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蠡茗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擅长:创伤骨科工作,擅长四肢与脊柱骨折的微创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骨折不愈合与畸形愈合,慢性骨髓炎,骨与软组织缺损,血管与神经损伤。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医院 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医学博士。曾赴英国诺福克和诺里奇大学医院、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伊萨右岸医院短期学习。 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1项(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参与3项,主持省市课题4项。发表论文35篇,其中SCI收录论文6篇,发表于Osteoarthritis and Cartilage等骨科领域权威杂志。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武汉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实用新型专利一项。 担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基础学组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分会外固定工作委员会常委、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骨科专业委员会创伤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骨科分会肢体矫形学组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创面治疗学组委员、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肢残康复专业委员会Ilizarov技术组委员、中国生物材料学会骨修复材料与器械分会脊柱修复材料与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脊柱健康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创伤学会骨科分会委员、湖北省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工作秘书及委员、湖北省老年学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基础学组副组长、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颈肩腰腿痛专业委员会基础委员会、武汉医师协会武汉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委员、SICOT(国际矫形与创伤外科学会)中国部肩肘学会委员、SICOT(国际矫形与创伤外科学会)中国部数字骨科学会湖北省工作委员会委员等职务,为AO(国际内固定研究学会)创伤及AO脊柱会员。担任《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编委及《中华实验外科杂志》通讯编委。展开
个人擅长
创伤骨科工作,擅长四肢与脊柱骨折的微创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骨折不愈合与畸形愈合,慢性骨髓炎,骨与软组织缺损,血管与神经损伤。展开
  • 大拇指腱鞘炎

    大拇指腱鞘炎是屈指肌腱在掌指关节处腱鞘因机械性摩擦引发的慢性无菌性炎症病变,病因有过度劳损、退行性改变、外伤等,临床表现为拇指掌指关节处疼痛、活动时加重且可放射、屈伸有弹响或卡顿及局部压痛,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及体格检查诊断,非手术治疗含休息制动、物理治疗、局部封闭,手术治疗用于保守无效者,预防要避免过度劳损、保持正确手部姿势、适度锻炼,儿童多因先天性腱鞘狭窄需优先非侵入性方法,孕妇要避免同一手部姿势、休息时抬高患肢,老年人防关节退变要适度运动手部、及时就医评估合适治疗方案。 一、定义 大拇指腱鞘炎是屈指肌腱在掌指关节处的腱鞘因机械性摩擦而引起的慢性无菌性炎症病变,主要表现为拇指局部疼痛、活动受限及弹响等症状。 二、病因 1.过度劳损:长期从事手部频繁屈伸活动的人群,如手工劳动者、键盘操作员等,因拇指反复屈伸,肌腱与腱鞘摩擦增加,易引发腱鞘炎。2.退行性改变:随着年龄增长,腱鞘出现退变,弹性下降,易发生摩擦损伤。3.外伤:拇指曾受外伤,可能导致腱鞘损伤,引发炎症。 三、临床表现 1.疼痛:拇指掌指关节处疼痛,活动时加重,部分患者疼痛可放射至手部其他部位。2.弹响或卡顿:手指屈伸时可出现弹响,严重时可发生屈伸活动受限,出现“扳机指”现象。3.局部压痛:掌指关节掌侧可触及硬结,按压时有明显压痛。 四、诊断 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及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触诊可发现掌指关节处压痛及硬结,必要时可借助超声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以明确腱鞘炎症及肌腱情况。 五、治疗方法 1.非手术治疗:-休息制动:减少拇指过度活动,让手部充分休息。-物理治疗:热敷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理疗(如超短波、红外线照射等)有助于减轻炎症。-局部封闭:可注射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减轻炎症,但需遵循临床规范。2.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症状严重影响生活的患者,可考虑行腱鞘切开减压术。 六、预防措施 1.避免过度劳损:工作或生活中定时让手部休息,减少拇指频繁屈伸动作,如长时间打字、编织等后,应适当活动手部放松。2.正确手部姿势:保持正确的手部姿势,避免拇指长期处于过度弯曲或伸展状态。3.适度锻炼:进行手部伸展、旋转等适度锻炼,增强手部肌肉力量及关节灵活性,降低腱鞘炎发生风险。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大拇指腱鞘炎多与先天性腱鞘狭窄有关,家长需注意观察儿童拇指活动情况,若出现异常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且儿童治疗时需优先考虑非侵入性方法。2.孕妇:孕期激素变化可能增加腱鞘炎发生几率,孕妇应注意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手部姿势,休息时可适当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3.老年人:老年人因关节退变易患腱鞘炎,日常活动中应适度运动手部,避免过度负重,若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评估,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2025-10-15 15:08:08
  • 腰椎间盘突出怎么自我缓解疼痛

    通过休息与姿势调整、物理治疗缓解、运动锻炼辅助及注意保暖来缓解椎间盘突出疼痛,卧床休息分情况调整时长并保持正确姿势,热敷、牵引等物理治疗按人群调整,小飞燕、五点支撑等运动按人群量力而行,腰部注意保暖。 一、休息与姿势调整 1.卧床休息:急性发作期应尽量多卧床休息,卧床时选择软硬适中的床垫,以保持脊柱的生理曲度。一般卧硬板床休息3-4周,可减轻椎间盘承受的压力,缓解疼痛。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卧床休息的时长可根据自身恢复情况适当调整,年轻人恢复相对较快,可能卧床时间可稍短;老年人恢复较慢,可适当延长卧床时间,但也不宜过长,以免导致肌肉萎缩等问题。 2.保持正确姿势:无论是站立、坐着还是行走,都要保持良好的姿势。站立时,双脚分开与肩同宽,挺胸收腹,脊柱挺直;坐着时,应选择有靠背的椅子,保持腰部紧贴椅背,膝关节与髋关节保持同一高度,使脊柱处于中立位;行走时,抬头挺胸,腹部收紧。对于长期伏案工作的人群,要注意定时调整姿势,避免久坐导致腰椎间盘突出加重疼痛;对于体力劳动者,要注意避免腰部过度负重。 二、物理治疗缓解 1.热敷:可以用热毛巾或热水袋热敷腰部,温度以感觉温暖舒适为宜,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热敷3-4次。热敷能够促进腰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从而减轻疼痛。不同年龄人群热敷时需注意温度,老年人皮肤感觉相对迟钝,温度不宜过高,以免烫伤;儿童皮肤娇嫩,一般不建议热敷,除非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2.牵引:可以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适度的牵引治疗,牵引能够拉开椎间隙,减轻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从而缓解疼痛。但牵引的力度和时间要根据个人情况调整,对于年龄较大、体质较弱的人群,牵引力度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 三、运动锻炼辅助 1.小飞燕动作:俯卧在床上,双臂放在身体两侧,双腿伸直,然后将头、上肢和下肢尽量向上抬起,形似飞燕,每次保持3-5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为一组,每天可做3-4组。不同年龄人群可根据自身力量适当调整动作幅度和次数,年轻人可逐渐增加难度和强度,老年人则要量力而行,避免过度劳累导致疼痛加重。 2.五点支撑法:仰卧位,双膝屈曲,以足跟、双肘、头部当支点,抬起骨盆,尽量把腹部与膝关节抬平,坚持2-3秒后缓慢放下,一起一落为一个动作,连续做10-15次为一组,每天可做3-4组。该动作适合各年龄人群,但老年人在抬起和放下骨盆时要缓慢,避免用力过猛。 四、注意保暖 腰部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寒冷刺激会导致腰部肌肉痉挛,加重椎间盘突出引起的疼痛。无论是在寒冷的季节还是炎热的夏季,都要注意腰部的保暖,可适当增添衣物或使用护腰等保暖用品。对于女性患者,在月经期间更要注意腰部保暖;老年人由于体温调节能力下降,对寒冷更加敏感,要特别注意腰部保暖。

    2025-10-15 15:05:48
  • 脚趾抽筋怎么治疗

    缓解脚趾抽筋可通过拉伸(如小腿肌肉、足部拉伸)、按摩(如脚趾、小腿肌肉按摩)、补充电解质(如饮用运动饮料、调整饮食摄入富含电解质食物),若频繁发作或伴随其他症状需及时就医。 一、拉伸缓解 1.小腿肌肉拉伸:坐下,伸直发生抽筋的脚趾,将脚掌向身体方向拉,保持15-30秒,可重复几次。对于儿童,家长可轻柔帮助其进行脚掌向身体方向的拉伸动作,因为儿童自我操作可能不够精准,且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造成二次伤害。成年人日常应注意运动前充分热身,运动中若出现脚趾抽筋,也可采用此方法,运动爱好者在进行长时间跑步、登山等运动时,更易出现脚趾抽筋情况,提前做好热身能降低发生概率。 2.足部拉伸:站立时,将抽筋脚趾的脚跟贴紧地面,身体向前倾,用手去拉脚趾,保持一定时间。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肌肉力量减弱,更易出现脚趾抽筋,在日常站立或行走时,若发生脚趾抽筋,可及时采用此拉伸方法缓解。 二、按摩缓解 1.脚趾按摩:用手指轻轻按摩抽筋脚趾的肌肉,从脚趾根部向指尖方向按摩,力度适中。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按摩时要特别注意力度,因为糖尿病患者可能存在神经病变,过度用力按摩可能导致损伤。糖尿病患者出现脚趾抽筋时,按摩更需轻柔,防止造成皮肤破损,一旦破损不易愈合,引发感染等严重问题。 2.小腿肌肉按摩:用手掌根部轻轻按摩小腿肌肉,从膝盖下方开始向脚踝方向按摩。运动员在高强度训练后,小腿肌肉容易疲劳,进而可能引发脚趾抽筋,按摩小腿肌肉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缓解抽筋。 三、补充电解质 1.钠、钾等电解质补充:出汗过多等情况可能导致体内电解质失衡,从而引发脚趾抽筋。可以通过饮用运动饮料来补充钠、钾等电解质,运动饮料中含有的电解质成分能帮助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对于大量出汗的人群,如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下工作或运动的人,应适当饮用运动饮料。儿童在大量出汗后,也可能出现电解质失衡导致脚趾抽筋,此时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适合儿童的电解质补充饮品,但要注意避免过量饮用。 2.饮食调整:日常饮食中多摄入富含电解质的食物,如香蕉富含钾元素,菠菜等绿叶蔬菜富含多种电解质。老年人由于消化功能减退,饮食中更要注意保证电解质的摄入,可通过合理搭配饮食来维持电解质平衡,预防脚趾抽筋。 四、就医情况 1.频繁发作:如果脚趾抽筋频繁发作,如一周内多次出现,应及时就医。频繁抽筋可能是身体某些疾病的信号,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对于孕妇,若频繁出现脚趾抽筋,也需及时就医,因为孕期身体变化较大,可能存在多种因素导致抽筋频繁发生。 2.伴随其他症状:若脚趾抽筋同时伴随疼痛剧烈、肿胀、麻木等其他症状,应尽快就医。例如,糖尿病患者出现脚趾抽筋且伴随麻木症状,可能是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表现,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2025-10-15 15:03:37
  • 骨盆酸痛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骨盆酸痛可由生理性和病理性因素引起。生理性因素包括孕期女性因子宫增大和激素变化致骨盆酸痛,以及青少年生长发育时骨盆发育变化导致的生理性酸痛。病理性因素有骨盆本身病变,如骨盆骨折、肿瘤、炎症(盆腔炎、骶髂关节炎);腰椎病变累及骨盆,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其他系统疾病累及骨盆,如类风湿关节炎、骨质疏松症。 一、生理性因素 (一)孕期女性 女性在孕期时,随着胎儿逐渐生长发育,子宫不断增大,会对骨盆部位造成一定的压迫,同时激素水平的变化会使骨盆关节松弛,以便为分娩做准备,这都可能导致骨盆酸痛,一般在孕中晚期较为常见。 (二)生长发育阶段的人群 青少年在生长发育时期,骨骼快速生长,骨盆也处于发育变化阶段,可能会出现生理性的骨盆酸痛,这与骨骼生长过程中的代谢变化等因素有关。 二、病理性因素 (一)骨盆本身的病变 1.骨盆骨折:多有明确的外伤史,如高处坠落、交通事故等,除了骨盆酸痛外,还可能伴有局部肿胀、淤血、畸形等表现,通过X线、CT等检查可明确诊断。 2.骨盆肿瘤:包括原发性骨盆肿瘤和转移性骨盆肿瘤。原发性骨盆肿瘤相对少见,肿瘤生长会破坏骨盆结构引起酸痛;转移性骨盆肿瘤多是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至骨盆,如乳腺癌、前列腺癌等转移至骨盆,除骨盆酸痛外,还可能有原发肿瘤相关的症状,通过影像学检查及病理活检可确诊。 3.骨盆炎症 盆腔炎:女性盆腔内的器官发生炎症时,炎症刺激可能蔓延至骨盆周围组织,引起骨盆酸痛,常伴有下腹部坠胀、疼痛、阴道分泌物增多等症状,妇科检查、超声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骶髂关节炎:骶髂关节发生炎症,可导致骨盆酸痛,疼痛可放射至臀部、下腰部等部位,活动时疼痛可能加重,尤其是久坐、久站后,影像学检查可见骶髂关节的炎症改变。 (二)腰椎病变累及骨盆 1.腰椎间盘突出症:当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时,可能会引起骨盆区域的牵涉痛,除了骨盆酸痛外,常伴有腰痛、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等症状,通过腰椎CT、MRI等检查可明确腰椎间盘突出的情况及对神经根的压迫程度。 2.腰椎管狭窄症:腰椎管狭窄会导致神经受压,引起骨盆酸痛等不适,同时可能伴有间歇性跛行,即行走一段距离后下肢出现疼痛、麻木等症状,休息后可缓解,影像学检查可发现腰椎管狭窄的情况。 (三)其他系统疾病累及骨盆 1.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骨盆关节,导致骨盆酸痛,同时伴有关节的肿胀、僵硬、畸形等表现,实验室检查可见类风湿因子等指标异常,影像学检查可发现关节的病变。 2.骨质疏松症:多见于老年人、绝经后女性等,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骨骼脆性增加,容易出现骨盆酸痛,还可能伴有身高变矮、驼背等表现,通过骨密度检查等可诊断骨质疏松症。

    2025-10-15 14:58:59
  • 老年人骨质疏松吃什么

    老年人可通过饮食补充钙、维生素D及有助于骨质疏松的营养,如多吃乳制品、豆类及豆制品、海鲜类补钙,吃深海鱼类、蛋类、强化维生素D食品补维生素D,吃绿色蔬菜、坚果等,同时要适量运动、避免不良生活习惯,饮食是预防和改善骨质疏松的基础,患病还需遵医嘱规范治疗。 一、富含钙的食物 (一)乳制品 牛奶是钙的良好来源,每100毫升牛奶约含104毫克钙,而且易于吸收。老年人每天可以饮用300毫升左右的牛奶,如果对乳糖不耐受,可选择低乳糖牛奶或酸奶。酸奶不仅保留了牛奶中的钙,还含有益生菌,有助于肠道健康,利于钙的吸收利用。 (二)豆类及豆制品 像黄豆,每100克黄豆中钙含量约为227毫克,由黄豆制成的豆腐等豆制品也是钙的重要来源,例如北豆腐每100克钙含量可达138毫克左右。老年人可适当多吃豆类及豆制品,如每天吃50-100克黄豆制作的豆制品。 (三)海鲜类 虾皮的钙含量非常高,每100克虾皮含钙约991毫克,可将虾皮磨成粉后加入菜肴中食用,但要注意钠盐摄入情况;小鱼干也是不错的选择,比如anchovy小鱼干,每100克含钙量也较为可观,老年人每周可食用1-2次海鲜类食物来补充钙。 二、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 (一)深海鱼类 三文鱼是富含维生素D的代表性食物,每100克三文鱼中维生素D含量约为375国际单位,老年人每周可食用1-2次三文鱼,每次食用量约100克左右,通过摄入深海鱼类来获取维生素D,因为维生素D能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 (二)蛋类 鸡蛋是日常常见的食物,一个鸡蛋中约含有维生素D40国际单位左右,老年人每天吃1个鸡蛋有助于补充维生素D。 (三)强化维生素D的食品 市场上有一些强化维生素D的牛奶、橙汁等饮品,老年人可以选择适量饮用,以增加维生素D的摄入。 三、其他有助于骨质疏松的食物 (一)绿色蔬菜 菠菜每100克含维生素K约120微克,而维生素K对骨骼健康也有重要作用,它可以帮助钙沉积在骨骼中;西兰花每100克维生素K含量也较高,老年人每天应保证摄入300-500克绿色蔬菜,如每天吃100-150克菠菜和同等量的西兰花等。 (二)坚果类 杏仁等坚果含有一定量的钙和其他营养成分,每100克杏仁含钙约248毫克,老年人每天可吃10-15克坚果,如每天吃一小把杏仁,但要注意不要过量,因为坚果脂肪含量较高。 老年人在饮食调整的同时,还应注意适量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每天进行30分钟左右的运动,同时要避免吸烟、过量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这些都有助于维持骨骼健康,预防和改善骨质疏松。对于患有骨质疏松的老年人,除了饮食调整外,还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的治疗,如必要时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等,但饮食始终是基础的干预措施。

    2025-10-15 14:58:07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