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东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擅长:髋关节发育不良。髋关节与膝关节的骨性关节炎及股骨头坏死、髋关节脱位等。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陈晓东,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骨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际髋关节外科学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保髋学组组长,全国创伤学组委员,上海市关节外科学组副组长,上海市骨科质量控制中心委员,国际内固定学会(AO/ASIF)讲师(中国区)。上海市杨浦区医学分会骨科专业组组长。《中华手外科杂志》、《解剖与临床》等杂志编委。中华外科杂志、中华骨科杂志、中华创伤骨科杂志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等通讯编委。擅长髋关节畸形(髋脱位、髋臼发育不良、髋内翻、髋外翻,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等)的诊治,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髋关节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股骨头肿瘤的治疗,复杂关节创伤的处理,周围神经疾病诊治。曾师从顾玉东院士,擅长周围神经疾患的诊治,应用腔镜技术治疗周围神经卡压,取得良好效果。2002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随Waddell教授专门进修人工关节置换技术。2005年赴瑞士伯尔尼大学师从世界著名髋关节病学专家Ganz教授学习髋关节疾病的诊治。引进髋臼周围截骨术(Ganz截骨)治疗青少年以及成人髋臼发育不良。成为国内极少数能实施该手术的单位之一。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科委、安徽省教委、上海市教委、上海市领先专业的分支课题以及新华医院院基金等科研课题多项。发表论文50篇(其中SCI论文15篇)。目前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市教委以及院基金等5项。曾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安徽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一等奖。曾多次获得二医大与新华医院“优秀青年教师”、“新华医院先进工作者”以及新华医院“十佳优秀教师称号”。2005年入选新华医院“优秀青年医学人才后”。展开
个人擅长
髋关节发育不良。髋关节与膝关节的骨性关节炎及股骨头坏死、髋关节脱位等。展开
  • 踝关节骨折手术后伤口部位发热是怎么回事

    踝关节骨折手术后伤口发热有正常术后反应和感染两种情况。正常术后反应致轻度发热多是机体对创伤的正常应激,体温多低于38℃,局部轻微红肿无脓性分泌物;感染致发热明显,超38℃,局部红、肿、热、痛加剧伴脓性分泌物等,全身有乏力、寒战等,儿童、老年患者感染风险不同。需观察评估伤口发热情况,异常时及时就医,正常术后反应可密切观察,感染需抗感染治疗,术后要保持伤口清洁干燥。 感染引起的伤口发热 感染的原因:如果踝关节骨折手术后伤口部位发热较为明显,体温超过38℃甚至更高,同时伤口局部伴有红、肿、热、痛加剧,并且有脓性分泌物渗出等情况,就要高度怀疑伤口感染。常见的感染原因包括手术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格、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术后伤口护理不当等。例如,术后伤口被污染,细菌等病原体侵入伤口繁殖,引发感染性炎症,从而导致伤口发热。 感染的表现及相关影响:感染时除了伤口局部发热外,全身可能还会伴有乏力、寒战等症状。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免疫力相对较低,术后感染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需要更加密切观察伤口情况;对于老年患者,本身可能存在一些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也会增加伤口感染的易感性,一旦出现伤口发热更要及时处理。 处理及注意事项 观察与评估:术后要密切观察伤口部位发热的情况,包括发热程度、伤口局部表现等。对于儿童,要注意其精神状态等全身情况;老年患者则要结合其基础疾病情况综合判断。 及时就医:如果发现伤口发热异常,如发热持续不退、体温进行性升高、伤口局部症状加重等,应及时就医。医生会进行伤口分泌物培养等检查来明确是否存在感染等情况。对于正常术后反应导致的轻度发热一般可通过密切观察等处理;如果是感染引起的发热则需要根据感染情况采取相应的抗感染等治疗措施。同时,无论是哪种情况,术后都要注意保持伤口清洁干燥,按照医生要求进行伤口护理等,以降低伤口出现异常情况的风险。

    2025-10-11 10:23:36
  • 女宝宝髋关节发育不良怎么办

    女宝宝髋关节发育不良早期筛查很重要,新生儿期可物理检查,高危女宝宝出生后42天内需超声检查;不同阶段有不同干预措施,0-6个月用Pavlik吊带治疗,6-18个月错过可闭合复位石膏固定,18个月以上可能需切开复位手术及术后康复训练;治疗后需长期随访,定期复查,关注日常生活姿势、步态及宝宝心理健康。 不同阶段的干预措施 0-6个月:此阶段多采用Pavlik吊带治疗。Pavlik吊带可保持髋关节屈曲、外展,促进髋臼发育。要确保正确佩戴吊带,并且定期复查超声,观察髋关节发育变化。家长需密切关注宝宝佩戴吊带后的皮肤情况,避免局部皮肤受压损伤。 6-18个月:若错过吊带治疗最佳时机,可能需要进行闭合复位石膏固定。复位后需要严格按照医嘱定期复查X线,监测髋关节复位情况及发育进程。此阶段宝宝活动逐渐增多,要注意防止石膏松动或移位,同时要保证宝宝营养均衡,促进骨骼正常发育。 18个月以上:对于年龄较大的女宝宝,可能需要进行切开复位手术等。手术目的是恢复髋关节正常的解剖结构和功能。术后需要较长时间的康复训练,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肌肉力量训练等。康复训练要在专业康复师指导下进行,根据宝宝恢复情况逐步增加训练强度,同时要注意营养支持,保证宝宝身体有足够能量促进术后恢复。 长期随访与健康管理 女宝宝髋关节发育不良治疗后需要长期随访。一般在治疗后的数月内要定期复查,观察髋关节的生长发育情况。随着宝宝成长,每半年至一年可能需要进行X线等检查,评估髋关节的稳定性、股骨头的位置等。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宝宝的姿势,避免长时间保持不良姿势,如过早让宝宝久站、久坐等。女宝宝开始学走路后,要观察其步态是否正常,如有异常及时就医。同时,要关注宝宝的心理健康,因为髋关节发育不良可能会对宝宝的活动和外观产生一定影响,家长要给予宝宝足够的关爱和心理疏导。

    2025-10-11 10:19:27
  • 女性股骨头坏死早期症状

    女性股骨头坏死早期有疼痛(多为腹股沟区等部位隐痛、钝痛等,与活动有关,随病情进展加重)、髋关节活动受限(屈伸等活动不灵活,影响日常行动)、跛行(因疼痛或活动受限致步态异常)及患肢畏寒、乏力等表现,有相关高危因素的女性出现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通过影像学等明确诊断并早期干预。 髋关节活动受限 早期女性股骨头坏死患者可能出现髋关节活动受限的情况,主要表现为髋关节屈伸、内收外展等活动不灵活。比如在弯腰拾物、穿袜子等动作时可能会感到困难。这是因为股骨头坏死导致髋关节周围的肌肉、关节囊等组织受到影响,使得髋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减小。女性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因这些活动受限而影响自身的日常行动能力,如上下楼梯、行走等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跛行 部分女性股骨头坏死早期患者会出现跛行现象。这是由于疼痛或髋关节活动受限导致行走时步态异常。跛行的程度可能因病情轻重而异,早期可能表现为轻微的跛行,行走时身体会有所倾斜来适应髋关节的不适。其原因在于股骨头坏死影响了下肢的正常负重和运动功能,使得患者在行走时为了减轻疼痛或维持身体平衡而出现跛行表现。 其他表现 部分女性患者早期可能还会出现患肢畏寒、乏力等表现。这与股骨头坏死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进而影响患肢的营养供应等有关。由于血液循环不畅,患肢的温度可能相对较低,同时身体的营养物质供应不足可能会导致患者感觉患肢乏力等。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症状可能并不具有特异性,需要结合影像学等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女性在出现上述相关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如髋关节X线、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股骨头坏死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有长期使用激素、酗酒等高危因素的女性,更应提高警惕,定期进行髋关节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股骨头坏死的迹象并进行干预。

    2025-10-11 10:12:32
  • 胫骨平台骨折保守治疗多久可以下地走路

    胫骨平台骨折保守治疗下地走路时间受多种因素影响,关键是骨折愈合情况,一般6-8周评估部分负重下地,年轻轻损者可能6周,年老、重损等者可能8-12周甚至更久;下地前需通过X线等评估骨折端骨痂、关节活动度、肌肉力量等,儿童和老年有特殊考量;下地走路要循序渐进,初始部分负重,借助辅助器具,逐渐增加时间和负重,3个月左右渐过渡到完全负重,依复查定完全负重时间。 下地走路前的评估要点 在考虑下地走路前,需要通过X线等检查确认骨折部位有一定程度的骨痂形成,骨折端相对稳定。同时要评估患者的关节活动度、肌肉力量等情况。如果关节活动度较差、肌肉力量明显减弱,即使骨折时间达到了,也不适合过早下地走路,否则可能影响康复效果甚至导致再次损伤。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儿童骨折愈合能力相对较强,但也需要谨慎评估,因为儿童骨骼发育尚未成熟,过早下地可能影响骨骼正常发育;对于老年患者,除了骨折愈合情况,还需考虑其全身健康状况,如是否存在心肺功能不全等情况,因为下地走路需要一定的体力支撑,心肺功能不佳可能无法耐受。 下地走路的循序渐进过程 开始下地走路时一般是部分负重,可借助拐杖等辅助器具。初始下地时间较短,比如每次5-1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然后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和骨折愈合进展逐渐增加下地时间和负重重量。在这个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下肢疼痛、肿胀等情况,如果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减少活动量。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儿童患者在循序渐进过程中更要注重保护,避免过度活动影响骨骼发育;老年患者则要注意安全,防止摔倒等意外发生,因为老年患者骨质更脆弱,摔倒可能导致再次骨折等严重后果。随着骨折逐渐愈合,一般在3个月左右可能可以逐渐过渡到完全负重行走,但仍需要根据复查结果来最终确定完全负重的时间。

    2025-10-11 10:08:58
  • 足舟骨骨折的治疗方法

    足舟骨骨折治疗分保守和手术。保守适用于无移位或轻度移位,用石膏或支具固定6-8周,避免负重,儿童要定期复查;手术是切开复位内固定,用于明显移位等情况,术后康复要循序渐进,不同患者康复进度因年龄等有别。 适用情况:对于无移位或轻度移位的足舟骨骨折,可采用保守治疗。如骨折端移位较小,不影响足的正常解剖结构和功能时。 具体措施:通常采用石膏或支具固定。一般固定时间为6-8周,在此期间需要密切观察患足的肿胀情况、固定的松紧度等。固定期间患者需避免负重,可抬高患肢以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骨骼的生长发育特点,在保守治疗时更要注意定期复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以及避免固定过紧影响骨骼发育。 手术治疗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适用情况:当足舟骨骨折有明显移位,如骨折端移位超过2mm,或累及距舟关节、跟骰关节,影响关节面的平整,或闭合复位失败时,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操作:通过手术切开皮肤,暴露骨折部位,然后使用克氏针、螺钉等内固定材料将骨折端复位并固定。术后同样需要进行固定和康复护理。对于老年患者,手术时要考虑其骨质量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材料;对于年轻患者,在保证固定稳定的前提下,可能更倾向于选择对骨折部位血运影响较小的内固定方式。 康复阶段:术后康复是骨折治疗的重要环节。一般术后2-3天可开始进行足趾的屈伸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术后2-3周可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开始进行踝关节的小范围活动,逐渐增加活动范围和强度。在康复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同年龄、不同身体状况的患者康复进度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年轻且身体状况良好的患者康复进度可能相对较快,但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骨折顺利愈合和功能恢复。

    2025-10-11 10:04:16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