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弋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擅长:颈椎病、腰椎及全身骨关节退行性疾病的中西医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曲弋,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擅长颈椎病、腰椎及全身骨关节退行性疾病的中西医治疗。发表多篇核心期刊医学论文并主持多项课题。展开
个人擅长
颈椎病、腰椎及全身骨关节退行性疾病的中西医治疗。展开
  • 尺骨鹰嘴骨折恢复最佳的方法

    尺骨鹰嘴骨折恢复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合适治疗方式,非手术治疗适用于无明显或轻度移位者,有相应固定及康复训练要求;手术治疗适用于移位明显等情况,术后有康复要求,康复期间要注意营养支持和定期复查,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来实现最佳恢复。 一、非手术治疗 (一)适应证与固定方法 对于无明显移位或轻度移位的尺骨鹰嘴骨折,可采用保守治疗。常用的固定方法有石膏托或支具固定,将肘关节固定在屈曲90°左右的功能位,固定时间一般为3-4周。此方法适用于儿童及一些身体状况不适合手术的老年患者等,因为儿童骨折愈合能力较强,老年患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时可优先考虑。 (二)康复训练配合 在固定期间就需要开始进行康复训练,如手指的屈伸活动、肩部的钟摆运动等,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这对于各年龄段的患者都很重要,儿童通过早期训练能更好地恢复肢体功能,老年患者也可减少长期固定带来的并发症风险。 二、手术治疗 (一)手术适应证 当骨折移位明显,如移位超过2-3mm或累及关节面超过30%时,多需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有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可采用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固定、钢板螺钉固定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手术的选择会有所不同,年轻患者可能更倾向于选择能更好维持骨折复位和早期功能锻炼的固定方式,而老年患者可能根据身体状况和骨折特点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材料。 (二)术后康复 术后康复是骨折恢复的关键环节。一般术后1-2天即可开始进行手指的主动活动,术后1-2周可开始进行肘关节的轻柔屈伸活动,但要避免剧烈活动。在康复过程中,需要定期进行X线检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根据愈合情况逐步增加关节活动度和力量训练。对于儿童患者,康复训练要更加温和且密切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老年患者则要考虑其身体机能衰退的情况,训练强度要循序渐进,防止因过度活动导致骨折再移位或其他并发症。 三、康复期间的注意事项 (一)营养支持 无论采用手术还是非手术治疗,充足的营养对于骨折恢复都很重要。患者应摄入富含蛋白质、钙、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奶制品、新鲜蔬菜水果等。对于儿童,要保证足够的钙质和维生素D摄入以促进骨骼生长;老年患者则要注意营养均衡,预防骨质疏松等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 (二)定期复查 康复期间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复查,一般术后1周、2周、1个月等都需要复查,通过X线等检查了解骨折愈合进度和关节恢复情况。儿童患者由于生长发育快,复查频率可能相对更高,以便及时调整治疗和康复方案;老年患者也需要密切关注骨折愈合及身体整体状况的变化。 总之,尺骨鹰嘴骨折恢复最佳的方法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骨折类型、年龄、身体状况等综合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并在治疗过程中严格遵循康复计划和注意相关事项。

    2025-09-24 14:38:54
  • 手腕骨折3个月康复训练的方法

    手腕骨折3个月的康复分为被动活动、主动助力活动、主动活动和力量强化阶段,各阶段有不同活动内容及注意事项,如不同阶段活动幅度、强度等要求及不同患者特殊情况需注意。 一、被动活动阶段(骨折后1-2周) 对于手腕骨折3个月处于康复早期阶段的患者,若骨折部位相对稳定,可开始进行被动活动。由他人帮助活动手腕关节,包括屈伸、旋转等动作。活动幅度要适中,以不引起明显疼痛为度,每次活动10-15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这有助于维持关节的活动度,防止关节僵硬,同时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为后续恢复创造条件。此阶段需考虑患者年龄因素,年轻患者恢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也需避免过度活动造成二次损伤;老年患者则要更加轻柔,防止关节周围组织损伤。 二、主动助力活动阶段(骨折后3-6周) 患者可逐渐开始主动助力活动。例如,患者自己缓慢地进行手腕的屈伸动作,同时可以借助健侧手来辅助患侧手腕进行部分活动。主动屈伸时,每次尽量达到最大范围,但不要过度用力。每次活动15-20分钟,每天3-4次。通过这种主动助力活动,逐步增强患侧手腕的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度。对于有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伏案工作者,在进行康复训练时要注意调整活动节奏,避免因工作习惯影响康复进度;有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要密切关注血糖变化对康复的影响,在血糖控制平稳时进行合适强度的训练。 三、主动活动阶段(骨折后7-12周) 当骨折进一步愈合,患者可进行主动活动。开始进行手腕的自主屈伸、旋转等全方位活动,逐渐增加活动的力度和范围。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动作训练,如用患侧手腕抓握轻量物体并缓慢松开,每次抓握训练持续5-10秒,重复10-15次,每天进行3-4组。随着康复进展,还可以进行一些功能性活动训练,如用手腕进行简单的写字、拿杯子等动作练习。不同年龄患者在这个阶段的康复进度可能有所不同,年轻患者可以适当增加训练强度和难度,而老年患者仍需循序渐进。对于有肥胖等生活方式因素的患者,要注意控制体重对手腕关节的额外压力,在训练时选择合适的环境和支撑物。 四、力量强化阶段(骨折3个月后) 此时骨折基本愈合,可进行力量强化训练。可以使用握力器进行握力训练,逐渐增加握力器的阻力,每次训练握20-30次,每天3-4组。还可以进行手腕的抗阻训练,如用弹力带进行手腕的屈伸抗阻练习,弹力带一端固定,患侧手握住另一端进行屈伸动作,每组进行15-20次,每天3-4组。通过力量强化训练,进一步增强手腕周围肌肉力量,恢复手腕的功能。在进行力量强化训练时,要根据自身的恢复情况逐步增加阻力和训练量,避免一开始就过度训练导致受伤。同时,不同病史患者要特别注意,如有心血管病史的患者,训练时要监测心率等指标,避免因剧烈训练引起心血管不适。

    2025-09-24 14:37:34
  • 脚踝韧带撕裂怎么办

    脚踝韧带撕裂需先停止活动、冷敷,经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诊断后,轻度可保守治疗(休息制动、药物、康复训练),严重则手术,康复期要注意饮食、避免再次受伤、定期复查。 一、初步评估与急救处理 1.停止活动:脚踝韧带撕裂后应立即停止导致受伤的活动,避免进一步加重损伤。比如患者正在进行跑步等运动时,需马上停下。 2.冷敷:在受伤后的48小时内,可以用冰袋或冷毛巾对脚踝进行冷敷,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隔2-3小时一次。冷敷能够收缩血管,减少局部出血和肿胀。对于儿童,要注意控制冷敷的温度和时间,避免冻伤,可将冰袋用毛巾包裹后再敷在脚踝处。 二、就医诊断 1.体格检查:医生会对脚踝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观察脚踝的肿胀、压痛部位等情况,初步判断韧带撕裂的程度。 2.影像学检查:通常会进行X线检查,以排除骨折等其他损伤;对于韧带损伤的具体情况,可能会进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它能清晰显示韧带撕裂的范围和程度。不同年龄的患者在进行影像学检查时需注意辐射剂量等问题,儿童应尽量采用对身体影响较小的检查方式。 三、治疗方法 1.保守治疗 休息与制动:轻度的脚踝韧带撕裂可以通过休息、使用支具或石膏固定等方式进行制动,一般固定2-6周。休息时应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对于儿童患者,要确保支具或石膏固定合适,避免影响生长发育,同时要注意观察患肢的血液循环和皮肤情况。 药物治疗:可以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来减轻疼痛和炎症,但儿童应谨慎使用,优先选择对胃肠道刺激较小的药物剂型。 康复训练:在固定期间和拆除固定后,都需要进行康复训练。早期可以进行踝关节的被动活动,如屈伸等;拆除固定后逐渐进行主动的踝关节活动度训练、力量训练等。康复训练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步增加训练强度。例如,先从简单的踝关节屈伸开始,逐渐增加负重和复杂的动作训练。 2.手术治疗:如果是严重的韧带撕裂,如韧带完全断裂等情况,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修复或重建韧带。手术治疗后也需要进行相应的康复训练来恢复踝关节的功能。 四、康复期注意事项 1.饮食:康复期应保证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新鲜蔬菜水果等,促进组织修复。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更要注意营养的全面供应。 2.避免再次受伤:在康复期间要注意保护脚踝,避免再次受到扭伤等伤害。可以穿着合适的鞋子,在进行活动时要注意环境安全。对于经常进行运动的人群,在康复后恢复运动时要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难度,做好热身活动。 3.定期复查: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复查,了解韧带恢复的情况,根据恢复情况调整康复训练计划。儿童患者要密切关注踝关节的生长发育情况,确保康复过程顺利。

    2025-09-24 14:36:18
  • 足跟骨刺应该如何治疗

    足跟骨刺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非手术含一般治疗(休息减负重)和物理治疗(热敷、超短波、冲击波)、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儿童等特殊人群需注意);手术适用于非手术无效、疼痛严重影响生活工作及有神经压迫症状者,术式为跟骨骨刺切除术,治疗需综合多因素选方案,先非手术,无效再手术并关注症状变化调方案。 一、非手术治疗 (一)一般治疗 1.休息与减少负重:避免长时间站立、行走或剧烈运动,让足跟得到充分休息,减少足跟的负重压力,有助于缓解疼痛等症状。例如,对于因工作需要长时间站立的人群,可适当增加休息频次,每站立1小时左右休息10-15分钟。 2.物理治疗 热敷:用温水或热毛巾热敷足跟部位,每次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热敷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减轻炎症反应。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热敷温度要适宜,一般以皮肤能耐受为准,避免烫伤。 超短波治疗:利用超短波的能量促进足跟局部的血液循环,加速炎症消退,缓解疼痛。超短波治疗需要在专业医疗机构由医护人员操作,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治疗参数。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能量的控制,避免对儿童的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冲击波治疗:体外冲击波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冲击波的能量刺激足跟局部组织,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对于不同年龄和病史的患者,冲击波治疗的能量和次数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一般来说,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需要更加谨慎地评估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二)药物治疗 1.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具有抗炎、止痛的作用。但对于儿童患者,一般不优先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除非在医生的严格评估和指导下。对于有胃肠道疾病病史的患者,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可能会增加胃肠道不适的风险,需要密切观察。 二、手术治疗 (一)手术适应证 1.经过长时间的非手术治疗无效,足跟疼痛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患者。例如,经过3-6个月以上的规范非手术治疗后,足跟疼痛仍无明显缓解,严重影响行走和日常活动的患者。 2.足跟骨刺伴有明显的神经压迫症状,如足跟部麻木、放射性疼痛等。 (二)手术方式 1.跟骨骨刺切除术:通过手术直接切除足跟部位的骨刺,解除骨刺对周围组织的刺激。手术需要在严格的无菌操作下进行,术后需要进行伤口护理和康复训练。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术后康复训练的进度和强度有所不同。儿童患者的康复训练需要更加温和,遵循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进行逐步引导。 在治疗足跟骨刺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对于大多数患者,首先尝试非手术治疗,若无效再考虑手术治疗。同时,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症状变化和治疗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025-09-24 14:35:09
  • 颈椎突出会头晕耳鸣吗

    颈椎突出有可能引起头晕耳鸣,其机制与颈椎病变对颈部血管、神经等结构的影响有关,包括椎动脉受压致脑供血不足、颈交感神经受刺激、神经受压及血液循环影响等,且并非所有颈椎突出患者都会出现该症状,还与多种因素有关,高危人群应注意预防。 一、颈椎突出导致头晕的机制 1.椎动脉受压 颈椎发生突出时,尤其是钩椎关节增生、椎间盘突出等情况,可能会压迫椎动脉。椎动脉是供应脑部血液的重要血管之一,当椎动脉受压后,脑部的血液供应会受到影响。例如,有研究表明,颈椎退变导致椎动脉受压的患者,其脑部血流速度会发生改变,进而引起脑供血不足;而脑供血不足是导致头晕的常见原因之一,因为大脑需要充足的血液来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供血不足时就会出现头晕症状;这种情况在长期伏案工作人群中较为常见,因为他们颈部长期处于不良姿势,容易导致颈椎退变和突出。 2.颈交感神经受刺激 颈椎突出可能刺激颈部的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受到刺激后,可引起椎动脉痉挛等一系列反应;进而影响脑部血液供应,导致头晕。而且不同年龄阶段人群都可能受到影响,年轻人如果长期低头玩电子设备等不良生活方式也可能诱发颈椎突出刺激交感神经导致头晕;老年人由于颈椎退变本身较重,也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二、颈椎突出导致耳鸣的机制 1.神经受压 颈椎部位的病变可能压迫到与耳部感觉相关的神经纤维。颈部神经与耳部神经有一定的关联,当颈椎突出压迫到这些神经时;可能会干扰耳部神经的正常传导;从而引起耳鸣症状。例如,有临床研究发现颈椎病变患者中耳鸣发生率与颈椎病变程度有一定相关性,病变越严重,耳鸣发生的可能性相对越高;对于不同性别来说,并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导致这种机制上的不同,但在不同生活方式人群中有所体现,比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且颈部姿势不良人群更容易出现颈椎病变进而引发耳鸣。 2.血液循环影响 颈椎突出导致的颈部血管受压等情况,也可能影响到耳部的血液循环。耳部的正常功能需要良好的血液循环供应营养物质等;当耳部血液循环受到影响时;就可能出现耳鸣。比如椎动脉受压导致脑部供血不足时,也可能间接影响到耳部的血液供应,进而引发耳鸣;这种情况在有颈椎病史的人群中更为常见,而且随着年龄增长;颈椎退变加重;这种血液循环方面的影响也会更加明显。 总之,颈椎突出有可能引起头晕耳鸣,但并不是所有颈椎突出患者都会出现头晕耳鸣症状,其发生还与颈椎突出的部位、程度以及个体差异等多种因素有关。如果出现头晕耳鸣等症状,尤其是伴有颈部不适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颈椎影像学检查等;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对于长期伏案工作者等高危人群;应注意保持良好的颈部姿势;加强颈部锻炼等;以预防颈椎突出等颈椎病变的发生。

    2025-09-24 14:32:08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