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锴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擅长:采用脑起搏器等方法治疗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肌张力障碍、痉挛性斜颈、舞蹈症、脑性瘫痪、抽动秽语综合征等运动异常性疾病;顽固性疼痛、癌性疼痛,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脑肿瘤,脊髓肿瘤,脊髓空洞症,颅脑外伤的治疗,特别在植物人苏醒方面深有研究。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外科主治医师公开发表论文10余篇,获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主要从事帕金森病及其他功能系统疾病的手术治疗,对颅内肿瘤的临床诊治有丰富经验。展开
个人擅长
采用脑起搏器等方法治疗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肌张力障碍、痉挛性斜颈、舞蹈症、脑性瘫痪、抽动秽语综合征等运动异常性疾病;顽固性疼痛、癌性疼痛,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脑肿瘤,脊髓肿瘤,脊髓空洞症,颅脑外伤的治疗,特别在植物人苏醒方面深有研究。展开
  • 大脑里面的动脉瘤怎么切除

    大脑里面动脉瘤的切除主要有开颅夹闭术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两种方式。开颅夹闭术是打开颅骨找到动脉瘤位置,用动脉瘤夹夹闭颈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是通过导管将栓塞材料输送到动脉瘤内使其闭塞。手术方式选择需综合患者动脉瘤情况和全身状况,治疗过程需多学科团队协作。 一、开颅夹闭术 1.手术原理:通过打开颅骨,找到动脉瘤的位置,然后使用特制的动脉瘤夹将动脉瘤的颈部夹闭,阻断动脉瘤的血液供应,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2.手术步骤 术前准备:需要进行详细的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MRI等,以明确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等情况。还会进行全身状况评估,包括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的评估,确保患者能够耐受手术。 麻醉与体位:通常采用全身麻醉,患者取合适的体位,一般根据动脉瘤的位置选择仰卧位等合适体位,以便于手术操作。 开颅:在头部相应部位做切口,打开颅骨,切开硬脑膜。 显露动脉瘤:通过轻柔的操作,显露动脉瘤及其周围的血管结构。 放置动脉瘤夹:准确地将动脉瘤夹放置在动脉瘤的颈部,确保夹闭牢固,同时要避免损伤周围的重要血管和神经。 关闭切口:妥善止血后,缝合硬脑膜,复位颅骨,缝合头皮。 对于儿童患者,开颅夹闭术需要更加精细的操作,因为儿童的颅骨和脑组织相对较脆弱,手术中要特别注意避免对脑组织的过度牵拉和损伤。儿童的术前评估需要更加全面,除了常规的身体状况评估外,还需要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对手术的耐受性等影响。 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 1.手术原理:通过导管将栓塞材料输送到动脉瘤内,使动脉瘤闭塞,从而防止动脉瘤破裂出血。 2.手术步骤 术前准备:同样需要进行详细的影像学检查来确定动脉瘤的情况。还要进行穿刺部位的准备,如腹股沟区的皮肤准备等。 血管穿刺:通常采用股动脉穿刺,将导管通过血管系统逐渐送至动脉瘤所在的脑血管部位。 放置栓塞材料:选择合适的栓塞材料,如弹簧圈等,通过导管将其放置在动脉瘤内,使其填充动脉瘤腔,达到闭塞动脉瘤的目的。 术后处理:术后需要压迫止血,穿刺部位需要制动一段时间,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神经系统症状等。 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相对开颅夹闭术可能创伤较小,但也需要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尤其是心血管和脑血管的储备功能等。老年患者术后需要更加密切地观察神经系统的恢复情况以及有无并发症的发生。而对于有出血倾向等特殊病史的患者,在选择手术方式时需要更加谨慎评估,充分考虑手术风险和获益。 大脑里面动脉瘤的切除手术方式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动脉瘤的大小、位置、形态、患者的全身状况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决定。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需要多学科团队的协作,包括神经外科医生、放射科医生、麻醉医生等共同为患者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2025-09-29 12:21:52
  • 什么是脑肿瘤的症状

    脑肿瘤有颅内压增高相关症状如头痛多持续性进行性加重清晨夜间明显、喷射性呕吐及视神经乳头水肿,神经功能缺损相关症状包括额叶肿瘤致精神症状和癫痫、颞叶肿瘤现幻嗅幻视等、顶叶肿瘤有感觉障碍等、枕叶肿瘤致视野缺损,全身相关症状有意识障碍及生命体征改变,儿童患者可现头颅增大前囟膨隆等,老年患者症状不典型以精神症状等首发多见需鉴别。 一、颅内压增高相关症状 1.头痛:是脑肿瘤常见症状之一,多为持续性进行性加重,早期疼痛程度较轻,可间歇性发作,随着肿瘤增大,颅内压逐渐升高,头痛逐渐加剧,且清晨或夜间较为明显,这与平卧时颅内静脉回流不畅致颅内压进一步升高有关。 2.呕吐:多为喷射性呕吐,与颅内压增高刺激延髓呕吐中枢有关,呕吐前一般无恶心先兆,呕吐后头痛可暂时缓解,但颅内压持续升高时呕吐会反复出现。 3.视神经乳头水肿:由于颅内压增高,导致视神经鞘内压力增高,阻碍视神经静脉回流,引起视神经乳头水肿,若不及时处理,可导致视力减退甚至失明,表现为视乳头边界模糊、静脉扩张等。 二、神经功能缺损相关症状 1.额叶肿瘤相关症状:额叶是大脑重要的功能区域,肿瘤累及额叶时可出现精神症状,如性格改变、淡漠、注意力不集中等;还可能引发癫痫发作,多为全身性大发作或局限性发作。 2.颞叶肿瘤相关症状:颞叶肿瘤可导致患者出现幻嗅、幻视等症状,还可能影响语言功能,出现感觉性失语等;部分患者会有对侧肢体的轻偏瘫等运动障碍表现。 3.顶叶肿瘤相关症状:顶叶主要与感觉功能相关,肿瘤累及顶叶时可出现对侧肢体的感觉障碍,如针刺觉、温度觉减退等,还可能出现失用症(如不能正确完成有目的的动作)、图形觉障碍等。 4.枕叶肿瘤相关症状:枕叶是视觉中枢所在部位,肿瘤累及枕叶时会出现视野缺损,如偏盲等,严重时可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三、全身相关症状 1.意识障碍:随着脑肿瘤病情进展,颅内压持续升高可引起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初期可能表现为嗜睡,逐渐发展为昏睡、昏迷等。 2.生命体征改变:脑肿瘤患者可能出现生命体征的异常,如血压升高、脉搏减慢、呼吸节律改变等,这是由于颅内压增高刺激脑干的生命中枢所致。 四、特殊人群脑肿瘤症状特点 1.儿童患者:儿童脑肿瘤除上述一般症状外,还可能出现头颅增大、前囟膨隆等表现,这是因为儿童颅缝未完全闭合,颅内压增高时颅缝会裂开以缓解压力;同时,儿童可能还会出现发育迟缓、视力下降、呕吐等相对隐匿但需警惕的症状,家长需密切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及神经系统表现。 2.老年患者:老年脑肿瘤患者症状可能不典型,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表现可能相对较轻,而以精神症状、认知功能减退等为首发表现的情况较多见,需注意与老年退行性病变等相鉴别,及时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2025-09-29 12:19:40
  • 脑干肿瘤的一般症状是什么

    脑干肿瘤会引发颅内压增高症状,如头痛、呕吐,儿童可出现头颅增大等;还会导致神经功能缺损,包括眼球运动障碍(如双眼上视不能、外展神经麻痹致复视)、肢体运动及感觉障碍(如锥体束受累致对侧中枢性瘫痪、感觉传导束受损致感觉异常)、脑神经症状(如面神经受累致面瘫、三叉神经受累致面部感觉减退等);此外还会出现意识障碍以及内分泌功能紊乱(如尿崩症)等其他症状。 一、颅内压增高症状 脑干肿瘤可导致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引起颅内压增高。常见表现为头痛,多为持续性胀痛,早晨或晚间较重,可能伴有恶心、呕吐,呕吐呈喷射性。儿童患者由于颅缝未闭,颅内压增高时可能出现头颅增大、前囟饱满、颅缝分离等情况,这是因为颅内压升高对尚未完全闭合的颅缝产生影响,使得头颅外观发生变化。 二、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1.眼球运动障碍 中脑的动眼神经核团等结构受累时,可出现眼球运动异常,如双侧眼球不能向上凝视(Parinaud综合征),表现为双眼上视不能,这是由于中脑顶盖区肿瘤影响了眼球垂直运动的神经传导通路。 外展神经麻痹也较为常见,表现为眼球外展受限,患者可能出现复视,即看东西有重影,这是因为外展神经受损后,眼球向外转动功能障碍,导致双眼视物不能协调。 2.肢体运动及感觉障碍 脑干内的运动传导束和感觉传导束受损,可引起肢体运动和感觉异常。例如,肿瘤累及锥体束时,可出现病变对侧肢体的中枢性瘫痪,表现为肌肉力量减弱、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等。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肢体运动功能的异常可能会更明显地影响其日常活动和运动发育。 感觉障碍方面,可出现病变对侧或双侧肢体的感觉减退或消失,包括痛觉、温度觉、触觉等的异常,这是因为感觉传导束受损后,神经冲动的传导受到阻碍,导致相应部位的感觉功能异常。 3.脑神经症状 面神经受累时,可出现面瘫,表现为病变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如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等。 三叉神经受累时,可出现面部感觉减退、咀嚼肌无力等症状,患者可能感觉面部麻木,咀嚼食物时力量减弱。 三、其他症状 1.意识障碍 随着肿瘤的进展,颅内压进一步升高或脑干重要结构受压加重,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嗜睡、昏睡、昏迷等。儿童患者由于其神经系统发育尚未成熟,意识障碍的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且病情变化可能更为迅速。 2.内分泌功能紊乱 下丘脑-脑干区域的肿瘤可能影响内分泌功能,导致内分泌紊乱。例如,可出现尿崩症,表现为尿量明显增多,每日尿量可达数千毫升甚至更多,这是因为下丘脑的抗利尿激素分泌受损,导致肾脏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在儿童患者中,尿崩症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和水电解质平衡,需要密切关注和及时处理。

    2025-09-29 12:17:53
  • 脂肪瘤会不会长脑袋里

    颅内脂肪瘤为少见颅内先天性良性肿瘤源于胚胎发育中异位脂肪组织可发多部位好发中线部位发病机制是胚胎发育早期神经管闭合时部分脂肪细胞异位迁移系多因素胚胎发育异常所致临床表现分无症状(多因他因头颅影像检查偶然发现通常无需特殊干预定期随访)和有症状(体积大压迫周围组织神经等出现相应表现不同年龄有差异)诊断靠影像学检查头颅MRI为重要手段具特征性表现可鉴别治疗分观察随访无症状者定期复查MRI监测手术干预有症状或药物难控癫痫等时考虑但需评估与周围重要神经血管结构关系权衡风险不同年龄手术风险预后有别。 一、颅内脂肪瘤的定义与发生部位 颅内脂肪瘤是一种少见的颅内先天性良性肿瘤,起源于胚胎发育过程中异位的脂肪组织。它可发生在颅内多个部位,好发于中线部位,如胼胝体区、鞍上区、四叠体池、桥小脑角区等,但相对来说,脂肪瘤长在脑袋里(颅内)是存在可能性的,不过总体发生率较低。 二、发病机制简述 胚胎发育早期,神经管闭合过程中,部分脂肪细胞异位迁移,最终聚集形成颅内脂肪瘤。其具体的异位迁移机制与胚胎时期神经管周围脂肪组织的异常分布相关,目前认为是多因素的胚胎发育异常导致。 三、临床表现差异 无症状情况:部分颅内脂肪瘤患者无任何临床症状,多在因其他原因进行头颅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这部分人群通常无需特殊干预,定期随访观察肿瘤变化即可。 有症状情况:若颅内脂肪瘤体积较大,压迫周围脑组织、神经结构等,可能出现相应症状。例如压迫运动神经可导致肢体运动障碍;压迫视觉通路可引起视力下降、视野缺损;压迫癫痫相关脑区可引发癫痫发作;压迫脑组织引起颅内压增高时可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表现。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患者还需关注对神经系统发育的潜在影响。 四、诊断方法 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其中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是诊断颅内脂肪瘤的重要手段。MRI能清晰显示颅内脂肪瘤的位置、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脂肪瘤在MRI上具有特征性表现,如T1加权像、T2加权像均呈高信号等,借此可明确诊断并与其他颅内病变相鉴别。 五、治疗原则 观察随访:对于无症状的颅内脂肪瘤,通常采取定期随访观察的策略,通过定期复查头颅MRI监测肿瘤大小、形态及有无相关症状出现,一般建议间隔一定时间(如6-12个月)进行复查评估。 手术干预:当颅内脂肪瘤出现明显压迫症状、引起癫痫发作且药物难以控制等情况时,可考虑手术治疗。但手术需充分评估肿瘤与周围重要神经血管结构的关系,因为手术存在一定风险,如可能损伤周围脑组织导致神经功能缺损等,需谨慎权衡手术获益与风险。不同年龄患者手术风险及预后也有所不同,儿童患者由于神经系统仍在发育中,手术需更精细操作以最大程度保护神经功能。

    2025-09-29 12:16:26
  • 前颅窝脂肪瘤

    前颅窝脂肪瘤是起源于脂肪组织由异常增生脂肪细胞聚积而成边界通常清晰部分体积小未压迫周围结构者无症状多在体检或他病影像检查时偶然发现增大压迫周围脑组织神经血管等可致头痛视力障碍嗅觉异常等头颅CT可见边界清楚低密度影MRI呈高信号可助诊无症状小的可定期影像学复查有症状或体积大压迫者多需手术切除儿童手术需考虑发育特点女性育龄期需孕前评估妊娠影响有基础病者术前调控基础病术后关注相互影响。 一、定义与病理特征 前颅窝脂肪瘤是起源于脂肪组织的良性肿瘤,发生于前颅窝区域,由异常增生的脂肪细胞聚积而成,肿瘤边界通常较为清晰,其病理结构主要为成熟的脂肪细胞构成。 二、临床表现 1.无症状情况:部分体积较小、未压迫周围重要结构的前颅窝脂肪瘤患者可无明显临床症状,多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行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 2.有症状情况:当脂肪瘤增大压迫前颅窝周围脑组织、神经或血管等结构时,可出现相应症状,如头痛、视力障碍(因压迫视神经等)、嗅觉异常(若累及嗅神经)等,具体症状因肿瘤压迫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异。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头颅CT:可见前颅窝内边界清楚的低密度影,其CT值接近脂肪密度(约-50~-100HU),借此可初步提示脂肪瘤可能。 头颅MRI:是诊断前颅窝脂肪瘤的重要手段,在T1加权像、T2加权像上均呈高信号,符合脂肪组织的信号特征,能清晰显示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有助于准确判断肿瘤大小、位置及浸润范围。 四、治疗方式 1.随访观察:对于无症状且体积较小的前颅窝脂肪瘤,可定期进行影像学复查(如每6~12个月行头颅MRI检查),动态评估肿瘤变化情况。 2.手术治疗:若脂肪瘤有症状(如引起明显头痛、视力障碍等)或体积较大有压迫周围结构趋势时,多考虑手术切除。手术目的是切除肿瘤以解除对周围组织的压迫,改善临床症状,手术需由经验丰富的神经外科医师操作,精准分离肿瘤与周围重要结构,尽量完整切除肿瘤。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前颅窝脂肪瘤需格外谨慎,手术时要充分考虑儿童颅骨及脑组织的发育特点,评估手术风险,术后需密切观察儿童神经系统发育情况及恢复状况,加强术后护理,确保儿童安全恢复。 2.女性患者:育龄期女性若发现前颅窝脂肪瘤,需在孕前评估肿瘤对妊娠过程的影响,妊娠期间要定期监测肿瘤变化,因妊娠可能导致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影响肿瘤生长,分娩后根据肿瘤情况决定后续处理方案。 3.有基础病史患者:对于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前颅窝脂肪瘤患者,需在治疗前充分评估基础疾病控制情况,手术前要将基础疾病调控至相对稳定状态,以降低手术相关风险,术后也要关注基础疾病与肿瘤治疗的相互影响及恢复情况。

    2025-09-29 12:14:37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