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文新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慢性心衰、高血压病、冠心病,脑梗塞、脑出血、脑供血不足、眩晕、疲劳综合征等各种慢性疾病,并擅长运用中药调理患者体质的偏盛偏衰,针对老年常见心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高脂血症、骨质疏松、痴呆、抑郁等疾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童文新,主任医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高干科主任医师,医学硕士,1990年参加工作,从事中西医结合老年病临床医疗、教学与科研工作20年,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慢性心衰、高血压病、冠心病,脑梗塞、脑出血、脑供血不足、眩晕、疲劳综合征等各种慢性疾病,并擅长运用中药调理患者体质的偏盛偏衰,针对老年常见心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高脂血症、骨质疏松、痴呆、抑郁等疾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近年来开展高脂血症专病门诊,选择丹参、姜黄、陈皮、半夏、决明子、山楂、黄精、何首乌组成降脂汤,活血化瘀、燥湿化痰、消积化滞、补肾益气。并根据患者要求,将中药饮片泡水代茶饮,取得良好降脂效果。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院内课题1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与编写《实用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及《情志病中医特色诊疗》等。展开
个人擅长
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慢性心衰、高血压病、冠心病,脑梗塞、脑出血、脑供血不足、眩晕、疲劳综合征等各种慢性疾病,并擅长运用中药调理患者体质的偏盛偏衰,针对老年常见心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高脂血症、骨质疏松、痴呆、抑郁等疾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展开
  • 痰灰褐色的原因是什么

    痰灰褐色可能是由于长期抽烟、环境污染、慢性鼻炎、慢性咽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原因导致。 1.长期抽烟 烟草中含有焦油、尼古丁等有害成分,若患者有长期抽烟的习惯,很有可能造成肺部损伤、刺激痰液分泌,痰液中混合焦油等物质,导致颜色改变,在咳嗽时通常会出现灰褐色痰液。 2.环境污染 若患者由于工作需要长期处在污染的环境中,空气中的化学物质或有害气体会随呼吸道进入肺部,此时痰液通过气管咳出时多会呈灰褐色。 3.慢性鼻炎 当患者急性鼻炎治疗不彻底或反复发作时,很有可能转变为慢性鼻炎。慢性鼻炎患者鼻黏膜长期处于充血、水肿状态,若患者不当擤鼻、抠鼻等,很有可能导致鼻部出血,经鼻后滴流吸进呼吸道,再咳出就会出现褐色痰液。 4.慢性咽炎 慢性咽炎通常与有害气体刺激、过敏等原因有关,内分泌紊乱、自主神经失调、免疫功能紊乱等原因也会引起慢性咽炎。患者多会出现咽干、咽痛、咽部充血以及咳嗽,当长期咳嗽导致咽喉充血严重时,咳出的痰液通常会混合血液呈灰褐色。 5.支气管扩张 支气管扩张通常是由于持续或反复的呼吸道炎症、感染造成支气管与细支气管不可逆扩张,患者多会出现慢性咳嗽、咳脓痰、痰中带血甚至呼吸困难的症状,由于痰中的血液出现氧化,会导致痰液呈灰褐色。 6.肺结核 肺结核通常与年纪较大、免疫功能较弱、营养不良、慢性肺疾病等原因有关,有一定传染性。患者通常会出现咳嗽、盗汗、胸痛、疲乏以及灰褐色痰液等症状。

    2025-04-01 13:26:27
  • 体温35.5的原因及治疗

    体温35.5度可能是体温测量不规范、生理性的体温偏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原因引起的,需要根据原因选择治疗方式。 1.体温测量不规范 在测量体温前食用冷饮、进行冷水洗澡、冷敷等行为后,马上测量体温就会造成低体温,正确的测量方式需将体温计水银调整在35度以下,水银顶端在舌下,闭口3分钟取出属于口腔测量,腋下测温需将腋下汗液擦干后将水银端放置腋窝深处,贴近皮肤,夹紧体温计5-10分钟取出,还有肛门测量将体温计的圆钝端涂以润滑剂,缓慢插入肛门达体温计的一半,放置五分钟取出,通过以上测量方式任选一个重新测量。 2.生理性的体温偏低 体温会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由于外界温度低或个体新陈代谢较慢都可能造成的低体温;另外剧烈运动后、天气热等造成汗多也会导致低体温,因为汗液会带走身体热量。这些属于生理性低体温,不用治疗。 3.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是因桥本氏甲状腺炎、萎缩甲状腺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者进行甲状腺手术、颈部放疗等造成甲状腺破坏等造成的现象,而服用聚乙二醇干扰素、重组人干扰素α2a等药物或者患有垂体肿瘤、垂体放疗等垂体疾病也会造成此种情况。患者主要会出现畏寒、乏力、体温低、手足肿胀等症状。去医院进行就诊并遵医嘱进行治疗,一般治疗是补充典剂,改善碘缺乏;若贫血患者需补充铁剂、叶酸等,危重症治疗要去除诱发加重病情的原因,补充甲状腺激素,保持呼吸道畅通,根据需要进行补液,另外可以遵医嘱适当服用左甲状腺素、干甲状腺片等药物治疗。

    2025-04-01 13:26:27
  • 老年人流口水是怎么回事

    老年人出现流口水的现象,可能是由于生理原因造成的,也可能是龋齿、口腔溃疡、面神经麻痹、老年痴呆、脑卒中等多种病理原因造成的。 一、生理原因 随着年龄增长,部分老年人面部的肌肉可能会出现萎缩,导致肌肉功能退化,偶尔会出现流口水的现象。还有很多老年人牙齿脱落后会佩戴义齿,刚戴上义齿的1-2天内也可能会出现流口水的现象,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二、病理原因 1、龋齿 龋齿是细菌感染、高糖饮食、卫生习惯不佳、牙齿畸形等多种原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老年人牙龈逐渐萎缩,牙根外露,更容易会形成龋齿,出现流口水的现象。 2、口腔溃疡 口腔溃疡和遗传、免疫、精神压力大、营养不均衡等多种原因有关。患者严重时可同时出现多个溃疡灶,伴有流口水的症状。 3、面神经麻痹 感染、炎症、外伤、肿瘤等多种原因都可能会造成面神经麻痹,患者可出现口角歪斜、流口水等多种不适症状。 4、癫痫 癫痫可能和遗传因素、脑瘤、脑外伤、皮质发育障碍等多种原因有关。患者发作时可见局部或全身肌肉阵发性痉挛现象,部分患者可表现为口肌痉挛,出现口角歪斜、流口水等症状。 5、阿尔茨海默病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颅内组织可能会发生淀粉样变,或出现特定基因变化,导致脑细胞死亡,诱发该病。部分症状严重的患者可见哭笑无常、不能自理的现象,可伴有流口水的症状。 6、脑卒中 颅内外动脉狭窄、脑动脉栓塞、感染、风湿病等多种原因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动脉瘤、脑外伤等原因可造成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常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口角歪斜症状,可伴有流口水的现象。

    2025-04-01 13:26:27
  • 体温不到36度的原因及治疗

    体温不到36℃可能是正常现象,也可能是由于环境因素、药物因素、疾病因素等原因造成的。 1、正常现象 一般情况下成年人体正常腋下温度在36~37℃之间,但有部分老年人群代谢较慢、基础体温偏低,可能会出现体温略低于36℃的现象,这也是正常的。 2、环境因素 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的环境中,或是长时间位于冷水中,都可能会诱发低温症,导致核心体温低于35℃。 3、药物因素 过量使用酒精、麻醉剂、抗抑郁药,或是长时间使用镇静剂、苯二氨草类药,都可能会影响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导致产热减少,使体温低于36℃。 4、疾病因素 甲状腺功能减退、低血糖、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垂体功能低下、败血症、尿毒症、休克等多种疾病,都可能会影响人体代谢功能,使体温降低。除此之外,营养不良、中毒、大面积烧伤等原因可能会造成散热增加、产热减少,出现体温低于36℃的现象。 生理性的低温通常无需治疗,但如果是低温症,则可以通过一般治疗、药物治疗、高压氧治疗等方法处理,升高体温。 1、一般治疗 理论上主张让患者利用自身产生的热量自行恢复温度,常采取的措施有让患者快速脱离低温环境、补液、用热水袋复温或全身浸泡于44度左右的温水中。 2、药物治疗 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心律失常药改善临床症状,脓毒血症患者需使用抗菌药治疗,复温后血压仍低于正常值,可用血管活性药治疗。垂体功能减退者还可使用激素替代治疗,严重的酸中毒患者,可使用碱性药物治疗。 3、高压氧治疗 如果患者已经昏迷或伴有神经损伤,可行高压氧治疗,有助于保护脏器、减轻脑水肿,促进组织进行修复。

    2025-04-01 13:26:27
  • 输液后想吐恶心如何缓解

    输液后想吐恶心可能和药物不良反应的有关,也可能是由于患者本身存在慢性胃炎、咽炎等疾病引起的,患者可以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1、药物不良反应 部分药物会对胃肠有刺激性作用,导致患者输液后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比如阿奇霉素、奥硝唑等。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更换其他药物治疗,也可以服用莫沙必利、维生素B6等药物来治疗改善,缓解不适症状。患者还可以适量饮用温水或者用热水袋热敷腹部来缓解改善。平时要清淡饮食,避免进食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还需要多注意休息,避免劳累。 2、慢性胃炎 如果患者本身存在慢性胃炎的情况,胃黏膜是存在炎症反应的,在输液后,炎症反应可能会加重,就容易引发恶心、呕吐等症状。 患者如果是由于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可以服用1种铋剂+1种质子泵抑制剂+2种抗生素来治疗。其中铋剂一般有枸橼酸铋钾、果胶铋等;质子泵抑制剂包括泮托拉唑、雷贝拉唑等;抗生素包括甲硝唑、四环素等。患者也可以服用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等药物来改善胃蠕动,促进胃动力;还可以服用复方消化酶胶囊、胰酶片等药物来帮助消化,缓解不适症状。日常饮食要以软烂、清淡、易消化为主,减少进食粗糙以及粗纤维含量高的食物。平时也需要调节情绪,保持心情愉快;还应避免过度疲劳,保持充足睡眠。 3、咽炎 由于患者的咽部粘膜、粘膜下组织、淋巴组织存在炎症反应,输液后可能会加重炎症反应,因此患者输液后会感到恶心想吐。 急性咽炎患者可以含漱复方硼砂溶液、生理盐水等药物来促进眼部分泌物排出;也可以服用桔梗甘草汤、二丁冲剂等中医药物来疏风清热、消肿止痛。慢性肥厚性咽炎患者可以采用激光、低温等离子等方式治疗缓解。患者平时要多喝水,饮食要清淡易消化,避免抽烟饮酒。平时需要进行适量的锻炼,提高身体抵抗力;也要注意不要过度劳累,保持充足睡眠。

    2025-04-01 13:26:27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