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宇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擅长:肺癌、乳腺癌、胃肠道肿瘤的综合治疗,包括放疗、化疗、联合生物治疗、靶向治疗等。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陈思宇,女,主任医师,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导师。2002年获得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内科学博士学位,之后留校一附院。2002-2004年在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上海血液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05年至新华医院工作。曾赴美国加州大学Davis分校、韩国首尔大学医院肿瘤医院访问。现为中国抗癌协会抗癌药物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药理学会肿瘤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AACR (美国癌症研究会)、ASCO (美国临床肿瘤学会) 、ESMO (欧洲肿瘤内科学会)、CSCO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 会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高校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评审专家;浦东新区科技发展基金专家;Advances in Modern Oncology Research编委;《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编委;Journal of Hematology & Oncology,Tumor Biology等八种SCI期刊审稿专家。 主要从事肿瘤的综合治疗,以内科治疗为主,包括化疗、热疗、生物免疫治疗及放化疗结合治疗等,注重肿瘤的个体化、一体化综合治疗。 主要科研方向为:1)抗肿瘤药理;2)肿瘤生物学基础与临床研究。作为负责人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面上项目1项,上海市科委项目2项、上海市教委重点项目1项。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在美国癌症研究会年会、世界胃癌大会等多个国际会议有会议报告和poster交流。展开
个人擅长
肺癌、乳腺癌、胃肠道肿瘤的综合治疗,包括放疗、化疗、联合生物治疗、靶向治疗等。展开
  • 肝癌做完介入手术反复发烧正常吗

    肝癌做完介入手术反复发烧可能正常或异常,正常情况有坏死组织吸收热(多低热,约30%-50%患者出现)和吸收性炎症反应(发热持续短);异常情况有感染(无菌操作不严或抵抗力下降致,如老年、儿童易感染,伴相应症状)和肿瘤进展相关发热(少见,伴肿瘤相关症状加重),需监测体温及一般情况,低热可观察物理降温,高热或伴异常症状及时就医查因并治。 一、正常情况及原因 1.坏死组织吸收热 介入手术会使肿瘤组织部分坏死,坏死组织被吸收过程中可引起发热,一般为低热,体温多在38℃左右,这种情况较为常见。例如,有研究表明,在肝癌介入治疗后,约30%-50%的患者会出现因坏死组织吸收导致的低热,这是机体对坏死物质的一种免疫反应过程。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这种情况的发生机制是相似的,主要是坏死组织释放的物质激活了机体的免疫系统,引发炎性反应导致发热。生活方式对其影响相对较小,但患者自身的营养状况等可能会影响机体对坏死物质的吸收和反应,比如营养状况良好的患者可能恢复相对较快,发热持续时间可能较短。 2.吸收性炎症反应 介入操作会对局部组织造成一定损伤,引发吸收性炎症,从而导致发热。炎症反应过程中,炎性介质释放,刺激体温调节中枢,引起体温升高。一般来说,这种发热持续时间较短,随着机体对炎症的逐步控制,体温会逐渐恢复正常。 二、异常情况及原因 1.感染 原因:如果介入手术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格,或者患者自身抵抗力下降,可能会发生感染,如肺部感染、腹腔感染等。例如,老年患者由于机体功能衰退,抵抗力相对较弱,更容易发生感染。如果发生肺部感染,患者除了发热外,还可能伴有咳嗽、咳痰等症状;如果是腹腔感染,可能会出现腹痛、腹胀等表现。 特殊人群提示:对于老年患者,要加强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鼓励患者咳痰,注意腹部切口的护理,预防感染。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发生感染的风险更高,一旦出现发热,需要更加密切观察,及时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感染情况。 2.肿瘤进展相关发热 少数情况下,肝癌介入后反复发烧可能与肿瘤进展有关,肿瘤细胞释放的某些物质也可能引起发热,但这种情况相对少见。如果是肿瘤进展导致的发热,往往还会伴有其他肿瘤相关症状,如疼痛、消瘦等进一步加重。 当肝癌做完介入手术出现反复发烧时,需要密切监测体温变化以及患者的一般情况。如果体温较低(38℃左右),且无其他明显不适,可先观察,采取物理降温等非药物干预措施,如用温水擦拭额头、腋窝等部位。如果体温较高(超过38.5℃)或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如咳嗽、腹痛等),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C反应蛋白、影像学检查等,以明确发热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025-09-25 12:03:29
  • 乐伐替尼肝癌禁忌有哪些

    乐伐替尼肝癌有诸多禁忌情况,包括对药物成分过敏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妊娠及哺乳期女性禁忌使用;合并严重心血管疾病、有出血倾向或接受抗凝治疗患者需谨慎或禁忌;有胃肠穿孔或瘘管病史、有动脉血栓栓塞事件病史患者禁忌使用。 一、禁忌人群方面 1.对药物成分过敏者:如果患者对乐伐替尼的任何成分过敏,禁止使用该药物。过敏反应可能包括严重的皮疹、瘙痒、呼吸困难等,这是基于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等科学依据得出的禁忌情况。因为过敏体质的患者使用后可能引发危及生命的过敏事件。 2.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 严重肝功能不全:乐伐替尼主要通过肝脏代谢,严重肝功能不全的患者,其肝脏对药物的代谢能力大幅下降,会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如可能加重肝脏损伤等情况,所以严重肝功能不全患者禁忌使用。 严重肾功能不全:乐伐替尼的部分代谢产物通过肾脏排泄,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肾脏的排泄功能障碍,药物及其代谢产物难以正常排出,同样会使药物在体内蓄积,引发各种不良反应,故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禁忌使用。 3.妊娠及哺乳期女性 妊娠女性:乐伐替尼可能会对胎儿造成严重危害,如导致胎儿畸形等。从胚胎发育的科学角度来看,药物可能干扰胎儿的正常器官形成等过程,所以妊娠女性禁止使用乐伐替尼。 哺乳期女性:乐伐替尼是否会通过乳汁分泌尚不明确,但为了避免对婴儿可能产生的未知不良影响,哺乳期女性禁忌使用乐伐替尼。 二、特殊生活方式相关禁忌需考虑情况 1.合并严重心血管疾病患者:乐伐替尼可能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影响,如引发高血压等。对于本身就有严重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使用乐伐替尼可能会进一步加重心血管系统的负担,导致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增加,所以合并严重心血管疾病患者需谨慎评估,一般属于禁忌范畴或需要在密切监测下使用,但总体禁忌情况需综合病情判断。例如有严重心力衰竭、未控制的严重高血压等情况的患者,使用乐伐替尼可能会恶化病情。 2.有出血倾向或正在接受抗凝治疗患者:乐伐替尼可能增加出血的风险,对于本身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如患有易导致出血的血液系统疾病等,使用乐伐替尼后可能会加重出血症状;正在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同时使用乐伐替尼可能会使出血风险大幅升高,所以这类患者属于禁忌或需谨慎评估后使用。 三、病史相关禁忌情况 1.有胃肠穿孔或瘘管病史患者:乐伐替尼可能会影响胃肠黏膜等组织,有胃肠穿孔或瘘管病史的患者使用后可能导致胃肠穿孔或瘘管相关并发症加重,所以此类患者禁忌使用乐伐替尼。 2.有动脉血栓栓塞事件病史患者:乐伐替尼可能增加动脉血栓栓塞的风险,有动脉血栓栓塞事件病史的患者再次发生动脉血栓栓塞的风险较高,所以这类患者禁忌使用乐伐替尼。

    2025-09-25 12:00:30
  • 肝癌腹胀怎么办

    肝癌患者腹胀原因多样,需明确后针对性处理。腹水相关腹胀,少量腹水可调整饮食与适当活动,中-大量腹水可穿刺放腹水或用利尿剂;胃肠功能紊乱相关腹胀,需调整饮食、用促胃肠动力药;肿瘤因素相关腹胀,可据肿瘤情况采取手术、介入、靶向等抗肿瘤治疗。 一、明确腹胀原因 肝癌患者出现腹胀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肿瘤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腹水形成、消化功能减退等。需要通过相关检查,如腹部超声、CT等明确腹胀的具体原因。例如,腹水是肝癌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超声检查可发现腹腔内游离液体。 二、针对不同原因的处理措施 (一)腹水相关腹胀 1.少量腹水:如果腹水较少,可通过调整饮食,限制钠盐摄入,因为过多钠盐摄入会加重水钠潴留,进而加重腹胀。一般建议每日钠盐摄入量控制在2-3克。同时,适当活动,如在身体状况允许下进行慢走等轻度运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和胃肠道蠕动,可能对缓解腹胀有一定帮助。 2.中-大量腹水:可能需要进行腹腔穿刺放腹水治疗,但这需要在正规医疗机构由专业医生操作。放腹水后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等情况。另外,对于肝癌合并腹水的患者,也可考虑使用利尿剂,如螺内酯等,但使用利尿剂时要注意监测电解质,避免出现低钾血症等电解质紊乱情况。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更要谨慎使用利尿剂,因为老年患者肾功能相对较弱,电解质紊乱风险更高,用药过程中要加强电解质监测。 (二)胃肠功能紊乱相关腹胀 1.饮食调整:给予易消化、清淡的饮食,避免食用易产气的食物,如豆类、碳酸饮料等。少食多餐,减轻胃肠道消化负担。例如,可将一日三餐改为五餐或六餐,每餐适量进食。对于伴有肝功能减退的肝癌患者,还需要注意蛋白质的合理摄入,根据患者的肝功能情况,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蛋白质摄入量,一般建议优质蛋白质为主,如鸡蛋、鱼肉等,但如果肝功能严重受损,可能需要限制蛋白质摄入。 2.促进胃肠动力药物:可使用一些促进胃肠动力的药物,如多潘立酮等,但要注意药物的适用情况。对于儿童肝癌患者,一般不优先使用促进胃肠动力药物,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调整饮食和适当活动等。对于老年患者,使用促进胃肠动力药物时要注意药物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如心脏方面的影响等,用药前要评估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三)肿瘤因素相关腹胀 如果是肿瘤导致胃肠道受压等引起的腹胀,可能需要根据肿瘤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抗肿瘤治疗,如手术、介入治疗、靶向治疗等。例如,对于适合手术的肝癌患者,若腹胀是由于肿瘤压迫胃肠道引起,手术切除肿瘤后可能缓解腹胀症状。但手术要充分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包括肝功能、全身营养状况等,对于老年患者或身体状况较差的患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要谨慎权衡。

    2025-09-25 11:57:57
  • 怎么能检查出直肠癌

    直肠癌的检查方法包括直肠指检(约70%-80%直肠癌可通过其发现,能摸肿瘤情况,各人群适用尤其中老年)、粪便隐血试验(可筛查但受因素影响,各人群可做高危人群更应重视)、结肠镜检查(诊断金标准,能直接观察取活检,各人群可做高危人群应定期做,可发现处理病变)、影像学检查(直肠超声检查可看浸润深度等,CT检查可了解转移及与周围组织关系,MRI检查对诊断分期价值高且显示与周围组织器官关系更清晰,各相应患者无禁忌证可做)。 一、直肠指检 1.操作及意义:直肠指检是检查直肠癌非常重要的初步方法。医生戴上手套或指套后将手指伸入直肠进行触摸。大约70%-80%的直肠癌可通过直肠指检被发现。它可以摸到肿瘤的部位、大小、质地、活动度等情况。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等人群都适用,尤其是中老年人群,因为随着年龄增长,直肠癌的发病风险增加,通过直肠指检能早期发现病变。 二、粪便隐血试验 1.原理及作用:粪便隐血试验是检测粪便中是否存在微量血液的检查。如果肠道内有肿瘤等病变,可能会有少量出血,导致粪便隐血试验呈阳性。但该试验会受到一些因素影响,比如食用动物血、肝脏等食物可能会出现假阳性,服用某些药物等也可能有干扰。不过它可以作为直肠癌筛查的一种初步手段,不同性别、生活方式不同的人群都可以进行此项检查,对于有家族病史的人群等高危人群更应重视。 三、结肠镜检查 1.检查过程及优势: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直肠癌的重要金标准。医生将结肠镜从肛门插入,经直肠到达结肠,可直接观察肠道内的情况,能发现直肠和结肠的病变,并且可以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活检,以明确病变的性质是良性还是恶性。对于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如果没有结肠镜检查禁忌证都可以进行此项检查。有结直肠肿瘤家族史、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年龄在50岁以上等人群属于高危人群,更应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通过结肠镜不仅能发现早期的直肠癌病变,还能对一些癌前病变进行处理。 四、影像学检查 1.直肠超声检查:直肠超声检查可以观察直肠癌在肠壁内的浸润深度以及有无侵犯周围组织等情况,对于评估肿瘤的分期等有一定帮助,适用于不同性别和年龄的患者,尤其对判断肿瘤能否进行手术切除等有重要指导意义。 2.CT检查:CT检查可以了解直肠癌有无肝转移等远处转移情况,还能显示盆腔内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对于有可疑转移灶的患者可以进行CT检查,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只要没有CT检查禁忌证都可以进行该项检查。 3.MRI检查:MRI检查对直肠癌的诊断、分期等有较高的价值,尤其是对肿瘤与盆腔周围组织器官关系的显示比CT更清晰。同样适用于不同人群,没有MRI检查禁忌证的患者都可以进行此项检查。

    2025-09-25 11:56:03
  • 引起直肠癌的病因是什么

    直肠癌的发生与遗传、饮食、肠道慢性疾病、生活方式、年龄和性别等多种因素相关,约20%-30%患者有遗传背景,FAP、林奇综合征等与遗传有关;高脂肪低纤维饮食、肠道慢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缺乏运动、吸烟等是诱因;中老年人群更易患病,男性患病风险略高于女性。 饮食因素 高脂肪、低纤维饮食是重要诱因。高脂肪饮食会使胆汁酸分泌增加,胆汁酸在肠道细菌作用下可转化为致癌物质。例如,长期摄入过多红肉(如牛肉、猪肉等)和加工肉类,其中的饱和脂肪酸等成分可能促进肠道炎症反应,长期慢性炎症刺激会增加直肠癌发生风险。而低纤维饮食会导致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使肠道对致癌物质的吸收增加,同时粪便量少会稀释肠道内抗癌物质的浓度,不利于肠道健康。有研究表明,长期饮食中蔬菜、水果摄入不足的人群,患直肠癌的几率比摄入充足者高出数倍。 肠道慢性疾病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病程超过10年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发生直肠癌的风险明显增加。炎症长期刺激肠道黏膜,使肠道黏膜不断修复再生,在此过程中容易发生基因突变,进而引发癌变。一般认为,患病15年以上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直肠癌的年发病率约为1%-4%。克罗恩病也可能增加直肠癌的发病风险,虽然其癌变率低于溃疡性结肠炎,但病变累及肠道范围广、病程长的克罗恩病患者同样面临较高的直肠癌发生风险,肠道的慢性炎症、溃疡、纤维化等病理改变会破坏肠道正常结构和功能,导致癌变几率上升。 生活方式因素 缺乏运动是一个重要方面。长期缺乏体育锻炼会影响肠道蠕动功能,使肠道排空减慢,肠道内致癌物质与肠黏膜接触时间延长,增加致癌风险。例如,每周运动少于3次,每次运动时间不足30分钟的人群,患直肠癌的可能性比经常运动的人群高。此外,吸烟也是直肠癌的危险因素之一,烟草中的尼古丁、焦油等多种致癌物质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肠道,损伤肠道黏膜,干扰肠道正常的细胞代谢和修复机制,增加直肠癌的发病风险。有研究发现,吸烟者患直肠癌的风险比不吸烟者高约1.5-2倍。 年龄和性别因素 年龄是一个显著的相关因素,直肠癌在中老年人群中更常见,随着年龄增长,肠道黏膜的各项功能逐渐衰退,细胞修复能力下降,发生基因突变的概率增加,一般40岁以上人群患直肠癌的风险逐渐升高。在性别方面,男性患直肠癌的风险略高于女性,但这可能与男性的一些生活方式因素(如吸烟、饮酒、饮食结构等)以及职业暴露等有关,男性从事一些接触有害物质职业的几率相对较高,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例如,男性长期从事化工、皮革等行业,接触某些化学致癌物质的机会更多,从而增加了患直肠癌的可能性。

    2025-09-25 11:52:32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