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东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擅长:髋关节发育不良。髋关节与膝关节的骨性关节炎及股骨头坏死、髋关节脱位等。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陈晓东,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骨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际髋关节外科学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保髋学组组长,全国创伤学组委员,上海市关节外科学组副组长,上海市骨科质量控制中心委员,国际内固定学会(AO/ASIF)讲师(中国区)。上海市杨浦区医学分会骨科专业组组长。《中华手外科杂志》、《解剖与临床》等杂志编委。中华外科杂志、中华骨科杂志、中华创伤骨科杂志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等通讯编委。擅长髋关节畸形(髋脱位、髋臼发育不良、髋内翻、髋外翻,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等)的诊治,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髋关节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股骨头肿瘤的治疗,复杂关节创伤的处理,周围神经疾病诊治。曾师从顾玉东院士,擅长周围神经疾患的诊治,应用腔镜技术治疗周围神经卡压,取得良好效果。2002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随Waddell教授专门进修人工关节置换技术。2005年赴瑞士伯尔尼大学师从世界著名髋关节病学专家Ganz教授学习髋关节疾病的诊治。引进髋臼周围截骨术(Ganz截骨)治疗青少年以及成人髋臼发育不良。成为国内极少数能实施该手术的单位之一。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科委、安徽省教委、上海市教委、上海市领先专业的分支课题以及新华医院院基金等科研课题多项。发表论文50篇(其中SCI论文15篇)。目前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市教委以及院基金等5项。曾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安徽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一等奖。曾多次获得二医大与新华医院“优秀青年教师”、“新华医院先进工作者”以及新华医院“十佳优秀教师称号”。2005年入选新华医院“优秀青年医学人才后”。展开
个人擅长
髋关节发育不良。髋关节与膝关节的骨性关节炎及股骨头坏死、髋关节脱位等。展开
  • 什么是抽筋

    抽筋医学上称肌肉痉挛是肌肉突然不自主强制收缩现象表现为瞬间僵硬疼痛难忍可发生多部位诱因有肌肉疲劳、电解质失衡、寒冷刺激、姿势不当、疾病因素常见类型有小腿抽筋(发作时小腿肌肉强硬疼痛紧绷)、足底抽筋(足部肌肉痉挛致足底疼痛行走加剧)、手部抽筋(手部肌肉不自主收缩手指难伸直)影响因素包括年龄(儿童钙或维生素D不足、老年人肌肉功能减退钙流失多易抽筋)、性别(女性孕期及绝经后易抽筋)、生活方式(长期缺乏运动突然增运动量或运动未热身易抽筋)、病史(有神经系统或心血管疾病史者抽筋可能是表现或伴随症状需综合评估)。 一、定义 抽筋医学上称为肌肉痉挛,是肌肉突然、不自主的强制收缩现象,表现为肌肉瞬间僵硬、疼痛难忍,持续时间从几秒到数十秒不等,可发生于身体多个部位,如小腿、足部、手部等。 二、诱因 1.肌肉疲劳:长时间运动、过度劳累使肌肉处于疲劳状态,代谢产物(如乳酸)堆积,干扰肌肉正常收缩舒张,易引发抽筋,例如长跑后小腿常出现抽筋情况。 2.电解质失衡:大量出汗、腹泻等导致钠、钾、钙等电解质流失,影响神经肌肉兴奋性,当血液中电解质浓度异常时,肌肉易异常收缩,像高温环境下剧烈运动后易因电解质丢失出现抽筋。 3.寒冷刺激:肌肉受寒冷影响会突然收缩,冬季在寒冷环境中未做好保暖,腿部肌肉易因寒冷刺激发生抽筋。 4.姿势不当:长时间保持不良姿势,如久坐、久站等,使肌肉处于异常紧张状态,突然改变姿势时易引发抽筋,比如久坐后突然站立时腿部可能抽筋。 5.疾病因素:某些疾病可引发抽筋,如糖尿病患者因神经病变、血管病变等原因可能出现下肢抽筋;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由于代谢减缓等因素,也易发生肌肉痉挛。 三、常见类型及表现 1.小腿抽筋:最为常见,发作时小腿肌肉突然强硬疼痛,呈紧绷状态,可持续数秒至数十秒。 2.足底抽筋:足部肌肉突发痉挛,导致足底疼痛,行走时疼痛加剧。 3.手部抽筋:手部肌肉出现不自主收缩,手指弯曲难以伸直。 四、影响因素与人群差异 1.年龄: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若钙摄入不足或维生素D缺乏等,易发生抽筋;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肌肉功能减退、钙流失增多等,抽筋发生率较高。 2.性别: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女性在孕期时,由于体重增加、激素变化等,抽筋风险可能增加;绝经后女性因雌激素水平下降,钙流失加速,也易出现抽筋。 3.生活方式:长期缺乏运动者突然增加运动量,肌肉适应能力不足易抽筋;运动时未充分热身,肌肉未做好准备易引发抽筋。 4.病史:有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等)、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等)病史者,抽筋可能是疾病的一种表现或伴随症状,需密切关注并结合病情进行综合评估。

    2025-10-15 14:50:24
  • 脚扭伤怎么办

    脚扭伤后应立即停止活动休息并抬高患肢,24-48小时内冷敷,之后加压包扎,及时就医检查,48小时后可热敷并循序渐进进行康复锻炼,儿童和老年人需特殊关注。 一、立即停止活动并休息 脚扭伤后应立刻停止导致扭伤的活动,坐下或躺下休息,尽量抬高受伤的脚部,高于心脏位置,这样有助于减轻肿胀,因为抬高患肢可以促进血液回流,减少局部充血。比如在运动中突然脚扭伤,应马上停止运动,找个地方坐下,把脚架起来。 二、进行冷敷 1.时间与方法:在脚扭伤后的24-48小时内,可以进行冷敷。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受伤部位,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隔2-3小时冷敷一次。冷敷能够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局部出血和肿胀。例如,准备一块干净的毛巾,浸泡在冷水中,拧干后敷在受伤的脚上。 2.特殊人群注意:儿童皮肤比较娇嫩,冷敷时要注意控制冰袋与皮肤的接触时间,避免冻伤,可以用毛巾包裹冰袋后再敷在脚上。老年人血液循环相对较慢,冷敷时间也不宜过长,防止局部血液循环过度受抑制。 三、加压包扎 使用弹性绷带对受伤的脚部进行加压包扎,这有助于进一步减轻肿胀。包扎时要注意松紧适度,过紧会影响血液循环,过松则达不到加压消肿的效果。可以从脚的远端向近端进行包扎,逐渐增加压力。 四、及时就医检查 1.判断是否骨折等严重情况:如果脚扭伤后疼痛剧烈、肿胀明显,或者受伤后无法站立行走,可能存在骨折等较严重的情况,应及时就医。医生一般会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以及可能的影像学检查(如X线、CT等)来明确诊断。例如,患者脚扭伤后疼痛难忍,根本无法踩地,这时候就需要尽快到医院就诊。 2.特殊人群提醒:儿童脚扭伤后家长往往比较担心,由于儿童表述可能不准确,更需要仔细观察孩子受伤后的表现,及时带孩子就医检查,排除骨折等严重问题。老年人脚扭伤后,即使看起来肿胀不是特别严重,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老年人骨骼强度下降,更容易发生骨折等情况,应及时就医明确伤情。 五、后期热敷与康复锻炼 1.热敷时间:在脚扭伤48小时后,如果肿胀已经不再继续加重,可以进行热敷。热敷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淤血的吸收和肿胀的消退。可以用热水袋或热毛巾敷在受伤部位,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热敷3-4次。 2.康复锻炼:当疼痛和肿胀有所缓解后,可以开始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比如进行踝关节的屈伸活动、旋转活动等,但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活动再次损伤。刚开始活动幅度不宜过大,随着恢复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和活动范围。儿童康复锻炼时家长要在旁边协助,确保锻炼安全;老年人康复锻炼要根据自身恢复情况,在医生或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防止因锻炼不当导致二次损伤。

    2025-10-15 14:49:14
  • 颈椎病的康复锻炼方法

    为预防和缓解颈椎病,可进行颈部拉伸(低头仰头、左右侧屈、旋转)、肩部绕动锻炼,游泳也是好的康复方式,同时要调整日常姿势,保持正确坐姿和合适睡眠姿势,长期伏案者定时锻炼,有颈椎病倾向者注意睡眠姿势。 一、颈部拉伸锻炼 1.低头仰头动作:坐在椅子上,腰背挺直,双眼平视前方,缓慢低头,尽量让下巴贴近胸部,保持5-10秒,然后缓慢仰头,感受颈部后侧拉伸,重复10-15次。此动作可缓解颈部肌肉紧张,对于长期伏案工作导致颈部不适的人群较为适用,能改善颈部肌肉的柔韧性。 2.左右侧屈动作:同样保持坐姿,缓慢将头部向左侧弯曲,尽量让左耳贴近左肩,保持5-10秒,然后右侧重复相同动作,每组10-15次。该动作有助于拉伸颈部两侧的肌肉,对于因不良姿势引起颈部两侧肌肉失衡的情况有改善作用,不同年龄人群均可进行,但老年人要注意动作幅度不宜过大,避免拉伤。 二、肩部绕动锻炼 1.顺时针逆时针绕肩:站立或坐姿均可,双肩放松,缓慢做顺时针绕动,绕动范围尽量大,持续10-15秒,然后改为逆时针绕动,同样持续10-15秒,重复3-5组。这种锻炼可以活动肩部关节,缓解肩部肌肉紧张,对于长期使用电脑导致肩部和颈部肌肉联动紧张的人群有帮助,不同性别人群都可进行,青少年在学习间隙进行可预防颈部和肩部疲劳。 三、颈部旋转锻炼 1.左右旋转动作:坐稳后,缓慢将头部向左侧旋转,观察左后方,保持5-10秒,然后右侧重复,每组10-15次。此动作能活动颈部关节,改善颈部的活动度,对于有颈部僵硬感的人群有效,中老年人进行时要缓慢旋转,防止头晕等不适。 四、游泳锻炼 游泳是一种很好的针对颈椎病的康复锻炼方式,特别是蛙泳。在游泳过程中,颈部需要不断做伸展和转动动作,能够锻炼颈部肌肉力量,增强颈部的稳定性,同时对肩部和背部肌肉也有锻炼作用,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均可参与,不过初学者要注意学习正确的游泳姿势,避免因姿势不当加重颈部负担。 五、日常姿势调整配合锻炼 1.保持正确坐姿:无论是办公还是居家,要保持脊柱正直,腰部挺直,颈部保持中立位,电脑屏幕高度应与眼睛水平,这样能从日常姿势上减少颈部的压力,配合上述锻炼能更好地促进颈椎病康复。对于长期伏案工作的人群,每工作1小时左右就进行5-10分钟的颈部锻炼,可有效预防颈椎病加重。 2.睡眠姿势调整:选择合适的枕头,枕头高度以一拳高(约10-15厘米)为宜,睡眠时保持颈椎的生理曲度。仰卧位时,枕头可稍微垫高颈部;侧卧位时,枕头高度应与肩部高度一致,这样能在睡眠中维持颈部的良好姿势,对于各个年龄段的人群都很重要,尤其是有颈椎病倾向的人群更要注意睡眠姿势。

    2025-10-15 14:48:05
  • 小腿抽筋后怎么揉开

    小腿抽筋时可选择小腿后侧腓肠肌等部位按摩,用揉捏法从脚踝上方向膝关节方向揉捏,用按压法找痛点适度按压,同时配合拉伸动作,若抽筋频繁不缓解或伴异常症状及时就医,日常要注意补水补电解质、老年人补钙、儿童保证钙供应预防小腿抽筋。 一、按摩部位选择 小腿抽筋时可选择小腿肌肉丰富的部位进行按摩,如小腿后侧的腓肠肌等。 二、具体按摩方法 1.揉捏法 用双手握住抽筋一侧小腿的肌肉,从脚踝上方开始,向膝关节方向进行揉捏。以适当的力度,由下至上反复揉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促进小腿肌肉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的紧张状态。例如,对于成年患者,揉捏的力度可以根据自身耐受程度调整,但要避免过度用力造成二次损伤;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肌肉力量较弱,揉捏力度需轻柔,以能够感受到肌肉被触动但不引起疼痛为宜。 2.按压法 找到小腿抽筋肌肉的痛点位置,用手指适度按压。可以重点按压腓肠肌的中点等痛点区域,通过按压刺激痛点,传递神经信号来缓解肌肉的痉挛状态。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患有糖尿病的患者,由于其神经可能存在病变,按压时要格外注意力度和部位的选择,避免因按压不当导致神经损伤加重病情;老年人的肌肉和关节相对脆弱,按压时要更加轻柔,防止造成肌肉或关节的损伤。 三、配合拉伸动作 在按摩的同时配合适当的拉伸动作,效果更佳。例如,当小腿后侧腓肠肌抽筋时,可采取坐姿,伸直抽筋的腿,用双手握住前脚掌,将脚趾向身体方向拉,保持一定时间,一般每次拉伸15-30秒,然后放松,重复进行。对于青少年患者,在进行拉伸时可以适当增加拉伸的幅度,但要在自身可承受范围内;孕期女性出现小腿抽筋时进行拉伸,要注意动作的平缓,避免因拉伸幅度过大导致腹部受压等情况,因为孕期女性的身体状态特殊,需要特别关注动作的安全性。 四、注意事项 1.及时就医情况 如果小腿抽筋频繁发生,或者经过自我按摩和简单处理后长时间不缓解,同时伴有腿部肿胀、麻木、疼痛加剧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是否存在如低钙血症、血管病变等underlying疾病。对于有慢性疾病病史的患者,如患有肾脏疾病的患者,其钙磷代谢可能紊乱,更容易出现小腿抽筋的情况,此时更要密切关注抽筋情况,一旦异常及时就医。 2.预防措施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尤其是在运动后,及时补充电解质,防止因电解质紊乱引起小腿抽筋。对于老年人,要注意补钙,可通过饮食如多吃富含钙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等)来补充钙元素,因为随着年龄增长,钙流失增加,容易发生小腿抽筋;儿童在生长发育阶段,也要保证钙的充足供应,除了饮食外,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钙剂,但要注意避免过量。

    2025-10-15 14:46:42
  • 扭到脚怎么办

    扭到脚后应立即停止活动休息,24-48小时内冷敷,用弹性绷带从远心端向近心端加压包扎,将患肢抬高,密切观察症状,若疼痛肿胀未缓解甚至加重、出现畸形或无法站立行走等要及时就医。 一、立即停止活动并休息 当扭到脚后,首先要做的就是立即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坐下或躺下休息,避免受伤的脚继续负重,防止损伤进一步加重。这是因为继续活动可能会使脚部的软组织、韧带等受到更严重的牵拉,导致肿胀、疼痛等症状加剧。例如,若在行走时扭到脚,应立刻停下,找个安全的地方坐下休息。 二、进行冷敷 在扭到脚后的24-48小时内,可以进行冷敷。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受伤部位,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隔2-3小时冷敷一次。冷敷的作用是收缩血管,减少局部出血和肿胀。科学研究表明,冷敷能够降低受伤部位的温度,减缓血液循环,从而减轻肿胀和疼痛。比如,取一块干净的毛巾,浸泡在冷水中,拧干后敷在扭伤的脚上,能有效缓解不适。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直接将冰袋贴在皮肤上,可隔着一层毛巾,避免冻伤皮肤。对于儿童,冷敷时要更加轻柔,控制好冷敷的时间和温度,防止因皮肤娇嫩而造成冻伤。 三、加压包扎 可以使用弹性绷带对受伤的脚部进行加压包扎,这有助于进一步减轻肿胀。包扎时要注意从远心端向近心端包扎,力度要适中,既不能过紧影响血液循环,也不能过松达不到加压效果。合适的加压包扎能限制受伤部位的组织液渗出,从而减轻肿胀程度。例如,将弹性绷带从脚趾开始向上缠绕,逐渐加压到脚踝部位。对于婴幼儿等特殊人群,包扎时要格外小心,避免包扎过紧影响其血液循环,要随时观察脚部的颜色和温度等情况。 四、抬高患肢 把受伤的脚抬高,高于心脏水平位置,这样有利于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可以在床上放置一个枕头,将受伤的脚放在枕头上。抬高患肢能利用重力作用,使血液更顺畅地回流到心脏,减少脚部的血液淤积,进而缓解肿胀和疼痛。比如,坐在床上时,将扭伤的脚放在另一条腿的大腿上,借助腿部的支撑抬高受伤的脚。对于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或儿童,家人要协助其抬高患肢,确保脚部处于合适的抬高位置。 五、观察症状并及时就医 在采取上述初步处理措施后,要密切观察脚部的症状。如果经过休息、冷敷等处理后,疼痛和肿胀没有缓解,甚至加重,或者出现脚部畸形、无法站立行走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医生可能会通过X线等检查来判断是否有骨折等较严重的损伤。例如,若扭脚后经过一段时间处理,脚部肿胀越来越厉害,且无法正常着地行走,就需要尽快到医院就诊。对于儿童,由于其表述可能不准确,家长更要仔细观察孩子脚部的异常表现,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带孩子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2025-10-15 14:45:21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