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Undefined index: department_name in /data/web/project/39yst/www/trunk1/app/modules/ask/index.php on line 310
王红主任医师(105)_问答库_民福康养生
王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擅长:妇科各类良性肿瘤,包括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癌、宫颈癌、卵巢症等。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王红,女,主任医师,副教授,妇科副主任,1964年出生,1987年毕业于上海笫二医科大学医学系。从事妇科临床工作20余年,1997年在法国巴黎Robert-Pebre医院进修。具有扎实的妇产科理论基础知识,熟练的临床操作技能,熟练掌握腹腔镜、宫腔镜及开腹的妇科手术。通过微创手术治疗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如子宫肌瘤、子宫肌腺症、卵巢囊肿等。妇科恶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对妇科炎症、妇科内分泌具有较深的研究。发表专业论文多篇。擅长疾病各类妇科微创手术,腹腔镜、宫腔镜的检查与治疗,妇科四级内镜手术,腹腔镜下卵巢癌根治术,内膜癌次广泛全子宫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等;妇科恶性肿瘤的诊断及治疗,包括手术、化疗;女性盆底手术,包括张力性尿失禁的治疗、子宫脱垂、以及阴道前后壁膨出等手术;妇科的各类疑难杂症。展开
个人擅长
妇科各类良性肿瘤,包括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癌、宫颈癌、卵巢症等。展开
  • 子宫疫苗叫什么

    HPV疫苗主要有二价针对16和18型适用于9至45岁女性、四价在二价基础加6和11型适用于20至45岁女性、九价再增其他型适用于16至26岁女性,接种程序为0、1、6个月各接种一剂,适用人群需考虑年龄因素且健康女性一般可接种,发热等急性疾病发作期暂缓,有性生活史感染过某些型别仍可接种但建议经专业医生评估后选择。 一、HPV疫苗的主要类型 (一)二价HPV疫苗 主要针对人乳头瘤病毒(HPV)16型和18型进行预防,这两型是导致宫颈癌的主要亚型,适用接种年龄范围为9~45岁女性。 (二)四价HPV疫苗 在二价针对的16型和18型基础上,额外增加了对HPV6型和11型的预防,6型和11型主要引发尖锐湿疣,适用接种年龄为20~45岁女性。 (三)九价HPV疫苗 在四价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31、33、45、52、58型HPV的预防,能覆盖更多高危型别和低危型别,适用接种年龄为16~26岁女性。 二、接种相关要点 (一)接种程序 一般采用0、1、6个月各接种一剂次的程序,即第一针接种后,间隔1个月接种第二针,间隔6个月接种第三针。 (二)适用人群考虑因素 年龄因素:不同型别疫苗有特定适用年龄范围,需根据自身年龄选择合适疫苗。例如,九价HPV疫苗虽预防范围更广,但仅适用于16~26岁女性,超过此年龄范围则不能接种九价疫苗。 身体状况因素:一般来说,健康的女性均可接种HPV疫苗,但如果处于发热、急性疾病发作期等情况,建议暂缓接种,待身体恢复正常后再考虑接种;对于有过性生活史的女性,即使已感染某些HPV型别,接种疫苗仍可对未感染的其他型别起到预防作用,仍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接种合适型别的HPV疫苗,不过建议在专业医生评估后进行选择。

    2025-10-27 09:56:11
  • 无排卵期状态下是否会怀孕

    无排卵期状态下通常不会怀孕,其常见诱因有内分泌失调相关的多囊卵巢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异常等,还有长期过度节食、严重肥胖、精神压力过大等其他因素会干扰排卵,存在内分泌疾病的女性需密切关注月经周期及排卵情况、定期就医检查,生活方式上要保持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来调节内分泌改善排卵,青少年月经不规律家长要陪同及时就医排查潜在健康问题并遵循建议调整。 一、无排卵期状态下怀孕的基本原理 怀孕的核心前提是精子与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而卵子是由卵巢排出的,若处于无排卵期状态,卵巢不会排出卵子,缺乏卵子参与,精子便无法与卵子相遇结合,因此从循证医学角度,无排卵期状态下通常不会怀孕。 二、无排卵的常见诱因及对受孕的影响 (一)内分泌失调相关诱因 如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其体内激素失衡会干扰正常排卵机制,导致长期或间歇性无排卵;甲状腺功能异常(如甲状腺功能减退或亢进)也可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正常功能,引发排卵障碍,进而使得无排卵期出现频率增加,显著降低受孕几率。 (二)其他因素影响 长期过度节食、严重肥胖、精神压力过大等情况,均可能通过影响内分泌环境而干扰排卵,造成无排卵期状态,从而不利于受孕发生。 三、特殊人群的温馨提示 对于存在内分泌疾病(如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女性,需密切关注自身月经周期及排卵情况,定期就医进行激素水平检测等相关检查,以便及时发现排卵异常并采取相应医疗干预措施;在生活方式方面,应保持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维持稳定的体重及心理状态,这有助于调节内分泌,改善排卵状况,降低无排卵期对受孕的不利影响;同时,青少年女性若出现月经不规律等可能提示无排卵的情况时,家长应陪同其及时就医排查潜在健康问题,遵循医生建议进行针对性调整。

    2025-10-27 09:55:38
  • 黄体破裂是怎么引起的

    黄体破裂是妇科常见急腹症,原因有自动破裂(黄体内出血太多致压力升高或血管黄体化期间功能不全致毛细血管出血)、外力作用(腹部受撞击、性生活时生殖器官扩张充血及男方动作粗鲁致黄体破裂)、其他因素(内分泌因素致黄体功能不全或全身性疾病致凝血功能异常增加风险),育龄女性要避免腹部撞击、适度性生活,出现疑似症状及时就医,有基础疾病人群要积极治基础病、定期复查凝血功能等指标。 黄体破裂是妇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其引起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自动破裂:正常情况下,黄体内有少量出血,但如果出血太多,就可能增加黄体内的压力,从而发生自发性破裂。有人认为,血管黄体化期间,功能不全,易发生黄体内毛细血管出血,从而导致黄体破裂。 外力作用 腹部受到撞击:如下腹受到撞击,以及剧烈跳跃、奔跑、用力咳嗽或解大便时,由于腹腔内压力突然升高,可促使成熟的黄体发生破裂。 性生活:性生活时,生殖器官扩张充血,黄体内张力升高,加上男方动作粗鲁,女方下腹部受到强烈的冲击,也可导致黄体破裂。 其他因素:内分泌因素影响,如女性在月经周期后期,因内分泌变化导致黄体功能不全,黄体组织较为脆弱,容易破裂;此外,一些全身性疾病导致凝血功能异常时,也可能增加黄体破裂的风险。 对于不同人群,黄体破裂的相关注意事项也有所不同: 育龄女性: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腹部受到不必要的撞击,性生活时要注意适度,避免过于剧烈。如果出现下腹部突然疼痛等疑似黄体破裂的症状,要及时就医。 有凝血功能异常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这类人群除了要注意上述避免腹部撞击、适度性生活等情况外,更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定期复查凝血功能等指标,以便及时发现可能因基础疾病导致的黄体破裂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

    2025-10-27 09:54:38
  • 吃短效避孕药会导致月经量少吗

    吃短效避孕药可能致月经量少,机制是其含雌激素和孕激素,抑制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致子宫内膜增殖轻;个体差异影响,不同女性对药反应、不同年龄、不同生活方式者受影响不同;有生育计划、有月经不调基础病、青春期女性服用短效避孕药有不同需注意情况。 个体差异对月经量少的影响 不同个体对短效避孕药的反应存在差异。一些女性本身子宫内膜较薄,在服用短效避孕药后,子宫内膜进一步受抑制,月经量少的表现可能更明显;而部分子宫内膜较厚的女性,服用短效避孕药后月经量少的程度可能相对较轻。从年龄角度看,年轻女性的生殖内分泌系统相对更敏感,可能更容易因服用短效避孕药出现月经量少的情况;而年龄稍大的女性,自身内分泌调节功能可能相对稳定一些,受短效避孕药影响出现月经量少的程度可能有所不同。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熬夜、过度节食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影响内分泌功能,进而加重短效避孕药导致的月经量少情况;反之,保持规律作息、合理饮食的女性,可能相对更不易因服用短效避孕药出现明显的月经量少。 特殊人群需注意的情况 对于有生育计划的女性,如果因服用短效避孕药出现月经量少,需要关注子宫内膜的情况,因为长期子宫内膜受抑制可能会对受孕产生一定影响,建议在备孕前咨询医生,评估子宫内膜恢复情况及生育相关指标。对于本身存在月经不调基础疾病的女性,服用短效避孕药后月经量少的情况可能更为复杂,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短效避孕药,并密切监测月经情况和内分泌指标。青春期女性由于生殖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服用短效避孕药可能会对其内分泌系统造成较大冲击,导致月经紊乱等更严重的问题,一般不建议青春期女性将短效避孕药作为常规避孕方式,应优先选择其他更安全的避孕方法,如避孕套等。

    2025-10-27 09:54:02
  • 多囊卵巢综合症是什么原因

    多囊卵巢综合症具家族聚集性呈多基因遗传模式有遗传易感性,因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调节紊乱致LH与FSH比例失调及胰岛素抵抗加重内分泌紊乱,生活方式中肥胖及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饮食、缺乏运动影响内分泌,环境因素里接触污染物、精神压力大、长期熬夜干扰内分泌诱发该病。 一、遗传因素 多囊卵巢综合症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呈现多基因遗传模式。研究显示约60%-70%的患者存在遗传易感性,若家族中有亲属患病,后代发病风险相对增高,遗传因素通过影响相关基因的表达及功能,使个体更易罹患该病。 二、内分泌失调 1.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调节紊乱: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异常,导致垂体分泌的促黄体生成素(LH)与促卵泡生成素(FSH)比例失调,LH水平升高,刺激卵巢间质、卵泡膜细胞过量产生雄激素,而雄激素过多又反馈抑制垂体分泌FSH,进而影响卵泡发育与排卵,致使卵巢呈多囊样改变。 2.胰岛素抵抗:约50%-70%的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使胰岛素分泌增加,刺激卵巢和肾上腺分泌雄激素,进一步加重内分泌紊乱,形成恶性循环。 三、生活方式因素 1.肥胖:体重指数(BMI)≥25的人群患病风险显著高于正常体重者,肥胖状态下脂肪细胞分泌瘦素、脂联素等细胞因子异常,干扰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增加患病几率。 2.饮食与运动:长期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饮食,缺乏规律运动,会打乱内分泌代谢平衡,影响激素水平,提高多囊卵巢综合症的发病可能性。 四、环境因素 长期接触多氯联苯、重金属等环境污染物,可能干扰内分泌系统,破坏激素平衡,诱发多囊卵巢综合症;此外,精神压力过大、长期熬夜等因素通过影响神经内分泌调节,也参与该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2025-10-27 09:53:11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