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静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擅长:糖尿病、骨质疏松,以及甲状腺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1997年毕业于重庆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获得学士学位。2002年获得重庆医科大学博士学位。自2002年至今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工作,现任副主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为2型糖尿病、低血糖反调节机制及骨质疏松症,以第一作者在上述领域的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负责并参与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一项。长期工作在临床一线,参加临床教学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同时还参与多项国际、国内临床试验药物研究,在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的诊治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展开
个人擅长
糖尿病、骨质疏松,以及甲状腺疾病的诊治。展开
  • 甲亢手抖是什么症状

    甲亢手抖表现为双手细微双侧对称性震颤,拿东西时明显,频率每秒4-6次,由甲状腺激素过多致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引起。不同人群甲亢手抖有特点及影响,儿童伴生长发育异常等,老年易被忽视且增跌倒风险,女性经期等特殊时期有变化,男性影响精细工作。需与特发性震颤、帕金森病鉴别,确诊后积极治甲亢,治疗中注意休息、稳定情绪,不同人群做好相应护理监测。 甲亢手抖的产生机制 甲状腺激素可以增强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当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时,会使得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增高,导致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异常,从而出现手抖的症状。此外,甲状腺激素还可能影响神经递质的代谢等,进一步加重手抖的情况。 不同人群甲亢手抖的特点及影响 儿童甲亢患者:儿童甲亢时手抖可能同时伴有其他表现,如生长发育异常、情绪易激动等。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甲状腺激素过多会干扰正常的生长发育进程,手抖可能会影响孩子的日常活动,如书写、拿取物品等,家长需要密切关注孩子的症状变化,及时就医。 老年甲亢患者:老年甲亢患者的手抖可能更容易被忽视,因为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一些生理性的震颤等情况。而且老年患者可能还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甲亢导致的手抖可能会加重其行动不便等问题,增加跌倒等风险。同时,老年患者对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的耐受性可能较差,需要更谨慎地评估和治疗甲亢。 女性甲亢患者:女性甲亢患者在月经周期、孕期等特殊时期,手抖的情况可能会有所变化。例如孕期由于激素水平的波动,可能会影响甲状腺功能,从而导致手抖加重或减轻,需要在孕期密切监测甲状腺功能和手抖情况,以保障母婴健康。 男性甲亢患者:男性甲亢患者的手抖也需要关注其对生活和工作的影响,比如从事精细工作的男性甲亢患者,手抖可能会明显影响工作效率,需要及时采取措施控制甲亢病情来缓解手抖症状。 与其他原因引起手抖的鉴别 特发性震颤:特发性震颤通常有家族史,多在注意力集中、做精细动作时手抖明显,静止时症状可能减轻,一般甲状腺功能正常。而甲亢引起的手抖常伴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其他表现,如怕热、多汗、心慌、体重减轻等,甲状腺功能检查可发现甲状腺激素水平异常。 帕金森病:帕金森病引起的手抖多为静止性震颤,常伴有运动迟缓、肌强直、姿势步态异常等表现,甲状腺功能一般正常。而甲亢手抖是动作性或姿势性震颤为主,可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查等进行鉴别。 甲亢手抖的应对及注意事项 一旦发现有手抖等疑似甲亢的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甲状腺功能等相关检查。如果确诊为甲亢,需要积极治疗甲亢,随着甲亢病情得到控制,手抖的症状通常会逐渐减轻。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情绪稳定,因为劳累和情绪激动可能会加重手抖等症状。同时,不同人群要根据自身特点进行相应的护理和监测,例如儿童患者要关注生长发育情况,老年患者要注意预防跌倒等。

    2025-09-28 12:35:56
  • 吃粽子升血糖吗

    粽子主要原料糯米碳水化合物高,加馅料影响血糖,不同人群吃后血糖变化不同,健康人波动正常,糖尿病患者难控且易引发并发症,老年人升糖时间长波动大,可通过控制食用量、搭配其他食物、选合适种类粽子来控制吃后血糖升高。 不同人群吃粽子后血糖的变化差异 健康人群:健康人群的胰岛素分泌和作用通常较为正常,适量食用粽子后,血糖会在正常范围内波动。一般在食用后0.5-1小时左右血糖会达到峰值,然后逐渐下降。例如,正常成年人食用一个普通大小(约含70克糯米)的红枣粽子后,血糖可能会从空腹时的5-6mmol/L上升到7-9mmol/L左右,之后会慢慢回落,但通常能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到接近空腹水平。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由于自身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食用粽子后血糖往往会明显升高且较难控制。因为糖尿病患者对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调节能力减弱,糯米中的碳水化合物以及馅料中的糖分都会使血糖急剧上升。比如,一位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食用一个类似的红枣粽子后,血糖可能会迅速升高到10mmol/L以上,并且可能在数小时甚至一整天内都处于较高水平,不利于病情的控制,容易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等。 老年人:老年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胃肠蠕动较慢,食用粽子后,糯米在胃肠道内消化吸收的速度会比年轻人慢,导致血糖升高的时间可能会延长,且血糖波动相对较大。同时,老年人可能伴有不同程度的代谢功能衰退,对血糖的调节能力更差。例如,一位65岁的老年人食用粽子后,血糖可能在1-2小时后才达到峰值,且峰值可能较高,之后下降也较为缓慢。 控制吃粽子后血糖升高的方法 控制食用量:无论是健康人群还是特殊人群,都应该控制粽子的食用量。例如,健康人群每次食用1-2个普通大小的粽子即可,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更要严格限制,可根据自身情况食用半个左右。因为减少糯米和馅料的摄入量,就能从源头上减少碳水化合物和糖分的摄入,从而降低血糖升高的幅度。 搭配其他食物:吃粽子时可以搭配一些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如菠菜、芹菜等。膳食纤维可以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从而减缓血糖的上升速度。例如,在吃粽子的同时,搭配一盘清炒菠菜,菠菜中的膳食纤维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糯米中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使血糖上升更加平缓。还可以搭配一些蛋白质类食物,如鸡蛋、牛奶等,蛋白质可以延缓胃排空的速度,进而影响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过程,有助于稳定血糖。 选择合适的粽子种类:可以选择一些用杂粮制作的粽子,如糙米粽子、全麦粽子等。杂粮中的膳食纤维含量比糯米高,并且消化吸收相对较慢,能够使血糖上升的速度减慢。例如,糙米粽子中的糙米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和多种营养成分,其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过程比糯米缓慢,食用后血糖升高的幅度相对较小。

    2025-09-28 12:31:41
  • 桥本病一定会甲减吗

    桥本病即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是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并非一定会发展为甲减,部分患者随病程进展会逐渐出现甲减,其概率受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影响,未发展为甲减时甲状腺功能可能正常但需定期监测,儿童、孕期、老年桥本病患者有各自需注意的特殊情况,甲减对不同人群有不同不良影响。 桥本病发展为甲减的概率及相关因素 概率情况:部分桥本病患者会逐渐出现甲减,一般来说,随着病程的进展,桥本病患者发生甲减的累积概率会随时间推移而增加。例如,在患病后的数年至数十年间,有相当比例的患者会逐渐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的表现,但不是所有患者都会如此。 相关影响因素 年龄因素:一般而言,老年桥本病患者相对更易发展为甲减。这是因为老年人的甲状腺功能本身随年龄增长有一定减退趋势,而桥本病的自身免疫损伤会进一步影响甲状腺功能。 性别因素:女性桥本病患者相对男性更易发展为甲减。可能与女性自身免疫调节的特点以及女性在一些生理阶段(如孕期、围绝经期等)自身免疫状态的变化有关。比如孕期女性自身免疫平衡会发生改变,可能使桥本病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更易向甲减方向发展。 病情严重程度:桥本病病情较重,甲状腺滤泡破坏较明显的患者,更易较早出现甲减。例如甲状腺抗体滴度极高、甲状腺超声显示甲状腺实质破坏严重的患者,发生甲减的风险相对更高。 桥本病未发展为甲减时的情况 桥本病患者在疾病早期或病情相对稳定阶段,甲状腺功能可能仍处于正常状态。此时甲状腺能够维持正常的激素合成与分泌功能,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甲减相关症状,如乏力、畏寒、反应迟钝、便秘等。但患者仍需要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甲状腺抗体以及甲状腺超声等,以便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 特殊人群需注意的情况 儿童桥本病患者:儿童桥本病患者相对成人更需密切监测,因为甲状腺功能对儿童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如果儿童桥本病患者甲状腺功能正常,但存在甲状腺肿大明显等情况,可能会影响外观以及心理发育等。需要定期评估甲状腺功能,若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迹象,需及时干预,以保障儿童正常的生长发育。 孕期桥本病患者:孕期桥本病患者是特殊人群中的重点。孕期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变化较大,自身免疫状态也会波动。孕期桥本病患者需要密切监测甲状腺功能,因为甲减可能会影响胎儿的神经系统发育等。如果孕期桥本病患者发生甲减,需要及时给予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将甲状腺功能维持在正常范围,以降低对胎儿发育的不良影响。 老年桥本病患者:老年桥本病患者发生甲减后,可能会加重心血管系统的负担,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如引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同时,还可能影响老年患者的认知功能等。所以老年桥本病患者即使甲状腺功能暂时正常,也需要定期检查,一旦出现甲减相关迹象,要及时处理。

    2025-09-28 12:26:17
  • 吃甜的不会得糖尿病吗

    单纯吃甜非直接致糖尿病唯一因,但长期大量食甜等含糖高食物是糖尿病危险因素,不同人群吃甜与糖尿病关联有差异,预防糖尿病需控制甜食摄入、增健康食物摄入、适量运动,高危人群更要密切关注。 一、吃甜的与糖尿病的关系 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引起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单纯吃甜的本身不是直接导致糖尿病的唯一原因,但长期大量摄入甜食等含糖高的食物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一)高糖饮食对血糖的影响 长期大量食用甜食会使人体摄入过多的糖分,超出身体正常的代谢负荷。例如,过多的葡萄糖进入体内,身体需要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来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对于一些本身胰岛素分泌功能存在潜在问题的人群,长期高糖饮食会逐渐加重胰腺β细胞的负担,影响其正常功能。研究表明,长期高糖饮食会导致胰岛素抵抗的发生风险增加。胰岛素抵抗是指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细胞摄取和利用葡萄糖的效率下降,为了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胰腺就需要分泌更多的胰岛素,长此以往,胰腺功能可能逐渐衰竭,从而引发糖尿病。 (二)不同人群吃甜与糖尿病的关联差异 1.儿童青少年:儿童青少年如果长期大量吃甜,会增加肥胖的风险,而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肥胖儿童体内脂肪堆积,尤其是内脏脂肪堆积,会进一步加剧胰岛素抵抗。例如,有研究发现,肥胖儿童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比正常体重儿童高得多,而过多食用甜食是导致儿童肥胖的重要因素之一。 2.成年人:对于成年人来说,本身的代谢功能相对稳定,但如果长期高糖饮食,也会逐渐影响血糖代谢。有家族糖尿病史的成年人,其遗传易感性较高,此时吃甜等不良饮食习惯会大大增加发病几率。比如,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如果长期每天大量摄入含糖饮料、甜品等,相比没有家族史且饮食健康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会显著升高。 3.老年人: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包括胰腺功能和胰岛素敏感性都会下降。老年人长期吃甜,更容易出现血糖波动较大的情况。而且老年人如果同时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等,高糖饮食会进一步加重这些疾病对血管等的损害,从而间接促进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例如,高糖饮食会导致血脂异常加重,影响血管内皮功能,使糖尿病的发病风险进一步提升。 二、预防糖尿病的健康饮食建议 为了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无论哪个年龄段的人群都应注意合理饮食。要控制甜食的摄入量,尽量减少高糖食物的摄取,如糖果、含糖饮料、奶油蛋糕等。增加蔬菜、全谷物、瘦肉、鱼类、豆类等富含营养且升糖指数低的食物的摄入。同时,要保持适量的运动,维持健康的体重。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等高危人群,更要密切关注自己的饮食和身体状况,定期进行血糖监测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并采取干预措施。

    2025-09-28 12:23:54
  • 糖尿病严重时会怎么样

    糖尿病严重时表现多样且有不同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高血糖综合征、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足病等,儿童糖尿病严重时易酮症酸中毒且影响生长,老年患者并发症表现不典型、恢复差且需考虑与其他病相互影响,要关注相关表现及做好护理监测等。 高渗高血糖综合征:多见于2型糖尿病患者,以严重高血糖、高血浆渗透压、脱水为特点,无明显酮症。患者起病前多有口渴、多饮、多尿等症状加重,随后出现进行性意识障碍、反应迟钝、嗜睡甚至昏迷,可伴有抽搐等神经系统表现,严重失水者可有皮肤弹性差、眼球凹陷、尿量减少、血压下降等表现。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蛋白尿、水肿,早期为微量白蛋白尿,逐渐进展为大量白蛋白尿,进而发展为肾功能不全,出现血肌酐升高、尿素氮升高等,最终可导致肾衰竭,需要透析或肾移植等替代治疗。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也是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早期可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视力下降、视物模糊、眼前黑影飘动等,严重时可导致失明。糖尿病病程超过10年的患者,发生视网膜病变的风险明显增加,血糖控制不佳、高血压等因素会加重病情进展。 糖尿病神经病变:可累及中枢神经及周围神经,周围神经病变较为常见,表现为四肢对称性的麻木、刺痛、灼热感、感觉减退等,下肢较上肢严重,病情进展可出现运动神经受累,导致肌无力甚至肌萎缩。自主神经病变可引起胃肠道功能紊乱(如便秘、腹泻)、心血管系统异常(如直立性低血压)、泌尿生殖系统症状(如尿失禁、尿潴留)等。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一种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与下肢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和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患者可出现足部溃疡、感染、深层组织破坏,病情严重时需要截肢。糖尿病病程较长、血糖控制差、有足部外伤史等人群更容易发生糖尿病足。 特殊人群糖尿病严重时的情况及注意事项 儿童糖尿病:儿童1型糖尿病严重时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风险较高,起病急,如果不能及时诊断和治疗,可能危及生命。儿童糖尿病患者在病情严重时,除了上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表现外,还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等问题。家长需要密切关注儿童的饮水量、尿量、精神状态等,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老年糖尿病患者:老年糖尿病患者严重时,并发症的表现可能不典型。例如,发生酮症酸中毒时,意识障碍等神经系统表现可能更突出,而酮症的症状可能不明显。老年患者脏器功能减退,在出现糖尿病相关严重情况时,恢复能力较差,治疗难度相对较大。同时,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糖尿病相关严重并发症时,需要考虑与其他疾病治疗的相互影响。在护理老年糖尿病严重患者时,要注意定期监测生命体征、血糖等指标,加强皮肤护理预防感染等。

    2025-09-28 12:22:26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