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静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擅长:糖尿病、骨质疏松,以及甲状腺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1997年毕业于重庆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获得学士学位。2002年获得重庆医科大学博士学位。自2002年至今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工作,现任副主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为2型糖尿病、低血糖反调节机制及骨质疏松症,以第一作者在上述领域的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负责并参与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一项。长期工作在临床一线,参加临床教学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同时还参与多项国际、国内临床试验药物研究,在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的诊治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展开
个人擅长
糖尿病、骨质疏松,以及甲状腺疾病的诊治。展开
  • 血糖15mmol/L正常吗

    血糖15mmol/L不正常,无论是空腹、餐后还是随机血糖都明显高于正常范围,可能由生活方式、年龄、病史等因素导致,儿童、孕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出现血糖15mmol/L有不同影响及后果,需重视并及时就医处理。 正常情况下,空腹血糖的正常范围一般是3.9~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范围通常小于7.8mmol/L,随机血糖正常范围一般小于11.1mmol/L,所以血糖15mmol/L无论是空腹、餐后还是随机血糖都明显高于正常范围,属于血糖偏高的情况。 可能的原因及相关因素影响 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等生活方式可能导致血糖升高。比如长期大量摄入高糖、高脂肪食物,身体无法及时消耗这些能量,就会使血糖处于较高水平;缺乏运动则会影响身体对血糖的利用,导致血糖堆积。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人群血糖调节能力不同,一般来说,随着年龄增长,身体的胰岛素分泌功能和胰岛素敏感性可能会发生变化,老年人相对更易出现血糖异常。例如老年人群由于胰岛细胞功能减退等原因,更容易出现血糖升高到15mmol/L的情况。 病史因素: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患糖尿病的风险相对较高,若本身已经患有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时就可能出现血糖达到15mmol/L的情况;另外,一些其他疾病如内分泌疾病等也可能影响血糖代谢,导致血糖升高。 特殊人群提示 儿童:儿童出现血糖15mmol/L需要高度重视,可能是1型糖尿病等情况,儿童1型糖尿病多与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需要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因为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高血糖会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如导致生长迟缓、影响智力发育等,所以一旦发现儿童血糖异常,要尽快到医院进行详细检查,如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释放试验等相关检查来明确病情。 孕妇:孕妇出现血糖15mmol/L属于比较严重的情况,妊娠糖尿病对孕妇和胎儿都有较大影响。对孕妇来说,高血糖可能导致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感染等风险增加;对胎儿来说,可能引起胎儿过大、胎儿生长受限、早产、胎儿畸形等不良后果。所以孕妇血糖达到15mmol/L时需要立即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饮食控制、必要时可能需要胰岛素治疗等,严格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以保障母婴健康。 老年人:老年人血糖15mmol/L可能会引发多种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等。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高血糖对其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损害更为明显,所以老年人出现高血糖时,需要综合评估其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降糖方案,同时要密切监测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2025-09-24 14:15:56
  • 糖尿病能吃小米嘛

    糖尿病患者可以吃小米,但需注意食用量、烹饪方式和搭配等。小米含碳水化合物等营养,升糖指数中等,食用时要控制摄入量,采用合适烹饪方式,搭配其他食物,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及合并其他疾病者食用时也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小米的营养成分与升糖影响 小米含有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以及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其碳水化合物含量约为75%左右,属于主食类食物。小米的升糖指数(GI)约为71,属于中等升糖指数食物。糖尿病患者食用小米后,小米中的碳水化合物会被消化吸收,导致血糖升高,但相比一些高升糖指数的食物,其升糖相对较为平缓。 二、食用小米的注意事项 1.控制摄入量:糖尿病患者食用小米时应根据自身的血糖控制情况、体重、活动量等因素来控制摄入量。一般来说,可将小米作为主食的一部分,与其他低升糖指数的主食搭配食用,例如搭配豆类、全麦等。例如,每餐小米的食用量可控制在50-100克干重左右,具体可根据个人情况由医生或营养师进行个体化制定。 2.烹饪方式:烹饪小米时应避免加入过多的糖、油等。建议采用煮、焖等方式,避免油炸、油煎等烹饪方法。例如,煮小米粥时,可适当延长煮粥时间,使小米中的淀粉糊化更充分,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升糖速度,但也不宜将粥煮得过于稀烂,因为过于稀烂的粥更容易被快速消化吸收,导致血糖快速上升。 3.搭配其他食物:食用小米时可搭配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蛋白质丰富的食物等。如搭配绿叶蔬菜,绿叶蔬菜富含膳食纤维,可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降低小米的升糖幅度;搭配瘦肉、鸡蛋等优质蛋白质食物,能够增加饱腹感,减少对小米等主食的过量摄入,同时也有助于维持身体的营养平衡。 三、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儿童糖尿病患者:儿童糖尿病患者食用小米时,需在家长的监督下控制摄入量,确保饮食均衡,同时要注意其生长发育对营养的需求,在保证血糖稳定的前提下,合理安排小米等主食的食用量,并搭配适合儿童的蔬菜水果和优质蛋白质食物。 老年糖尿病患者:老年糖尿病患者消化功能可能有所减退,食用小米时要注意烹饪方式,保证小米易于消化。同时,要密切监测血糖变化,根据血糖情况调整小米的食用量和搭配的食物,以维持血糖的稳定,避免因血糖波动过大而引发其他并发症。 合并其他疾病的糖尿病患者:如果糖尿病患者合并有胃肠道疾病,如胃炎、胃溃疡等,食用小米时要注意避免食用过冷或过热的小米食物,以免刺激胃肠道。对于合并有肾病的糖尿病患者,需要根据肾功能情况控制蛋白质的摄入量,在食用小米时要注意合理搭配蛋白质食物的量,遵循肾病饮食的相关要求。

    2025-09-24 14:14:40
  • 糖尿病患者容易骨折的原因是什么

    糖尿病通过骨代谢异常、血管病变影响骨血供、神经病变导致感觉异常、肌肉病变影响骨骼支撑、骨密度降低等多种途径增加骨折风险,糖尿病患者需积极控糖、关注骨代谢、定期检查,采取综合措施预防骨折,老年患者更要注重行走安全以防摔倒。 一、骨代谢异常 糖尿病患者体内高血糖状态会影响骨代谢相关的多种环节。首先,高血糖可导致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堆积,AGEs会抑制成骨细胞的活性,减少骨基质的合成,还会促进破骨细胞的分化和活性,使得骨吸收增加,骨形成减少,最终打破骨代谢的平衡,导致骨量丢失,增加骨折风险。例如有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骨组织中AGEs水平显著升高,与骨密度呈负相关。 二、血管病变影响骨血供 糖尿病容易并发血管病变,尤其是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会使骨组织的血液供应减少,骨细胞得不到充足的营养物质和氧气供应,影响骨的正常代谢和修复。大血管病变可能导致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进一步影响下肢骨骼的血液供应,当遭遇轻微外力时,就容易发生骨折。比如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其足部骨折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三、神经病变导致感觉异常 糖尿病神经病变较为常见,周围神经病变可使患者对疼痛、压力等感觉减退或丧失。患者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外伤,而无法及时察觉并采取保护措施,从而增加骨折的发生几率。例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在行走时可能踩到异物却不能及时感知,容易发生足部骨折等情况。 四、肌肉病变影响骨骼支撑 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肌肉病变,表现为肌肉萎缩、力量下降。肌肉是骨骼的重要支撑结构,肌肉力量减弱会影响骨骼的稳定性,使骨骼更容易受到损伤而发生骨折。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的握力等肌肉力量指标低于非糖尿病患者,且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肌肉病变逐渐加重,骨折风险也相应增加。 五、骨密度降低 长期高血糖环境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往往会降低。骨密度是衡量骨骼强度的重要指标,骨密度降低意味着骨骼变得更脆弱,承受外力的能力下降,从而更容易发生骨折。通过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发现,糖尿病患者尤其是病程较长、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骨密度值明显低于正常人群。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需要积极控制血糖,同时关注骨代谢情况,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等相关检查,采取综合措施来预防骨折的发生。例如通过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以及在必要时进行药物干预来改善骨代谢等,以降低骨折的风险。特别是老年糖尿病患者,本身骨量就有自然丢失的情况,再加上糖尿病相关因素的影响,更要注重预防骨折,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行走安全,避免摔倒等意外情况的发生。

    2025-09-24 14:13:47
  • 糖尿病适合什么水果

    糖尿病患者选择水果及食用需注意多方面。可选择低升糖指数水果,如苹果、梨、柚子、樱桃,也可选择草莓、蓝莓等营养丰富且适合控糖的水果。食用时,血糖未良好控制优先选黄瓜、西红柿代替水果,控制平稳后可吃;要在两餐之间食用,控制每天200克左右并相应减少主食量。老年、儿童、孕妇等特殊患者人群,在食用方式、控制量及监测血糖方面还有特殊要求。 一、糖尿病患者可选择的水果 1.低升糖指数水果:升糖指数(GI)反映了食物升高血糖的速度和能力,低于55的为低GI食物,对血糖影响相对较小,适合糖尿病患者。 苹果:富含果胶等膳食纤维,可延缓碳水吸收,GI值约为36。每天食用量控制在100200克,可两餐之间吃,帮助平稳血糖,还能促进肠道蠕动。 梨:水分足,含多种维生素,GI值约36,同样以100200克为宜,能补充水分与营养,且对血糖波动影响不大。 柚子:含有柚皮苷等成分,有研究表明其对改善胰岛素抵抗可能有帮助,GI值约25,每天100200克,可减轻身体对胰岛素的抵抗,利于血糖调控。 樱桃:GI值约22,含花青素等抗氧化物质,每天可吃510颗,抗氧化同时,升糖缓慢。 2.富含营养且适合控糖的水果 草莓:富含维生素C、钾等,热量低,有助于增强免疫力与维持心脏健康,适量食用(每次约100克)对血糖影响小。 蓝莓:抗氧化能力强,含多种营养成分,虽甜度不高但有天然果糖,控制量(每次100克左右)食用可提供营养且不致血糖大幅上升。 二、食用水果注意事项 1.血糖控制情况:血糖未得到良好控制(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0mmol/L)时,优先选择黄瓜、西红柿等代替水果;血糖控制平稳后可适当吃水果。 2.食用时间:选在两餐之间,如上午10点或下午4点,避免与正餐同时吃,以免血糖高峰叠加。 3.食用量:即使低GI水果,过量食用也会使血糖升高,每天水果摄入量控制在200克左右,并相应减少主食量,如吃200克苹果,减少25克左右主食。 三、特殊人群提示 1.老年患者:胃肠功能弱,水果可切成小块或制成果泥食用,利于消化。但要注意监测血糖,因老年人血糖调节能力差,食用不当易致血糖波动。 2.儿童患者:水果富含营养利于生长发育,但需家长严格控制量与食用时间,避免影响正餐,且儿童血糖波动快,食用后要密切关注血糖变化。 3.孕妇患者:患妊娠糖尿病选择水果既要考虑控糖,又要满足胎儿营养需求。优先选低GI且营养丰富水果,食用量咨询医生,因孕期血糖管理要求更严格,不当饮食可能影响胎儿发育。

    2025-09-24 14:11:41
  • 甲状腺炎可以吃泥鳅吗

    甲状腺炎患者通常可吃泥鳅,其营养丰富,含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等,从营养角度利于维持身体营养平衡和整体健康;不同类型甲状腺炎患者食用一般无明显不良影响;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甲状腺炎患者食用时需注意相应事项,儿童要清淡烹饪且熟透,老年合并基础疾病者要根据自身情况控制量。 从营养角度看对甲状腺炎的影响 蛋白质补充:蛋白质是身体重要的组成部分,甲状腺炎患者在疾病过程中身体需要维持正常的代谢等功能,泥鳅中的优质蛋白质有助于满足身体对蛋白质的需求,促进身体的修复和正常生理功能的维持。例如,有研究表明,适当摄入优质蛋白质对于维持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有一定帮助,而甲状腺炎与自身免疫相关,合理的营养支持有助于整体健康状况的维持。 维生素和矿物质作用:其中的维生素A对维持上皮组织的健康等有作用;维生素B族参与能量代谢等多种生理过程;钙、铁、磷等矿物质对于骨骼健康、血红蛋白合成等至关重要。这些营养成分的摄入有助于甲状腺炎患者维持全身的营养平衡,而良好的营养状态对于身体应对疾病、提高免疫力等都有积极意义。 不同类型甲状腺炎患者的具体情况 桥本甲状腺炎:桥本甲状腺炎患者如果没有合并严重的甲状腺功能减退导致胃肠功能明显受影响等特殊情况,是可以正常食用泥鳅的。但如果患者同时合并有高碘相关问题(虽然泥鳅含碘量不是特别高,但仍需根据个体情况),则需要适当关注碘的总摄入量。一般来说,正常食用泥鳅不会对桥本甲状腺炎的病情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 亚急性甲状腺炎: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在饮食上主要是要保证营养均衡,泥鳅可以作为优质蛋白质的来源之一。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如急性期可能有疼痛、发热等症状,影响食欲,但泥鳅易于消化吸收的特点有助于患者在食欲不佳时补充营养,帮助身体恢复。 特殊人群需注意的方面 儿童甲状腺炎患者:儿童甲状腺炎患者可以吃泥鳅,但要注意烹饪方式尽量清淡,避免添加过多辛辣、油腻的调料,以免刺激儿童尚未发育完全的胃肠道。同时,要保证泥鳅的烹饪熟透,防止因细菌等感染引起胃肠道不适,影响营养的吸收,进而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时期,需要充足且均衡的营养支持。 老年甲状腺炎患者:老年甲状腺炎患者如果同时合并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在食用泥鳅时要注意控制量,因为泥鳅含有一定的蛋白质和脂肪等,需根据血糖、血脂等情况合理安排。例如,合并糖尿病的老年患者,要考虑泥鳅对血糖的影响,可在血糖控制平稳的情况下适量食用,并注意搭配其他食物,保持饮食的总热量平衡。

    2025-09-24 14:08:36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