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慢性心衰、高血压病、冠心病,脑梗塞、脑出血、脑供血不足、眩晕、疲劳综合征等各种慢性疾病,并擅长运用中药调理患者体质的偏盛偏衰,针对老年常见心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高脂血症、骨质疏松、痴呆、抑郁等疾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向 Ta 提问
-
怎么看温度计的水银
读取温度计上的水银柱时,需手持温度计,确保水银柱位于刻度顶端,找到最小、最大刻度,观察水银柱位置,读取刻度值,精确到最小刻度,多次测量需等待温度稳定。同时,应避免温度计暴露于热源附近,破裂或误食水银时需及时处理。 1.手持温度计,确保水银柱位于刻度的顶端。 2.找到温度计上的最小刻度和最大刻度。 3.观察水银柱在最小刻度和最大刻度之间的位置。 4.读取水银柱所指的刻度值,精确到最小刻度。 5.如果需要多次测量,应在每次测量之间等待一段时间,让温度计的温度稳定下来。 需要注意的是,在读取水银柱时,应避免将温度计暴露在阳光下或其他热源附近,以免影响测量结果。同时,应将温度计放置在安全的地方,避免破裂或损坏。如果不小心打破了温度计,应立即离开现场,打开窗户通风,并使用纸巾或其他工具清理水银。如果误食了水银,应立即就医。
2025-06-27 16:45:55 -
布洛芬最多一天吃几次
一般而言,布洛芬每日的最多使用次数不可超过4次。 布洛芬属于非甾体抗炎药,常被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疼痛,以及起到退烧和消炎等作用。其发挥作用的原理是通过抑制体内环氧化酶(COX)的活性,进而减少体内前列腺素的合成,由此实现抗炎、镇痛和退烧等功效。布洛芬既有处方药的形式,也有非处方药的形式,它既可以单独用药,也能够与其他药物搭配使用。其在治疗各类疼痛和发热方面应用广泛,比如头痛、牙痛、关节炎、痛经、感冒和流感等等。 需要重视的是,布洛芬存在一些副作用,像是胃肠道出血、溃疡,以及肝肾功能损害等。所以,在使用时要依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和症状选取适宜的剂量,同时严格遵循医生或药品说明书上的用药指导,以此降低副作用发生的概率。 总之,要正确认识布洛芬的使用限制、作用原理、使用范围以及可能带来的副作用,确保合理、安全地使用该药物。
2025-06-27 16:45:24 -
三十七度一度算发烧吗
37.1°C不算发热。具体阐述如下: 一、正常人体温一般在36~37°C左右,会因测量方法不同而有差异,且个体之间也略有不同,还常受机体内外因素影响而稍有波动。如在24小时内下午体温比早晨稍高,剧烈运动、劳动或进餐后体温也会略升高,但波动范围一般不超过1°C,在严寒和酷热极端气温下体温变化很少超过0.6°C。 二、以口腔温度为标准对发热进行分类,包括低热(37.3~38°C)、中等度热(38.1~39°C)、高热(39.1~41°C)、超高热(41°C以上)。 三、体温中枢调节主要基于“调定点(setpoint,SP)”学说,即体温调节类似恒温器调节,在体温调节中枢内有调定点,体温调节机构围绕调定点调控体温,发热并非体温调节障碍,而是调定点上移使体温被调节到较高水平。 综上所述,可知37.1°C不在发热范围内。
2025-06-27 16:45:24 -
孩子肚脐下面疼是怎么回事
小孩肚脐下面疼可能由以下原因导致: 一、饮食不当: 1.若是过量食用油腻、生冷食物,或者存在暴饮暴食的情况,就可能使胃肠道功能发生紊乱,进而诱发肠蠕动加快,这便会引起小孩肚脐下面疼。 二、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1.多数是由于病毒、细菌感染或受凉等因素,致使肠系膜淋巴结部位出现病变。 2.因为炎症刺激导致局部出现水肿、充血现象,从而引起小孩肚脐下面疼,严重时还会伴有发热、恶心等症状。 三、急性阑尾炎: 1.可能因细菌侵入阑尾腔部位,引发阑尾出现炎症反应,促使局部肿胀、充血。 2.所以会造成小孩肚脐下面疼,同时可能伴有发热、恶心、呕吐等表现。 总结概况提示:小孩肚脐下面疼的原因较多,包括饮食不当、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急性阑尾炎等,不同原因有其相应的特点和伴随症状,需要仔细分辨和及时就医诊断。
2025-06-27 16:41:54 -
大人能一次喝两袋布洛芬颗粒吗
大人通常可以一次服用两袋规格为0.1g/袋的布洛芬颗粒,但具体的用药指示应遵循医生的指导。布洛芬颗粒主要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的疼痛,以及降低由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需要注意的是,对阿司匹林过敏的哮喘患者、对非甾体类药物过敏的人、孕妇以及哺乳期妇女都应禁用此药。这种药物有两种规格,0.1g/袋和0.2g/袋。对于0.1g/袋的规格,一般推荐成人一次服用两袋,而0.2g/袋的规格则推荐一次服用一袋。 有少数患者在服药后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包括胃烧灼感、轻度消化不良、胃肠道溃疡及出血、恶心、呕吐、转氨酶升高、耳鸣、头痛、头晕、精神紧张、视力模糊、嗜睡、下肢水肿、体重骤增等。若出现上述任何症状,应立即寻求医疗帮助。 请务必按照医生的指示服用药物,并随时向医生报告任何不适或疑似不良反应的症状。
2025-06-27 16:4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