • 胃里不舒服拉肚子怎么办

    胃里不舒服拉肚子时,首先要记录症状细节并调整饮食,轻度情况可先观察,中度可口服补液盐,重度需立即就医,儿童、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有各自注意事项,儿童防脱水及谨慎用药,老年人防基础疾病及及时就医,孕妇谨慎用药及时就医。 一、初步观察与基础措施 1.记录症状细节:首先要留意拉肚子的频率、大便的性状(是稀水便、黏液便还是脓血便等)、是否伴有呕吐、发热、腹痛的部位及程度等情况。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可能更易出现精神萎靡等情况,而成年人可能更关注自身的体力影响。如果是婴幼儿,还要观察有无囟门凹陷等脱水表现。 2.调整饮食:短期内应避免进食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不易消化的食物,比如油炸食品、辣椒等。可以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像米粥、面条、馒头等。对于婴幼儿,要根据其月龄调整合适的饮食,例如6个月-2岁的婴幼儿可以适当增加粥、烂面条等食物的摄入,同时要保证足够的水分供应,防止脱水。 二、判断是否需要医疗干预及对应情况 1.轻度情况:如果只是偶尔拉肚子,大便次数不多,精神状态尚可,没有明显脱水表现,可先通过上述调整饮食等基础措施观察。一般1-2天内可能会自行缓解。比如成年人因短时间内饮食不规律出现轻度胃不舒服拉肚子,通过1-2天的清淡饮食可能就会好转。 2.中度情况:若拉肚子次数较多,每天数次到十余次不等,伴有轻度腹痛,无明显发热,但有口渴、尿少等轻度脱水表现,这时候可以口服补液盐来补充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对于儿童,要按照体重准确冲调口服补液盐。同时继续保持清淡易消化饮食。 3.重度情况:如果拉肚子频繁,每天数十次,伴有高热(体温超过38.5℃持续不退)、剧烈腹痛、呕吐不止,或者出现严重脱水表现(如眼窝深陷、皮肤弹性差、无尿等),这种情况必须立即就医。因为严重的腹泻可能会导致电解质紊乱、休克等严重后果,尤其是儿童、老年人以及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更需要及时得到医疗救治。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胃里不舒服拉肚子时,家长要格外注意观察。儿童的消化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拉肚子更容易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在饮食上要更加谨慎,比如婴儿腹泻时如果是母乳喂养,母亲也要注意调整自己的饮食;如果是人工喂养的婴儿,要严格按照比例冲调奶粉。同时,儿童用药需格外谨慎,避免自行使用成人止泻药等,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2.老年人:老年人胃肠功能本身较弱,胃里不舒服拉肚子时要警惕可能存在的基础疾病,如肠道肿瘤等。老年人脱水后恢复能力较差,所以一旦出现拉肚子情况要及时关注补液情况,并且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尽快就医,因为老年人可能对病情的耐受能力不如年轻人,容易延误治疗。 3.孕妇:孕妇胃里不舒服拉肚子需要谨慎处理。一些止泻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所以不能自行随意用药。如果拉肚子情况较轻,可以通过调整饮食等方法观察;如果情况较重,要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安全的治疗,以防止拉肚子导致孕妇脱水进而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

    2025-09-29 12:52:48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