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宇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擅长:肺癌、乳腺癌、胃肠道肿瘤的综合治疗,包括放疗、化疗、联合生物治疗、靶向治疗等。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陈思宇,女,主任医师,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导师。2002年获得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内科学博士学位,之后留校一附院。2002-2004年在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上海血液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05年至新华医院工作。曾赴美国加州大学Davis分校、韩国首尔大学医院肿瘤医院访问。现为中国抗癌协会抗癌药物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药理学会肿瘤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AACR (美国癌症研究会)、ASCO (美国临床肿瘤学会) 、ESMO (欧洲肿瘤内科学会)、CSCO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 会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高校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评审专家;浦东新区科技发展基金专家;Advances in Modern Oncology Research编委;《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编委;Journal of Hematology & Oncology,Tumor Biology等八种SCI期刊审稿专家。 主要从事肿瘤的综合治疗,以内科治疗为主,包括化疗、热疗、生物免疫治疗及放化疗结合治疗等,注重肿瘤的个体化、一体化综合治疗。 主要科研方向为:1)抗肿瘤药理;2)肿瘤生物学基础与临床研究。作为负责人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面上项目1项,上海市科委项目2项、上海市教委重点项目1项。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在美国癌症研究会年会、世界胃癌大会等多个国际会议有会议报告和poster交流。展开
个人擅长
肺癌、乳腺癌、胃肠道肿瘤的综合治疗,包括放疗、化疗、联合生物治疗、靶向治疗等。展开
  • 膀胱癌晚期为什么会反复发烧

    膀胱癌晚期发热可由肿瘤本身(肿瘤坏死吸收热、肿瘤代谢产物影响)、感染相关(免疫功能低下、侵入性操作相关感染)、治疗相关(化疗相关发热、放疗相关发热)及其他因素(体温调节中枢紊乱、机体脱水)引起,不同原因导致的发热有不同特点及表现。 肿瘤代谢产物影响:肿瘤细胞的代谢活动较为活跃,其产生的一些代谢产物可影响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其中部分物质可能会作用于体温调节系统,引发发热。例如,肿瘤细胞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些致热物质,可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改变体温调定点,从而引起发热。 感染相关发热 免疫功能低下:膀胱癌晚期患者由于肿瘤的消耗以及疾病本身的影响,机体免疫功能往往明显下降。此时患者容易遭受各种病原体的侵袭,如细菌、病毒、真菌等。例如,患者可能因长期卧床、留置尿管等原因,增加了泌尿系统感染的风险,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时,细菌等病原体在体内繁殖,其产生的毒素可引起发热。对于老年膀胱癌晚期患者,免疫功能衰退更为明显,发生感染发热的几率相对更高。 侵入性操作相关感染:膀胱癌晚期患者可能需要进行一些侵入性操作,如膀胱镜检查、留置导尿管等。这些操作可能会破坏机体的屏障功能,为病原体的入侵打开门户。如果操作过程中没有严格遵循无菌原则,就更容易引发感染,进而导致发热。比如留置导尿管时间过长,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率会显著增加,患者可出现发热、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治疗相关发热 化疗相关发热:膀胱癌晚期患者可能会接受化疗,某些化疗药物在发挥抗肿瘤作用的同时,可能会引起发热反应。一方面,化疗药物可能会损伤机体的正常组织细胞,导致坏死物质释放,从而引起发热;另一方面,化疗可能会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导致白细胞减少,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感染而引起发热。不同的化疗药物引起发热的机制和发生率有所不同,有些患者在化疗后数小时至数天内可能出现发热,体温可从低热到高热不等。 放疗相关发热:如果膀胱癌晚期患者接受放疗,放疗区域的组织在受到射线照射后,可能会出现炎症反应,从而引起发热。这是因为射线照射会导致局部组织细胞损伤、水肿等,机体对这些损伤组织进行修复过程中可出现发热。一般放疗引起的发热多为低热,在放疗过程中或放疗后较短时间内出现,随着放疗结束,发热情况可能会逐渐缓解,但也有个别患者可能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发热反应。 其他因素 体温调节中枢紊乱:膀胱癌晚期患者如果存在肿瘤脑转移等情况,肿瘤细胞侵犯体温调节中枢相关部位,可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从而引起发热。这种发热往往较为复杂,体温波动可能没有明显规律,而且可能会伴有神经系统的其他症状,如头痛、呕吐、意识改变等。对于有肿瘤脑转移风险的膀胱癌晚期患者,需要密切监测体温变化以及神经系统症状。 机体脱水:膀胱癌晚期患者可能会因为食欲减退、摄入不足、肿瘤消耗等多种原因出现脱水情况。机体脱水时,体液量减少,可影响机体的散热功能,进而可能导致体温相对升高。此时需要及时补充水分,纠正脱水状态,以帮助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和体温调节。

    2025-09-25 12:48:55
  • 鼻咽癌的分型是什么

    鼻咽癌主要有鳞状细胞癌(包括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鳞状细胞癌)、腺癌(包括高分化、低分化腺癌)、未分化癌(包括泡状核细胞癌、未分化癌(分化极差) 等分型,不同分型的病理表现、恶性程度、侵袭转移能力等有差异,且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家族病史人群患病及预后等情况各有特点。 鳞状细胞癌 高分化鳞状细胞癌:癌巢细胞分层明显,可见细胞间桥和角化珠。高分化鳞状细胞癌在鼻咽癌中相对较少见,其生物学行为相对较“惰性”,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较高,意味着细胞形态和功能与正常鳞状上皮细胞较为接近,侵袭和转移能力相对可能较弱,但仍需结合临床其他因素综合判断预后等情况。在不同年龄、性别人群中均可发生,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酗酒等可能增加其发生风险,有鼻咽癌家族病史的人群患病风险相对更高。 中分化鳞状细胞癌:癌巢细胞分层不明显,细胞间桥和角化珠较少见。中分化鳞状细胞癌是鼻咽癌中较为常见的类型,其侵袭和转移能力介于高分化和低分化之间,对患者的影响需要结合临床分期等多方面因素考量。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病,生活方式因素如长期处于污染环境、接触化学致癌物质等可能与之相关,有家族病史者需密切关注。 低分化鳞状细胞癌:癌巢细胞分层不明显,无细胞间桥和角化珠,细胞异形性明显。低分化鳞状细胞癌恶性程度相对较高,侵袭性强,容易发生早期转移,对患者的预后等影响较大。各年龄、性别均可患病,生活方式中不良的习惯如长期熬夜、缺乏运动等可能削弱机体免疫力,增加患病及不良预后的风险,有家族病史人群更应加强监测。 腺癌 高分化腺癌:癌细胞排列成腺管状结构,细胞分化较好,可见腺腔形成。高分化腺癌在鼻咽癌中相对少见,其生物学行为特点需要结合具体的病理表现和临床情况来综合评估,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其治疗和预后也会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生活方式因素同样可能对其产生影响,有相关家族病史者需提高警惕。 低分化腺癌:癌细胞排列成腺管状结构不明显,细胞异形性明显,分化程度低。低分化腺癌恶性程度相对较高,侵袭性较强,在诊断和治疗上需要更加积极且全面地评估患者情况,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治疗方案需个性化制定,生活方式的调整对于改善预后可能有一定帮助,有家族病史人群应定期进行相关筛查。 未分化癌 泡状核细胞癌:癌细胞体积较大,胞质丰富,呈空泡状,核大圆形或椭圆形,染色质少,呈空泡状,核仁明显。泡状核细胞癌是鼻咽癌较为特殊的一种病理类型,具有较高的侵袭性和转移性,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需要引起重视,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病情进展和预后差异较大,生活方式因素对其影响也需要综合考虑,有家族病史人群是重点监测对象。 未分化癌(分化极差):癌细胞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弥漫分布,无明显的组织学结构分化特征。未分化癌(分化极差)恶性程度极高,病情进展迅速,预后往往较差,在治疗上需要多学科协作制定综合治疗方案,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要充分考虑其身体状况和耐受能力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有家族病史人群更要加强早期发现和干预。

    2025-09-25 12:47:16
  • 肝癌如何预防

    预防肝癌可从多方面着手,包括接种乙肝疫苗预防、避免接触黄曲霉毒素和减少酒精摄入、积极治疗基础肝病(肝炎患者规范治疗、肝硬化患者定期监测)、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适度运动),有肝癌家族史人群和长期接触化学毒物人群需格外注意相关事项。 一、接种疫苗预防 乙肝疫苗接种: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导致肝癌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接种乙肝疫苗可有效降低乙肝病毒感染率,从而降低肝癌发生风险。新生儿应按计划接种乙肝疫苗,对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还需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儿童及成人中未接种过乙肝疫苗且乙肝病毒感染高危人群也应接种乙肝疫苗。 二、避免接触致癌物质 远离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是一种强致癌物质,主要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常污染花生、玉米、棉籽等粮油及其制品。要注意储存粮食,保持干燥通风,避免粮食霉变;不吃霉变的食物,如发现食品有霉变迹象应立即丢弃。 减少酒精摄入: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酒精性肝病,进而发展为肝硬化,增加肝癌发生风险。男性每日饮酒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孕妇及儿童等应绝对避免饮酒。 三、积极治疗基础肝病 肝炎患者规范治疗:对于患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病毒性肝炎的患者,应积极就诊,遵循医生建议进行规范的抗病毒等治疗。例如,乙型肝炎患者符合抗病毒指征时需进行抗病毒治疗,以抑制病毒复制,延缓疾病进展,降低肝癌发生几率;丙型肝炎患者可通过抗病毒药物进行清除病毒治疗。 肝硬化患者定期监测:有肝硬化基础的患者,由于肝硬化是肝癌的高危因素之一,需要定期进行甲胎蛋白检测和肝脏超声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肝癌病变,及时采取治疗措施。一般建议每6个月进行一次甲胎蛋白和肝脏超声检查。 四、健康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保持均衡饮食,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的摄入,这些食物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有助于维持身体健康。例如,蔬菜和水果中富含的抗氧化物质可能有助于抵御细胞损伤,降低癌症发生风险。同时,要减少高脂肪、高糖、高盐食物的摄入。 适度运动:适当的体育锻炼有助于维持健康体重,增强身体免疫力。成年人每周应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也可结合力量训练等。儿童和青少年每天应进行至少1小时的中等强度到高强度身体活动,如跳绳、打篮球等,保持健康的身体状态,降低患癌风险。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有肝癌家族史人群:这类人群属于肝癌高危人群,除了遵循上述一般预防措施外,应更加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除了定期进行甲胎蛋白和肝脏超声检查外,还可考虑进行更详尽的基因检测等相关检查,以便更早发现可能的病变。同时,在生活方式上要严格遵循健康原则,避免接触致癌物质等。 长期接触化学毒物人群:如从事化工行业长期接触某些化学毒物的人群,除了要做好职业防护,如佩戴合适的防护用具等,还要定期进行肝脏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肝脏可能出现的异常病变。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辅助降低肝癌发生风险。

    2025-09-25 12:46:02
  • 局部晚期直肠癌术后生存率是多少

    局部晚期直肠癌术后生存率受多种因素影响,肿瘤分期方面II期约5年生存率60%-70%、III期约30%-50%,分化程度低会降低生存率;治疗上辅助治疗、手术质量影响生存率,规范辅助化疗可提高III期患者生存率,R0切除预后好;患者一般状况中年龄、营养状况、基础疾病等均会影响,年轻、营养好、无严重基础病者相对生存率高,总体需综合多因素判断局部晚期直肠癌术后生存率。 一、肿瘤分期相关 国际抗癌联盟(UICC)分期:一般而言,根据TNM分期系统,局部晚期直肠癌(通常对应较晚的T分期伴有或不伴有区域淋巴结转移等情况)术后的5年生存率大致范围。例如,II期直肠癌术后5年生存率约为60%-70%,III期直肠癌术后5年生存率约为30%-50%左右。但这只是大致的统计范围,实际个体差异较大,因为肿瘤分期只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评估指标,还需要结合其他因素综合判断。 肿瘤分化程度:分化程度低的肿瘤往往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术后复发转移风险相对较高,会影响生存率。相对于高分化肿瘤,低分化的局部晚期直肠癌术后5年生存率可能会降低10%-20%左右。 二、治疗相关因素 辅助治疗情况:术后辅助化疗、放疗等可以降低复发转移风险,从而影响生存率。接受规范辅助化疗的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其术后生存率会有所提高。例如,III期直肠癌患者术后接受辅助化疗,5年生存率可能比未接受辅助化疗的患者提高10%-15%左右;对于合适的患者进行术后辅助放疗,也有助于改善局部控制率,进而对生存率产生积极影响。 手术质量:手术能否完整切除肿瘤(R0切除)是影响生存率的关键。R0切除的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预后相对较好,而R1或R2切除的患者复发风险明显升高,生存率会降低。手术医生的经验、手术方式的选择等都会影响手术切除的效果,进而影响术后生存率。 三、患者一般状况相关 年龄:年轻患者一般身体状况相对较好,对手术的耐受性以及术后恢复能力可能更强,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有助于提高术后生存率;而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这会增加手术风险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从而可能影响术后生存率。一般来说,年龄大于70岁的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可能比年轻患者高20%左右,进而对生存率有一定影响。 身体营养状况:营养状况良好的患者术后恢复更快,机体免疫力相对较好,更能耐受术后的治疗和应对肿瘤复发等情况,其术后生存率相对更高。例如,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于30g/L的患者术后发生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明显增加,可能使5年生存率降低15%左右。 基础疾病:患有严重心肺疾病、肝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的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手术风险大幅增加,术后并发症多,生存率会受到明显影响。如合并严重冠心病的患者,术后发生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较高,可能导致生存率下降10%-20%。 总体来说,局部晚期直肠癌术后的生存率不能一概而论,需要综合考虑肿瘤分期、治疗情况以及患者自身的一般状况等多方面因素。

    2025-09-25 12:44:16
  • 直肠癌可以吃什么鱼

    适合直肠癌患者食用的鱼类有鲈鱼、鲫鱼、鳕鱼等富含优质蛋白的鱼类,以及三文鱼、沙丁鱼等低汞鱼类,烹饪时宜采用清蒸、炖煮等健康方式,同时要考虑患者个体差异及过敏史。 鲈鱼:鲈鱼是一种优质的蛋白质来源,其蛋白质含量高且易于消化吸收。每100克鲈鱼中含有约18.6克蛋白质。直肠癌患者在康复期需要充足的蛋白质来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和组织修复,鲈鱼可以为患者提供所需的蛋白质。而且鲈鱼的脂肪含量相对较低,其中多为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维持血脂平衡,对于直肠癌患者可能存在的营养代谢问题有一定的益处。 鲫鱼:鲫鱼也是蛋白质的良好来源,每100克鲫鱼含蛋白质约18克左右。鲫鱼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如钾、磷等,钾元素对于维持细胞的正常功能、调节渗透压等有重要作用;磷是参与骨骼和牙齿组成的重要元素。直肠癌患者食用鲫鱼可以补充营养,增强体质,并且鲫鱼的肉质细腻,容易被患者消化,适合术后胃肠功能相对较弱的患者食用。 鳕鱼:鳕鱼的蛋白质含量丰富,每100克鳕鱼含蛋白质约20.4克。同时鳕鱼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D以及多种矿物质,如钙、镁等。维生素A对维持视力、上皮组织健康有重要意义;维生素D有助于钙的吸收利用。对于直肠癌患者来说,鳕鱼可以在补充营养的同时,维持身体各系统的正常功能,促进身体的康复。 低汞且适合的鱼类 三文鱼:三文鱼属于低汞鱼类,富含Omega-3脂肪酸,这种脂肪酸具有抗炎作用。直肠癌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炎症反应等情况,Omega-3脂肪酸可以帮助减轻炎症。每100克三文鱼中Omega-3脂肪酸含量较高,约为2.7克左右。它还含有优质蛋白质,对于患者的营养补充很有帮助。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一些消化功能特别差的直肠癌患者,可能需要将三文鱼烹饪得更软烂一些,以便于消化吸收。 沙丁鱼:沙丁鱼也是低汞鱼类,富含蛋白质和Omega-3脂肪酸。其蛋白质含量大约每100克有19.8克,Omega-3脂肪酸含量也较为可观。沙丁鱼可以通过提供营养来支持直肠癌患者的身体状况,不过对于有海鲜过敏史的直肠癌患者则不能食用沙丁鱼。 食用鱼类的注意事项 烹饪方式:直肠癌患者在烹饪鱼类时,应尽量采用健康的烹饪方式,如清蒸、炖煮等。避免采用油炸、油煎等会使食物产生过多有害物质的烹饪方式。清蒸可以最大程度保留鱼类的营养成分,炖煮则能让鱼类更加软烂,便于患者消化。例如清蒸鲈鱼,将鲈鱼处理干净后,放在蒸锅中蒸熟,加入适量的葱姜丝和蒸鱼豉油等调料即可,这种烹饪方式保留了鲈鱼的营养,且相对健康。 个体差异:不同的直肠癌患者身体状况不同,如有的患者可能存在吞咽困难、消化吸收不良等情况。对于这类患者,在选择鱼类时需要更加谨慎,要确保鱼类的形态适合患者食用,必要时可能需要将鱼类制成鱼泥等更容易消化的形式。同时,患者的过敏史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如果患者对某种鱼类过敏,无论其营养如何都不能食用该鱼类。例如有海鲜过敏史的患者,就不能食用上述提到的三文鱼、沙丁鱼等海鲜类鱼类。

    2025-09-25 12:42:32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