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东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擅长:髋关节发育不良。髋关节与膝关节的骨性关节炎及股骨头坏死、髋关节脱位等。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陈晓东,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骨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际髋关节外科学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保髋学组组长,全国创伤学组委员,上海市关节外科学组副组长,上海市骨科质量控制中心委员,国际内固定学会(AO/ASIF)讲师(中国区)。上海市杨浦区医学分会骨科专业组组长。《中华手外科杂志》、《解剖与临床》等杂志编委。中华外科杂志、中华骨科杂志、中华创伤骨科杂志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等通讯编委。擅长髋关节畸形(髋脱位、髋臼发育不良、髋内翻、髋外翻,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等)的诊治,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髋关节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股骨头肿瘤的治疗,复杂关节创伤的处理,周围神经疾病诊治。曾师从顾玉东院士,擅长周围神经疾患的诊治,应用腔镜技术治疗周围神经卡压,取得良好效果。2002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随Waddell教授专门进修人工关节置换技术。2005年赴瑞士伯尔尼大学师从世界著名髋关节病学专家Ganz教授学习髋关节疾病的诊治。引进髋臼周围截骨术(Ganz截骨)治疗青少年以及成人髋臼发育不良。成为国内极少数能实施该手术的单位之一。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科委、安徽省教委、上海市教委、上海市领先专业的分支课题以及新华医院院基金等科研课题多项。发表论文50篇(其中SCI论文15篇)。目前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市教委以及院基金等5项。曾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安徽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一等奖。曾多次获得二医大与新华医院“优秀青年教师”、“新华医院先进工作者”以及新华医院“十佳优秀教师称号”。2005年入选新华医院“优秀青年医学人才后”。展开
个人擅长
髋关节发育不良。髋关节与膝关节的骨性关节炎及股骨头坏死、髋关节脱位等。展开
  • 腰椎增生怎么锻炼方法

    腰椎增生患者可进行有氧运动、腰部柔韧性锻炼和腰部核心肌群锻炼来改善腰部状况。有氧运动可选游泳、慢走;腰部柔韧性锻炼有仰卧位腰部伸展、站立位体前屈;腰部核心肌群锻炼包括平板支撑、桥式运动,不同人群需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选择锻炼方式及调整强度等。 一、有氧运动 1.游泳:游泳是非常适合腰椎增生患者的锻炼方式。在游泳过程中,水的浮力能减轻身体自重对腰椎的压力,使腰部肌肉得到较好的锻炼,同时还能增强腰部的灵活性和核心肌群力量。一般每周可进行3-5次游泳,每次30-60分钟,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的人群都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游泳姿势,如蛙泳等。对于有腰椎病史的人群,要注意控制游泳强度,避免过度疲劳。 2.慢走:慢走也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有氧运动。适合各年龄段人群,不同性别在慢走时也可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调整速度。一般每天可进行1-2次慢走,每次30分钟左右。慢走时要保持正确的姿势,抬头挺胸,步伐适中,让腰部在缓慢的运动中得到一定程度的活动和锻炼,增强腰部肌肉力量,改善腰椎的稳定性,但对于有严重腰椎疼痛急性发作期的人群不建议进行慢走锻炼。 二、腰部柔韧性锻炼 1.仰卧位腰部伸展:患者仰卧在床上,双腿屈膝,双脚平放在床面上,然后尽量将腰部向上拱起,使腰部离开床面,保持几秒钟后再慢慢放下,重复进行。这种锻炼方式可以增加腰部的柔韧性,缓解腰部肌肉紧张。不同年龄人群可根据自身腰部耐受程度调整重复次数,一般每次可做10-15次,每天2-3组。对于女性生理期或有腰部急性损伤病史的人群,要谨慎进行该锻炼,避免加重腰部不适。 2.站立位体前屈:双脚与肩同宽站立,缓慢向前屈体,尽量让双手触摸到地面,然后再缓慢起身。该锻炼能有效拉伸腰部后侧的肌肉和韧带,增加腰部柔韧性。不同性别在进行该锻炼时要注意根据自身身体状况控制前屈幅度,避免过度前屈造成腰部损伤。一般每次前屈保持10-15秒,重复5-8次,每天可进行2-3次。对于老年人或有骨质疏松等情况的人群,要注意动作轻柔,防止因骨质疏松导致腰部意外损伤。 三、腰部核心肌群锻炼 1.平板支撑:患者双肘弯曲支撑在地面上,肩膀和肘关节垂直于地面,双脚脚尖着地,身体离开地面,躯干伸直,头部、肩部、胯部和踝部保持在同一平面,腹部收紧。平板支撑可以有效锻炼腰部及腹部的核心肌群,增强腰部的稳定性。不同年龄人群可根据自身耐力调整支撑时间,一般开始时可从每次10-20秒开始,逐渐增加到每次1-2分钟,每天可进行3-4组。对于儿童,不建议进行平板支撑锻炼;对于有腰部急性疼痛或损伤的人群,在疼痛缓解前不宜进行该锻炼。 2.桥式运动:患者仰卧位,双膝屈曲,以足跟、双肘、肩部为支点,抬起骨盆,尽量使腹部与膝关节呈一条直线,然后缓慢放下。桥式运动能锻炼腰部深层的核心肌群,增强腰部的支撑能力。不同性别在进行该锻炼时要注意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动作幅度,一般每次抬起保持5-10秒,重复10-15次,每天可进行2-3组。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在进行桥式运动时要咨询医生意见,避免对腹部造成不良影响。

    2025-10-15 15:38:22
  • 颈椎病是怎么引起来的

    颈椎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颈椎的生理结构基础,其由椎体、椎弓等结构组成,正常呈前凸生理曲度;常见病因有颈椎退行性变,包括年龄致椎间盘等退变、慢性劳损致颈椎退变加速等;外伤有急性外伤致骨折脱位等和慢性轻微外伤致退变;颈椎发育性椎管狭窄使轻微退变易压迫结构;还有咽喉部炎症可影响颈椎稳定性、代谢因素可致骨质退变等。 颈椎病的常见病因 颈椎退行性变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颈椎间盘会发生退变,髓核含水量逐渐减少,椎间盘变薄,椎间隙变窄,使椎间盘的稳定性下降,容易导致椎间盘突出或脱出等情况;同时椎体边缘会出现骨质增生,黄韧带也会增厚等,这些退行性改变都可能压迫周围的神经、血管等结构引发颈椎病,一般30岁以后颈椎就开始出现退行性变化,50岁左右人群中约90%有不同程度的颈椎退变影像学表现。 慢性劳损:长期不良的姿势是导致颈椎退行性变的重要因素。比如长期低头工作,像办公室职员长时间伏案工作、低头看手机等,此时颈椎处于前屈位,椎间盘内压力增高,且颈部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容易导致颈椎间盘退变加速,同时也会使颈椎的正常生理曲度变直甚至反曲,增加颈椎的负荷,引发颈椎病;另外,长期颈部姿势不当,如睡眠时枕头高度不合适,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颈椎在睡眠中不能保持正常的生理曲度,长期如此也会引起颈椎的慢性劳损,进而诱发颈椎病。 外伤 急性外伤:颈部受到急性外伤,如车祸时头部突然向前或向后过度运动,或者高处坠落时头部着地等,可能会直接导致颈椎骨折、脱位等情况,骨折碎片、脱位的椎体等会压迫脊髓、神经根等结构,从而引发颈椎病相关症状,这种情况在有明确外伤史的人群中较为常见,一旦发生急性外伤导致颈椎结构异常,就需要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和处理,否则可能会遗留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等问题。 慢性轻微外伤:长期反复的颈部轻微外伤也可能逐渐导致颈椎病,比如一些职业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颈部反复受到小的损伤,虽然每次损伤可能较轻,但长期积累下来也会引起颈椎的退变和损伤修复异常,进而引发颈椎病。 颈椎发育性椎管狭窄:有些人先天性颈椎椎管发育比正常人狭窄,椎管容积相对较小,那么即使颈椎发生较轻的退变,如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等,就更容易压迫脊髓、神经根等结构,从而较早出现颈椎病的症状,这类人群相对更容易发生颈椎病,在青少年时期如果存在椎管狭窄情况,随着年龄增长及颈椎退变,发生颈椎病的风险会逐渐增加。 其他因素 咽喉部炎症:当咽喉部及颈部有急性或慢性炎症时,炎症可以蔓延到周围的软组织,使这些组织发生充血、水肿、渗出等变化,进而影响到颈椎的稳定性,诱发颈部肌肉痉挛,改变颈椎的力学平衡,长期可导致颈椎病的发生,比如患有慢性咽喉炎的患者,其颈部周围组织可能会因为炎症刺激而出现一系列病理改变,增加了颈椎病的发病几率。 代谢因素:如钙、磷代谢和激素代谢失调等,也可能影响颈椎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从而增加颈椎病的发病风险,例如更年期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代谢出现紊乱,可能会加速颈椎等部位的骨质退变,更容易发生颈椎病相关问题。

    2025-10-15 15:37:05
  • 臀部上面是什么关节

    髋关节由股骨头与髋臼构成,有多种运动功能,不同年龄、性别人群髋关节情况有差异,临床常见髋关节疾病及不同人群的诊治康复有别。 一、髋关节 1.解剖位置与结构 臀部上面的关节是髋关节。髋关节由股骨头与髋臼相对构成,属于球窝关节。髋臼是髋骨外面中央的环形关节窝,股骨头几乎全部纳入髋臼内。髋臼周缘附有纤维软骨构成的髋臼唇,增加了髋臼的深度,从而增强了髋关节的稳定性。 从年龄因素来看,儿童时期髋关节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髋臼和股骨头的形态逐渐发育完善。例如,新生儿的髋臼较浅,股骨头相对较大,随着年龄增长,髋臼逐渐加深,股骨头与髋臼的匹配度不断提高。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过度运动或不正确的运动姿势可能会影响儿童髋关节的发育,如过度的跑跳等运动可能增加髋关节受伤的风险。对于有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家族史的儿童,需要更加密切关注髋关节的发育情况。 成年人髋关节是人体重要的负重关节,承担着身体站立、行走、跑跳等多种运动功能。在日常活动中,如长时间站立、久坐后突然起身等动作都需要髋关节的参与。而对于有髋关节病史的人群,如曾经有过髋关节脱位、股骨头坏死等疾病的患者,髋关节的结构和功能可能已经受到影响,需要更加注意髋关节的保护,避免进一步损伤。 2.髋关节的运动功能 髋关节可以进行多轴性运动,能做屈伸、收展、旋内、旋外以及环转运动。屈伸运动方面,例如屈髋时,大腿可以向前贴近腹部;伸髋时,大腿向后伸展。收展运动时,大腿可以向身体中线靠近(收)或远离中线(展)。旋内和旋外运动则使大腿向内或向外旋转。 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髋关节运动功能有所差异。一般来说,年轻人髋关节的运动范围较大,能够完成较为复杂的运动动作。女性由于骨盆结构等因素,髋关节的某些运动范围可能与男性略有不同。在生活方式上,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人髋关节的运动功能相对较好,而长期缺乏运动的人髋关节灵活性和稳定性可能会下降。对于有髋关节疾病的患者,其运动功能会受到限制,需要根据病情进行相应的康复训练来恢复部分运动功能,但要避免过度运动加重损伤。 3.髋关节的临床意义 在临床方面,髋关节疾病较为常见,如髋关节滑膜炎、股骨头坏死、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等。髋关节滑膜炎多见于儿童,常与感染、创伤等因素有关,主要表现为髋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股骨头坏死可由创伤、长期大量使用激素、酗酒等多种原因引起,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股骨头塌陷、髋关节功能障碍等严重后果。髋关节骨性关节炎多见于中老年人,与关节软骨退变、骨质增生等因素有关,表现为髋关节疼痛、僵硬、活动受限等。 对于不同人群的髋关节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儿童髋关节滑膜炎的治疗多以休息、对症抗炎等保守治疗为主;而成年人股骨头坏死则需要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如股骨头髓芯减压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等。在康复过程中,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康复需求和康复方法也有差异,儿童康复注重不影响生长发育的安全康复训练,成年人则需要根据身体状况进行针对性的功能康复训练来提高生活质量。

    2025-10-15 15:35:52
  • 大拇指腱鞘炎怎样治疗

    大拇指腱鞘炎可通过非手术和手术治疗,非手术包括休息制动、局部热敷、外用药物等,手术适用于非手术无效或反复发作者,采用腱鞘切开松解术,且无论哪种治疗都需康复锻炼,不同年龄性别患者治疗康复有不同需注意之处。 一、非手术治疗 1.休息制动 适用人群:适用于大多数早期大拇指腱鞘炎患者,包括不同年龄、性别,日常使用大拇指较多的人群,如长期用手劳作的工人、经常玩手机或电脑的人等。 具体做法:减少患病大拇指的活动,让其得到充分休息,避免过度使用,例如减少打字、织毛衣、玩手机游戏等活动,给炎症部位创造恢复的条件。 2.局部热敷 适用人群:各年龄段和性别的患者均可尝试,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具体做法:用温水浸湿毛巾后敷在大拇指部位,温度一般控制在40-50℃,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热敷能促进炎症消退,减轻疼痛和肿胀。 3.药物治疗(外用) 适用人群:一般人群适用,尤其适合不愿接受手术或症状较轻的患者。 具体药物及作用: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膏,如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等,其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局部外用相对全身用药副作用较小。 二、手术治疗 1.手术指征 适用人群:对于经非手术治疗无效,或反复发作的大拇指腱鞘炎患者,尤其是病情较重,出现明显弹响、交锁症状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人群。 具体情况:如经过数周的休息、热敷、外用药物等治疗后,症状仍无改善,大拇指活动严重受限,影响正常抓握、捏取等动作时,需考虑手术治疗。 2.手术方式 具体操作:通常采用腱鞘切开松解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医生会切开狭窄的腱鞘,解除对肌腱的卡压,使肌腱能顺畅通过。手术创伤较小,术后恢复相对较快,但术后仍需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以恢复大拇指的功能。 三、康复锻炼 1.康复锻炼的重要性 适用所有患者:无论采用非手术还是手术治疗,适当的康复锻炼都有助于恢复大拇指的功能,防止肌腱粘连等并发症。 具体作用:通过锻炼可以增强大拇指周围肌肉的力量,改善关节活动度,促进恢复。 2.康复锻炼方法 早期锻炼:在非手术治疗期间或术后早期,可进行简单的大拇指屈伸活动。例如缓慢地将大拇指从完全屈曲状态伸直,再从伸直状态屈曲,每次每组10-15次,每天进行3-4组。动作要缓慢、轻柔,避免引起疼痛加重。 后期锻炼:随着恢复情况逐渐增加锻炼强度,可进行抗阻力的屈伸锻炼。如使用弹力带,将弹力带一端固定,患侧大拇指握住弹力带另一端,进行屈伸动作,对抗弹力带的阻力,每次每组10-15次,每天3-4组,以增强大拇指的肌力和关节活动度。 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需注意:儿童患者一般较少患大拇指腱鞘炎,若患病多与先天性因素或过度使用有关,治疗时更应谨慎,优先选择非手术治疗;女性患者若因家务劳作等原因患病,需注意调整家务劳动方式;老年患者可能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时要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如糖尿病患者要注意局部伤口的愈合情况等。

    2025-10-15 15:33:18
  • 脚拇趾外翻有什么危害

    脚拇趾外翻会多方面影响健康,一是影响足部外观与步态,改变受力分布致步态异常及增加关节问题风险;二是引起疼痛不适,使脚拇趾根部内侧疼痛加剧并扩散,影响日常活动与睡眠;三是导致足部其他病变,包括与鞋摩擦损伤及挤压相邻脚趾致畸形;四是对不同人群有特殊影响,女性因更重美观及常穿尖头鞋发生率高且进展快,儿童青少年影响足部生长发育,老年人加重生活自理障碍且皮肤问题难愈合。 一、影响足部外观与步态 脚拇趾外翻会使脚拇趾向外侧偏斜,导致足部外观异常,影响美观。同时,还可能改变步态,因为脚的受力分布发生改变,患者行走时可能出现步态不稳等情况,长期异常步态可能进一步引发膝关节、髋关节等部位的问题,因为身体为了适应异常的足部受力,会调整下肢的力线和运动模式,从而增加这些关节的压力和磨损风险。例如,有研究发现,脚拇趾外翻患者膝关节的受力分布与正常人不同,长期下来可能导致膝关节退行性病变的发生风险增加。 二、引起疼痛不适 患者会出现脚拇趾根部内侧的疼痛,尤其是在行走、站立时间较长或穿着不合适的鞋子时,疼痛会加剧。随着病情进展,疼痛可能会向周围扩散,影响日常生活和活动能力。比如,患者可能因为脚拇趾外翻导致的疼痛而无法长时间行走,影响外出购物、散步等日常活动。而且,疼痛还可能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因为夜间休息时足部的姿势改变也可能引发疼痛,导致患者难以入睡或睡眠中断。 三、导致足部其他病变 1.摩擦损伤:外翻的脚拇趾与鞋之间反复摩擦,容易引起局部皮肤红肿、破溃,甚至形成溃疡。如果不及时处理,溃疡可能会继发感染,加重病情,增加治疗的难度和时间。例如,长期的摩擦可能导致脚拇趾内侧皮肤增厚、角化,进而发展为溃疡,感染后可能出现脓性分泌物等症状。 2.影响其他脚趾:脚拇趾外翻会挤压相邻的脚趾,导致其他脚趾出现畸形,如锤状趾、重叠趾等。这些畸形不仅会进一步影响足部的功能,还会增加足部不适的程度。例如,锤状趾会使脚趾的关节屈曲畸形,行走时容易受到鞋子的摩擦和挤压,引起疼痛。 四、对不同人群的特殊影响 1.女性人群:女性通常更注重足部美观,脚拇趾外翻导致的足部外观异常对女性的心理影响较大,可能会使她们产生自卑等负面情绪。而且女性常穿高跟鞋等尖头鞋,这类鞋子会加重脚拇趾外翻的程度,因为尖头鞋的前端空间狭小,会进一步挤压脚拇趾,所以女性脚拇趾外翻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且病情可能进展更快。 2.儿童及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和青少年若患有脚拇趾外翻,可能会影响足部的正常生长发育。例如,会导致足部骨骼的畸形发展,进而影响下肢的正常力线和身体的整体发育。如果不及时干预,可能会对未来的行走功能和身体姿态产生长期的不良影响。 3.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脚拇趾外翻引起的疼痛和足部功能障碍会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如穿衣、行走等。而且老年人的足部血液循环和皮肤修复能力相对较差,脚拇趾外翻导致的皮肤破溃等问题更难愈合,容易引发严重的感染等并发症,对老年人的健康造成较大威胁。

    2025-10-15 15:32:28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