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中银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擅长:胃炎、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及治疗,对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有较深研究。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周中银,男,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72年10月生,医学博士,留美学者,主持及参与国家级及省级科研项目8项,主编专著1部,参编专著4部。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论文7篇。展开
个人擅长
胃炎、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及治疗,对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有较深研究。展开
  • 慢性胃炎吃什么食物好养胃

    适合慢性胃炎患者的饮食包括易消化的谷类食物如小米粥、富含蛋白质的低脂奶类如低脂牛奶、新鲜蔬菜水果如南瓜、胡萝卜、煮熟苹果、香蕉以及优质的瘦肉类如鸡胸肉,不同年龄段人群食用时需注意相应事项。 一、易消化的谷类食物 谷类食物富含碳水化合物,能为人体提供能量。例如小米粥,小米是一种温和的谷物,煮成粥后质地细腻,容易消化吸收,不会加重胃部负担。对于慢性胃炎患者来说,早餐或晚餐喝一碗小米粥,可以为身体补充能量,同时其温和的特性有助于保护胃黏膜。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适合食用谷类食物,但儿童在食用时需注意避免过烫,以免损伤口腔和食管黏膜。 二、富含蛋白质的低脂奶类 奶类富含蛋白质,如牛奶,经过科学研究表明,适量饮用牛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胃黏膜。低脂牛奶相对全脂牛奶来说,脂肪含量低,更适合慢性胃炎患者。对于成年人,每天饮用200-300毫升低脂牛奶较为适宜;儿童饮用时要根据年龄适当调整量,且要注意选择适合儿童的奶制品,避免因乳糖不耐受等问题引起胃部不适。 三、新鲜的蔬菜水果 1.蔬菜: 南瓜是不错的选择,南瓜含有丰富的果胶,果胶可以保护胃黏膜免受胃酸的刺激。例如南瓜粥,将南瓜煮熟制成粥,易于消化,适合慢性胃炎患者食用。不同年龄的人群都能食用南瓜,但儿童在食用时要注意将南瓜弄碎,防止噎呛。 胡萝卜也是良好的蔬菜,胡萝卜富含胡萝卜素等营养成分,煮熟后的胡萝卜质地柔软,容易被消化。可以将胡萝卜做成炒菜或凉拌菜,为身体补充营养的同时不会对胃造成太大负担。 2.水果: 苹果是一种适合慢性胃炎患者的水果,尤其是煮熟的苹果,其鞣酸成分有助于收敛止泻,对胃部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对于成年人,每天可以吃1-2个煮熟的苹果;儿童食用时要根据年龄切成小块,避免误食发生危险。 香蕉也是较为理想的水果,香蕉含有丰富的钾元素等营养成分,且质地柔软,不会刺激胃黏膜。慢性胃炎患者可以每天吃1-2根香蕉,但对于有糖尿病的慢性胃炎患者,要注意香蕉的含糖量,在医生指导下食用。 四、优质的肉类 瘦肉类如鸡胸肉,富含优质蛋白质,且脂肪含量低。鸡胸肉可以通过清蒸、水煮等方式烹饪,制成清蒸鸡胸肉或水煮鸡胸肉,易于消化吸收。对于成年人,每次食用鸡胸肉的量控制在100克左右较为合适;儿童食用时要将鸡胸肉切成小块,确保烹饪熟透,防止细菌感染等问题影响胃部健康。

    2025-10-27 11:34:10
  • 吃藜麦为什么会便秘

    藜麦食用不当易引发便秘,原因包括短期内大量食用致胃肠负担变化、个体胃肠消化功能差异影响以及水分摄入不足的协同作用,如健康人超适宜量摄入、胃肠功能弱人群、特殊生理时期或生活方式不健康人群易因膳食纤维过量、消化功能差异及水分不足出现便秘。 一、膳食纤维摄入过多导致胃肠负担变化 藜麦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正常情况下,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便,但如果短期内大量食用藜麦,摄入的膳食纤维超出了胃肠道的适应能力,就会在肠道内吸收大量水分,使粪便变得干结,从而引起便秘。例如,有研究表明,健康成年人每日膳食纤维的适宜摄入量约为25-30克,若过量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就可能出现肠道功能紊乱相关问题,包括便秘。对于本身胃肠功能较弱的人群,如老年人胃肠蠕动功能减退,过量食用藜麦后更易因膳食纤维过多而引发便秘;而儿童消化系统发育尚不完善,过量食用藜麦也可能导致胃肠负担过重,出现便秘情况。 二、个体胃肠消化功能差异影响 不同个体的胃肠消化功能存在差异。有些人胃肠蠕动较慢,消化能力相对较弱,当食用藜麦后,藜麦中的营养成分和膳食纤维等在胃肠内的消化吸收过程会受到影响,不能很好地被消化分解和推进,进而导致食物残渣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度吸收,引发便秘。比如,患有胃肠疾病的人群,如慢性胃炎、胃溃疡等患者,其胃肠消化功能本就受损,食用藜麦后更易出现消化不适及便秘症状。对于女性在特殊生理时期,如孕期,胃肠蠕动可能会减缓,此时食用藜麦也较易因胃肠功能的相对变化而引起便秘;而一些生活方式不健康,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人群,本身胃肠蠕动就相对缓慢,食用藜麦后也更容易出现便秘情况。 三、水分摄入不足的协同作用 食用藜麦时如果没有搭配足够的水分摄入,那么藜麦中的膳食纤维就无法发挥正常的促进排便作用,反而会吸收肠道内的水分,导致大便干结,引发便秘。例如,在炎热天气下,人体本身水分流失较快,如果此时食用藜麦却没有及时补充水分,就很容易因为水分不足而出现便秘。对于不同年龄层,儿童在玩耍时容易忽略水分补充,若食用藜麦后水分摄入不够,便秘风险增加;老年人可能本身对口渴的感觉不敏感,容易出现水分摄入不足的情况,食用藜麦后也更易因水分不足导致便秘;中青年人群如果生活中习惯少喝水,食用藜麦时也可能因水分摄入不足而引发便秘问题。

    2025-10-27 11:31:38
  • 肝昏迷的症状表现

    肝昏迷分四阶段,前驱期多为轻度性格行为改变、睡眠倒错等且个体差异大,儿童易被忽视、老人症状易被掩盖;昏迷前期以意识错乱等为主要特征且有明显神经体征,儿童有特殊表现、老人需详细检查;昏睡期呈昏睡与精神错乱状态且神经体征进一步加重,儿童有运动异常等表现、老人生命体征易不稳定;昏迷期进入昏迷状态分浅深昏迷,儿童有呼吸节律等变化、老人易现多器官衰竭风险。 一、前驱期 此阶段患者多表现为轻度性格改变与行为失常,例如出现情绪上的焦虑、欣快激动或淡漠情况,睡眠规律发生倒错,即白天嗜睡、夜间失眠等,但此时神经系统体征尚不明显,部分患者可能仅有轻微的扑翼样震颤(一种震颤表现,患者两臂平伸时,手指出现快速的屈伸动作)。此阶段因个体差异可能表现有所不同,尤其对于儿童患者,可能更易被忽视其细微的性格与行为变化,需密切关注日常表现;老年人若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可能该阶段症状被掩盖,需结合整体健康状况综合判断。 二、昏迷前期 以意识错乱、睡眠障碍、行为失常为主要特征。患者会出现明显的神经体征,如腱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巴宾斯基征阳性等。最为典型的是可引出扑翼样震颤,且随着病情进展,患者意识错乱程度加重,可能出现言语不清、书写障碍等情况。对于儿童患者,该阶段可能表现为精神萎靡、异常哭闹等与年龄不相符的表现;老年患者可能因基础疾病影响,意识错乱表现相对隐匿,需通过详细神经系统检查来发现相关体征变化。 三、昏睡期 主要表现为昏睡与精神错乱状态,患者大部分时间处于昏睡阶段,但可被唤醒,醒时能够应答问题,但常伴有神志不清以及幻觉现象。此阶段神经体征进一步加重,扑翼样震颤仍可引出,腱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情况持续存在,巴宾斯基征多呈阳性。儿童患者在昏睡期可能出现运动功能异常、反应迟钝等表现;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衰退,昏睡时可能更容易出现呼吸、循环等方面的不稳定情况,需加强生命体征监测。 四、昏迷期 此阶段患者进入昏迷状态,无法被唤醒。浅昏迷时对疼痛等刺激尚有反应,如肢体有退缩等动作;深昏迷时则各种反射完全消失,肌张力降低,扑翼样震颤无法引出。儿童肝昏迷在昏迷期可能出现呼吸节律异常、体温波动等情况,需特别关注其生命体征的细微变化;老年患者昏迷时由于合并基础疾病多,更易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的风险,要全面评估各系统功能状态。

    2025-10-27 11:30:41
  • 肚子里有蛔虫的症状

    蛔虫幼虫移行可致肺部出现炎症反应引发咳嗽咳痰等症状,成虫寄生肠道有腹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消化道症状及异食癖,还可引发胆道蛔虫症(右上腹剧烈绞痛等)、蛔虫性肠梗阻(腹痛呕吐腹胀等),儿童因卫生习惯差易感染且症状可能更明显需加强卫生教育,成年人不注意饮食卫生易感染且有蛔虫感染史者再感染风险高需重视饮食卫生和粪便管理。 一、幼虫移行相关症状 蛔虫幼虫在人体内移行时,可引起肺部症状。例如,幼虫到达肺部后,会引发肺部炎症反应,表现为咳嗽、咳痰,部分患者可伴有气喘、发热等症状,体温多为低热,一般在37.5℃~38℃左右,这是因为幼虫移行刺激肺部组织导致免疫反应。 二、成虫寄生肠道引起的常见症状 1.消化道症状 腹痛:多为脐周隐痛,疼痛无明显规律,疼痛程度轻重不一,时作时止。这是由于成虫在肠道内寄生,刺激肠道黏膜及引起肠道功能紊乱所致。 食欲不振:患者可能出现食欲减退,对食物的兴趣降低,这与蛔虫分泌的毒素影响消化道功能有关。 恶心、呕吐:部分患者会出现恶心,严重时可发生呕吐,呕吐物中有时可含有蛔虫。 腹泻或便秘:肠道内蛔虫寄生可影响肠道正常的消化吸收和蠕动功能,导致腹泻或便秘症状交替出现。 2.异食癖: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异食癖,表现为喜欢进食一些非食物的物质,如泥土、纸张等,这是蛔虫感染影响人体代谢及味觉调节所致。 三、蛔虫并发症相关症状 1.胆道蛔虫症:蛔虫具有钻孔习性,当肠道环境改变时,蛔虫可钻入胆道,引起突然发作的右上腹剧烈绞痛,疼痛呈阵发性,患者辗转不安,难以忍受,同时可伴有恶心、呕吐,部分患者呕吐物中可吐出蛔虫。 2.蛔虫性肠梗阻:大量蛔虫在肠道内扭结成团,可引起肠梗阻,表现为腹痛、呕吐、腹胀,腹部可见肠型,听诊可闻及肠鸣音亢进,随后可出现停止排气排便等典型肠梗阻表现。 四、不同人群特点及相关情况 儿童:儿童由于卫生习惯相对较差,如不注意手部清洁、喜欢吸吮手指等,更容易感染蛔虫,且症状可能相对更明显,需特别注意加强个人卫生教育,如教导儿童勤洗手、不随地大小便等。 成年人:成年人若不注意饮食卫生,如食用未洗净的蔬菜水果等,也可能感染蛔虫,需重视饮食卫生,避免病从口入。有蛔虫感染病史的成年人再次感染风险较高,应定期关注肠道健康状况,注意粪便管理,防止蛔虫卵传播。

    2025-10-27 11:28:40
  • 肠道菌群的具体是什么

    肠道菌群包含细菌真菌病毒等类群且细菌为主要成员有优势菌门,可参与营养物质代谢、调节免疫系统、维护肠道屏障,婴儿期分娩及喂养方式影响菌群,成年人生活方式改变影响菌群组成,老年人菌群多样性降低,男女菌群有差异,肠道疾病人群菌群失调且影响疾病发展。 一、肠道菌群的组成 肠道菌群是寄居于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集合,涵盖细菌、真菌、病毒等多种类群。其中细菌为主要成员,已发现的优势菌门包括拟杆菌门、厚壁菌门等。不同菌门内又包含众多属及种的微生物,如拟杆菌属、普氏菌属等细菌在肠道菌群中占据重要比例。 二、肠道菌群的功能 1.参与营养物质代谢:部分肠道菌群可参与食物中复杂碳水化合物的分解,帮助人体吸收利用如膳食纤维等难以被自身消化酶分解的物质,将其转化为短链脂肪酸等有益物质,为肠道细胞提供能量支持。 2.调节免疫系统:肠道菌群能刺激肠道相关淋巴组织发育,影响免疫细胞(如T细胞、B细胞等)的分化与功能,调节机体免疫平衡,在抵御病原体入侵等免疫防御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3.维护肠道屏障功能:肠道菌群可通过与肠道上皮细胞相互作用等方式,维持肠道黏膜屏障的完整性,阻止有害物质(如细菌、内毒素等)进入血液循环系统,保障肠道内环境稳定。 三、不同人群肠道菌群特点 1.婴儿期:分娩方式会影响初始菌群组成,顺产婴儿肠道菌群主要来源于母体阴道菌群,剖宫产婴儿则更多受环境等因素影响;喂养方式也是关键,母乳喂养的婴儿肠道菌群中双歧杆菌等有益菌比例较高,而配方奶喂养婴儿菌群组成与母乳喂养婴儿有所不同。 2.成年人:肠道菌群相对稳定,但生活方式改变可显著影响其组成,例如长期高糖高脂饮食可能导致厚壁菌门比例变化,而频繁使用抗生素会破坏原有菌群平衡,引发菌群失调风险。 3.老年人:肠道菌群多样性呈降低趋势,这与肠道功能衰退、机体免疫力下降等因素相关,可能进一步影响营养吸收及免疫调节等功能。 4.性别差异:现有研究显示男女肠道菌群在组成及功能上存在一定差异,不过具体机制仍在深入探索中,可能与性激素水平、生理结构等多种因素有关。 5.病史影响:患有肠道疾病(如炎症性肠病)的人群,其肠道菌群组成与健康人相比存在明显差异,常表现为菌群多样性降低、特定菌群比例异常等菌群失调状况,而这种失调又可能反过来影响疾病的发展进程。

    2025-10-27 11:27:50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