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剑剑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擅长:主要从事脑血管病尤其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烟雾病、脑梗塞)的外科治疗,尤其擅长颅内外血管搭桥手术,对重型颅脑损伤、脑出血及脑肿瘤的临床诊治有丰富的经验。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章剑剑,博士,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外科主治医师公开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引用3篇,获武汉市卫生局科研项目1项。主要从事脑血管病,尤其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烟雾病、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狭窄和闭塞)的基础研究及外科治疗,擅长颅内外血管搭桥手术。展开
个人擅长
主要从事脑血管病尤其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烟雾病、脑梗塞)的外科治疗,尤其擅长颅内外血管搭桥手术,对重型颅脑损伤、脑出血及脑肿瘤的临床诊治有丰富的经验。展开
  • 重度颅脑损伤醒来的前兆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醒来前在意识、肢体运动功能、生命体征及自主呼吸方面会有变化,意识上对刺激有反应、眼神交流改善;肢体运动功能上有自主微动、能按指令移动肢体;生命体征趋于平稳;自主呼吸节律正常。 眼神交流改善:患者开始能够与周围人进行眼神交流。这意味着大脑的视觉中枢以及相关的神经联络区域逐渐恢复功能,能够识别周围的人物等视觉信息,并通过眼神来表达一定的状态。在性别方面,一般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不同个体的恢复情况会因颅脑损伤的程度、范围等因素有所不同。生活方式方面,如果患者平时有良好的用眼习惯等,可能在恢复过程中相对更有利于眼神交流功能的恢复,但这不是绝对的,主要还是取决于大脑神经功能的修复进程。 肢体运动功能的变化 肢体有自主微动:患者的肢体开始出现自主的微小运动,比如手指可以轻微动弹、脚趾可以小幅度活动等。这是因为负责肢体运动的大脑运动皮层等区域逐步恢复了部分功能,能够开始控制肌肉进行微弱的收缩和舒张。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肢体运动功能本身处于发育阶段,在颅脑损伤后恢复相对可能更快一些,但也需要根据具体的损伤情况来判断。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本身有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其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可能会受到基础病史的一定影响,恢复进程可能会相对缓慢或出现一些波动。 能按照指令移动肢体:在医护人员给予简单指令时,患者能够按照指令移动相应的肢体,例如抬起手臂、弯曲腿部等。这表明大脑对肢体运动的控制指令传递和执行系统逐步恢复正常,神经传导通路逐渐畅通。不同性别在这方面没有本质差异,但个体之间由于颅脑损伤的部位和严重程度不同,恢复到这一阶段的时间和表现会有所不同。生活方式方面,平时经常进行肢体锻炼的患者可能在恢复过程中相对更有优势,但颅脑损伤的恢复是一个复杂的神经修复过程,生活方式的影响相对次要。 生命体征的相对稳定 体温、心率、血压趋于平稳: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醒来前,体温、心率、血压会逐渐趋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正常情况下,大脑损伤可能会影响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体温异常波动,当大脑功能开始恢复,体温调节功能逐步正常化,体温会趋于正常范围;心率和血压也会因为自主神经功能的逐步恢复而不再大幅波动,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对于儿童患者,其体温调节、心率和血压的调节机制相对成人还不够完善,所以在恢复过程中需要更密切地监测这些生命体征的变化,因为儿童的生理机能更脆弱,任何微小的波动都可能提示病情的变化。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本身有高血压、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其基础的生命体征状态会影响颅脑损伤后的恢复过程,在恢复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这些基础疾病与颅脑损伤恢复之间的相互影响,确保生命体征的平稳对于患者醒来前的状态是非常关键的。 自主呼吸的稳定 呼吸节律正常:患者的自主呼吸节律变得正常,不再出现不规则的呼吸情况,如潮式呼吸等异常呼吸节律。这是因为大脑的呼吸中枢功能逐渐恢复,能够正常调控呼吸肌的运动,使呼吸保持均匀、有规律的状态。对于儿童患者,其呼吸中枢发育尚不完善,在颅脑损伤后更容易出现呼吸节律的异常,所以需要医护人员更加细致地观察和维护其呼吸功能。有基础肺部疾病等病史的患者,其呼吸功能本身可能存在一定问题,在颅脑损伤后会进一步影响呼吸状态,在恢复过程中要综合考虑肺部基础疾病与颅脑损伤对呼吸的共同影响,采取相应的措施维持呼吸节律的正常,这对于患者醒来前的状态是重要的标志之一。

    2025-09-29 13:36:53
  • 婴儿脑损伤症状表现

    婴儿脑损伤会引发多种异常表现,包括运动发育异常(相应月龄不能达到正常运动发育指标)、肌张力异常(肌张力增高或减低)、姿势异常(出现头后仰等异常姿势)、反射异常(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或持续存在、病理反射出现)、喂养困难(吸吮无力等)以及认知和情绪异常(认知发育落后、情绪异常)。 肌张力异常 肌张力增高:表现为肌肉较硬,被动活动肢体时阻力增大。婴儿可能出现肢体僵硬,如换尿布时腿部不易分开,穿衣时上肢难以伸展进入袖子等。这是由于脑损伤后,神经对肌肉的调节失衡,导致肌肉持续处于紧张收缩状态。常见于锥体束受损等情况,过高的肌张力会影响婴儿正常的运动模式,限制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 肌张力减低:肌肉松弛,婴儿肢体软弱无力,呈现松软状态。比如抱着婴儿时感觉其肢体缺乏应有的支撑力,头不能竖直,容易耷拉等。这是因为脑损伤影响了神经对肌肉的正常支配,使得肌肉无法正常收缩产生张力,多见于小脑、脑干等部位损伤,肌张力减低会影响婴儿的姿势控制和运动能力的发展,增加发生姿势异常的风险。 姿势异常 婴儿脑损伤常出现异常姿势,如头后仰、角弓反张(身体向后仰,像弓一样)、双手握拳紧握不易打开、下肢交叉呈剪刀步等。这些异常姿势是由于脑损伤导致神经对肌肉的控制紊乱,使得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不协调,从而出现与正常婴儿不同的姿势。例如,角弓反张可能是由于颈部和背部肌肉肌张力异常增高引起,剪刀步则是下肢肌张力增高且内收肌紧张导致的异常行走前的姿势表现,这些异常姿势会进一步影响婴儿的运动功能发育和正常的身体形态发展。 反射异常 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或持续存在:正常婴儿出生时存在一些原始反射,如拥抱反射、握持反射、吸吮反射等,这些反射会在出生后一定月龄逐渐消失。脑损伤婴儿可能出现原始反射延迟消失,例如拥抱反射通常在3-6个月消失,如果6个月后仍存在则可能提示脑损伤;或者原始反射持续存在,超过正常消失时间仍不消失,这是因为脑损伤影响了神经中枢对反射的调控机制,原始反射的异常表现反映了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情况,通过对这些原始反射的检查可以辅助诊断脑损伤。 病理反射出现:在正常婴儿中,病理反射是不存在的,而脑损伤婴儿可能出现病理反射,如2个月后仍可引出握持反射增强,或2岁后仍可引出巴宾斯基征阳性等。病理反射的出现提示锥体束等神经传导通路可能受到损伤,是脑损伤在反射方面的重要异常表现之一。 喂养困难 脑损伤婴儿常出现喂养困难,表现为吸吮无力、吞咽不协调,容易出现呛奶、吐奶等情况。这是因为脑损伤影响了支配口腔、咽喉部肌肉运动的神经功能,导致吸吮和吞咽动作不能正常协调进行。婴儿可能在吃奶时耗费很大力气却不能有效地摄取乳汁,长期的喂养困难会影响婴儿的营养摄入,进而影响其生长发育,需要特别关注并及时进行干预,以保证婴儿获得足够的营养支持其正常的身体和大脑发育。 认知和情绪异常 部分脑损伤婴儿可能出现认知发育落后,对周围环境的反应不如正常婴儿灵敏,例如对声音、色彩等刺激的注意力不集中。同时,情绪方面也可能出现异常,如容易哭闹不安、难以安抚,或者过于安静、对外界刺激反应淡漠等。这是由于脑损伤影响了大脑的认知和情绪调节区域,大脑的功能受损导致婴儿在认知感知外界信息以及情绪表达和调节方面出现异常,这些异常表现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婴儿脑部神经功能的损伤程度,对于早期发现脑损伤并进行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2025-09-29 13:34:17
  • 脑外伤后神经衰弱综合征的表现

    脑外伤后神经衰弱综合征有多种表现,精神症状方面易疲劳且恢复难、易兴奋致回忆联想难控;情绪症状有情绪不稳定及睡眠障碍;躯体症状包含头痛(性质多样、部位不固定)和头晕(可因体位改变加重等),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的患者表现有差异或受其影响。 一、精神症状方面 易疲劳:脑外伤患者常出现易疲劳的情况,这与一般生理性疲劳不同,即使经过休息也难以快速缓解。例如,患者可能在进行简单的日常活动,如刷牙、走路等后就感到极度疲倦,体力和脑力都明显下降,这种疲劳感持续时间较长,且与脑外伤后的神经功能紊乱有关,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现持续且较严重的易疲劳现象,因为其身体机能恢复相对较慢。性别差异上,暂无明显证据表明男女在易疲劳表现上有显著不同,但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缺乏运动的患者可能易疲劳症状更突出,而有规律运动习惯的患者相对耐受度稍高。 易兴奋:患者会出现精神易兴奋的表现,表现为回忆及联想增多且难以控制,尤其是对过去的一些不愉快经历或无关紧要的小事都能浮现在脑海中,难以集中注意力。比如在安静环境下,患者可能会不由自主地思绪纷飞,干扰正常的思维活动和休息。这种易兴奋情况在病史中有脑外伤较重情况的患者中可能更为明显,儿童患者由于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脑外伤后易兴奋表现可能相对不太典型,但也可能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等类似情况。 二、情绪症状方面 情绪不稳定:患者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焦虑表现为过度担心、紧张不安,可能担心自己的身体状况无法恢复等;抑郁则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对以往感兴趣的事情提不起劲。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因对疾病预后的担忧更容易陷入焦虑抑郁情绪中,女性患者相对男性可能在情绪稳定性上更易受影响,可能与女性的生理周期及内分泌等因素有关,生活方式中压力过大的患者情绪不稳定情况更突出,而生活相对轻松的患者情绪相对较稳定。 睡眠障碍:睡眠障碍是常见表现之一,可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浅、易惊醒、多梦等。入睡困难是指患者躺在床上很长时间仍无法进入睡眠状态;睡眠浅则是睡眠过程中容易被轻微的声响等外界刺激唤醒;多梦会导致患者睡眠质量差,即使睡眠时间足够,醒来后仍感觉疲惫。儿童患者睡眠障碍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因为良好的睡眠对儿童生长激素分泌等有重要作用,所以儿童脑外伤后神经衰弱综合征出现睡眠障碍需更重视干预;老年患者本身睡眠质量可能随年龄增长而下降,脑外伤后睡眠障碍会进一步加重,影响其整体健康状况。 三、躯体症状方面 头痛:头痛是较为常见的躯体症状,疼痛性质多样,可为胀痛、跳痛等。疼痛部位不固定,可累及头部多个区域。头痛的发生与脑外伤后颅内神经功能紊乱、血管舒缩功能失调等有关,不同年龄患者头痛的感受和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患者表述头痛可能相对困难,但会通过哭闹等方式表达不适,老年患者可能对头痛的耐受性相对不同,且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头痛可能与基础疾病相互影响,比如有高血压基础疾病的患者脑外伤后头痛可能更复杂。 头晕:患者常感到头晕,可表现为头部昏沉感、眩晕等。头晕可能在体位改变时加重,如从卧位突然变为立位时,头晕症状明显。这与脑外伤后前庭神经功能紊乱等因素有关,生活方式中长时间低头等不良姿势习惯的患者可能更容易诱发头晕,儿童患者头晕可能影响其平衡能力,增加摔倒等风险,需要特别注意护理。

    2025-09-29 13:31:20
  • 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的疾病分类

    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可根据病理及临床表现分为脊髓空洞型和脑脊液循环障碍型,根据影像学表现分为Ⅰ型(小脑扁桃体下疝至枕骨大孔平面以下不超过5mm,第四脑室位置正常,部分患者可能无症状或仅轻微头痛,儿童需密切观察潜在影响)、Ⅱ型(小脑扁桃体下疝超过枕骨大孔平面5mm以上,常伴脊髓脊膜膨出、第四脑室下移等改变,患者症状相对较重,儿童病情复杂严重影响发育需及时干预)、Ⅲ型(极为罕见,合并枕部脑膨出及颈椎裂等畸形,患者病情严重,儿童预后极差)、Ⅳ型(主要表现为小脑发育不全,第四脑室延长呈管状疝入椎管内,患者神经系统症状严重,儿童多方面发育受严重影响,预后差)。 一、根据病理及临床表现分类 (一)脊髓空洞型 1.病理特点:此型常伴有脊髓空洞形成,是由于小脑扁桃体下疝导致脑脊液循环受阻,进而引起脊髓内出现空洞样改变。在影像学上可清晰看到脊髓内有空洞影。 2.临床表现:患者多有上肢肌无力、肌萎缩、节段性感觉障碍等表现,部分患者还可出现肢体麻木、疼痛等症状,病情严重时可能影响肢体运动功能,不同年龄患者表现可能因生长发育等因素有所差异,儿童患者可能在肢体运动发育、感觉发育等方面出现异常,与成人相比,儿童的神经系统代偿能力相对较弱,病情进展可能相对更快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 (二)脑脊液循环障碍型 1.病理特点:主要是小脑扁桃体下疝引起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导致脑室系统扩大等改变,脑室的形态和大小会因脑脊液循环障碍发生相应变化。 2.临床表现: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头晕等症状,儿童患者由于颅骨尚未完全骨化,可能会有头颅增大等表现,因为脑脊液循环障碍导致颅内压力变化对儿童颅骨发育产生影响,与成人相比,儿童的头颅骨缝未完全闭合,更易出现头颅形态改变。 二、根据影像学表现分类 (一)Ⅰ型 1.影像学特征:小脑扁桃体下疝至枕骨大孔平面以下不超过5mm,第四脑室位置正常。 2.临床表现及影响: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头痛等表现,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神经系统仍在发育中,需要密切观察是否对神经系统发育产生潜在影响,因为即使下疝程度较轻,也可能随着生长发育对脑脊液循环等产生一定影响。 (二)Ⅱ型 1.影像学特征:小脑扁桃体下疝超过枕骨大孔平面5mm以上,常伴有脊髓脊膜膨出、第四脑室下移等改变。 2.临床表现及影响:患者症状相对较重,常出现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肢体瘫痪、感觉障碍、大小便失禁等,儿童患者患Ⅱ型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时,由于其神经系统发育未成熟,病情往往更为复杂,可能严重影响其生长发育和生活质量,需要及时进行干预治疗,以最大程度减轻对神经系统的损害。 (三)Ⅲ型 1.影像学特征:极为罕见,小脑扁桃体下疝合并枕部脑膨出,常伴有颈椎裂等畸形。 2.临床表现及影响:患者病情严重,多伴有严重的神经系统功能缺陷,儿童患者若患此型,生存和神经系统发育预后极差,往往面临多种严重的身体和神经功能障碍问题,需要多学科团队进行综合评估和治疗。 (四)Ⅳ型 1.影像学特征:主要表现为小脑发育不全,第四脑室延长呈管状,疝入椎管内。 2.临床表现及影响:患者神经系统症状严重,常出现严重的共济失调、智力发育障碍等,儿童患者的小脑发育不全对其运动协调、认知等多方面发育都会产生极其严重的影响,预后通常非常不好。

    2025-09-29 13:26:49
  • 脑外伤黄金恢复期

    脑外伤黄金恢复期为伤后6个月内,1-3个月以促进神经修复和基本功能恢复为主,3-6个月重点提升神经功能、促进功能重组代偿,不同人群儿童、成年、老年在恢复期有不同注意事项,儿童要注意康复训练强度方式和心理干预,成年要配合康复方案、调整生活方式、避免不良情绪,老年要关注基础疾病、循序渐进康复并防跌倒等。 一、时间界定 脑外伤的黄金恢复期通常认为是伤后6个月内。在这个时间段内,神经具有一定的可塑性,通过积极的康复等干预措施,神经功能有较大的恢复可能。从病理生理角度来看,伤后早期(1-2周)主要是急性期的病情稳定等处理,而伤后1-6个月是神经修复、重塑等关键时期。 二、各阶段康复重点及科学依据 伤后1-3个月:此阶段以促进神经修复和基本功能恢复为主。研究表明,在这个时期进行规范的康复训练,如肢体的良肢位摆放、简单的关节活动度训练等,有助于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例如,对于有肢体运动障碍的脑外伤患者,进行早期的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可以维持关节的活动范围,为后期主动运动恢复创造条件,相关研究显示早期规范康复训练能显著降低肌肉萎缩发生率约30%-40%。对于意识不清的患者,可通过听觉、视觉等刺激来促进觉醒,有研究发现规律的听觉刺激(如播放患者熟悉的音乐等)能使约2/3的意识不清患者在1-3个月内有不同程度的意识改善。 伤后3-6个月:此阶段重点在于进一步提升神经功能,促进功能的重组和代偿。对于存在认知障碍的患者,可进行针对性的认知训练,如注意力、记忆力训练等。有研究显示,通过系统的认知训练,约50%-60%的脑外伤患者在3-6个月内认知功能可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对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可进行平衡训练、步行训练等。例如进行平衡板训练来提高患者的平衡能力,经过3-6个月的规范训练,约40%-50%的患者步行能力可得到明显提升。 三、不同人群在黄金恢复期的注意事项 儿童脑外伤患者: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康复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康复训练的强度和方式。儿童的骨骼、神经等处于不断发育中,康复训练应避免过度牵拉等导致损伤。例如在进行肢体训练时,要采用适合儿童肌肉力量和关节发育程度的轻柔训练方式。同时,要注重心理干预,因为儿童脑外伤后可能会出现心理创伤,如恐惧、焦虑等,家长和医护人员要给予更多的心理关怀,营造轻松的康复环境,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恢复。 成年脑外伤患者:成年患者在康复期要积极配合康复治疗,遵循康复治疗师制定的个性化康复方案。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的饮食,饮食上要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摄入,以促进神经修复。同时要避免不良情绪,如抑郁等,因为抑郁情绪可能会影响康复效果,研究表明约30%-40%的脑外伤成年患者会出现抑郁情绪,而积极的心理调节有助于提高康复效率。 老年脑外伤患者: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康复过程中要更加关注基础疾病的影响。要注意控制血压、血糖等指标在正常范围,因为高血压、高血糖等会影响神经的恢复。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避免因训练强度过大导致身体过度疲劳。例如在进行步行训练时,要根据患者的平衡能力和心肺功能逐步增加训练时间和距离,同时要注意预防跌倒等意外情况,因为老年患者骨质相对疏松,跌倒可能会导致二次损伤。

    2025-09-29 13:24:42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