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巍华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擅长:白内障,老年性、并发性、外伤性以及儿童先天性的白内障,以及青光眼的治疗和手术。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徐巍华,男,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1995年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原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眼科工作,具有深厚的本专业临床及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能正确熟练地处理各种眼科常见病、疑难病。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和娴熟的临床操作技能,具备扎实的眼科显微手术基础。擅长各类白内障、青光眼手术治疗及眼激光治疗。先天性白内障手术治疗及屈光重建。对于青光眼早期诊断、病程评估、个体化治疗方案设计具有独到见解。熟悉各种视网膜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处理。展开
个人擅长
白内障,老年性、并发性、外伤性以及儿童先天性的白内障,以及青光眼的治疗和手术。展开
  • 泪囊炎的诱发因素有哪些

    泪囊炎的诱发因素包括解剖结构异常(如鼻泪管狭窄或阻塞)、感染因素(细菌、病毒感染)、全身性疾病影响(糖尿病、免疫缺陷性疾病)、生活方式因素(眼部卫生不良、长期处于污染环境)及其他因素(眼部外伤、眼部手术史)。 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常见的致病菌有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当眼部受到外伤、不注意眼部卫生等情况时,细菌容易侵入泪囊,引发炎症反应。例如,用脏手揉眼睛,会将外界的细菌直接带到眼部,增加感染泪囊的风险。在儿童群体中,由于卫生习惯相对较差,更容易因细菌感染而诱发泪囊炎。对于细菌感染导致的泪囊炎,需要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治疗,但儿童用药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 病毒感染:某些病毒感染也可能累及泪囊引发炎症。比如流感病毒等,在感染人体后,可能通过血行传播等途径影响泪囊,导致泪囊炎的发生。不过相对细菌感染而言,病毒感染引发泪囊炎的情况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生,也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抗病毒等治疗。 全身性疾病影响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水平长期处于较高状态,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使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各种病原体的侵袭。泪囊部位的防御能力也会随之降低,从而增加了泪囊炎的发病风险。对于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是预防包括泪囊炎在内的多种并发症的关键,需要严格遵循糖尿病的治疗方案,包括饮食控制、运动和药物治疗等。 免疫缺陷性疾病:如艾滋病患者,其免疫系统受到严重破坏,免疫功能极度低下,更容易发生各种机会性感染,泪囊炎就是其中之一。这类患者不仅泪囊炎的发病风险高,而且病情往往较为复杂,治疗难度较大。对于免疫缺陷性疾病患者,除了针对泪囊炎进行治疗外,还需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生活方式因素 眼部卫生不良:长期不清洁眼部,眼部分泌物积聚,为细菌等病原体的滋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例如,长时间佩戴隐形眼镜却不注意清洁护理,容易导致眼部感染,进而引发泪囊炎。对于佩戴隐形眼镜的人群,要严格按照正确的护理方法进行操作,定期更换隐形眼镜。 长期处于污染环境:如果长期处于灰尘、烟雾等污染较为严重的环境中,眼部容易受到异物刺激和污染物的侵袭,增加泪囊炎的发病几率。比如在工业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生活或工作的人群,需要更加注意眼部的防护,佩戴合适的防护眼镜等。 其他因素 眼部外伤:眼部受到撞击、擦伤等外伤时,可能会损伤泪囊组织,导致泪液引流不畅或直接使细菌侵入泪囊引发炎症。例如运动时眼部受到意外撞击,就有可能诱发泪囊炎。在发生眼部外伤后,应及时进行眼部检查,评估泪囊等组织的损伤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眼部手术史:眼部进行过某些手术,如内眼手术、外眼手术等,可能会影响泪囊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使泪囊炎的发病风险增加。比如曾进行过白内障手术的患者,在术后需要密切观察眼部情况,预防泪囊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2025-09-29 12:32:06
  • 远视眼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远视可致远视力下降、近视力变化,引发调节性和集合功能异常相关的视力疲劳,有眼球形态和眼底改变等眼部体征,不同年龄段表现有差异,婴幼儿期多为生理性远视但过高会影响发育,儿童期可致视力等发育问题和头位异常,青少年及成人期视情况有不同表现。 近视力变化:远视眼患者为了看清近处物体,需要运用更多的调节力。轻度远视者可以通过调节来代偿,近视力可正常;但中高度远视时,调节往往不能完全弥补屈光不足,近视力也会下降。比如,一位40岁左右的远视患者,近距离阅读时会很快出现眼疲劳、视物模糊等情况,因为其眼睛调节能力相对有限,难以满足近距离用眼的需求。 视力疲劳 调节性眼疲劳:由于远视眼需要不断使用调节来弥补屈光缺陷,长时间近距离用眼时,眼内肌肉尤其是睫状肌持续处于紧张状态,容易引发视力疲劳。表现为眼球胀痛、眼眶周围酸痛,甚至可出现头痛、恶心等症状。在儿童群体中,若长时间看电视、玩电子设备等近距离用眼,会加重这种调节性眼疲劳,因为儿童的眼睛调节功能尚在发育中,更容易受到影响。例如,一些小学生放学后长时间玩游戏,之后出现眼睛酸胀、头痛等视力疲劳症状,经检查发现有远视情况。 集合功能异常相关疲劳:远视眼患者为了保持双眼单视,往往会出现过度集合的情况,进而导致集合功能失调,也可引起视力疲劳。表现为阅读时容易串行、视物成双等,长期如此会进一步加重眼的不适。 眼部体征 眼球形态:轻度远视眼眼球大小可基本正常,中高度远视眼由于眼轴较短,眼球会相对较小。例如,通过眼科检查的眼球测量可以发现,远视程度较高的患者眼轴长度比正常眼轴短。 眼底改变:轻度远视眼底一般无明显异常;中度以上远视,尤其是伴有屈光性弱视的患者,眼底可出现视乳头较小、色泽潮红、边缘模糊不清且稍隆起等改变,称为假性视神经炎表现。这是因为远视导致的视觉刺激不足,引起眼底视神经乳头的一些适应性改变。 不同年龄段表现差异 婴幼儿期:婴幼儿远视多为生理性远视,一般3岁左右的儿童有200-250度左右的生理性远视,这是正常的眼发育过程。但如果远视度数过高,可能会影响婴幼儿的视觉发育,如导致弱视等问题。例如,出生后6个月内的婴儿,眼球尚未完全发育,生理性远视度数相对较高,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降低。 儿童期:儿童期如果存在远视,可能会影响其视力发育,导致视力低下、立体视功能发育不良等。有些儿童会出现头位异常,如为了看清物体而采取倾斜头位等,这是因为通过调整头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屈光不正带来的视物不清情况。 青少年及成人期:青少年及成人远视患者,如果远视度数稳定,可能仅表现为视力相关问题和视疲劳等;如果远视度数不断变化,可能与眼部疾病、全身疾病等因素有关。例如,一些患有糖尿病等全身疾病的成人,可能会出现远视度数的改变,进而影响视力和眼部功能。

    2025-09-29 12:27:00
  • 糖尿病眼睛模糊还能恢复吗

    糖尿病眼睛模糊能否恢复取决于具体病情,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导致的眼睛模糊有恢复可能,受控制血糖、年龄、生活方式影响;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导致的眼睛模糊恢复较难,受发病机制、年龄、生活方式、病史影响,患者应尽快就医,据病情采取措施改善视力。 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导致的眼睛模糊有恢复可能 1.发病机制与影响:在非增殖期,主要是视网膜微血管发生病变,如微血管瘤形成、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等。如果能及时有效地控制血糖,使血糖长期稳定在目标范围内,部分患者的病情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眼睛模糊的症状有可能改善甚至恢复。例如,多项临床研究表明,严格控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7%)可以减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进展风险,对于非增殖期患者,视力有可能得到改善。 2.年龄因素影响:年轻患者通常自身的修复能力相对较强,在积极控制血糖等治疗措施下,眼睛模糊恢复的可能性相对较大。而老年患者身体各方面机能包括眼部组织的修复能力下降,恢复相对困难,但通过规范治疗仍可延缓病情进展,改善视力情况。 3.生活方式影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非增殖期患者眼睛模糊的恢复很重要。戒烟限酒,因为吸烟会加重视网膜血管的损伤,饮酒也可能影响血糖代谢等。合理饮食,减少高糖、高脂食物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等营养物质食物的摄入,有助于维持眼部组织的正常代谢。适度运动,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改善全身代谢状况,对眼部病变的改善有帮助。 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导致的眼睛模糊恢复较难 1.发病机制与影响: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会出现新生血管形成等严重病变,新生血管容易破裂出血,导致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等情况,此时眼睛模糊往往较为严重,恢复相对困难。即使进行了视网膜激光光凝、玻璃体切割等治疗,视力也很难完全恢复到正常水平。 2.年龄因素影响:老年患者本身眼部组织老化,增殖期病变造成的损伤更难修复,而年轻患者虽然相对有一定修复潜力,但增殖期病变的严重程度往往已经对眼部结构造成了较严重破坏,恢复也并非易事。 3.生活方式影响:同样需要健康生活方式,但此时眼部病变较严重,生活方式的改善只能是辅助延缓病情进一步恶化,而难以使已经受损的视力完全恢复。例如,即使严格控制血糖等,对于已经发生玻璃体积血的患者,视力恢复程度有限。 4.病史影响:如果患者既往糖尿病病史较长,血糖长期控制不佳,那么眼睛模糊恢复的可能性更小。而病史较短,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较早并及时干预的患者,相对有更多恢复机会。 总之,糖尿病患者出现眼睛模糊后应尽快就医,通过眼底检查等明确病情分期,积极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等,根据具体病情采取相应治疗措施,以最大程度改善视力情况,但不同病情下眼睛模糊的恢复情况差异较大。

    2025-09-29 12:23:56
  • 眼球有时刺痛怎么回事

    眼球刺痛可能由眼部疲劳、干眼症、眼部感染、异物入眼等原因引起,眼部疲劳是长时间用眼致眼肌收缩,需遵循20-20-20规则等;干眼症因泪液问题,可使用人工泪液等;眼部感染由细菌、病毒等,需就医明确类型用药;异物入眼则别揉眼,难排及时就医。 一、眼部疲劳相关 成因: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如手机、电脑等)、阅读时间过长等情况易导致眼部疲劳,这是因为眼睛持续处于紧张状态,眼肌长时间收缩,会引起眼球有时刺痛。例如,一项研究发现,每天连续使用电子设备超过6小时的人群,出现眼球刺痛等眼部不适症状的比例明显高于使用时间较短的人群。 应对措施:对于长时间用眼人群,应注意合理用眼,遵循20-20-20规则,即每连续用眼20分钟,就远眺至少20英尺(约6米)以外的物体至少20秒。同时,保持良好的用眼环境,光线不宜过强或过暗。不同年龄段人群都需注意,儿童若长时间看动画片等也可能出现眼部疲劳,要控制其观看时间;成年人长时间工作用眼后也易出现该情况,需适当休息放松眼睛。 二、干眼症相关 成因:泪液分泌不足、泪液蒸发过多等可引发干眼症,患者会感觉眼球刺痛。例如,老年人由于泪液分泌功能减退,相对更容易患干眼症;长期处于空调环境、干燥环境中的人群,泪液蒸发加快,也易出现干眼症相关的眼球刺痛症状。 应对措施:可以使用人工泪液来缓解症状,但需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人工泪液。同时,改善生活环境,增加空气湿度,避免长时间处于干燥环境中。对于特殊人群,老年人要注意定期检查泪液分泌情况,儿童若出现疑似干眼症表现,要及时就医,因为儿童干眼症可能与先天发育等因素有关。 三、眼部感染相关 成因:细菌、病毒等感染眼部可导致眼球刺痛,如结膜炎、角膜炎等。细菌感染可能是由于不注意眼部卫生,用手揉眼等原因引起;病毒感染可能通过接触传播等方式感染眼部。例如,流感病毒感染可能并发病毒性角膜炎,出现眼球刺痛、畏光、流泪等症状。 应对措施:如果是眼部感染引起的眼球刺痛,需要及时就医明确感染类型。细菌感染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类眼药水,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同年龄段使用的眼药水可能有差异,儿童使用抗生素眼药水更需谨慎;病毒感染可能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对于特殊人群,儿童眼部感染要避免自行用药,应及时到儿科眼科就诊;老年人免疫力相对较低,眼部感染后要积极治疗,防止病情加重。 四、异物入眼相关 成因:灰尘、沙粒等异物进入眼睛,会刺激眼球导致刺痛。比如在风沙大的环境中行走,就有可能有异物进入眼睛。 应对措施:如果有异物入眼,不要揉眼,可轻轻闭眼,让泪水将异物冲刷出来。如果无法自行排出,应及时就医,由医生帮助取出异物。不同人群在处理异物入眼时都要注意动作轻柔,儿童更需小心处理,避免因孩子不配合而造成二次损伤。

    2025-09-29 12:22:33
  • 眼底出血自己会好吗

    眼底出血能否自己好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轻度外伤等致少量眼底出血且无严重眼部或全身疾病时可能自行好转,但多数情况难自行好,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等眼部疾病相关及白血病、血友病等全身疾病相关的眼底出血通常难自行好,一旦发现眼底出血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采取治疗措施避免视力严重受损。 一、可能自行好转的情况 1.轻度外伤等因素导致的少量眼底出血:如果是因眼部受到轻度外伤等原因引起的极少量眼底出血,且患者自身基础健康状况良好,没有其他严重的眼部或全身疾病影响,在适当休息、避免剧烈活动等情况下,少量的出血有可能自行吸收好转。例如,一些因眼部轻微碰撞导致的极少量眼底出血,身体自身的代谢等机制可能会逐渐将出血吸收。 2.部分生理性因素相关的眼底出血:极个别情况下,比如老年人因玻璃体后脱离引起的少量眼底出血,部分人可能出血会自行吸收,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且也需要密切观察。 二、难以自行好转需积极干预的情况 1.眼部疾病相关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出现视网膜病变导致的眼底出血,一般不会自行好。因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由于高血糖长期损伤视网膜血管引起的,病情会逐渐进展,如果不及时干预,出血会反复出现,且会导致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纤维增殖等更严重的病变,甚至导致失明。不同年龄段的糖尿病患者,随着病程延长,发生眼底出血的风险增加,且年龄越大,病情往往进展更快。 视网膜静脉阻塞:无论是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还是分支静脉阻塞引起的眼底出血,通常难以自行好转。视网膜静脉阻塞会导致视网膜血液回流障碍,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引起出血,而且会引发一系列眼部病理改变,如黄斑水肿等,如果不进行治疗,出血可能长期存在,严重影响视力,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比如长期吸烟、酗酒的患者,病情进展可能更迅速。 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高血压患者血压长期控制不好时,会引起视网膜血管的病变,出现眼底出血,这种情况也不会自行好转。血压持续处于较高水平会不断损伤视网膜血管,导致出血反复,并且会对视网膜功能造成进行性损害,有高血压病史且血压波动大的人群,发生眼底出血后自行好转的可能性极低。 2.全身疾病相关:一些全身性出血性疾病,如白血病、血友病等引起的眼底出血,肯定不会自行好,这些疾病会影响全身的凝血功能,眼部出血只是全身出血表现的一部分,必须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否则眼部出血无法得到控制,不同年龄的患者,尤其是儿童患此类全身性出血性疾病时,病情更为复杂,需要更积极的多学科诊疗。 总之,眼底出血大多不能自行好转,一旦发现眼底出血,无论何种情况都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眼部检查和全身检查,明确病因后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避免视力受到严重损害。

    2025-09-29 12:20:36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