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巍华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擅长:白内障,老年性、并发性、外伤性以及儿童先天性的白内障,以及青光眼的治疗和手术。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徐巍华,男,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1995年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原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眼科工作,具有深厚的本专业临床及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能正确熟练地处理各种眼科常见病、疑难病。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和娴熟的临床操作技能,具备扎实的眼科显微手术基础。擅长各类白内障、青光眼手术治疗及眼激光治疗。先天性白内障手术治疗及屈光重建。对于青光眼早期诊断、病程评估、个体化治疗方案设计具有独到见解。熟悉各种视网膜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处理。展开
个人擅长
白内障,老年性、并发性、外伤性以及儿童先天性的白内障,以及青光眼的治疗和手术。展开
  • 近视眼作手术能治愈吗

    近视眼作手术不能完全治愈近视,其原理是通过改变角膜曲率或眼内屈光状态矫正视力,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手术有有效性和局限性,多数适合患者视力矫正效果理想但有局限性,患者需了解多方面因素后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决策。 一、近视手术的原理及对近视的矫正作用 近视手术主要包括角膜屈光手术和眼内屈光手术等。以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为例,它是通过切削角膜基质层,改变角膜的曲率半径,从而达到矫正近视的目的;眼内屈光手术则是通过在眼内植入人工晶状体来矫正近视。这些手术可以使患者的视力得到明显改善,达到摘掉眼镜的效果,但严格来说并不能完全“治愈”近视。因为近视的本质是眼轴变长等结构上的改变,手术只是通过改变角膜的曲率或者眼内的屈光状态来矫正视力,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眼轴变长等导致近视的结构性问题。 二、不同人群近视手术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青少年人群: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青少年,眼轴可能还会继续变化,术后仍有近视度数回退等风险。一般建议18周岁以上,且近视度数稳定(近两年内度数变化不超过50度)的青少年考虑近视手术。同时,青少年在术后要注意合理用眼,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等不良生活方式,防止近视再次加深。 成年人人群:成年人眼轴相对稳定,近视度数也相对稳定,相对来说更适合进行近视手术。但不同的成年人有不同的眼部情况和用眼需求,在术前需要进行详细的眼部检查,如角膜厚度、眼压、眼底等多项检查,以确定是否适合手术以及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特殊病史人群: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圆锥角膜等眼部疾病以及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的人群,进行近视手术需要格外谨慎。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会影响术后伤口的愈合等;圆锥角膜患者本身角膜形态异常,不适合进行角膜屈光手术;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进行手术,术后感染等风险会增加。所以这类人群在考虑近视手术前,需要先将基础疾病控制稳定,并由眼科医生综合评估眼部及全身情况后再做决定。 三、近视手术的有效性及局限性 近视手术对于大多数适合的患者来说,视力矫正效果是比较理想的。例如,多项临床研究表明,LASIK手术可以使大部分患者的视力达到1.0及以上。但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并不是所有近视患者都适合手术,像角膜厚度过薄、患有严重干眼症等患者就不适合进行角膜屈光手术。而且术后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干眼症、眩光、视力回退等,但这些并发症大多数通过规范的术后护理和适当的治疗是可以得到改善的。 总之,近视手术可以有效地矫正近视,提高视力,但不能等同于“治愈”近视,患者在考虑近视手术时需要充分了解手术的原理、效果、风险等多方面因素,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做出合适的决策。

    2025-09-25 11:59:53
  • 眼睛胬肉是怎么形成的

    眼睛胬肉即翼状胬肉,其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长期紫外线照射致角膜缘干细胞功能受损,长时间户外工作者风险高;风沙长期刺激致结膜慢性炎症、增生纤维化,风沙环境中未防护者风险增加;遗传因素使有家族史人群易感性高,可能存性别差异;眼部慢性炎症持续刺激结膜致增生异常修复进而形成,有长期眼部慢性炎症病史者需积极控炎降风险。 一、紫外线照射因素 1.作用机制:长期暴露在阳光下,紫外线是导致翼状胬肉形成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紫外线会损伤角膜和结膜的上皮细胞,引起一系列的生物学变化。研究表明,紫外线可促使角膜缘干细胞功能受损,角膜缘干细胞是维持角膜上皮正常更新和修复的重要细胞群体,当它受到损伤后,角膜和结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受到影响,为翼状胬肉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例如,在紫外线辐射较强的地区,如高原地带,翼状胬肉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2.人群差异:长时间户外工作的人群,如渔民、农民等,由于暴露在紫外线下的时间较长,相较于室内工作者,患翼状胬肉的风险明显增加。这与他们日常工作中缺乏有效的紫外线防护有关。 二、环境风沙因素 1.刺激作用:风沙的长期刺激也是翼状胬肉形成的因素之一。风沙中的颗粒物不断摩擦角膜和结膜,导致结膜组织的慢性炎症反应。这种慢性炎症会引起结膜组织的增生和纤维化,逐渐形成翼状胬肉。例如,在沙漠地区或多风沙的环境中生活或工作的人群,翼状胬肉的发生率较高。 2.生活方式影响:经常处于风沙环境中的人群,若没有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如佩戴防护眼镜等,会进一步增加翼状胬肉的发病风险。 三、遗传因素 1.遗传易感性:遗传因素在翼状胬肉的形成中也起到一定作用。研究发现,某些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与翼状胬肉的易感性相关。具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其患翼状胬肉的可能性比没有家族史的人群要高。例如,如果家族中有多人患有翼状胬肉,那么其他家族成员需要更加注意眼部的防护,定期进行眼部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处理。 2.性别差异关联:在遗传因素的影响下,可能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一般来说,男性患翼状胬肉的几率相对较高,但具体的遗传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来明确。 四、眼部慢性炎症因素 1.炎症引发的病理变化:眼部的慢性炎症,如结膜炎等,会持续刺激结膜组织。炎症细胞浸润会导致结膜组织的增生和异常修复。在慢性炎症的长期作用下,结膜组织逐渐向角膜表面生长,形成翼状胬肉。例如,患有慢性结膜炎且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患者,更容易发生翼状胬肉。 2.病史影响:有长期眼部慢性炎症病史的人群,需要积极治疗眼部炎症,控制炎症进展,以降低翼状胬肉的发生风险。同时,在治疗眼部炎症过程中,要遵循科学的治疗方法,避免炎症进一步恶化。

    2025-09-25 11:57:54
  • 近视300度吃饭可以摘眼镜吗

    近视300度吃饭时能否摘眼镜需综合多方面因素考量,要依据自身视物实际情况、环境光线等判断,家庭用餐、外出餐厅用餐场景下有不同情况,儿童、青少年、成年人在该问题上也各有需注意方面,总之以保证视物舒适且不影响正常进食活动为准。 一、近视300度吃饭时摘眼镜的情况分析 近视300度属于中度近视,吃饭时是否可以摘眼镜需综合多方面因素考量。从视觉需求角度,吃饭时通常近距离用眼为主,比如看餐盘里的食物等,此时如果眼睛自身调节能满足近距离视物清晰,是可以摘眼镜的;但如果摘下眼镜后,近距离视物明显模糊,影响正常进食操作,那可能就不建议摘眼镜。不过一般来说,300度近视在吃饭时摘眼镜多数情况下是可行的,但要以自身视物舒适为标准。 二、不同场景下的具体情况 (一)家庭用餐场景 在家庭比较舒适稳定的环境中,近视300度者如果自身感觉摘下眼镜后能正常看清饭菜、顺利进行夹菜等动作,那么可以摘眼镜。但如果家里光线较暗或者饭菜摆放位置较远,摘下眼镜后视物不清,就还是戴着眼镜更合适,以免影响用餐体验和进食的准确性。 (二)外出餐厅用餐场景 外出餐厅时,光线环境相对复杂些。如果餐厅光线充足,近视300度者自身近距离视力能满足看清菜品等需求,是可以摘眼镜的;但要是光线较暗,或者需要远距离看菜单等情况,可能还是戴着眼镜更能保证视物清晰,方便交流和用餐。 三、特殊人群需注意的方面 (一)儿童近视300度情况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眼部调节等功能还在不断变化中。如果是儿童近视300度,在吃饭时是否摘眼镜更要谨慎。因为儿童可能在摘戴眼镜过程中容易丢失眼镜,而且如果摘下眼镜后近距离视物不清,可能会影响进食的协调性,增加误操作风险,所以儿童近视300度时,家长要多留意孩子的视物感受,确保其能安全、舒适用餐,一般建议根据孩子实际视物清晰度来决定是否摘眼镜,优先保证进食安全和舒适。 (二)青少年近视300度情况 青少年正处于学业等活动较多阶段,在吃饭时摘戴眼镜要考虑到日常用眼习惯的延续性。如果青少年自身习惯戴着眼镜吃饭且摘下后不影响进食,那可以继续戴着;若习惯摘眼镜吃饭且不影响,也可以摘。但要注意保持眼镜的清洁等,因为吃饭时可能会有油渍等接触眼镜。 (三)成年人近视300度情况 成年人相对来说自我把控能力较强,在吃饭时摘眼镜主要依据自己视物是否舒适。如果工作等用眼后,眼部调节使得吃饭时摘眼镜不影响视物,就可以摘;反之则戴着。同时成年人要注意保护眼镜,避免损坏等情况。 总之,近视300度吃饭时能否摘眼镜没有绝对统一答案,需结合自身视物实际情况、环境光线等多因素来判断,以保证视物舒适且不影响正常进食活动。

    2025-09-25 11:56:00
  • 青少年近视眼能恢复吗

    青少年近视眼有假性近视和真性近视之分,假性近视可通过改善用眼习惯等干预恢复,真性近视因眼轴改变难以自然恢复,可通过改善用眼环境、合理安排用眼时间、定期进行视力检查来防控,青少年防控需注意用眼卫生等,有遗传史的更要加强防控,已近视的要正确戴镜并定期复查以防加深。 一、青少年近视眼能否恢复的情况区分 (一)假性近视可通过干预恢复 假性近视多是由于青少年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导致睫状肌持续收缩、痉挛,晶状体厚度增加,从而引起的近视现象。通过改善用眼习惯等非药物干预措施有望恢复。例如让青少年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每天保证2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可使眼睛得到放松,缓解睫状肌痉挛。有研究表明,增加户外活动能降低青少年近视的发生风险,对于假性近视者,有助于恢复正常视力。 (二)真性近视难以自然恢复 真性近视是眼轴发生了改变,比如遗传因素、长期不良用眼习惯等导致眼轴变长,这是一种不可逆的结构变化。眼轴一旦变长,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方,就形成了真性近视,通常无法自然恢复到原本的正常视力状态。 二、青少年近视眼的防控措施 (一)改善用眼环境 保持良好的照明条件,阅读和书写时的光线要充足且均匀,避免过强或过暗的光线。同时,注意用眼距离,读书写字时保持眼睛与书本距离在33厘米左右(约1尺),使用电子设备时,保持适当距离,一般建议距离屏幕50厘米以上。 (二)合理安排用眼时间 遵循“20-20-20”原则,即每连续用眼20分钟,就要眺望20英尺(约6米)以外的物体至少20秒。避免长时间连续用眼,如长时间看电视、玩电子游戏等。学校和家长应共同监督青少年的用眼时长,保证青少年每天有足够的休息时间,保障充足的睡眠,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应达到10小时,中学生应达到9小时,充足的睡眠有助于眼睛的恢复和发育。 (三)定期进行视力检查 青少年应定期到眼科进行视力检查,一般每半年检查一次。通过视力检查可以及时发现视力变化情况,若发现视力下降,能尽早采取相应措施。如果已经确诊近视,还可以通过验光等检查了解近视的发展程度,以便调整防控方案。 三、特殊人群(青少年)的注意事项 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发育和视力发育的关键时期,在防控近视眼过程中需特别注意。家长要关注青少年的用眼卫生习惯,引导其养成正确的读写姿势等。对于有家族近视遗传史的青少年,更要加强防控措施,因为这类青少年患近视的风险相对更高。同时,要避免青少年过度依赖电子设备,鼓励其参与户外活动等有益视力健康的活动。如果青少年已经出现近视,要正确佩戴合适的眼镜,并且定期复查,根据视力变化及时调整眼镜度数,以保证视力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防止近视进一步加深。

    2025-09-25 11:54:11
  • 做完近视手术多久可以玩手机

    近视手术后不同阶段玩手机时间不同,1-2天内每天10-15分钟且间隔休息,1周左右每天30-40分钟避免昏暗环境,1个月内不超1-2小时;青少年每天不超1小时并注意姿势距离,家长监督;成年人依工作情况调整,注意光线,1个月左右测视力调整;有基础眼部疾病人群每天不超20-30分钟且遵医嘱用药;老年人每天不超30分钟,出现不适立即停玩。 术后1周左右:随着角膜创口的初步愈合,眼睛的不适症状会有所减轻,但仍需注意控制玩手机时间。可以逐渐增加到每天30-40分钟左右,但要避免在昏暗环境下长时间玩手机。因为昏暗环境下眼睛为了看清屏幕会更加用力调节,容易引起视疲劳,影响恢复。 术后1个月:此时角膜基本恢复得比较好了,但为了保持良好的视力状态和眼睛健康,仍然建议每天玩手机时间不超过1-2小时。不过具体时间还需根据个人眼睛恢复情况调整,如果感觉眼睛有疲劳等不适,应适当减少玩手机时间。 不同年龄人群的差异及注意事项 青少年人群: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眼睛的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相对较强,但近视手术后玩手机也需要严格控制。因为他们可能更容易沉迷于手机,而且长时间玩手机对青少年眼睛的发育和近视术后恢复可能产生更明显的影响。建议青少年术后每天玩手机时间不超过1小时,并且要注意保持正确的玩手机姿势,与手机保持合适的距离(一般建议30-50厘米左右)。同时,家长要加强监督和引导,帮助青少年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成年人群:成年人相对自我控制能力较强,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如果本身工作需要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术后也要合理安排玩手机等时间。可以通过调整使用手机的环境光线,保证光线充足且柔和,避免直射眼睛。另外,成年人在术后1个月左右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视力测试,根据视力恢复情况来进一步调整玩手机时间,如果视力恢复不理想,应适当减少玩手机时间。 特殊人群的特殊情况 有基础眼部疾病人群:如果患者在近视手术前就有其他基础眼部疾病,如干眼症等,术后玩手机需要更加谨慎。干眼症患者本身眼睛就容易干涩,长时间玩手机会加重干涩症状,进而影响角膜恢复。这类人群术后玩手机时间应进一步缩短,每天尽量不超过20-30分钟,并且可以适当使用人工泪液等缓解眼睛干涩的药物来辅助,但使用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老年人人群:老年人术后眼睛的调节功能和恢复能力相对较弱,玩手机时间更要严格控制。一般建议每天玩手机时间不超过30分钟,而且要注意玩手机时的眼部舒适感,如果出现眼睛酸胀、视物模糊等情况,应立即停止玩手机并休息。同时,老年人可能对手机操作不太熟练,要避免因为长时间摸索手机而导致眼睛疲劳加重。

    2025-09-25 11:51:14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