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中银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擅长:胃炎、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及治疗,对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有较深研究。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周中银,男,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72年10月生,医学博士,留美学者,主持及参与国家级及省级科研项目8项,主编专著1部,参编专著4部。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论文7篇。展开
个人擅长
胃炎、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及治疗,对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有较深研究。展开
  • 肝硬化一定要做胃镜吗

    肝硬化患者不一定都需做胃镜,但存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风险或已发现静脉曲张时,如Child-Pugh分级B级及以上、老年患者、长期大量饮酒或有不良饮食习惯者、既往有消化道出血疑似由其引起者需考虑;无明显静脉曲张但有呕血、黑便等上消化道症状时也需做,要综合Child-Pugh分级、症状、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多因素由医生权衡后决定是否做胃镜。 存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风险或已发现静脉曲张时 风险评估:肝硬化患者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是由于门静脉高压导致,而胃镜可以直接观察食管和胃底黏膜情况,明确是否存在静脉曲张以及其严重程度。一般来说,Child-Pugh分级B级及以上的肝硬化患者,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概率较高,这类患者建议进行胃镜检查。例如,相关研究表明,Child-PughB级肝硬化患者中约有一定比例存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年龄与性别影响:对于老年肝硬化患者,由于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等变化,发生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风险可能相对更高,更需要通过胃镜来评估;而女性肝硬化患者在门静脉高压相关并发症方面可能与男性有一定差异,但胃镜检查的必要性主要还是基于静脉曲张的风险评估,并非单纯由性别决定,但如果有其他合并因素时也需考虑胃镜检查。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肝硬化患者,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发生情况可能有一定特点,胃镜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问题;对于有不良饮食习惯,如长期进食过硬、过烫食物等增加食管胃底黏膜损伤风险的肝硬化患者,胃镜检查可以更早发现可能因静脉曲张导致的出血隐患。 病史因素:如果患者既往有过消化道出血疑似由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引起的情况,那么胃镜检查是明确诊断和评估病情的重要手段。 无明显静脉曲张但有其他上消化道症状时:当肝硬化患者出现上消化道症状,如不明原因的呕血、黑便、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等,即使没有发现明显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也需要进行胃镜检查,以排除其他上消化道疾病,如胃溃疡、胃癌等,因为这些疾病也可能导致类似的症状,而胃镜能够直接观察胃内病变情况。例如,部分肝硬化患者可能同时合并胃溃疡,胃镜可以明确溃疡的部位、大小等情况,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总之,肝硬化患者是否需要做胃镜要综合患者的Child-Pugh分级、是否存在相关症状、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多方面因素来决定,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权衡利弊后做出是否进行胃镜检查的建议。

    2025-10-27 11:45:14
  • 横结肠移位应怎么预防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需合理饮食均衡摄入含膳食纤维食物并充足饮水,适度运动每周进行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且适配不同年龄段,定期做腹部相关检查,积极治疗腹腔内影响肠道位置的疾病且特殊人群治疗要综合考虑身体状况。 一、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1.合理饮食:日常饮食应注重均衡,增加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例如全谷物(如燕麦、糙米)、新鲜蔬菜(菠菜、芹菜、西兰花等)及水果(苹果、香蕉等)。膳食纤维可促进肠道蠕动,维持肠道正常生理功能,降低因便秘等导致横结肠移位的风险。不同年龄人群对膳食纤维的需求量有所差异,一般成年人每日膳食纤维摄入量建议保持在25~30克左右,老年人可根据自身消化功能适当调整,但不宜过少。 2.充足水分摄入:每日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取,建议饮用白开水或淡茶水,使肠道保持湿润,有助于粪便顺利排出,减少肠道功能紊乱引发横结肠移位的可能性。饮水量可根据个体活动量、环境温度等因素调整,一般成年人每天需摄入1500~2000毫升水分。 二、适度运动锻炼 1.有氧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速度一般为4~6公里/小时)、慢跑、游泳等。运动能增强腹部肌肉力量,对维持腹腔内器官的正常位置起到一定保护作用。不同年龄段人群运动强度需适配,例如儿童可选择跳绳、踢毽子等适度运动;老年人运动时要避免剧烈运动,可选择慢走、太极拳等相对柔和的运动方式,运动过程中需注意循序渐进,防止因运动不当引发身体损伤。 三、定期进行医学检查 1.腹部相关检查:建议每年进行腹部超声检查或肠镜检查等。通过腹部超声可观察横结肠的位置、形态等情况,肠镜检查能直接查看肠道内部黏膜状况,早期发现肠道炎症、息肉等可能影响横结肠位置的病变。尤其对于有肠道疾病家族史、既往有腹部手术史或长期存在肠道不适症状的人群,更应增加检查频率,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干预措施。 四、积极治疗相关疾病 1.针对腹腔内疾病的治疗:若患有腹腔内肿瘤、腹膜炎等可能影响肠道位置的疾病,需遵循医生建议积极规范治疗。例如腹腔内肿瘤患者,应根据肿瘤的性质、分期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如手术、化疗、放疗等;腹膜炎患者需明确病因,进行抗感染等针对性治疗,控制病情发展,避免疾病进展对横结肠位置产生不良影响。特殊人群如孕妇、肝肾功能不全者在治疗相关疾病时,要综合考虑其身体状况,选择对胎儿、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

    2025-10-27 11:44:14
  • 胰腺炎患者为何会放弃治疗

    胰腺炎患者放弃治疗受多因素影响,经济因素致高额医疗开支成放弃因,疾病认知局限使患者忽视风险等,治疗过程不适致患者抵触,心理负情绪及担忧家庭影响,且老年、年轻、女性等特殊人群因自身情况有不同放弃缘由。 一、经济因素影响 胰腺炎治疗通常需要较长时间的住院观察与治疗,包括住院费用、检查费用(如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测等)、药物费用等。对于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患者或家庭而言,高额的医疗开支可能成为放弃治疗的重要原因。例如,重症胰腺炎患者可能需要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治疗成本显著增加,超出部分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 二、疾病认知局限 部分胰腺炎患者对疾病的严重性、治疗必要性及预后了解不足。若患者错误认为胰腺炎症状缓解后即可完全康复,忽视疾病可能复发或进展为重症胰腺炎的风险,可能因缺乏对疾病全面认知而选择放弃治疗。此外,一些患者可能因对医疗信息获取渠道有限,无法正确评估病情的紧迫性与治疗的重要性。 三、治疗过程体验影响 胰腺炎治疗过程中患者常伴随明显腹痛、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且治疗周期较长,需要严格禁食、胃肠减压等,这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与工作。长期的身体痛苦及生活受限可能使患者产生疲惫感与无力感,进而对治疗产生抵触情绪,选择放弃治疗。例如,年轻患者可能因工作、学业等原因无法长期住院接受治疗。 四、心理因素作用 患病后患者易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胰腺炎反复发作或病情迁延不愈时,患者心理压力进一步增大,可能对治疗丧失信心。特别是老年患者,可能因长期患病产生悲观情绪,认为治疗效果不佳且承受较多痛苦,从而放弃积极治疗。此外,部分患者可能因担心疾病对家庭经济、照顾等方面的影响,主动选择放弃治疗以减轻家庭负担。 五、特殊人群差异影响 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治疗风险相对较高,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并发症等情况,患者及家属可能因担忧预后而放弃治疗;同时,老年患者对医疗费用的敏感度可能更高,经济因素对其放弃治疗的影响更为突出。 年轻患者:多面临工作、学业等社会角色压力,治疗周期长可能导致其无法兼顾工作与治疗,进而选择放弃;此外,年轻患者心理调适能力相对较弱,长期病痛可能使其产生逃避心理。 女性患者:可能因家庭角色的特殊性,如需照顾家庭、子女等,难以全身心投入治疗,易因精力分散而考虑放弃;同时,女性患者对自身身体状况的敏感程度可能影响其治疗决策。

    2025-10-27 11:43:00
  • 肝性脑病的前驱期表现

    肝性脑病前驱期可出现意识行为改变(轻微性格改变、行为异常)、睡眠障碍(睡眠节律改变)、智力测试异常(数字连接试验异常)、神经系统体征(扑翼样震颤),有肝脏基础疾病人群需关注这些表现,以便早期发现肝性脑病前驱期情况。 行为异常:患者可能出现一些不太符合日常行为习惯的表现,比如原本熟悉的家务劳动变得难以完成,或者出现随地便溺等行为。这是由于大脑的神经传导受到影响,使得患者的运动协调和行为控制能力下降。例如,肝硬化患者出现肝性脑病前驱期时,可能在进行简单的日常活动时显得笨拙,行为上与平时有明显不同。 睡眠障碍 睡眠节律改变:前驱期患者常出现睡眠节律的紊乱,表现为入睡困难或者睡眠颠倒。正常的睡眠-觉醒周期被打乱,夜间难以入睡,而白天可能出现嗜睡的情况。这与肝脏功能异常导致体内毒素积聚,影响了大脑中与睡眠调节相关的神经递质和神经通路有关。对于患有肝病的人群,若出现睡眠节律的明显改变,尤其是原本睡眠规律的人突然出现睡眠异常,要警惕肝性脑病前驱期的可能。比如,一位长期患有乙肝后肝硬化的患者,原本每晚能规律睡眠6-7小时,近期出现夜间难以入睡,白天精神不振、嗜睡的情况,就需要进一步排查肝性脑病相关问题。 智力测试异常 数字连接试验异常:通过数字连接试验等简单的智力测试可以发现异常。例如,患者在进行数字从1到25依次连接的测试时,速度明显减慢,错误增多。这是因为肝性脑病前驱期时,大脑的神经功能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导致认知和运动协调等方面的能力下降。对于有肝病的患者,定期进行简单的智力测试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肝性脑病前驱期的情况。比如,在对一位酒精性肝硬化患者进行健康监测时,通过数字连接试验发现其连接速度较前明显变慢,错误次数增加,提示可能处于肝性脑病前驱期,需要进一步评估和处理。 神经系统体征 扑翼样震颤:这是肝性脑病前驱期较具特征性的神经系统体征之一。患者两臂平伸,手指分开时,可出现手部不规则的震颤,类似鸟扑翼的动作。其发生机制是由于肝脏功能受损后,体内代谢产物蓄积,干扰了神经肌肉的正常传导。对于存在肝病的患者,若出现扑翼样震颤,即使是轻微的,也应高度怀疑肝性脑病前驱期。例如,一位丙肝肝硬化患者,在体检时被发现两臂平伸时手部有轻微的扑翼样震颤,进一步检查后考虑可能处于肝性脑病前驱期,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相关检查来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措施。

    2025-10-27 11:41:16
  • 良性胃溃疡会癌变吗

    良性胃溃疡存在癌变可能但概率较低,1%左右,长期不愈、年龄大(50岁以上)、面积大、形状不规则、伴慢性萎缩性胃炎、吸烟酗酒、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等会增加风险;需定期胃镜及病理活检监测,老年患者监测更密切要关注营养和基础病,儿童患者虽癌变概率极低但要重视监测及纠正不良生活方式。 1.癌变概率及相关因素 良性胃溃疡发生癌变的概率相对较低,一般在1%左右,但一些因素会增加癌变风险。比如长期不愈合的胃溃疡,若患者年龄较大(通常50岁以上),且溃疡面积较大、形状不规则、伴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等情况时,癌变的可能性会有所升高。从生活方式来看,长期吸烟、酗酒的患者,其胃部受到的刺激持续存在,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良性胃溃疡癌变的几率。而有胃溃疡病史且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幽门螺杆菌产生的一些毒素等会损伤胃黏膜,也会影响胃溃疡的转归,增加癌变风险。 2.癌变的监测与早期发现 对于患有良性胃溃疡的患者,需要定期进行胃镜检查及病理活检来监测病情变化。一般建议在初次诊断胃溃疡并开始治疗后短期内复查胃镜,以评估治疗效果。之后根据病情的稳定情况,按照医生的安排定期复查。例如,对于经过规范治疗后仍未完全愈合的良性胃溃疡患者,可能需要3-6个月复查一次胃镜。通过胃镜下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以早期发现是否有癌变的迹象。如果在病理检查中发现异型增生等癌前病变相关表现,也需要密切关注并进一步处理。 3.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老年良性胃溃疡患者本身身体机能下降,对疾病的耐受能力较差,而且癌变的潜在风险相对更高。在监测过程中需要更加密切,要注意患者的营养状况,因为老年患者可能存在消化吸收功能减退等情况,良好的营养状态有助于维持胃部黏膜的修复等功能。同时,要关注患者的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基础疾病可能会影响胃溃疡的治疗及癌变的监测过程,在用药等方面需要综合考量,尽量选择对胃部刺激较小且不影响基础疾病控制的治疗方案。 儿童患者:儿童良性胃溃疡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虽然癌变概率极低,但也需要重视。儿童患者在监测时要考虑其配合度等问题,可能需要在适当的麻醉等辅助下进行胃镜检查。同时,要关注儿童的生活方式对胃部的影响,比如是否有不良的饮食习惯,像挑食、进食不规律等,这些都可能影响胃溃疡的恢复,需要家长帮助儿童纠正不良生活方式,以促进胃部健康。

    2025-10-27 11:40:19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