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剑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擅长:肝脏肿瘤、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和复杂胆道疾病的诊治及肝移植手术和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张剑,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脏外科,主任医师,擅长肝脏肿瘤、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和复杂胆道疾病的诊治及肝移植手术和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展开
个人擅长
肝脏肿瘤、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和复杂胆道疾病的诊治及肝移植手术和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展开
  • 化验肝功能能吃饭吗

    肝功能化验一般建议空腹进行,至少空腹8-12小时以减少饮食干扰;儿童群体若因年龄小等原因难以长时间空腹,可在家长谨慎评估下适当缩短空腹时间但需向医生说明情况;有肝脏疾病病史患者的空腹要求会依病情调整;不得已非空腹化验时需结合饮食情况综合分析化验结果来判断肝脏功能状况。 一、空腹状态与肝功能化验的关系 肝功能化验一般建议空腹进行。这是因为饮食会影响肝功能化验结果中的一些指标。例如,进食后胃肠道的消化吸收过程会使血液中的成分发生变化,可能导致血清胆红素、血脂等指标升高或降低,从而干扰对肝脏功能的准确判断。一般来说,空腹时间要求至少8-12小时,这样能最大程度减少饮食对肝功能各项指标检测的干扰。 二、特殊情况的考虑 (一)儿童群体 儿童进行肝功能化验时同样建议尽量空腹,但如果儿童因年龄小等原因难以长时间空腹,可在家长的谨慎评估下,适当缩短空腹时间,但需向医生说明情况。因为儿童的新陈代谢等生理特点使得饮食对其肝功能指标的影响相对成人可能有一定差异,但总体空腹化验能更准确反映肝脏真实功能状态。例如,婴幼儿如果长时间不进食可能会出现低血糖等情况,此时在医生评估下可适当调整,但仍应尽量遵循空腹原则。 (二)特殊病史人群 对于有肝脏疾病病史的患者,在进行肝功能化验时,空腹要求可能基于病情需要进一步调整,但总体还是以保障化验结果准确为目标。比如肝硬化患者,其肝脏功能已经处于异常状态,饮食对其肝功能指标的影响可能更为复杂,此时医生会综合考虑患者整体情况来判断是否需要严格空腹以及空腹的时长等,但基本还是围绕如何获取最准确的肝脏功能相关指标来进行操作。 三、非空腹化验的影响及替代情况 如果不得已在非空腹状态下进行了肝功能化验,那么需要在后续的病情评估中结合患者的饮食情况等综合分析化验结果。因为非空腹时饮食导致的指标波动可能会使医生对肝脏实际功能的判断出现偏差。例如,进食高脂食物后血脂升高可能会掩盖或干扰对肝脏合成代谢等功能的准确评估。但如果已经进行了非空腹化验,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近期饮食情况等,然后对化验结果进行修正性的分析,以尽量准确判断肝脏功能状况。

    2025-09-30 10:21:19
  • 肝脏主要功能是什么

    肝脏具有代谢功能(包括糖、脂类、蛋白质代谢)、生物转化功能以及分泌和排泄胆汁的功能,不同人群在这些功能方面有不同表现及影响,如儿童、成年人、老年人、孕妇等在相关功能上各有特点,肝脏功能异常会产生相应问题。 脂类代谢:肝脏参与脂类的消化、吸收、合成和运输等过程。它能合成脂肪酸、胆固醇等脂类物质,同时也能将摄入的多余脂肪进行代谢转化。例如,肝脏合成的脂蛋白可将脂类运输到全身各组织。在成年人中,若长期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容易加重肝脏脂类代谢负担,可能引发脂肪肝等疾病;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肝脏脂类代谢的变化也需要密切关注,因为异常的脂类代谢可能影响母婴健康。 蛋白质代谢:肝脏是合成蛋白质的重要场所,除了γ-球蛋白外,几乎所有血浆蛋白均由肝脏合成,如白蛋白、纤维蛋白原等。同时,肝脏还参与氨基酸的代谢,将氨基酸进行脱氨基、转氨基等作用,参与尿素的合成,以解毒体内的氨等含氮废物。老年人由于肝脏功能逐渐衰退,蛋白质代谢能力下降,可能出现低蛋白血症等问题,需要注意通过合理饮食等方式维持蛋白质代谢平衡。 生物转化功能 肝脏能对进入体内的多种非营养性物质(如药物、毒物、激素、色素等)进行生物转化,使其极性增强,易于随胆汁或尿液排出体外。例如,药物在肝脏中经过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等反应被代谢转化。对于患有肝脏疾病的患者,其生物转化功能受损,会影响药物等物质的代谢,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儿童肝脏的生物转化酶系统尚未完全成熟,对药物等物质的代谢能力较弱,在用药时需要特别谨慎,避免因生物转化功能不完善而出现不良反应。 分泌和排泄胆汁的功能 肝脏能持续分泌胆汁,胆汁经胆管流入十二指肠,参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胆汁中的胆盐等成分对脂肪的乳化作用有助于脂肪酶对脂肪的分解消化。在胆汁排泄过程中,若出现胆道梗阻等情况,胆汁排泄受阻,会导致胆红素等在体内积聚,引起黄疸等症状。对于患有胆道疾病的人群,如胆结石患者,胆汁排泄异常会影响消化功能,需要及时进行治疗干预。老年人胆汁分泌和排泄功能有所减退,也需要注意饮食等方面以维持正常的胆汁代谢。

    2025-09-30 10:20:29
  • 肝硬化早期b超的描述

    早期肝硬化在肝脏大小和形态上,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或轻度增大,表面稍显不光滑;肝实质回声增粗、增强,因纤维组织增生所致;门静脉内径一般无明显增宽或有轻度增宽趋势;脾脏轻度增厚,厚度不超40mm;胆囊壁轻度水肿,稍增厚、毛糙,各因素对其有不同影响但有各自特点。 形态改变:肝脏表面可能稍显不光滑,呈现出轻度的凹凸不平,但这种改变相对较轻微。性别方面一般无明显差异,主要与肝脏本身的病理变化相关。 肝实质回声方面 回声增粗、增强:肝实质回声会出现增粗、增强的表现。这是因为肝硬化早期肝脏内纤维组织开始增生,导致肝实质的声学特性发生改变,使得回声增强增粗。在不同年龄人群中,由于肝脏的基础状况不同,回声改变的程度可能有差异,比如老年人群肝脏本身有一定退变,可能会影响对回声改变程度的判断,但本质上都会出现回声增粗增强现象。有肝炎病史等特殊病史的人群,其肝实质回声改变可能更为明显,因为基础的肝脏炎症损伤为后续纤维增生奠定了基础。 门静脉系统方面 门静脉内径:门静脉内径可能无明显增宽,但部分患者可能会有轻度增宽趋势,一般不超过13mm。年龄较小的人群相对来说门静脉内径更易受生理因素影响,而有长期肝病病史的人群则更易出现门静脉内径的异常改变。性别对门静脉内径影响不大,主要与肝脏病变导致的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有关。 脾脏方面 脾脏厚度:早期肝硬化时脾脏可能轻度增厚,厚度一般不超过40mm。不同年龄人群脾脏厚度有一定生理范围,比如儿童脾脏厚度相对较薄,随着年龄增长可能会有生理性增厚,但早期肝硬化导致的脾脏增厚与生理性增厚有本质区别,需要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有肝炎等病史的人群,脾脏受肝脏病变影响,更易出现增厚情况,女性和男性在这方面无明显性别差异。 胆囊方面 胆囊壁改变:胆囊壁可能出现轻度水肿,表现为胆囊壁稍增厚,毛糙。年龄因素可能会影响对胆囊壁改变的敏感度,比如老年人群胆囊本身功能有退变,可能对炎症等反应相对不敏感,而年轻人群可能对胆囊壁改变更易察觉。生活方式中如有高脂饮食等情况,可能会加重胆囊壁的病变,但在早期肝硬化时主要是肝脏病变继发影响胆囊。

    2025-09-30 10:20:13
  • 间接胆红素偏高正常吗

    间接胆红素正常成人血清参考值为一定范围,部分生理性因素如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剧烈运动、长期饮酒可致轻度偏高,病理性因素包含溶血性疾病、肝脏疾病、胆道梗阻等,新生儿需密切关注黄疸情况,成人有基础肝病等要完善检查,老年人需重视排查偏高原因,特殊生活方式人群依自身情况处理。 一、间接胆红素正常范围及生理性偏高情况 正常成人血清间接胆红素参考值通常为1.7~10.2μmol/L。部分生理性因素可导致间接胆红素轻度偏高,如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因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红细胞寿命短、肝脏对胆红素摄取能力不足等),多数足月儿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稍长,一般属正常生理过程;此外,剧烈运动、长期饮酒等也可能引起间接胆红素轻度暂时性偏高,经休息、戒酒等调整后可恢复正常。 二、病理性间接胆红素偏高情况 1.溶血性疾病:如地中海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因红细胞破坏过多,胆红素生成增加,超出肝脏处理能力,导致间接胆红素显著升高。 2.肝脏疾病:肝炎、肝硬化、肝癌等肝脏病变可影响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与排泄功能,从而引起间接胆红素偏高。例如,肝炎患者因肝细胞受损,胆红素代谢障碍,间接胆红素水平上升。 3.胆道梗阻:胆结石、胆管癌等导致胆道梗阻时,胆汁排泄受阻,胆红素反流入血,也可引起间接胆红素升高。 三、不同人群间接胆红素偏高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新生儿:需密切关注黄疸程度及进展,若黄疸出现过早(生后24小时内)、程度过重(血清胆红素水平过高)或消退延迟等,可能提示病理性黄疸,需及时就医排查病因,防止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 成人:有基础肝病(如乙肝、丙肝等)或溶血病史者,出现间接胆红素偏高时,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如血常规、肝功能、腹部超声等)以明确病因,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老年人因肝肾功能减退,对胆红素代谢能力下降,更需重视偏高原因的排查,及时干预。 特殊生活方式人群:长期饮酒者出现间接胆红素偏高,需严格戒酒并监测肝功能变化;有剧烈运动习惯者,建议运动后适当休息并复查,若多次复查仍异常则需进一步检查。

    2025-09-30 10:20:12
  • 甲肝传播途径是什么

    甲肝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包括水源传播(被污染水源未妥善处理致饮用者感染,各年龄段可感染,儿童及不良饮水习惯者风险高)、食物传播(被污染食物未彻底处理致食用者感染,儿童及食品加工卫生差者风险高)、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密切接触污染物品致感染,各人群均可能,儿童及不良生活方式者风险高)、较少的母婴传播(分娩或产后密切接触可能传染婴儿,需关注新生儿防护)。 水源传播:如果被甲肝病毒污染的水源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其他人饮用了这样的水就可能感染甲肝。例如,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水源防护不完善的地区,由于粪便污染了水源,人群饮用后引发甲肝的暴发流行。从年龄方面来看,所有年龄段的人群都可能因饮用被污染的水而感染甲肝,儿童由于自身免疫力相对较低,在这种情况下感染风险可能相对较高;生活方式上,如果有不良的饮水习惯,比如直接饮用未经处理的河水等,也会增加感染几率。 食物传播:被甲肝病毒污染的食物是重要的传播媒介。比如,被甲肝病毒污染的生食蔬菜、水果等,如果没有经过彻底清洗和烹饪就被食用,就可能导致感染。对于儿童来说,他们可能更倾向于食用一些生冷的食物,如未洗净的水果等,增加了通过食物感染甲肝的风险;在生活方式方面,如果食品加工过程中卫生措施不到位,也容易造成食物被甲肝病毒污染从而引发传播。 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主要是通过密切接触被甲肝病毒污染的物品而感染。例如,与甲肝患者共同使用餐具、毛巾等,由于这些物品可能被患者的粪便或唾液污染了甲肝病毒,健康人接触后如果不注意手卫生,再通过口摄入就会感染。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与甲肝患者有密切接触,都有可能感染,儿童因为在生活中可能与他人接触较为频繁,且自我防护意识相对较弱,更容易通过这种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感染甲肝;有不良生活方式,如不注意个人卫生、与甲肝患者密切接触而不采取防护措施的人,感染风险也会增加。 母婴传播:甲肝一般较少通过母婴传播,但如果母亲在分娩过程中或者产后与婴儿密切接触,有可能将甲肝病毒传染给婴儿。对于新生儿来说,这是需要特别关注的情况,要注意做好防护措施,减少母婴传播的风险。

    2025-09-30 10:19:40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