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文新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慢性心衰、高血压病、冠心病,脑梗塞、脑出血、脑供血不足、眩晕、疲劳综合征等各种慢性疾病,并擅长运用中药调理患者体质的偏盛偏衰,针对老年常见心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高脂血症、骨质疏松、痴呆、抑郁等疾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童文新,主任医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高干科主任医师,医学硕士,1990年参加工作,从事中西医结合老年病临床医疗、教学与科研工作20年,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慢性心衰、高血压病、冠心病,脑梗塞、脑出血、脑供血不足、眩晕、疲劳综合征等各种慢性疾病,并擅长运用中药调理患者体质的偏盛偏衰,针对老年常见心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高脂血症、骨质疏松、痴呆、抑郁等疾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近年来开展高脂血症专病门诊,选择丹参、姜黄、陈皮、半夏、决明子、山楂、黄精、何首乌组成降脂汤,活血化瘀、燥湿化痰、消积化滞、补肾益气。并根据患者要求,将中药饮片泡水代茶饮,取得良好降脂效果。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院内课题1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与编写《实用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及《情志病中医特色诊疗》等。展开
个人擅长
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慢性心衰、高血压病、冠心病,脑梗塞、脑出血、脑供血不足、眩晕、疲劳综合征等各种慢性疾病,并擅长运用中药调理患者体质的偏盛偏衰,针对老年常见心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高脂血症、骨质疏松、痴呆、抑郁等疾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展开
  • 脚浮肿是什么原因引起

    脚浮肿的原因包括心脏疾病、肝脏疾病、肾脏疾病、营养不良、药物副作用、内分泌疾病等,也可能是其他原因或孕期的正常现象,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脚浮肿的原因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因: 1.心脏疾病:心脏功能衰竭会导致静脉回流受阻,使体液积聚在脚部,引起脚浮肿。 2.肝脏疾病:肝硬化会导致蛋白质合成减少,胶体渗透压降低,从而引起脚浮肿。 3.肾脏疾病:肾炎、肾病综合征等肾脏疾病会导致蛋白尿,使蛋白丢失过多,胶体渗透压降低,引起脚浮肿。 4.营养不良:长期营养不良会导致低蛋白血症,引起脚浮肿。 5.药物副作用:某些降压药、抗抑郁药等药物可能会引起脚浮肿。 6.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等内分泌疾病可能会导致脚浮肿。 7.其他原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淋巴回流受阻、特发性水肿等也可能导致脚浮肿。 如果出现脚浮肿,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心电图、肝功能、肾功能、甲状腺功能等,以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同时,应注意休息,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睡觉时可适当抬高下肢,以促进血液循环。对于长期服用某些药物的患者,应注意观察是否出现脚浮肿等不良反应,并及时告知医生。 此外,孕妇在孕期也可能出现脚浮肿,这是由于子宫增大,压迫下腔静脉,导致血液回流受阻所致。通常在休息后会缓解,不需要特殊处理。但如果脚浮肿伴有其他症状,如血压升高、蛋白尿等,应警惕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及时就医。 总之,脚浮肿可能是多种疾病的表现,需要引起重视。如果原因不明或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2025-09-12 11:44:06
  • 肌酸激酶超标代表什么

    肌酸激酶超标原因包括肌肉相关的剧烈运动致骨骼肌损伤休息可渐复、肌肉疾病致持续高及儿童过度剧烈运动需结合强度判断,心肌损伤相关的急性心肌梗死等需排查心血管病,神经系统疾病相关的脑梗死等致其升高需留意合并病变,药物影响相关的部分药物如他汀类可致轻度升高用药需监测特殊人群尤要关注。 一、肌肉相关原因导致肌酸激酶超标 剧烈运动后,骨骼肌细胞会因运动损伤而释放肌酸激酶入血,从而引起肌酸激酶超标,这种情况通常在休息后可逐渐恢复。此外,一些肌肉疾病,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等,也会因肌肉组织受损,使得肌酸激酶持续处于较高水平。儿童若进行过度剧烈运动,也可能出现肌酸激酶升高,需结合运动强度综合判断。 二、心肌损伤相关原因导致肌酸激酶超标 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肌细胞坏死,肌酸激酶中的同工酶CK-MB会显著升高,这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指标之一。老年人若存在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情况时,需高度警惕心肌损伤引发的肌酸激酶超标,应及时排查心血管相关疾病。 三、神经系统疾病相关原因导致肌酸激酶超标 脑梗死、脑出血等神经系统疾病发生时,脑组织中的肌酸激酶释放,也会导致血液中肌酸激酶水平升高。对于老年人群,本身脑血管疾病风险较高,若出现肌酸激酶超标,需留意是否合并神经系统病变。 四、药物影响相关原因导致肌酸激酶超标 部分药物如他汀类药物可能引起肌酸激酶轻度升高,用药过程中需监测该指标变化。特殊人群中,儿童一般不建议随意使用可能导致肌酸激酶变化的药物,若因病情需要使用相关药物,需密切关注肌酸激酶情况及儿童的身体反应。

    2025-09-12 11:42:57
  • 超敏c反应蛋白正常值是多少

    hs-CRP正常值因多种因素而异,健康成年人通常为0-3mg/L,老年人和儿童可能略高,单独hs-CRP升高并不一定意味着患病,需结合临床症状等综合判断,如有疑问或担忧,建议咨询医生。 健康成年人:0-3mg/L。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hs-CRP水平可能会略有升高,但一般仍在正常范围内。 儿童:儿童的hs-CRP水平通常较低,具体正常值范围可能因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而有所不同。 需要注意的是,hs-CRP水平只是一个参考指标,单独升高并不一定意味着患有某种特定的疾病,还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其他检查结果等综合判断。此外,一些因素可能会影响hs-CRP水平,如感染、创伤、手术、吸烟、饮酒、剧烈运动、应激等。因此,在解读hs-CRP结果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如果hs-CRP水平升高,医生可能会进一步进行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潜在的疾病。一些常见的情况包括: 感染:如肺炎、尿道炎、扁桃体炎等。 心血管疾病:hs-CRP水平升高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风险因素,如冠心病、心肌梗死等。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其他:如癌症、肝炎、胰腺炎等。 对于hs-CRP升高的患者,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如果是感染引起的,可能会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如果是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可能会采取生活方式改变、药物治疗等措施。 总之,hs-CRP是一个常用的检查指标,但需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来评估健康状况。如果对hs-CRP结果有疑问或担忧,建议咨询医生,以便获得更详细的解释和建议。

    2025-09-12 11:41:36
  • 身体突然发热出汗是什么原因

    身体突然发热出汗可能是生理反应、药物副作用或疾病因素引起,如剧烈运动、环境因素、情绪激动、药物副作用、感染、内分泌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及其他疾病等。若频繁发生或伴随其他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和评估,以确定具体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身体突然发热出汗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 1.生理反应: 剧烈运动:身体在运动时会产生热量,通过出汗来调节体温。 环境因素:炎热的天气、高温环境或穿着过多厚重的衣物可能导致身体发热出汗。 情绪激动:紧张、焦虑、兴奋等情绪变化可能引起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导致出汗增加。 2.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如退烧药、抗抑郁药、降压药等,可能会导致身体发热出汗。 3.疾病因素: 感染: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可能引起发热和出汗,常见的疾病包括感冒、肺炎、结核病等。 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低血糖、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等内分泌疾病可能导致身体代谢率增加,引起发热出汗。 神经系统疾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可能影响出汗功能,导致异常出汗。 其他:某些恶性肿瘤、风湿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等也可能出现发热出汗的症状。 如果身体突然发热出汗的情况频繁发生、伴随其他不适症状或持续时间较长,建议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身体检查和评估,以确定具体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在日常生活中,保持适当的水分摄入、合理的饮食和规律的运动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和体温调节。如果对身体发热出汗的原因存在疑虑或担忧,咨询医生或专业医疗人员的建议是明智的选择。

    2025-09-12 11:41:35
  • 老出汗是什么原因

    老出汗可能由生理因素、疾病因素等引起,可通过保持适宜环境、饮食健康、就医诊治等方式改善,如有异常需及时就医。 1.生理因素: 环境温度高:当身处高温环境或进行剧烈运动时,身体为了调节体温会通过出汗来散热。 精神因素:紧张、焦虑、兴奋等情绪变化可能导致出汗增加。 饮食因素:辛辣、刺激性食物或热饮可能刺激汗腺分泌。 生理周期:女性在生理期或更年期可能出现出汗增多的现象。 2.疾病因素: 感染:某些感染性疾病,如感冒、肺炎等,可能导致发热和出汗。 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低血糖、嗜铬细胞瘤等内分泌疾病可能引起出汗异常。 神经系统疾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可能导致出汗问题。 其他:某些药物的副作用、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贫血等也可能导致出汗异常。 3.治疗建议: 保持适宜的环境温度和穿着,避免过度运动和情绪激动。 注意饮食健康,避免食用过多辛辣、刺激性食物和热饮。 如果出汗异常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或伴随其他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详细的身体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以确定病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过程中,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并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感染。 对于儿童,尤其是幼儿,出汗过多可能与生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有关,但也需要密切观察。如果出汗异常严重、持续时间较长或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应及时咨询医生。同时,家长在照顾儿童时,应注意保持适宜的环境温度和穿着,避免过度包裹,鼓励儿童适量运动和饮水,以维持身体的舒适和健康。

    2025-09-12 11:41:00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