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剑剑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擅长:主要从事脑血管病尤其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烟雾病、脑梗塞)的外科治疗,尤其擅长颅内外血管搭桥手术,对重型颅脑损伤、脑出血及脑肿瘤的临床诊治有丰富的经验。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章剑剑,博士,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外科主治医师公开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引用3篇,获武汉市卫生局科研项目1项。主要从事脑血管病,尤其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烟雾病、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狭窄和闭塞)的基础研究及外科治疗,擅长颅内外血管搭桥手术。展开
个人擅长
主要从事脑血管病尤其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烟雾病、脑梗塞)的外科治疗,尤其擅长颅内外血管搭桥手术,对重型颅脑损伤、脑出血及脑肿瘤的临床诊治有丰富的经验。展开
  • 脑外部脂肪瘤

    脑外部脂肪瘤由异位脂肪组织构成属良性肿瘤多发生体表部位组织结构为成熟脂肪细胞聚集生长缓慢一般不恶变局部可触及无痛性肿块大小不一边界清晰质地柔软活动度良好不同部位有相应表现较小者通常无症状较大者可因压迫出现疼痛麻木等异常诊断靠超声CTMRI检查治疗分观察随访和手术治疗特殊人群中儿童患者手术需评估风险关注术后恢复及心理关怀孕妇需综合多因素会诊制定个体化方案老年患者术前评估脏器功能术后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 一、定义与基本特征 脑外部脂肪瘤是由异位脂肪组织构成的良性肿瘤,多发生于皮下等体表部位,其组织结构为成熟脂肪细胞聚集,生长缓慢,一般不发生恶变。 二、临床表现 1.局部体征:体表可触及无痛性肿块,大小不一,边界清晰,质地柔软,活动度良好,部分脂肪瘤可随皮肤推动。不同部位的脂肪瘤可能有相应局部表现,如发生于颈部的可能影响颈部活动范围,发生于肢体的可能在肢体活动时产生轻微不适。 2.症状差异:较小的脂肪瘤通常无明显症状;较大脂肪瘤可能因压迫周围组织出现症状,如压迫神经时可引起局部疼痛、麻木等感觉异常,压迫血管时可能影响局部血液循环。 三、诊断方法 1.超声检查:可初步显示肿块位置、大小及内部回声特征,提示是否为脂肪瘤样病变,为初步筛查手段。 2.CT检查:能清晰呈现脂肪瘤的脂肪密度,明确其与周围组织的分界情况,辅助判断病变范围。 3.MRI检查:对脂肪瘤诊断特异性高,可依据其典型脂肪信号特征准确诊断,并能精确界定病变的解剖范围,是诊断脑外部脂肪瘤的重要影像学方法。 四、治疗原则 1.观察随访:对于无症状、体积较小的脑外部脂肪瘤,定期通过影像学复查(如超声、MRI等)监测其大小、形态变化,若长期无明显变化可继续观察。 2.手术治疗:当脂肪瘤出现明显症状(如压迫导致功能障碍、严重影响外观或生活)或体积较大时,可考虑手术切除。手术是直接去除病变、缓解症状的有效方式。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脑外部脂肪瘤手术需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因其身体处于发育阶段,术后恢复需密切关注,同时要重视心理关怀,减少手术对儿童心理的不良影响,术前需与患儿及家属充分沟通手术相关事宜。 2.孕妇患者:孕妇发现脑外部脂肪瘤时,需综合妊娠周期、脂肪瘤情况等多方面因素,谨慎评估手术时机与方式。由于手术可能涉及麻醉等对胎儿有潜在影响的因素,需多学科(产科、麻醉科等)会诊后制定个体化方案,以最大程度保障孕妇与胎儿安全。 3.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心、肺、肝、肾等基础疾病,手术前需全面评估重要脏器功能,选择适宜治疗方案。术后需加强护理,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伤口恢复情况,预防肺炎、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注重营养支持与康复指导。

    2025-09-29 12:16:26
  • 轻微的脑震荡怎么处理

    轻微脑震荡后需初步评估与休息,立即让患者安静休息并观察症状,出现严重症状要立即就医;症状缓解与监测方面,头痛头晕时让患者在安静环境休息,24-48小时内持续监测生命体征和神经系统症状;饮食与生活建议上,保持清淡营养均衡饮食,保证良好睡眠环境;特殊人群中,儿童要更谨慎观察护理,老年人要更严格监测且注重休息饮食适宜性。 一、初步评估与休息 1.立即休息:轻微脑震荡后应立即让患者安静休息,避免继续活动或进行可能加重症状的行为,因为活动可能使脑震荡后的不适加重,尤其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更需严格限制活动,防止二次损伤风险。成年人也应避免剧烈运动、登高、操作机械等,以防意外。 2.观察症状: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头痛程度、呕吐情况等。若出现意识丧失、持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抽搐、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等症状,需立即就医,这些可能提示有更严重的颅内损伤。对于儿童,由于其表达能力有限,更要留意其精神状态、是否哭闹不止、是否有异常嗜睡等情况。 二、症状缓解与监测 1.头痛头晕处理:如果有头痛头晕症状,可让患者处于安静、光线柔和的环境中休息。一般轻度的头痛头晕会在数天至一周左右逐渐缓解。对于儿童,要营造舒适的休息环境,避免嘈杂刺激。 2.持续监测:在脑震荡后的24-48小时内,需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体温、心率、血压等)以及神经系统症状。例如每1-2小时观察患者的意识是否清醒、反应是否正常等。对于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如本身有高血压等疾病的患者,更要密切关注血压变化,因为脑震荡可能对血压产生一定影响,而原有基础病可能会因血压波动而加重病情。 三、饮食与生活建议 1.饮食:保持清淡、营养均衡的饮食,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胃肠道负担,影响身体恢复。对于儿童,要注意饮食的易消化性,保证足够的营养供应以支持身体恢复。 2.生活环境:保证患者有良好的睡眠环境,让患者充分休息,睡眠有助于身体的自我修复。避免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成年人和儿童都应遵循规律的作息。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脑震荡后需更加谨慎观察和护理。除了上述一般措施外,要特别注意其行为变化,如原本活泼的儿童突然变得异常安静或过度烦躁等都可能是异常表现。同时,儿童的身体恢复能力虽强,但仍需密切关注,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不当处理延误病情。 2.老年人:老年人脑震荡后恢复相对较慢,且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要更加严格监测其生命体征和神经系统症状,因为老年人颅内代偿空间小,轻微脑震荡也可能引发较严重后果。在休息、饮食等方面要更加注重适宜性,如饮食要考虑老年人的消化功能等情况。

    2025-09-29 12:10:55
  • 脑挫裂伤多久能恢复

    脑挫裂伤的恢复时间因人而异,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损伤严重程度、治疗方法和患者整体健康状况。一般来说,恢复可分为急性期、恢复阶段和长期恢复,可能持续数月至数年。患者需积极治疗和参与康复训练,以提高恢复机会。 1.急性期:脑挫裂伤后的急性期通常持续数天至数周。在这个阶段,患者可能需要接受密切的医疗监护,包括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等,以减轻脑水肿、控制颅内压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2.恢复阶段:在急性期后,患者进入恢复阶段。恢复时间可能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具体取决于损伤的程度和患者的个体差异。在这个阶段,患者可能会经历以下几个方面的恢复: 神经功能恢复:脑挫裂伤可能会导致神经系统功能的损害,如运动、感觉、认知和语言障碍等。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康复训练和治疗,以帮助恢复这些功能。 认知和行为改变:脑挫裂伤可能会对患者的认知和行为产生影响,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情绪波动等。心理治疗和支持可能有助于患者应对这些变化。 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患者需要逐渐恢复日常生活能力,包括自理能力、工作能力和社交能力等。 3.长期恢复:脑挫裂伤的长期恢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患者可能需要长期的康复和支持,以维持和改善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定期的随访和评估是非常重要的,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脑挫裂伤的恢复时间,没有固定的时间表。每个患者的情况都是独特的,恢复过程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以下是一些可能影响恢复时间的因素: 1.损伤的严重程度:脑挫裂伤的严重程度越轻,恢复的时间可能越短。较轻的损伤可能更容易恢复,而严重的损伤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恢复。 2.治疗方法:及时和适当的治疗对于脑挫裂伤的恢复至关重要。治疗方法包括手术、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等。综合治疗可以提高恢复的机会。 3.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也会影响恢复时间。患有其他健康问题,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或免疫系统问题等,可能会延长恢复时间或增加并发症的风险。 4.个人因素:患者的年龄、性格、康复意愿和积极态度等个人因素也可能对恢复时间产生影响。积极参与康复治疗和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对于恢复很重要。 对于脑挫裂伤的患者和家属来说,理解恢复过程是重要的。在恢复期间,患者可能会经历起伏和挑战,需要耐心和支持。与医生保持密切的沟通,遵循治疗建议,并积极参与康复治疗是促进恢复的关键。 如果你或你身边的人患有脑挫裂伤,建议及时咨询专业的医生或神经科专家,他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提供个性化的建议和治疗方案。此外,早期康复和综合治疗对于提高恢复机会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2025-09-29 12:04:47
  • 高颅压性脑积水怎么诊断

    高颅压性脑积水的诊断需从病史与症状采集、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腰椎穿刺检查及动态观察与随访等方面进行。病史询问要关注相关病史及生活方式,观察症状包括头痛、呕吐、视力下降、意识障碍等;体格检查有眼底检查可见视乳头水肿及神经系统体征检查;影像学检查头颅CT可看脑室扩张及原发病灶,MRI显示更清晰;腰椎穿刺测压可发现压力升高(需谨慎),查常规生化可排除其他病;还需动态观察病情变化。 症状观察:高颅压性脑积水患者常见症状有头痛,多为持续性胀痛,程度可逐渐加重;呕吐,常为喷射性呕吐;视力下降,这是由于颅内压增高影响视神经等结构所致;还可能出现意识障碍,早期可表现为嗜睡、反应迟钝,严重时可出现昏迷等。不同年龄患者症状表现有所不同,儿童可能还会有头颅增大、前囟膨隆、颅缝分离等表现。 体格检查 眼底检查:可见视乳头水肿,这是高颅压的重要客观体征之一,通过眼底镜检查可发现视神经乳头边界模糊、隆起等改变,对于诊断高颅压性脑积水有重要意义。 神经系统体征检查:可检查患者的肌力、肌张力、病理反射等,高颅压性脑积水患者可能出现肌力减退、肌张力增高等神经系统异常体征,但需结合具体病情判断。 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检查:能清晰显示脑室系统扩张情况,可直观看到脑室扩大,如侧脑室、第三脑室等不同脑室部位的扩张程度,还可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引起脑积水的原发病灶,如颅内肿瘤等占位性病变。 头颅MRI检查:相较于CT,MRI对脑组织的显示更为清晰,能更准确地评估脑室系统及脑实质的情况,有助于发现更细微的病变,对于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能更好地明确脑积水的病因及病变范围等。 腰椎穿刺检查 测脑脊液压力:正常脑脊液压力一般为70-200mmHO,高颅压性脑积水患者脑脊液压力常明显升高,可高于200mmHO。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已有明显颅内高压表现的患者,腰椎穿刺有诱发脑疝的风险,在进行该项检查时需谨慎评估,尤其是儿童等特殊人群,更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一般高颅压性脑积水患者脑脊液常规可无明显特异性改变,生化检查中蛋白等指标可能无明显异常,但通过该项检查可排除其他颅内感染等疾病导致的类似表现。 动态观察与随访 病情变化观察:在诊断过程中,需要动态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症状的演变、体征的改变等。例如,若患者经初步检查怀疑高颅压性脑积水,但症状有不典型表现时,需定期复查相关检查,如再次进行头颅CT或MRI检查等,以明确脑积水的进展情况或排除其他可能。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病情变化可能较快,更需要密切随访观察。

    2025-09-29 12:00:57
  • 什么是脑胶质细胞瘤

    脑胶质细胞瘤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是颅内常见肿瘤,依WHO分级分低级别与高级别,病因含遗传及环境因素,临床表现多样,诊断靠影像学及病理活检,治疗用综合手段,儿童患者治疗要兼顾生长发育,老年患者需评估身体状况权衡治疗收益与耐受度。 一、定义 脑胶质细胞瘤是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的原发性颅内肿瘤,神经胶质细胞包括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室管膜细胞等,该肿瘤是颅内最常见的肿瘤类型。 二、病理分级 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分级标准,可分为低级别胶质瘤(WHOⅠ-Ⅱ级)和高级别胶质瘤(WHOⅢ-Ⅳ级)。低级别胶质瘤生长相对缓慢,高级别胶质瘤侵袭性强、进展速度快。 三、病因 1.遗传因素:部分遗传综合征相关基因变异可增加脑胶质细胞瘤发病风险,如神经纤维瘤病患者发生脑胶质细胞瘤的概率高于正常人群。 2.环境因素: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如氯乙烯等)、电离辐射(如头部接受过大剂量电离辐射暴露)等可能与脑胶质细胞瘤的发生存在关联。 四、临床表现 因肿瘤所在部位、大小及生长速度不同,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症状有: 头痛:多为持续性或间歇性头痛,随病情进展可能逐渐加重。 癫痫发作:部分患者可出现癫痫,可为首发症状或在病程中出现。 神经功能缺损:若肿瘤影响相应脑区功能,可出现肢体无力、感觉异常、视力障碍、语言障碍等。 颅内压增高表现:肿瘤增大引起颅内压升高时,可出现恶心、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等。 五、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是重要的诊断手段,可清晰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 2.病理活检:是确诊脑胶质细胞瘤的金标准,通过手术获取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分析,明确肿瘤的病理类型及分级。 六、治疗方式 采用综合治疗手段,包括: 手术治疗:尽可能完整切除肿瘤以减轻肿瘤负荷,是多数患者的首要治疗步骤。 放疗:高级别胶质瘤术后常需辅助放疗,可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化疗:高级别胶质瘤术后常联合化疗,低级别胶质瘤也可能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化疗等,化疗药物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等发挥作用。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需充分考虑儿童生长发育特点,治疗方案选择要兼顾肿瘤控制与儿童正常生理功能及未来发育,例如手术时要尽量减少对儿童脑功能发育区域的损伤,化疗药物选择需考虑对儿童生长、生殖等系统的影响。 老年患者:需综合评估身体状况、基础疾病等,如存在心肺功能不全等情况时,治疗方案的制定要权衡肿瘤治疗收益与身体耐受程度,注意监测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如放疗、化疗对老年患者肝肾功能、骨髓抑制等方面的影响。

    2025-09-29 11:59:05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