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Undefined index: department_name in /data/web/project/39yst/www/trunk1/app/modules/ask/index.php on line 310
吴静副主任医师(2)_问答库_民福康养生
吴静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擅长:糖尿病、骨质疏松,以及甲状腺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1997年毕业于重庆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获得学士学位。2002年获得重庆医科大学博士学位。自2002年至今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工作,现任副主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为2型糖尿病、低血糖反调节机制及骨质疏松症,以第一作者在上述领域的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负责并参与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一项。长期工作在临床一线,参加临床教学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同时还参与多项国际、国内临床试验药物研究,在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的诊治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展开
个人擅长
糖尿病、骨质疏松,以及甲状腺疾病的诊治。展开
  • 糖尿病足坏疽,怎么治疗

    糖尿病足坏疽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严格控血糖、改善下肢血液循环)、局部创面处理(清创、抗感染)、血管重建治疗(血管旁路手术、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高压氧治疗,还需关注特殊人群(老年、儿童、女性患者)注意事项,各方面综合施策促进患者康复。 一、一般治疗 1.严格控制血糖:高血糖是糖尿病足坏疽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需通过饮食、运动及降糖药物(如胰岛素等)将血糖控制在合适范围,一般空腹血糖控制在7mmol/L左右,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0mmol/L左右,具体需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调整,因为高血糖会影响伤口愈合,不利于糖尿病足坏疽的恢复。 2.改善下肢血液循环:可使用一些改善微循环的药物辅助治疗,同时患者应戒烟,因为吸烟会导致血管收缩,加重下肢缺血。对于有下肢动脉硬化等导致血液循环差的患者,还可考虑适当运动(如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步行训练等),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方式,避免加重足部损伤。 二、局部创面处理 1.清创:及时清除坏死组织,防止感染进一步扩散。清创可采用外科清创方法,通过切除坏死的皮肤、肌肉等组织,创造清洁的创面环境,促进愈合。例如对于干性坏疽,需要清除干燥的坏死组织;对于湿性坏疽,要清除坏死组织及分泌物。 2.抗感染治疗:根据创面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适的抗生素。糖尿病足坏疽患者创面易合并细菌感染,常见的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若创面有感染迹象,如红肿、渗液、发热等,需积极抗感染,可静脉或局部使用抗生素。 三、血管重建治疗 1.血管旁路手术:对于下肢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导致缺血的患者,可考虑血管旁路手术,通过建立旁路血管,改善下肢血液供应。例如采用大隐静脉或人工血管作为旁路移植材料,连接阻塞血管的近端和远端,恢复血流。但该手术有一定适应证和禁忌证,需评估患者全身情况及血管病变情况后决定。 2.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通过导管技术扩张狭窄或闭塞的血管,必要时可放置血管内支架。这种方法创伤相对较小,对于适合的患者可改善下肢血运,如对于短段的动脉狭窄,可通过导管将球囊送至病变部位扩张血管,恢复血流。 四、高压氧治疗 高压氧治疗可提高组织氧分压,促进创面愈合。在高压氧舱内,患者吸入高浓度氧气,改善缺血组织的缺氧状态,有利于细胞的修复和再生,对于糖尿病足坏疽的治疗有一定帮助,尤其适用于缺血较明显的患者,但需注意治疗的时机和疗程等,要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由医生判断是否适合高压氧治疗。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糖尿病足坏疽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在治疗过程中需更加密切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在用药方面要考虑药物相互作用及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等因素,选择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案,同时护理上要注意预防压疮等并发症,因为老年患者活动能力相对较弱,皮肤感觉可能也有减退,需加强足部护理,定期翻身、检查足部情况。 2.儿童糖尿病患者:儿童糖尿病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糖尿病足坏疽,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需更加谨慎。在血糖控制方面要采用适合儿童的治疗方案,避免影响生长发育。局部创面处理要更加轻柔,血管重建等治疗需充分评估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同时要加强心理护理,因为儿童可能对疾病及治疗有恐惧心理。 3.女性患者:女性糖尿病足坏疽患者在治疗中要考虑到特殊生理时期等因素,如孕期患者,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及治疗方法。在护理上要注意女性患者的特殊需求,如足部护理的舒适度等,同时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因为糖尿病足坏疽治疗周期长,女性患者可能更易出现焦虑等情绪,影响治疗依从性。

    2025-10-10 12:52:00
  • 激素六项都有什么

    激素六项包括促卵泡生成素、促黄体生成素、雌二醇、孕酮、睾酮、泌乳素,不同激素有不同功能及参考范围,对不同人群意义不同,如不同年龄性别、孕期等,生活方式、病史等会影响其解读,特殊人群检查需遵循规范且关注激素对母婴影响等。 促卵泡生成素(FSH):由垂体前叶嗜碱性细胞分泌,其主要功能是促进卵巢的卵泡发育和成熟。对于女性,在月经周期中,FSH水平会随周期变化,可反映卵巢的储备功能等;男性则有助于生精过程。一般女性卵泡期FSH参考值约3.5~12.5mIU/mL,排卵期约4.7~21.5mIU/mL,黄体期约1.7~7.7mIU/mL,绝经期约25.8~134.8mIU/mL。男性FSH参考值约1.4~15.4mIU/mL。若女性FSH异常升高,可能提示卵巢功能减退等;男性FSH异常可能与生精障碍等有关。 促黄体生成素(LH):也是垂体前叶嗜碱性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激素,与FSH协同作用促进卵泡成熟、排卵和黄体形成。女性月经周期中,卵泡期LH参考值约2.4~12.6mIU/mL,排卵期约14.0~95.6mIU/mL,黄体期约1.0~11.4mIU/mL,绝经期约7.7~58.5mIU/mL。男性LH参考值约1.5~9.3mIU/mL。LH与FSH比例失调等可能影响生殖功能,比如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常表现为LH升高、FSH正常或降低,LH/FSH比值异常等。 雌二醇(E2):由卵巢的卵泡分泌,主要功能是促使子宫内膜转变为增殖期和促进女性第二性征的发育。女性卵泡期E2参考值约25~146pg/mL,排卵期约195~573pg/mL,黄体期约130~450pg/mL,绝经期约0~37pg/mL。男性E2参考值约20~75pg/mL。女性E2水平异常可能反映卵巢功能、内分泌等问题,比如卵巢功能低下时E2水平降低;而在一些妇科疾病或内分泌紊乱时可能出现异常变化。 孕酮(P):由卵巢黄体分泌,主要功能是促使子宫内膜从增殖期转变为分泌期。女性卵泡期P参考值约0.1~0.3ng/mL,排卵期约0.2~1.5ng/mL,黄体期约5.1~18.0ng/mL,绝经期约0~0.1ng/mL。男性P参考值约0.1~0.8ng/mL。孕酮水平在妊娠过程中也有重要意义,可反映黄体功能等,比如黄体功能不全时孕酮水平可能偏低。 睾酮(T):女性体内睾酮主要由肾上腺皮质分泌,卵巢也能分泌少量。它对女性的性欲、肌肉强度等有一定影响。女性睾酮参考值约10~75ng/dL。女性睾酮升高可能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等有关,可导致多毛、月经不调等问题;男性睾酮异常也会影响生殖等功能。 泌乳素(PRL):由垂体前叶嗜酸性细胞之一的泌乳滋养细胞分泌,是一种单纯的蛋白质激素,主要功能是促进乳腺的增生、乳汁的生成和排乳。非妊娠期女性PRL参考值约2.8~29.2ng/mL,妊娠期会升高。PRL异常升高可能导致闭经、泌乳等问题,常见于垂体泌乳素瘤等情况,也可能受一些药物、应激等因素影响。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激素六项的意义和正常参考范围有所不同。比如青春期女性激素水平会逐渐变化,需要结合年龄判断是否正常;孕期女性激素六项也有其特定的变化和意义,要关注与妊娠相关的指标变化。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熬夜、过度节食等可能影响激素水平,所以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对维持激素平衡很重要。有相关病史的人群,如患有内分泌疾病、妇科疾病等,激素六项检查结果的解读需要结合病史综合分析。特殊人群如妊娠期女性,进行激素六项检查时要遵循孕期检查的相关规范,且要关注激素变化对母婴的影响等。

    2025-10-10 12:50:38
  • 糖尿病吃芦荟的方法有哪些

    芦荟含多种活性成分可能有调节血糖作用,食用方法有直接食用新鲜芦荟、制作芦荟饮品、芦荟入菜,食用时需注意血糖监测、与药物相互作用,儿童和老年糖尿病患者有特别关注要点。 一、芦荟的成分与对糖尿病的潜在作用 芦荟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多糖、蒽醌类化合物等。研究表明,芦荟中的某些多糖可能具有一定的调节血糖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促进胰岛素分泌、增强胰岛素敏感性等有关,但这些作用仍需更多深入研究来明确其确切的临床应用价值。 二、食用芦荟的方法 (一)直接食用新鲜芦荟 1.选择合适的芦荟品种:应选择可食用的芦荟品种,如库拉索芦荟。需确保芦荟叶片新鲜、无病虫害。 2.处理过程:首先将芦荟叶片外皮削去,取出内部的凝胶部分。但需注意,直接食用新鲜芦荟可能存在一定风险,因为未经充分处理的芦荟可能含有芦荟大黄素等刺激性成分,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不适。一般建议先少量尝试,观察身体反应。对于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更应谨慎,儿童由于胃肠道功能发育不完善,食用不当可能导致更明显的胃肠道反应;老年人可能存在胃肠道功能减退等情况,对芦荟的耐受性较差。 (二)制作芦荟饮品 1.芦荟汁:将处理好的芦荟凝胶加入适量水中,用搅拌机打成汁,可根据个人口味加入少量蜂蜜等调味。但要注意控制饮用量,因为即使是制成饮品,其中的芦荟成分含量仍需适度摄入,过量饮用可能仍会对胃肠道等产生不良影响。对于有糖尿病并发症如胃肠道并发症的患者,更要严格控制芦荟汁的摄入量,避免加重胃肠道负担。 2.芦荟茶:把芦荟凝胶切成小块,与茶叶等一起冲泡。但要考虑到糖尿病患者可能同时有其他合并症,如心血管疾病等,在选择茶叶种类时需谨慎,例如不建议过多饮用浓茶,以免其中的咖啡因等成分对心血管等产生不利影响。 (三)芦荟入菜 1.芦荟炒菜:将芦荟凝胶切成丝或小块,与蔬菜等一起炒制。例如芦荟炒虾仁,在炒制过程中要注意烹饪时间和火候,保证芦荟熟透且口感适宜。但糖尿病患者在食用时要注意整体饮食的热量控制,因为炒菜过程中可能会添加油脂等,要选择健康的烹饪方式,如少油烹饪,同时搭配合适的主食,以维持血糖的稳定。对于合并有高血脂的糖尿病患者,更要严格控制油脂的摄入。 三、注意事项 1.血糖监测:在食用芦荟过程中,糖尿病患者要密切监测血糖变化。因为芦荟对血糖的影响个体差异较大,通过监测血糖可以了解自身对芦荟摄入的反应,以便及时调整饮食和治疗方案。 2.与药物的相互作用:如果糖尿病患者正在服用其他药物,要考虑芦荟与药物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虽然目前关于芦荟与糖尿病药物具体相互作用的研究还不是非常充分,但为了安全起见,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食用芦荟,让医生评估其对正在服用药物的影响。例如,某些降糖药物可能与芦荟存在协同或拮抗作用,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用药情况和血糖控制情况给出专业建议。 3.特殊人群的特别关注 儿童糖尿病患者:儿童糖尿病患者食用芦荟需格外谨慎,由于其身体发育尚未成熟,对芦荟成分的代谢和耐受能力与成人不同。一般不建议儿童随意食用芦荟来辅助控制血糖,若要尝试,必须在家长严格监督下,从小剂量开始,并密切观察是否出现不适症状,如腹痛、腹泻等胃肠道反应,以及血糖的变化情况。 老年糖尿病患者:老年糖尿病患者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在食用芦荟时,除了关注胃肠道反应外,还要注意芦荟对心血管系统等可能产生的潜在影响。例如,芦荟的某些成分是否会影响血压、心率等,因为老年人的心血管调节功能相对较弱。所以老年患者食用芦荟最好在医生的全面评估后进行,并且要定期监测相关指标。

    2025-10-10 12:49:25
  • 甲亢前期症状

    甲亢前期有多种症状,包括代谢亢进相关的多汗、食欲改变,神经系统相关的情绪易激动、失眠,心血管系统相关的心悸、心率增快,还有体重下降、肌肉无力等,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表现有差异,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儿童家长和成年患者需关注自身身体变化以便早期诊治。 一、代谢亢进相关症状 (一)多汗 甲亢前期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机体代谢率加快,交感神经兴奋,会出现多汗的情况,即使在安静状态下也比常人更容易出汗,尤其在夏季或活动后更为明显。这是因为甲状腺激素能加速体内物质氧化,产生大量热量,机体通过出汗来散热以维持体温平衡,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均可出现,比如儿童甲亢前期也可能表现为比同龄孩子更易出汗,女性可能在同等环境下较男性更易感觉多汗。 (二)食欲改变 部分甲亢前期患者会出现食欲亢进的现象,总感觉饥饿,进食量较以往明显增多,但体重却不见增加甚至有所下降。这是由于代谢加快,身体消耗能量增多所致。不过也有少数患者可能因胃肠道功能紊乱等原因出现食欲减退,但相对较少见。不同年龄人群表现略有差异,儿童甲亢前期食欲亢进可能表现为比平时更能吃,但身高体重增长可能跟不上;成年女性可能因担心体重问题对食欲改变更敏感。 二、神经系统相关症状 (一)情绪易激动 甲状腺激素对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甲亢前期患者常出现情绪易激动的情况,表现为容易烦躁、发脾气,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无论是儿童、青少年还是成年人,都可能出现这种情绪变化,比如青少年甲亢前期可能在学校里更容易因为小事情与同学或老师产生冲突,情绪波动较大。 (二)失眠 由于交感神经兴奋,患者可能会出现失眠的症状,难以入睡或者睡眠浅、易惊醒。不同年龄层都可能受影响,老年人甲亢前期也可能出现睡眠障碍,影响生活质量,因为睡眠不足会进一步影响身体的代谢调节等功能,形成不良循环。 三、心血管系统相关症状 (一)心悸 甲亢前期时,甲状腺激素增多会使心脏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患者可自觉心悸,即感觉到心脏跳动异常。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出现,儿童甲亢前期可能在活动后或安静时都能感觉到心跳加快,成年女性可能在月经周期等特殊时期心悸症状可能会有变化,因为激素水平波动可能对心血管系统有一定影响。 (二)心率增快 通过心率监测可以发现,甲亢前期患者的静息心率会高于正常范围。一般正常成人心率在60-100次/分钟,而甲亢前期患者可能心率在100次/分钟以上,儿童甲亢前期心率增快可能相对更明显,因为儿童的心脏代偿能力相对较弱,心率变化可能更显著。 四、其他相关症状 (一)体重下降 除了食欲改变导致体重变化外,由于代谢亢进,能量消耗大于摄入,即使进食量增加,体重仍会逐渐下降。不同年龄、性别患者都会出现这种情况,比如老年男性甲亢前期可能在没有刻意减肥的情况下体重不知不觉下降,而女性可能因为关注体重更易发现自己体重的变化。 (二)肌肉无力 部分甲亢前期患者会出现肌肉无力的症状,尤其是近端肌肉,表现为上下楼梯费力、提重物困难等。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受累,儿童可能表现为运动能力较以往下降,比如原本能快速跑跳,现在变得容易疲劳;成年女性可能在日常生活中感觉做家务等活动时力气不如以前。 甲亢前期的症状因人而异,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如果出现上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甲状腺功能等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生长发育、情绪和身体状况变化;对于成年患者,要注意自身身体出现的异常信号,及时排查甲亢等疾病。

    2025-10-10 12:46:04
  • 糖尿病人可以吃玉米吗

    糖尿病人可以吃玉米,需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食用,要控制摄入量,选择清蒸、水煮等合适烹饪方式,血糖控制稳定者可两餐间适量加餐且减正餐主食量,控制不佳者暂不建议或严格控量并监测血糖,儿童要严格控量选软玉米且在家长监督下食用,老年要细嚼慢咽、关注对血脂等影响,牙齿不好可加工成易消化形式但不加过多调味品,以此最大发挥玉米益处并避免对血糖等不利。 一、玉米的营养成分与糖尿病的关系 玉米含有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维生素(如维生素B族等)、矿物质(如钾、镁等)。其中碳水化合物是其主要的供能物质,但玉米中的膳食纤维含量相对较高,膳食纤维有助于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对血糖的影响相对较缓。有研究表明,适量摄入含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有助于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因为膳食纤维可以在肠道内形成一种凝胶状物质,减缓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速度,从而使餐后血糖上升幅度相对减小。 二、糖尿病人食用玉米的正确方式 1.控制摄入量:糖尿病人食用玉米时要注意控制量,一般来说,可将玉米作为主食的替代品,每次食用的量相当于50-100克主食(生重)的量。例如,100克生玉米大约含有碳水化合物20多克,根据患者的血糖情况、运动量等因素来调整。如果患者血糖控制较好,且当天运动量较大,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玉米的摄入量;如果血糖波动较大,则需要严格控制。 2.选择合适的烹饪方式:应尽量选择清蒸、水煮的烹饪方式,避免油炸、油煎等会使玉米吸收过多油脂的烹饪方法。水煮玉米能最大程度保留其营养成分,且不会增加额外的热量和油脂摄入,有助于控制血糖。而油炸玉米会使玉米的热量大幅增加,同时油脂的摄入也不利于糖尿病患者的血脂等指标的控制,可能会间接影响血糖的稳定。 三、不同病情糖尿病人食用玉米的差异 1.血糖控制稳定的糖尿病人:血糖控制比较稳定的糖尿病人可以在两餐之间适量食用玉米作为加餐,比如在上午10点左右或下午3点左右,食用一小部分玉米,同时要相应减少正餐中主食的量,以保持每天碳水化合物摄入总量的相对稳定。这样既可以满足患者对食物的口感需求,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血糖出现较大波动。 2.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人:对于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人,暂时不建议食用玉米,或者要严格控制摄入量,并在食用后密切监测血糖变化。因为此时患者的血糖调节能力较差,玉米中的碳水化合物可能会导致血糖进一步升高,不利于病情的控制。需要先通过药物治疗、饮食调整等方式将血糖控制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后,再谨慎考虑少量食用玉米。 四、特殊人群食用玉米的注意事项 1.儿童糖尿病人:儿童糖尿病人食用玉米时更要严格控制量,因为儿童的饮食量需要根据其年龄、身高、体重等因素精确计算。同时,要注意选择口感较软的玉米,便于儿童咀嚼和消化,避免因咀嚼不充分导致消化吸收问题,进而影响血糖。并且要在家长的严格监督下食用,防止过量食用玉米对血糖产生不良影响。 2.老年糖尿病人:老年糖尿病人消化功能相对较弱,食用玉米时要注意细嚼慢咽,以促进消化吸收。由于老年糖尿病人可能同时伴有其他慢性疾病,如高血脂、高血压等,所以在食用玉米时要更加关注其对血脂等指标的影响。如果老年糖尿病人牙齿不好,可能需要将玉米加工成玉米糊等更容易消化的形式,但要注意在制作过程中不要添加过多的糖等调味品。 总之,糖尿病人可以吃玉米,但需要根据自身的病情、身体状况等因素合理食用,通过控制摄入量和选择合适的烹饪方式来最大程度地发挥玉米对身体的益处,同时避免对血糖等指标产生不利影响。

    2025-10-10 12:43:36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