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蠡茗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擅长:创伤骨科工作,擅长四肢与脊柱骨折的微创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骨折不愈合与畸形愈合,慢性骨髓炎,骨与软组织缺损,血管与神经损伤。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医院 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医学博士。曾赴英国诺福克和诺里奇大学医院、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伊萨右岸医院短期学习。 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1项(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参与3项,主持省市课题4项。发表论文35篇,其中SCI收录论文6篇,发表于Osteoarthritis and Cartilage等骨科领域权威杂志。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武汉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实用新型专利一项。 担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基础学组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分会外固定工作委员会常委、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骨科专业委员会创伤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骨科分会肢体矫形学组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创面治疗学组委员、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肢残康复专业委员会Ilizarov技术组委员、中国生物材料学会骨修复材料与器械分会脊柱修复材料与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脊柱健康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创伤学会骨科分会委员、湖北省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工作秘书及委员、湖北省老年学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基础学组副组长、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颈肩腰腿痛专业委员会基础委员会、武汉医师协会武汉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委员、SICOT(国际矫形与创伤外科学会)中国部肩肘学会委员、SICOT(国际矫形与创伤外科学会)中国部数字骨科学会湖北省工作委员会委员等职务,为AO(国际内固定研究学会)创伤及AO脊柱会员。担任《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编委及《中华实验外科杂志》通讯编委。展开
个人擅长
创伤骨科工作,擅长四肢与脊柱骨折的微创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骨折不愈合与畸形愈合,慢性骨髓炎,骨与软组织缺损,血管与神经损伤。展开
  • 皮肤软骨瘤怎么治

    皮肤软骨瘤的治疗包括手术治疗(病变局部切除和根治性切除)、术后处理及康复(伤口护理和功能康复)和随访观察(定期复查),手术治疗针对不同情况选择合适方式,术后需做好伤口护理与功能康复,定期复查观察局部情况。 一、手术治疗 1.病变局部切除 适用情况:对于单发的皮肤软骨瘤,若肿瘤较小且无明显症状,可考虑局部切除。一般适用于病灶局限、未侵犯周围重要组织的患者。例如,儿童或青少年患者,若皮肤软骨瘤生长在不影响功能的部位,可通过局部切除来去除病灶。手术时需完整切除肿瘤及其周围部分正常组织,以降低复发风险。 手术要点:需要在无菌操作下进行,准确找到肿瘤边界,精细分离周围组织,避免损伤邻近的血管、神经等结构。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手术操作需根据其组织特点进行调整,儿童的组织相对较嫩,操作更需轻柔。 2.根治性切除 适用情况:如果皮肤软骨瘤有恶变倾向或复发多次的情况,可能需要进行根治性切除。对于成年患者,若皮肤软骨瘤较大且怀疑有恶性改变时,应考虑扩大切除范围。例如,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肿瘤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或有侵袭性表现时,需行根治性切除,切除范围包括肿瘤及其周围一定范围的正常组织。 手术影响:根治性切除可能会对局部功能和外观产生一定影响,尤其是对于肢体部位的肿瘤,术后可能需要进行功能康复训练。对于儿童患者,根治性切除需更谨慎评估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尽量在保障彻底切除肿瘤的同时,减少对骨骼、关节等发育的不良影响。 二、术后处理及康复 1.伤口护理 一般要求:无论是哪种手术方式,术后都要加强伤口护理。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定期换药,观察伤口有无红肿、渗液等感染迹象。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自身抵抗力相对较弱,更要注意伤口的清洁,避免感染。一般术后2-3天更换一次敷料,根据伤口愈合情况逐渐延长换药间隔。 特殊情况处理:若伤口出现感染,需及时进行相应处理,如加强换药、使用抗生素等。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在伤口护理过程中要注意安抚,避免其搔抓伤口,影响愈合。 2.功能康复 肢体部位肿瘤术后:如果皮肤软骨瘤生长在肢体部位,术后需要进行适当的功能康复训练。例如,对于上肢皮肤软骨瘤术后,可进行握拳、屈伸手指等简单运动,逐渐增加活动范围和强度;对于下肢皮肤软骨瘤术后,早期可进行踝关节屈伸等活动,待伤口愈合较好后逐渐进行行走训练,但要避免过度负重。儿童患者的功能康复需在医生指导下,根据其年龄和身体恢复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以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同时减少对生长发育的长期影响。 三、随访观察 1.定期复查 复查频率:患者术后需要定期进行复查,一般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进行定期随访。通过影像学检查(如X线等)观察局部有无复发迹象。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复查时还需关注骨骼等组织的生长情况,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异常。 复查内容:复查内容包括局部体格检查,查看伤口愈合情况、有无新的肿块等,以及影像学检查评估局部病变情况。通过长期的随访观察,能够及时发现皮肤软骨瘤的复发或其他异常情况,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2025-10-10 12:05:04
  • 脊柱肿瘤患者的饮食

    脊柱肿瘤患者饮食需营养均衡,要保证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增加富含维生素A、C、D食物及钙、磷等矿物质补充,儿童患者要注意食物安全性和易消化性,老年患者饮食应易消化且保证钙和维生素D充足,合并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碳水、合理控蛋白和脂肪并监测血糖。 一、营养均衡是基础 脊柱肿瘤患者的饮食应遵循营养均衡的原则,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蛋白质是身体修复和维持正常功能的重要物质,可选择瘦肉、鱼类、蛋类、豆类及豆制品等优质蛋白质来源。例如,每100克鸡胸肉约含20克蛋白质,能为患者提供较好的蛋白质补充;鱼类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如三文鱼等,不仅提供蛋白质,还对身体抗炎等有一定益处。碳水化合物是身体能量的主要来源,可选择全麦面包、糙米、燕麦等复杂碳水化合物,比精制谷物更有利于维持血糖稳定,100克全麦面包约提供70克碳水化合物。 二、增加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摄入 维生素A:有助于维持上皮组织的健康,对骨骼等组织的修复有一定帮助,动物肝脏、胡萝卜、南瓜等是维生素A的良好来源。100克胡萝卜约含胡萝卜素8285微克,胡萝卜素在体内可转化为维生素A。 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能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利于伤口愈合等,柑橘类水果、草莓、猕猴桃等富含维生素C,100克猕猴桃约含62毫克维生素C,远远高于一般水果。 维生素D:对于钙的吸收和骨骼健康至关重要,患者可适当晒太阳以促进自身维生素D的合成,也可通过食用深海鱼类(如沙丁鱼、金枪鱼)、蛋黄等获取,每100克沙丁鱼约含197微克维生素D。 三、注重矿物质的补充 钙:维持骨骼强度,奶制品是钙的优质来源,每100毫升牛奶约含104毫克钙,患者可每天保证300-500毫升牛奶的摄入;豆制品如豆腐等也是钙的良好来源,100克北豆腐约含138毫克钙。 磷:与钙共同作用维持骨骼健康,肉类、鱼类、蛋类、谷物等都含有一定量的磷,正常饮食即可保证基本摄入,但要注意合理搭配钙磷比例。 四、特殊人群的饮食注意事项 儿童脊柱肿瘤患者: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饮食中除了保证上述营养成分外,要注意食物的安全性和易消化性。避免食用过硬、不易咀嚼的食物,防止误吸等情况。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以满足生长和疾病康复的需求,可适当增加牛奶、鸡蛋等富含优质蛋白质和钙的食物摄入,同时根据儿童的喜好合理搭配食物,提高其进食兴趣。 老年脊柱肿瘤患者:老年患者消化功能可能有所减退,饮食应更注重易消化。可选择煮烂的瘦肉、蔬菜粥等。同时,老年患者可能存在骨质疏松等问题,更要保证钙和维生素D的充足摄入,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制剂,但需注意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等情况。 合并糖尿病的脊柱肿瘤患者:要严格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选择低升糖指数的碳水化合物食物,如荞麦面等。同时保证蛋白质的合理摄入,控制脂肪摄入,遵循糖尿病饮食的相关原则,密切监测血糖变化,根据血糖情况调整饮食结构,确保在满足肿瘤康复营养需求的同时控制好血糖水平。

    2025-10-10 12:02:26
  • 骨盆肿瘤需要做什么检查

    骨盆肿瘤的检查包括影像学、实验室和病理检查。影像学中X线可初步筛查但对细微改变显示不清,不同年龄性别表现有差异;CT能清晰显示骨质及与周围组织关系;MRI对软组织分辨力优且能多平面成像。实验室检查血常规一般变化不大,恶性肿瘤可能贫血,血生化中碱性磷酸酶等在骨肿瘤患者可能升高,肿瘤标志物检查特异性不高需结合判断。病理检查穿刺活检可明确良恶性及类型,要选准部位,切开活检在穿刺不能明确时用,有种植转移风险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骨盆骨质的细微结构、肿瘤的范围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可发现X线不易察觉的骨质破坏、微小钙化等。对于骨盆肿瘤的定位、定量诊断有重要价值,尤其对判断肿瘤是否侵犯周围重要结构如血管、神经等有帮助。不同年龄患者,儿童骨骼的CT表现因骨化中心发育情况不同而有特点,女性骨盆的解剖结构与男性有差异,在CT图像上表现不同,有相关病史者需重点关注肿瘤与原有病灶的关系。 MRI检查:对软组织的分辨力优于CT,能多平面成像,可清晰显示骨盆肿瘤的软组织肿块范围、肿瘤与肌肉、神经、血管等软组织的关系,还能判断肿瘤有无骨髓侵犯及软组织转移等情况。不同年龄患者,儿童的骨髓组织特性与成人不同,MRI表现有差异,女性骨盆的软组织结构特点也会影响MRI图像表现,有病史患者要依据病史重点分析肿瘤相关软组织情况。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一般情况变化不大,但某些恶性骨盆肿瘤患者可能出现贫血等情况,通过血红蛋白等指标可初步了解患者全身状况。不同年龄患者,儿童造血功能与成人不同,贫血表现可能有差异,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血红蛋白值可能有波动,有相关病史患者需结合自身病史判断血常规异常是否与肿瘤相关。 血生化:如碱性磷酸酶等指标,在骨肿瘤患者中可能升高,碱性磷酸酶升高常见于骨源性肿瘤等情况。不同年龄、性别患者,正常血生化指标范围不同,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影响肝肾功能等,进而影响血生化指标,有病史患者要考虑肿瘤对身体代谢等方面的影响来分析血生化结果。 肿瘤标志物检查:某些骨盆肿瘤可能有特定的肿瘤标志物升高,如骨肉瘤患者可能出现血清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升高等,但肿瘤标志物检查特异性不高,需结合临床及其他检查综合判断。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肿瘤标志物基础水平有差异,有相关病史患者要对比既往肿瘤标志物情况来评估肿瘤变化。 病理检查 穿刺活检:是获取病理诊断的重要方法,通过穿刺针取得肿瘤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肿瘤的良恶性及具体病理类型。对于骨盆肿瘤,要准确选择穿刺部位,避免损伤重要结构。不同年龄患者,儿童骨骼的穿刺需更谨慎,女性骨盆的解剖结构使得穿刺路径选择要考虑生理特点,有病史患者要根据既往治疗等情况选择合适穿刺部位以获取准确病理。 切开活检:在穿刺活检不能明确诊断时可考虑,能更直接获取肿瘤组织,但有导致肿瘤种植转移等风险,需严格掌握适应证。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切开活检的风险及术后恢复等因个体差异不同,有病史患者要综合评估手术风险与诊断需求。

    2025-10-10 11:59:49
  • 关节软组织损伤怎么恢复

    关节软组织损伤需分阶段处理,急性期休息制动、冷敷,药物辅助用非甾体抗炎药;恢复期物理治疗包括热敷、红外线照射,康复训练有关节活动度和肌力训练,同时调整生活方式,严重时可能手术,要依不同阶段及人群特点综合个性化处理。 一、急性期处理 1.休息制动:受伤后应立即停止引起损伤的活动,使受伤关节得到充分休息,避免进一步损伤。例如,膝关节软组织损伤时应避免行走、上下楼梯等活动。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活泼好动,更需家长加强看护,防止继续活动加重损伤。 2.冷敷:在损伤后的24-48小时内,可进行冷敷。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受伤部位,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冷敷可以收缩血管,减少局部出血和肿胀。但要注意避免冻伤皮肤,对于婴幼儿等皮肤娇嫩人群,更要严格控制冷敷时间和冷敷物与皮肤的间隔。 二、药物辅助 1.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具有抗炎、止痛作用。可缓解关节软组织损伤引起的疼痛和炎症,但需注意不同年龄人群对药物的耐受性不同,儿童使用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剂型和剂量。 三、恢复期康复治疗 1.物理治疗 热敷:损伤48小时后,可进行热敷。用热毛巾或热水袋敷在受伤部位,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肿胀消退和组织修复。对于老年人,由于血液循环相对较慢,热敷时要注意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 红外线照射:利用红外线的热效应,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组织愈合。可在专业康复师操作下进行,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调整照射距离和时间。 2.康复训练 关节活动度训练:在损伤恢复的早期,逐渐进行受伤关节的屈伸等活动度训练,避免关节僵硬。例如,肩关节软组织损伤后,可进行前屈、后伸、外展等活动度练习。对于儿童患者,要在家长协助下轻柔进行,避免过度用力。 肌力训练:随着损伤的恢复,逐步进行受伤关节周围肌肉的肌力训练。可采用等长收缩、等张收缩等方式。如膝关节软组织损伤后,可进行股四头肌的收缩训练,增强肌肉力量以稳定关节。不同年龄人群的肌力训练强度应有所不同,儿童需循序渐进,老年人要注意避免过度疲劳。 四、生活方式调整 1.饮食:增加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摄入,如瘦肉、鱼类、新鲜蔬菜水果等,有助于组织修复。对于不同年龄段人群,饮食搭配需合理,儿童要保证营养均衡以促进生长发育,老年人则要注意控制脂肪和盐分摄入,预防其他慢性疾病。 2.避免不良姿势和行为: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姿势,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或过度使用受伤关节。例如,长时间伏案工作的人群要注意保持脊柱正直,防止颈部关节软组织损伤加重。 五、手术治疗情况(若需要) 1.对于严重的关节软组织损伤,如韧带完全断裂等情况,可能需要手术治疗。术后的恢复过程与非手术治疗有一定不同,术后早期要遵循医生的康复指导进行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儿童患者术后康复更需家长密切配合,确保康复训练安全有效进行。 总之,关节软组织损伤的恢复需要根据损伤的不同阶段采取综合的措施,同时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处理。

    2025-10-10 11:58:17
  • 后背左侧疼痛是什么原因

    引起后背左侧疼痛的原因多样,包括肌肉骨骼系统问题(如姿势不良致肌肉紧张、肌肉拉伤、筋膜炎)、脊柱相关问题(如椎间盘突出、脊柱侧弯)、内脏疾病牵涉痛(如心脏疾病、肺部疾病)以及其他原因(如外伤、肿瘤)等。 一、肌肉骨骼系统问题 1.姿势不良:长期弯腰、驼背等不良姿势会使后背左侧肌肉处于紧张状态,引发疼痛。例如长时间伏案工作、低头看手机等情况,会导致背部肌肉劳损,引起左侧后背疼痛。青少年长期背负过重书包,也可能因姿势不良出现后背左侧疼痛,因为此时身体为保持平衡,会使后背左侧肌肉过度用力。 2.肌肉拉伤:运动过程中,如突然扭转身体、过度拉伸等,可能造成后背左侧肌肉拉伤,进而产生疼痛。运动前未充分热身,肌肉柔韧性和协调性较差,更容易发生拉伤。运动员在高强度训练或比赛中,后背左侧肌肉拉伤的风险相对较高。 3.筋膜炎:后背左侧的筋膜发生炎症也会导致疼痛,多因慢性劳损、受寒等因素引起。长期从事体力劳动的人群,由于背部肌肉频繁活动,筋膜容易受损引发筋膜炎。寒冷潮湿的环境会影响局部血液循环,促使筋膜炎的发生,对于老年人来说,身体机能下降,受寒后更易出现后背左侧筋膜炎导致疼痛。 二、脊柱相关问题 1.椎间盘突出:腰椎间盘或胸椎间盘突出可能压迫神经,引起后背左侧疼痛。随着年龄增长,椎间盘逐渐退变,加上长期劳累、外伤等因素,容易发生突出。对于经常弯腰负重的人群,如建筑工人等,椎间盘突出的发生率相对较高。青壮年也可能因腰部突然受力等情况导致椎间盘突出,出现后背左侧疼痛并可能伴有下肢放射性疼痛等症状。 2.脊柱侧弯:脊柱侧弯患者可能出现后背两侧不对称,左侧疼痛等表现。青少年生长发育时期,如果姿势不良等因素影响,容易发生脊柱侧弯。女性在青春期发育阶段,由于身体变化等原因,脊柱侧弯的发生率可能相对较高于男性,需要密切关注脊柱发育情况。 三、内脏疾病牵涉痛 1.心脏疾病:某些心脏疾病如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可能表现为后背左侧放射性疼痛。这是因为心脏的神经传导与背部神经有交叉,疼痛信号可能传导至后背左侧。中老年人群尤其是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发生心脏疾病牵涉后背左侧疼痛的风险较高,当出现后背左侧疼痛且伴有胸闷、心悸等症状时,需警惕心脏疾病。 2.肺部疾病:肺部病变如肺炎、肺癌等也可能引起后背左侧疼痛。肺部炎症刺激胸膜等组织,可能导致后背放射性疼痛。长期吸烟的人群患肺癌的风险增加,此类人群若出现后背左侧疼痛,同时伴有咳嗽、咳痰、咯血等症状,应进一步排查肺部疾病。 四、其他原因 1.外伤:后背左侧受到外力撞击等外伤,可能导致软组织损伤或骨骼损伤,引起疼痛。老年人由于骨质较疏松,轻微外伤也可能造成骨折等情况,出现后背左侧疼痛,且可能伴有局部肿胀、淤血等表现。 2.肿瘤:后背左侧的骨骼肿瘤或转移瘤等也会导致疼痛。肿瘤细胞侵蚀骨骼等组织,引起疼痛症状。中老年人是肿瘤的高发人群,当后背左侧疼痛持续不缓解且进行性加重时,需考虑肿瘤的可能。

    2025-10-10 11:57:18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