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静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擅长:糖尿病、骨质疏松,以及甲状腺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1997年毕业于重庆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获得学士学位。2002年获得重庆医科大学博士学位。自2002年至今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工作,现任副主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为2型糖尿病、低血糖反调节机制及骨质疏松症,以第一作者在上述领域的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负责并参与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一项。长期工作在临床一线,参加临床教学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同时还参与多项国际、国内临床试验药物研究,在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的诊治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展开
个人擅长
糖尿病、骨质疏松,以及甲状腺疾病的诊治。展开
  • 孕妇高血糖应该如何调养

    孕妇高血糖可通过饮食、运动、血糖监测、心理调养来应对。饮食上控制总热量,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保证蛋白质和适量脂肪摄入,多吃蔬果;运动选合适方式,控制强度时间并规律运动;掌握血糖监测频率和正确方法;保持良好心态,家人给予支持。 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选择低升糖指数的碳水化合物,如全麦面包、糙米、燕麦等,避免食用精制糖和高糖饮料。碳水化合物应占总热量的50%-60%,例如一顿饭中主食可选择100克左右的全麦面条搭配适量蔬菜。 保证蛋白质摄入:优质蛋白质是孕妇和胎儿健康的重要保障,可选择瘦肉、鱼类、蛋类、豆类及豆制品等。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应达到每公斤体重1.5-2克,如每日可摄入150-200克的瘦肉或1-2个鸡蛋。 适量摄入脂肪:选择健康的脂肪来源,如橄榄油、鱼油、坚果等,减少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摄入。脂肪应占总热量的20%-30%,例如每日可摄入20-30克的坚果。 多吃蔬菜和水果:蔬菜应选择富含膳食纤维的种类,如菠菜、西兰花、芹菜等,每日摄入量可在500克左右;水果可选择含糖量低且升糖指数低的品种,如苹果、柚子、草莓等,并注意控制摄入量一般每天200-300克,可分多次食用。 运动调养 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孕妇可选择散步、孕妇瑜伽等相对温和舒缓的运动方式。散步是比较简单易行的运动,每天可进行3次左右,每次20-30分钟,速度以孕妇感觉舒适、不气喘为宜。孕妇瑜伽则需要在专业瑜伽教练的指导下进行,通过一些特定的体式练习,有助于增强身体柔韧性和平衡感,同时调节血糖水平,一般每周可进行2-3次,每次30-60分钟。 控制运动强度和时间:运动时心率应控制在孕妇最大心率的60%-70%左右,最大心率可按220减去年龄来计算。例如一位25岁的孕妇,最大心率约为220-25=195次/分钟,那么运动时心率应维持在195×(60%-70%)即117-137次/分钟。运动时间不宜过长,避免过度疲劳。 坚持规律运动保持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以分多次完成,有助于维持血糖稳定,但要注意避免在空腹时运动,防止发生低血糖。 血糖监测调养 掌握监测频率:孕妇高血糖时一般需要加强血糖监测,可每天监测空腹血糖、三餐后2小时血糖等。例如空腹血糖建议每天监测1-2次,三餐后2小时血糖可在早餐后、午餐后、晚餐后分别监测,一般每天监测3-4次。 正确监测方法:使用血糖仪时要按照正确的操作步骤进行,包括消毒手指、采血、将血滴准确滴入血糖仪等。要注意血糖仪的校准和试纸有效期等问题,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通过血糖监测可以及时了解血糖变化情况,为饮食和运动调整提供依据。 心理调养 保持良好心态:孕妇高血糖可能会给孕妇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如担心胎儿健康等。孕妇要学会调整心态,保持乐观、积极的情绪。可以通过听音乐、与家人朋友交流等方式缓解心理压力。例如每天安排一定时间听一些舒缓的音乐,每次15-30分钟,有助于放松身心,对血糖的控制也有一定帮助。家人也应给予孕妇更多关心和支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孕妇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面对高血糖问题。

    2025-09-28 13:06:43
  • 低血糖吃什么水果好

    低血糖患者适合食用苹果、橙子、香蕉、葡萄等水果来缓解症状,食用时要把握好量,发作时可立即吃,非发作期可两餐间吃,特殊人群要考虑自身疾病对水果食用的限制。 苹果富含碳水化合物,主要为果糖、葡萄糖等单糖及蔗糖等双糖,能较快被人体吸收利用,提升血糖水平。其升糖指数(GI)约为36-40,属于低升糖指数水果,食用后血糖不会快速大幅波动,比较平稳地补充血糖。例如有研究表明,食用苹果后,人体血糖在一定时间内逐步升高,能持续为身体提供能量。对于不同年龄的低血糖患者,儿童食用苹果时需注意切成小块,避免噎呛;老年人可直接食用或榨汁饮用,但榨汁时要注意保留果肉纤维,以减缓糖的吸收速度。 橙子 橙子含有丰富的糖分,主要是葡萄糖、果糖等,易于消化吸收。每100克橙子中约含有10-12克糖类物质。其升糖指数约为43-45,也是相对较温和的升糖水果。食用橙子后,其中的糖分能迅速被胃肠道吸收进入血液,提高血糖浓度。儿童食用橙子要注意适量,防止一次食用过多导致肠胃不适;糖尿病合并低血糖的患者食用时需监测血糖反应,根据自身情况控制食用量。 香蕉 香蕉是一种快速补充能量的水果,含有较多的碳水化合物,以果糖为主,同时还含有一定量的淀粉。生香蕉中淀粉含量相对高些,熟香蕉中果糖等单糖比例增加。其升糖指数约为50-55,食用后能较快提升血糖。不过,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患有肾脏疾病的低血糖患者,由于香蕉中钾含量相对较高,需要限制食用量,因为肾脏疾病患者对钾的排泄功能可能受损,过多食用香蕉可能会引起高钾血症;孕妇低血糖时食用香蕉要注意控制量,避免血糖上升过快过高对自身和胎儿产生不良影响。 葡萄 葡萄含有葡萄糖、果糖等多种糖类,100克葡萄中糖类含量约为10-15克左右。其升糖指数因葡萄品种不同略有差异,一般在43-70之间。食用葡萄后,其中的糖分可快速被人体吸收,缓解低血糖症状。儿童食用葡萄要注意避免choking风险,最好切成小粒;对于有过敏史的低血糖患者,食用葡萄前要确认无过敏情况,因为部分人可能对葡萄过敏。 食用水果缓解低血糖的注意事项 食用量的把握 低血糖患者食用水果时要注意适量,一般每次食用苹果、橙子、香蕉、葡萄等水果的量可控制在100-150克左右。如果一次性食用过多水果,可能会导致血糖在短时间内上升过快,之后又出现血糖快速下降的情况,反而不利于血糖的稳定。例如,一次性大量食用香蕉,可能会使血糖迅速升高,随后又快速回落,造成血糖波动较大。 食用时间选择 低血糖发作时可立即食用水果来缓解症状。如果是在非发作期作为预防低血糖的措施,可在两餐之间食用水果,如上午10点左右或下午3点左右,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血糖水平的稳定。但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患有胃溃疡的低血糖患者,不宜在空腹时大量食用水果,因为水果中的酸性物质可能会刺激胃黏膜,引起胃部不适。 总之,低血糖患者可以选择苹果、橙子、香蕉、葡萄等水果来缓解低血糖症状,但要注意根据自身情况把握食用量和食用时间,特殊人群还需考虑自身疾病状况对水果食用的限制。

    2025-09-28 13:02:40
  • 空腹血糖正常值

    空腹血糖是诊断糖代谢紊乱的重要指标,正常成年人空腹血糖正常值为3.9~6.1mmol/L,老年人空腹血糖值可适当放宽至4.4~7.0mmol/L,儿童空腹血糖值随年龄增长接近成年人水平,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控制目标需个体化,空腹血糖异常需进一步检查并采取干预措施。 正常成年人空腹血糖值 正常成年人空腹血糖的正常值范围通常为3.9~6.1mmol/L。这个范围是基于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研究得出的,在此范围内的血糖水平表明人体糖代谢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能为身体各组织器官提供合适的能量供应,同时也反映了胰腺等相关内分泌器官功能基本正常。例如,多项大规模的人群健康调查显示,当空腹血糖在3.9~6.1mmol/L时,患糖尿病及其相关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低。 特殊人群的空腹血糖参考范围调整 老年人: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尤其是胰岛细胞功能和胰岛素敏感性可能会发生变化,其空腹血糖正常值范围可适当放宽至4.4~7.0mmol/L。这是因为老年人在应激状态下更易出现低血糖,而且过于严格地控制血糖可能增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而低血糖对老年人的健康危害较大,可能导致心脑血管意外等严重后果。比如一些研究发现,部分65岁以上的老年人,将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mmol/L范围内,能在保障身体健康、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同时,降低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率。 儿童:儿童的空腹血糖值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接近成年人水平。一般来说,新生儿空腹血糖较低,约为1.7~2.2mmol/L,1岁左右儿童空腹血糖正常值范围在2.8~5.5mmol/L,随着年龄增长到青春期,空腹血糖正常值范围逐渐向成年人的3.9~6.1mmol/L靠拢。儿童的血糖调节机制尚不完善,其空腹血糖值需要结合年龄等因素综合判断,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血糖水平异常可能会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例如长期空腹血糖异常可能导致儿童身材矮小、智力发育受影响等情况。 糖尿病患者:对于已经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其空腹血糖的控制目标需要根据个体情况制定,比如年轻、无严重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可尽量控制在3.9~6.1mmol/L,以接近正常人群水平,减少慢性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而对于年龄较大、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控制在7.0~9.0mmol/L左右可能更为合适,目的是在控制高血糖的同时避免低血糖的频繁发生,因为这类患者低血糖的危害可能更大,例如可能诱发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疾病。 如果空腹血糖检测结果异常,无论是高于还是低于正常范围,都需要进一步进行相关检查,如糖耐量试验等,以明确是否存在糖代谢紊乱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例如,空腹血糖高于6.1mmol/L但低于7.0mmol/L时,可能处于空腹血糖受损状态,需要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进行干预;而空腹血糖高于7.0mmol/L,且伴有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糖尿病典型症状时,则高度提示患有糖尿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的治疗。

    2025-09-28 13:01:28
  • 黑米红米糙米升血糖高吗

    黑米、红米、糙米升血糖相对较慢且幅度小,因其碳水化合物与膳食纤维等结合,消化吸收慢。不同人群食用需注意:健康人群每餐可摄入50-100克(生重);糖尿病患者替代部分精制谷物并监测血糖,可搭配蔬菜、蛋白质;肥胖人群助控体重血糖,要平衡饮食结合运动;儿童要煮软烂、控量,保证营养均衡,不同人群均需适量并结合自身健康调整饮食。 碳水化合物组成及消化吸收特性 它们都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但其碳水化合物的组成与精制谷物不同。全谷物中的碳水化合物是与膳食纤维等结合在一起的。例如,糙米中含有约82%左右的碳水化合物,其中包含淀粉等成分,但其淀粉的结构相对复杂,被包裹在膳食纤维等形成的结构中,使得消化酶对其的消化吸收相对缓慢。黑米和红米同样如此,其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速度比精制白米慢。有研究表明,全谷物进入人体后,血糖上升曲线较为平缓,这是因为膳食纤维可以延缓肠道对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从而使血糖不会在短时间内快速升高。 对不同人群升血糖的影响差异 健康人群:对于健康人群来说,适量食用黑米、红米、糙米一般不会导致血糖出现过大的波动。正常成年人每餐可以将全谷物的摄入量控制在50-100克左右(生重),这样既可以获取全谷物带来的营养,如B族维生素、矿物质等,又能较好地维持血糖的稳定。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食用黑米、红米、糙米时需要注意控制摄入量,并监测血糖变化。一般建议糖尿病患者将全谷物作为主食的一部分来替代部分精制谷物,例如每天用50-100克的全谷物(生重)替换等量的精制白米等。因为全谷物虽然升血糖相对缓慢,但如果过量食用,也会使碳水化合物的总摄入量过多,导致血糖升高。在食用时,还可以搭配蔬菜、蛋白质食物等一起食用,进一步延缓血糖的上升速度。例如,糖尿病患者可以将100克糙米与200克绿叶蔬菜、50克瘦肉搭配食用,这样的搭配有助于平稳血糖。 肥胖人群:肥胖人群食用黑米、红米、糙米有助于控制体重和血糖。因为全谷物相对低能量密度,在提供饱腹感的同时,其升血糖的幅度较小,能减少饥饿感的反复出现,从而有助于控制总体能量摄入。肥胖人群可以像健康人群一样将全谷物纳入饮食中,但要注意整体饮食的平衡,控制每天的总能量摄入,同时结合适量的运动,以达到控制体重和血糖的目的。例如,肥胖人群每天可以保证30-6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等,搭配合理的全谷物饮食。 儿童:儿童食用黑米、红米、糙米时,要注意烹饪的方式,使其更容易消化。可以将其煮得软烂一些,便于儿童咀嚼和消化。儿童食用全谷物有助于其生长发育所需营养的摄取,同时其升血糖的特性也适合儿童的身体代谢特点,但要注意控制摄入量,避免因过量食用导致能量摄入过多。一般3-12岁的儿童,每餐全谷物的摄入量(生重)可以控制在20-50克左右,并且要保证饮食中其他营养物质的均衡,如蛋白质、维生素等的摄入。 总之,黑米、红米、糙米升血糖相对较为平缓,不同人群可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食用,但都需要注意适量并结合自身健康状况进行饮食调整。

    2025-09-28 12:57:58
  • 骨龄小于实际年龄两岁需要治疗吗

    骨龄小于实际年龄两岁是否需要治疗需综合判断。正常生长发育个体,若身高、生长速度正常且有家族遗传倾向,可能是正常生长变异,只需密切观察;若是生长激素缺乏,同时身高明显低于同龄人、生长速度缓慢,通常需外源性补充生长激素;甲状腺功能减退造成的,需补充甲状腺素片治疗甲减;其他慢性疾病影响的,要先治疗原发病。此外,低龄儿童治疗用药要谨慎,优先非药物干预;有特殊病史儿童需权衡治疗获益与风险,密切监测病情;肥胖儿童要积极控制体重,避免影响生长发育。 一、骨龄小于实际年龄两岁是否需要治疗需综合判断 1.对于正常生长发育个体:若孩子身高处于正常范围,生长速度正常,无其他内分泌或代谢方面的异常症状,且家族中存在骨龄发育相对缓慢的遗传倾向,这种情况下,骨龄小于实际年龄两岁可能是个体正常的生长变异,不一定需要特殊治疗。比如家族成员普遍青春期启动较晚,孩子也可能出现类似情况。密切观察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定期(一般每半年)监测骨龄、身高、体重等指标,了解生长趋势即可。 2.因生长激素缺乏导致:生长激素对骨骼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若经专业检查,确定是生长激素缺乏引起骨龄落后两岁,同时伴有身高明显低于同龄人(一般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儿童平均身高2个标准差以上)、生长速度缓慢(儿童期每年生长速率小于5厘米)等情况,通常需要进行治疗。治疗方法主要是外源性补充生长激素,以促进骨骼生长,改善身高。 3.甲状腺功能减退造成:甲状腺激素参与身体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过程。甲状腺功能减退时,会影响骨骼发育,导致骨龄落后。患者除骨龄问题外,常伴有嗜睡、怕冷、便秘、皮肤粗糙等症状。这种情况需要积极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一般通过补充甲状腺素片,调整甲状腺功能,进而改善骨龄发育情况。 4.其他疾病影响:某些慢性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肾病、营养不良等,可能影响孩子整体营养状态和内分泌环境,导致骨龄落后。这种情况下,首要任务是治疗原发病,改善孩子身体整体健康状况,随着原发病的好转,骨龄发育可能逐渐恢复正常。 二、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低龄儿童:低龄儿童身体各器官系统发育尚不完善,若考虑治疗,药物使用需格外谨慎。在诊断过程中,检查方法的选择也应充分考虑对低龄儿童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例如,在进行一些影像学检查评估骨龄时,要尽量选择辐射剂量小的方式。若非必要,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保证充足睡眠、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促进生长发育。 2.有特殊病史儿童:如果孩子既往有肿瘤病史,在考虑使用生长激素等治疗时,需要权衡治疗带来的获益与可能增加肿瘤复发风险之间的关系。对于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的孩子,某些治疗可能影响免疫系统,导致病情波动,需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3.肥胖儿童:肥胖可能影响内分泌激素水平,干扰骨龄发育。对于肥胖且骨龄落后两岁的儿童,除关注骨龄外,应积极控制体重,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食物摄入,增加运动量,避免因肥胖进一步影响生长发育。

    2025-09-28 12:55:04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