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蠡茗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擅长:创伤骨科工作,擅长四肢与脊柱骨折的微创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骨折不愈合与畸形愈合,慢性骨髓炎,骨与软组织缺损,血管与神经损伤。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医院 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医学博士。曾赴英国诺福克和诺里奇大学医院、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伊萨右岸医院短期学习。 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1项(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参与3项,主持省市课题4项。发表论文35篇,其中SCI收录论文6篇,发表于Osteoarthritis and Cartilage等骨科领域权威杂志。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武汉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实用新型专利一项。 担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基础学组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分会外固定工作委员会常委、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骨科专业委员会创伤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骨科分会肢体矫形学组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创面治疗学组委员、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肢残康复专业委员会Ilizarov技术组委员、中国生物材料学会骨修复材料与器械分会脊柱修复材料与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脊柱健康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创伤学会骨科分会委员、湖北省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工作秘书及委员、湖北省老年学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基础学组副组长、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颈肩腰腿痛专业委员会基础委员会、武汉医师协会武汉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委员、SICOT(国际矫形与创伤外科学会)中国部肩肘学会委员、SICOT(国际矫形与创伤外科学会)中国部数字骨科学会湖北省工作委员会委员等职务,为AO(国际内固定研究学会)创伤及AO脊柱会员。担任《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编委及《中华实验外科杂志》通讯编委。展开
个人擅长
创伤骨科工作,擅长四肢与脊柱骨折的微创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骨折不愈合与畸形愈合,慢性骨髓炎,骨与软组织缺损,血管与神经损伤。展开
  • 肩周炎早期症状和表现

    肩周炎早期有疼痛、肩关节活动受限、肩部肌肉痉挛等表现,疼痛有其表现特点及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影响;肩关节活动受限有表现特点及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影响;肩部肌肉痉挛有表现特点及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影响。 年龄因素影响:不同年龄段人群疼痛的感受和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年轻人可能对疼痛的耐受相对较好,但也会因肩部活动受限而影响日常生活;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对疼痛的感知可能更为敏感,且疼痛可能会对其睡眠和日常活动造成较大影响。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从事肩部过度活动的工作,如伏案工作且肩部姿势不良、频繁进行肩部劳作等人群,更容易在肩周炎早期出现肩部疼痛症状。例如,长期使用电脑且坐姿不正确的办公族,肩部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容易引发早期肩周炎的疼痛。 病史影响:有肩部外伤史、肩部既往疾病史(如肩部肌腱炎等)的人群,发生肩周炎早期疼痛的风险相对较高。既往肩部受伤可能导致肩部组织损伤,为肩周炎的发生埋下隐患,从而较早出现疼痛等症状。 肩关节活动受限 表现特点:早期患者可出现肩关节活动范围减小,尤其是外展、上举、内外旋等动作受限较为明显。比如,患者可能发现穿衣、梳头、洗脸等日常动作难以完成,这是因为肩关节的活动受到限制,导致无法顺利进行这些需要肩部参与的动作。 年龄因素影响:老年人由于肩关节周围组织的退变,本身活动度就相对较小,在肩周炎早期出现活动受限的情况可能会更早且更为明显。而年轻人如果出现肩关节活动受限,往往提示可能存在较为严重的肩部问题或特定的损伤。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缺乏肩部活动锻炼的人群,肩关节的柔韧性和灵活性较差,更容易在肩周炎早期出现活动受限。例如,长期久坐且很少进行肩部运动的人,肩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等组织弹性降低,容易发生活动受限。 病史影响:有肩部手术史或肩部长期制动史的人群,由于肩部组织在术后或制动期间发生粘连等情况,在肩周炎早期就可能出现明显的肩关节活动受限。比如肩部骨折后长时间固定的患者,解除固定后往往会发现肩关节活动受限较为严重。 肩部肌肉痉挛 表现特点:早期可感觉到肩部肌肉紧张、发硬,触摸时能发现肌肉较紧张,有时可触及条索状的肌束。这是因为炎症刺激等因素导致肩部肌肉出现保护性的痉挛反应。 年龄因素影响:年轻人如果因过度运动等原因引发肩周炎早期肌肉痉挛,通过适当的休息和放松可能较易缓解;老年人由于肌肉本身的功能减退,肌肉痉挛可能相对更难缓解,且容易反复出现。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保持不良姿势,如弯腰驼背、肩部向前探等,会使肩部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增加肩周炎早期出现肌肉痉挛的几率。例如,长期低头看手机的人群,肩部肌肉容易疲劳和紧张,进而引发肌肉痉挛。 病史影响:有肩部肌肉劳损病史的人群,肩部肌肉本身处于相对脆弱的状态,在肩周炎早期更容易出现肌肉痉挛。既往肩部肌肉曾有过反复劳损的情况,会使肌肉对炎症等刺激的敏感性增加,从而较早出现肌肉痉挛的表现。

    2025-09-28 12:49:08
  • 骨折康复

    骨折康复需全面评估含不同人群重点,康复训练分早期等长收缩、中期增关节活动度与抗阻、后期重平衡协调日常活动,营养要充足蛋白质钙等针对性补充,关注心理调节及特殊人群,定期复查调整方案监测并发症。 一、康复评估 骨折康复起始需通过专业检查进行全面评估,包括骨折部位影像学检查以明确愈合情况,关节活动度测量(如关节屈曲、伸展、旋转角度等)、肌力测试(采用徒手肌力检查法评估肌肉力量等级)等指标。不同年龄患者因生长发育或骨代谢差异,评估重点略有不同,儿童需关注骨骺影响,老年患者需考量骨密度对愈合的作用;性别方面,女性因骨量等差异康复进度可能与男性有别;有基础病史者(如糖尿病、骨质疏松症等)需结合病史调整评估侧重点,糖尿病患者需关注血糖对骨折愈合的影响,骨质疏松症患者则需强化骨相关指标评估。 二、康复训练 (一)早期康复(骨折后1-2周) 以患肢肌肉等长收缩训练为主,通过肌肉的轻微收缩与放松,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例如上肢骨折可进行握拳、松拳反复练习,下肢骨折可进行股四头肌、腓肠肌等长收缩。此阶段需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骨折移位,不同年龄患者训练强度应适配,儿童需轻柔操作,老年患者则根据耐受度调整。 (二)中期康复(骨折后3-6周) 逐步增加关节活动度训练,借助康复器械或徒手辅助进行骨折邻近关节的屈伸、旋转等活动,同时开展渐进式抗阻训练,如利用弹力带进行上肢抗阻外展等。对于有基础病史患者,如糖尿病患者需注意运动时血糖波动,骨质疏松症患者需避免过度负重训练以防骨折再发。 (三)后期康复(骨折愈合后期) 着重进行平衡、协调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通过平衡板、步态训练器等设备提升患者平衡与行走能力,训练患者穿衣、洗漱、如厕等日常活动技能。不同性别患者在平衡与步态训练中因身体结构差异需适度调整,如女性骨盆结构特点可能影响步态训练重点。 三、营养支持 骨折康复需充足营养供给,蛋白质是组织修复的重要原料,建议每日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等);钙是骨骼合成的关键元素,每日钙摄入量约1000-1200mg,可通过奶制品、豆制品等补充;维生素D有助于钙吸收,可适当晒太阳或摄入深海鱼类等。不同生活方式人群需针对性调整,素食者需注意维生素B12等营养素补充,肥胖患者需在保证营养基础上控制热量摄入。 四、心理调节 骨折康复周期较长,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家人应给予患者情感支持,医护人员可通过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树立康复信心。特殊人群如孕妇骨折康复时,需特别关注其心理状态,因妊娠因素可能加重心理负担,需加强心理关怀,缓解其对胎儿及自身康复的担忧。 五、康复监测 定期复查影像学及相关功能指标,动态评估骨折愈合及康复进展,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康复方案。对于老年患者、合并基础疾病患者需增加复查频率,密切监测康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深静脉血栓、关节僵硬等,确保康复安全有效。

    2025-09-28 12:47:49
  • 左手关节酸痛怎么回事么回事

    左手关节酸痛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劳损因素,长期用左手重复性劳动致组织劳累堆积代谢产物引发酸痛;关节炎,如骨关节炎随年龄关节软骨磨损退化等致痛,类风湿关节炎自身免疫性累及小关节呈对称发病伴多种症状;外伤,左手关节受外力撞击致软组织损伤或骨折等引起;感染,局部感染如化脓性或病毒感染相关关节炎可致酸痛;痛风,尿酸代谢紊乱尿酸盐结晶沉积引发急性炎症反应;还有内分泌因素如更年期女性激素变化、免疫系统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等。出现左手关节酸痛先注意休息,不缓解或伴其他症状需及时就医做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并采取对应治疗,儿童及特殊人群出现需分别考虑相应情况。 一、劳损因素 长期用左手进行重复性的劳动,像频繁打字、织毛衣、搬重物等,会使左手关节周围的肌肉、肌腱等组织过度劳累,局部产生乳酸等代谢产物堆积,进而引发酸痛。比如长时间从事电脑编程工作的人群,左手频繁操作键盘鼠标,就容易出现左手关节酸痛情况。 二、关节炎 1.骨关节炎:随着年龄增长,左手关节软骨会发生磨损、退化,骨质增生等,常见于中老年人。关节会出现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尤其在活动后酸痛可能加重。 2.类风湿关节炎: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见于女性,可累及左手小关节,呈对称性发病。除了关节酸痛外,还可能伴有晨僵(早晨起床后关节僵硬,活动后缓解)、关节肿胀、畸形等表现,病情会逐渐进展,影响关节功能。 三、外伤 左手关节受到外力撞击,如摔倒时手部着地、被重物砸到等,可能导致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骨折等,从而引起酸痛,同时可能伴有局部肿胀、淤血、活动障碍等表现。 四、感染 左手关节局部发生感染,如细菌感染引起的化脓性关节炎,可出现关节红肿、热痛,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病毒感染相关的关节炎也可能导致左手关节酸痛,同时可能有病毒感染的其他表现,如发热、乏力等。 五、痛风 体内尿酸代谢紊乱,血尿酸升高,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左手关节处,可引发急性炎症反应,导致关节突然出现剧烈酸痛,通常夜间发作较多,局部还可能出现红肿等表现,多有高嘌呤饮食等诱因。 六、其他因素 内分泌因素:如更年期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关节代谢,导致左手关节酸痛。 免疫系统疾病: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左手关节时也会出现酸痛,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但相对较少见。 如果出现左手关节酸痛,首先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使用左手关节。如果酸痛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症状,如肿胀、畸形、发热等,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血尿酸、手部X线或CT等检查,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儿童出现左手关节酸痛,要考虑是否有外伤、生长痛等情况,生长痛多见于儿童快速生长期,一般疼痛较轻,无明显红肿等表现,可通过适当休息等缓解;而对于有基础疾病的特殊人群,如老年人有骨质疏松等情况,出现左手关节酸痛更要重视,及时就医排查病因。

    2025-09-28 12:46:05
  • 右颈椎痛是什么原因

    右颈椎痛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肌肉劳损(长期不良姿势致肌肉紧张劳损,中青年人及有特定生活方式人群易患)、颈椎病(颈椎退变或发育性椎管狭窄所致,年龄大、有不良生活方式者风险高)、外伤(颈部受外力撞击或过度扭转致组织损伤,青少年及高风险人群易发生)、颈部感染或炎症(颈部周围组织感染蔓延或自身免疫性炎症累及,自身免疫力低人群易患)、肿瘤(颈椎原发性或转移瘤压迫周围组织,各年龄段均可能出现,长期接触致癌物质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增加风险)。 一、肌肉劳损 1.原因:长期保持不良的姿势,比如长时间低头看手机、电脑等,会使右颈部的肌肉处于紧张状态,时间久了容易导致肌肉劳损,引发疼痛。例如,一些办公室职员由于长时间伏案工作,颈部肌肉得不到放松,就较易出现右颈椎痛的情况。 2.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的关系:年龄方面,中青年人相对更易因长时间保持不良姿势出现肌肉劳损;性别上无明显特定倾向;生活方式中,长期从事需要低头操作的工作或有长时间低头娱乐习惯的人群风险较高。 二、颈椎病 1.原因 颈椎退变:随着年龄的增长,颈椎会发生退变,如椎间盘退变、椎体骨质增生等,这些退变可能会压迫周围的神经、血管等组织,从而引起右颈椎痛。一般40岁以上人群颈椎退变的概率会逐渐增加。 颈椎发育性椎管狭窄:先天发育导致椎管狭窄,会使脊髓和神经等结构的缓冲空间变小,容易受到刺激而引发疼痛。 2.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的关系:年龄越大,颈椎退变的可能性越高;性别间无显著差异;长期低头、颈部外伤史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颈椎病的发病风险,进而导致右颈椎痛。 三、外伤 1.原因:颈部受到外力撞击,如车祸、跌倒时颈部受伤,或者颈部过度扭转等,都可能导致右颈椎部位的肌肉、骨骼等组织损伤,引起疼痛。例如,运动时颈部突然扭转就可能造成外伤进而引发右颈椎痛。 2.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的关系: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因外伤导致右颈椎痛,但青少年在运动等场景中可能更易发生;性别无特定差异;有高风险运动或工作环境的人群(如运动员、建筑工人等)外伤风险较高。 四、颈部感染或炎症 1.原因 感染:颈部周围组织的感染,如咽喉炎等,炎症可能蔓延至颈椎部位,引起右颈椎痛。 风湿性关节炎等炎症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的炎症性疾病累及颈椎时,也会出现右颈椎痛的症状。 2.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的关系:感染性因素导致的颈部感染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生;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疾病可能在特定年龄段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生活方式中,自身免疫力较低的人群更易发生颈部感染或炎症相关的右颈椎痛。 五、肿瘤 1.原因:颈椎部位的原发性肿瘤或转移瘤,肿瘤组织生长可能会压迫周围组织,导致右颈椎痛。 2.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的关系:肿瘤相关的右颈椎痛在各年龄段都可能出现,无明显性别差异;长期接触致癌物质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增加肿瘤发生风险,进而引发右颈椎痛。

    2025-09-28 12:44:21
  • 跟腱断裂手术后多久可以走路

    跟腱断裂手术后走路时间受多种因素影响,分为早期康复阶段(术后0-6周)、中期康复阶段(术后6-12周)、后期康复阶段(术后12周以后),早期0-2周固定卧床,2-6周部分负重;中期6-8周增加负重,8-12周可尝试脱离拐杖部分负重;后期12周后逐渐完全负重,还需相关训练,无固定标准,需综合多因素依康复评估定走路时间与进程。 1.早期康复阶段(术后0-6周) 术后0-2周:术后需用石膏或支具固定患肢,此阶段主要是促进跟腱愈合,患者需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以减轻肿胀。一般在术后2周左右,伤口初步愈合,但此时跟腱强度还很低,不能负重走路。 术后2-6周:根据跟腱愈合情况,可逐渐开始部分负重行走。但具体的负重程度需遵循医生的指导,通过康复评估来确定。例如,通过超声或磁共振检查评估跟腱的愈合状况,若愈合良好,可在拐杖辅助下部分负重,如患肢可承受10%-30%的体重进行行走。此阶段不同年龄人群恢复略有差异,年轻人身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强,可能能较早进入部分负重阶段;而老年人身体机能相对较弱,愈合相对缓慢,需更谨慎地进行康复评估后再决定负重情况。对于有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需特别注意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会影响伤口愈合和跟腱恢复,可能需要延长非负重时间,确保跟腱充分愈合后再考虑负重行走。 2.中期康复阶段(术后6-12周) 术后6-8周:随着跟腱进一步愈合,可逐渐增加负重程度。一般可达到患肢承受50%-70%的体重进行行走,仍需拐杖辅助。此阶段生活方式方面要注意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防止跟腱过度疲劳。不同性别在康复过程中差异不大,但女性可能在心理恢复上需要更多关注,要鼓励其积极配合康复训练。 术后8-12周:部分患者可尝试脱离拐杖部分负重行走,但具体情况还是要依据跟腱的恢复情况。通过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综合评估跟腱的强度和稳定性,若评估结果良好,可逐渐增加行走的时间和距离。有吸烟史的患者需要特别注意,吸烟会影响血液循环,不利于跟腱恢复,应尽量戒烟,以促进跟腱更好地愈合和康复进程。 3.后期康复阶段(术后12周以后) 术后12周以后,若跟腱恢复良好,可逐渐过渡到完全负重行走。但完全恢复正常行走功能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康复训练,包括平衡训练、本体感觉训练等,以恢复跟腱的力量和下肢的整体功能。不同年龄人群在后期康复中,老年人可能需要更长时间进行平衡和本体感觉训练来防止跌倒,而年轻人恢复相对较快,但也不能忽视长期的康复维护。有肥胖病史的患者,由于体重较大对跟腱压力较高,需要在康复过程中更加注重控制体重,通过合理的饮食和运动来减轻体重对跟腱的负担,促进更好地恢复正常行走。 总体而言,跟腱断裂手术后走路时间没有固定的统一标准,需综合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基础病史、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逐步的康复评估来确定合适的走路时间和康复进程。

    2025-09-28 12:42:35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