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剑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擅长:肝脏肿瘤、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和复杂胆道疾病的诊治及肝移植手术和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张剑,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脏外科,主任医师,擅长肝脏肿瘤、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和复杂胆道疾病的诊治及肝移植手术和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展开
个人擅长
肝脏肿瘤、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和复杂胆道疾病的诊治及肝移植手术和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展开
  • 没有肝炎怎么会得肝癌

    肝癌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除肝炎外,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遗传因素、化学致癌物质等均可引发,一般人群应避免高危因素、定期体检,有遗传疾病家族史及长期接触化学致癌物质人群需分别采取相应监测和防护措施来降低肝癌风险。 一、肝炎与肝癌的关联基础 肝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肝炎只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类因素,但并非没有肝炎就绝对不会得肝癌。肝炎主要是由病毒感染(如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药物、自身免疫等因素引起肝脏炎症。而肝癌的发生是一个多步骤、多因素参与的复杂过程,除了肝炎相关因素外,还有其他多种风险因素。 二、其他可能引发肝癌的因素 (一)酒精性肝病 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酒精性肝病,包括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等。研究表明,酒精性肝病患者发生肝癌的风险显著增加。酒精在体内代谢产生的乙醛具有毒性,可损伤肝细胞DNA,影响肝细胞的正常代谢和修复,长期作用下容易引发肝细胞的恶性转化。例如,有长期大量饮酒史的人群,即使没有肝炎病史,随着饮酒时间的延长和饮酒量的增加,患肝癌的风险会逐步上升。 (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随着肥胖率的上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率也逐年增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包括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等。其发病与胰岛素抵抗、脂质代谢紊乱等因素有关。大量研究发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发生肝癌的风险较一般人群增高。肥胖人群中,尤其是合并有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等情况时,肝脏内脂肪过度沉积,会引起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持续的炎症刺激可促使肝细胞发生恶变。 (三)遗传因素 某些遗传性疾病也与肝癌的发生相关。例如,遗传性血色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由于铁代谢障碍,导致体内铁过度沉积,主要沉积在肝脏、心脏、胰腺等器官,长期的铁过载会引起肝脏慢性炎症、纤维化,进而增加肝癌的发生风险,这类患者即使没有肝炎病史,也可能因铁代谢异常引发肝癌。 (四)化学致癌物质 长期接触某些化学致癌物质也可增加患肝癌的风险。如长期接触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是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的一种强致癌物质,主要存在于霉变的粮食(如花生、玉米等)中。黄曲霉毒素B1是其代表性毒素,可通过抑制肝细胞DNA修复、诱导基因突变等多种机制导致肝癌发生,即使没有肝炎病史,长期暴露于黄曲霉毒素环境中也可能引发肝癌。 三、不同人群的风险差异及应对建议 (一)一般人群 对于没有肝炎病史的一般人群,应注意避免上述可能引发肝癌的高危因素。如避免长期大量饮酒,保持健康的体重,通过合理饮食(减少高脂肪、高糖食物摄入)和适度运动来预防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避免接触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妥善储存粮食等食品;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包括肝脏超声检查和甲胎蛋白等肿瘤标志物检测,以便早期发现肝脏病变。 (二)特殊人群 1.有遗传疾病家族史人群:如果家族中有遗传性血色病等相关遗传疾病患者,应进行基因检测等相关检查,了解自身基因情况。若携带相关致病基因,需更加密切监测肝脏状况,定期进行肝脏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肝脏可能出现的病变并及时干预。 2.长期接触化学致癌物质人群:如职业环境中需要接触可能致癌的化学物质的人群,应严格遵守职业防护规定,佩戴合适的防护用具,减少化学物质的接触量。同时,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重点关注肝脏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肝脏异常,及时脱离接触环境并进行相应的诊断和治疗。

    2025-09-30 13:07:47
  • 肝功能不好怎么引起的

    肝功能异常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病毒性肝炎(由多种肝炎病毒通过母婴、血液、性传播等途径引起,儿童感染后可能慢性化)、药物性肝损伤(不同年龄因代谢耐受等差异易受影响,如抗结核、抗肿瘤药物)、酒精性肝病(长期大量饮酒致乙醇代谢产物乙醛损伤肝细胞)、脂肪性肝病(非酒精性与肥胖、胰岛素抵抗相关,各年龄阶段有高发人群)、自身免疫性肝病(多发生于女性,自身免疫攻击肝脏)、遗传代谢性肝病(如肝豆状核变性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铜代谢障碍病,儿童多见)以及长期接触化学毒物、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肝脏等因素。 一、病毒性肝炎引起 具体情况: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如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病毒等。以乙型肝炎病毒为例,母婴传播是重要途径之一,母亲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时,婴儿在出生过程中或产后可能感染病毒;血液传播包括输入被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针灸针等;性传播也是乙肝病毒传播的方式之一。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感染,儿童感染后若未及时规范治疗,可能发展为慢性肝炎,影响肝功能。 二、药物性肝损伤导致 具体情况:许多药物可引起肝损伤,如抗结核药物异烟肼,有研究表明一定比例的患者使用异烟肼后会出现肝功能异常;抗肿瘤药物如紫杉醇等,在临床应用中可能对肝脏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不同年龄人群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能力不同,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减退,更容易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用药时需格外谨慎,儿童的肝脏发育尚未成熟,对药物的代谢能力有限,使用某些药物也易引发肝损伤。 三、酒精性肝病所致 具体情况:长期大量饮酒是主要原因,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代谢,乙醇在肝细胞内代谢为乙醛,乙醛对肝细胞有直接毒性作用,可导致肝细胞变性、坏死等,进而影响肝功能。不同生活方式中,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风险较高,男性相对女性可能因饮酒量等因素更易患酒精性肝病,随着饮酒时间的延长和饮酒量的增加,肝功能受损的程度会逐渐加重。 四、脂肪性肝病引发 具体情况:包括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但此处主要指非酒精性),与肥胖、胰岛素抵抗等密切相关。肥胖人群尤其是腹型肥胖者,体内脂肪代谢紊乱,过多的脂肪在肝脏沉积,引起肝细胞脂肪变性,影响肝功能。不同年龄阶段,儿童肥胖率上升也可能导致儿童脂肪性肝病,中青年中肥胖者也是高发人群,随着年龄增长,代谢功能逐渐减退,若有肥胖等情况,更易发生脂肪性肝病。 五、自身免疫性肝病造成 具体情况:自身免疫性肝炎是由于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肝脏细胞,导致肝脏炎症损伤。这种疾病多发生于女性,尤其是育龄期女性,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发生与自身免疫调节紊乱有关,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但遗传因素可能在其中起到一定作用,患者体内会出现自身抗体攻击肝脏,长期可导致肝功能持续受损。 六、遗传代谢性肝病引起 具体情况:如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由于基因缺陷导致铜代谢异常,铜在肝脏等组织沉积,损害肝细胞功能。这类疾病在儿童中相对多见,因为遗传因素的影响,患儿从出生后就存在铜代谢的异常情况,若未及时诊断和治疗,会逐渐出现肝功能异常等表现。 七、其他因素影响 具体情况:长期接触某些化学毒物,如四氯化碳等,会损伤肝细胞,影响肝功能;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肝脏,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也可能导致肝脏炎症损伤,影响肝功能状态。不同病史的人群,若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病史,更易出现肝脏受累情况,需要密切监测肝功能。

    2025-09-30 13:07:32
  • 肝功能五项

    肝功能五项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白蛋白(Alb)。ALT反映肝细胞损伤,AST与ALT比值有意义,总胆红素反映胆红素代谢等,直接胆红素与胆道等疾病相关,白蛋白与肝脏合成等功能相关,检测前需空腹等准备,不同人群解读有差异。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意义:主要存在于肝细胞浆中,当肝细胞受损时,ALT会释放到血液中,导致其水平升高。它是反映肝细胞损伤较为敏感的指标之一。例如,各种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酒精性肝病等都可能引起ALT升高。一般来说,ALT的正常参考值因检测方法和实验室不同有所差异,通常在0~40U/L左右。对于儿童,由于其肝脏生理特点与成人有别,ALT的正常范围可能相对成人稍高,但也会在一定的正常区间内。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由于酒精对肝细胞的损害,ALT也常常会升高。有病毒性肝炎病史的患者,需密切监测ALT水平,以判断病情活动情况。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意义:主要存在于心肌细胞中,其次在肝细胞的线粒体中也有较多分布。AST升高常见于心肌梗死、肝炎、肝硬化等疾病。AST与ALT的比值也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例如在肝炎的诊断和病情判断中,若AST/ALT比值大于1,可能提示肝细胞损伤较严重,尤其是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时。正常情况下,AST的参考值一般在0~37U/L左右。对于孕妇,其肝功能指标可能会有生理性的波动,但AST也应在正常范围内。有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需关注AST的变化,因为AST在心肌梗死发生后会升高。 总胆红素(TBil): 意义:包括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是反映胆红素代谢及胆汁淤积的指标。总胆红素升高常见于肝细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阻塞性黄疸等。总胆红素的正常参考值通常在3.4~17.1μmol/L之间。新生儿由于胆红素代谢的特点,生理性黄疸时总胆红素会升高,但一般在一定范围内。对于有胆道梗阻的患者,总胆红素中的直接胆红素比例会明显升高。有溶血性疾病的患者,总胆红素中的间接胆红素会显著升高。 直接胆红素(DBil): 意义:是总胆红素的一部分,由间接胆红素在肝脏经过葡萄糖醛酸化后形成。直接胆红素升高主要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等。直接胆红素的正常参考值一般在0~6.8μmol/L左右。对于患有胆囊炎、胆结石等胆道疾病的患者,可能会引起直接胆红素升高。在新生儿黄疸的鉴别诊断中,直接胆红素的检测也非常重要,若直接胆红素升高,需考虑病理性黄疸的可能。 白蛋白(Alb): 意义:由肝脏合成,是血浆中主要的蛋白质成分,具有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运输等重要功能。白蛋白降低常见于肝脏疾病(如肝硬化、重型肝炎等)、营养不良、慢性消耗性疾病等。白蛋白的正常参考值通常在40~55g/L之间。对于老年人,由于肝脏合成功能可能有所减退,白蛋白水平可能会相对偏低,但一般也应在正常范围内。长期营养不良的人群,白蛋白会降低。有慢性肝脏疾病病史的患者,定期检测白蛋白有助于评估肝脏的合成功能和病情严重程度。 在进行肝功能五项检测时,需要注意检测前的准备,比如空腹8~12小时,避免剧烈运动、饮酒等,因为这些因素可能会影响肝功能指标的检测结果。不同人群由于生理、病理状态的不同,肝功能五项的正常范围和临床意义的解读也会有所差异,在临床诊断和病情评估中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2025-09-30 13:06:10
  • 肝功能失代偿期的症状有哪些

    肝功能失代偿期有多种症状,包括全身方面的一般情况差、消瘦;消化系统的食欲减退、腹胀、腹痛;出血倾向和贫血;黄疸;腹水;内分泌紊乱相关的性激素紊乱、蜘蛛痣和肝掌;肝肾综合征相关的少尿、无尿等。 一、全身症状 一般情况差:患者常感乏力、疲倦,体力明显下降,这是由于肝功能受损,机体代谢功能紊乱,能量产生不足等多种因素导致。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因基础健康状况相对较弱,乏力等症状更为明显;长期酗酒或有基础肝病病史的患者,肝功能失代偿时全身症状出现更早且可能更严重。 消瘦:体重逐渐减轻,主要是因为肝脏合成功能减退,蛋白质代谢异常,机体处于负氮平衡状态,同时患者食欲不佳,摄入的营养物质减少,进一步加剧消瘦情况。儿童患者若处于肝功能失代偿期,会影响其生长发育,表现为身高、体重增长缓慢,低于同龄正常儿童水平。 二、消化系统症状 食欲减退:是常见症状之一,患者对食物的欲望降低,这与肝功能受损后胆汁分泌和排泄异常,影响脂肪消化,以及胃肠道淤血导致消化功能紊乱等有关。女性患者可能因激素水平等因素,在食欲减退表现上与男性有所不同,但本质是消化系统功能受影响。 腹胀:多因胃肠道淤血、腹水形成等原因引起。胃肠道淤血使胃肠蠕动减慢,消化吸收功能进一步下降;腹水增多会占据腹腔空间,压迫胃肠道,导致腹胀明显。老年患者胃肠功能本身较弱,腹胀症状可能更易加重,影响生活质量。 腹痛:部分患者可出现腹痛,多为隐痛或胀痛,可能与肝包膜受牵拉、腹水刺激腹膜、合并胆道感染或肠道感染等有关。有胆道基础疾病病史的患者,肝功能失代偿时更易出现胆道相关腹痛症状。 三、出血倾向和贫血 出血倾向: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这是因为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减少,血小板功能异常等。长期有出血倾向的患者需要特别注意避免外伤,儿童患者若出现频繁鼻出血等情况,需及时就医排查原因。 贫血:患者可出现面色苍白、头晕等贫血表现,主要是由于肝功能减退影响红细胞生成素的合成,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同时可能存在消化道慢性失血等情况。女性患者在月经期间可能因失血加重贫血症状,需综合评估贫血程度及原因。 四、黄疸 皮肤、巩膜黄染: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导致皮肤和巩膜发黄。黄疸的深浅可反映肝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若胆红素进行性升高,提示病情可能在恶化。新生儿若出现肝功能失代偿相关黄疸,情况较为危急,需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五、腹水 腹部膨隆:是肝功能失代偿期较典型的表现,由于门静脉高压、低蛋白血症等原因导致腹水形成。大量腹水会使患者腹部明显膨隆,影响呼吸,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老年患者心肺功能相对较弱,腹水引起的呼吸困难可能更易导致心肺功能进一步受损。 六、内分泌紊乱相关症状 性激素紊乱:男性患者可出现乳房发育、毛发稀疏、性功能减退等;女性患者可出现月经失调、闭经等。这是因为肝脏对雌激素的灭活作用减弱,导致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不同性别的患者在性激素紊乱表现上差异明显,需针对性观察和处理。 蜘蛛痣和肝掌:皮肤小动脉末端分支扩张形成的血管痣称为蜘蛛痣,多见于上腔静脉分布区域;手掌大鱼际、小鱼际和指端腹侧部位呈红斑样改变称为肝掌。其发生机制与雌激素灭活减少有关。 七、肝肾综合征相关症状 少尿、无尿:严重肝功能失代偿时可出现肝肾综合征,导致肾脏灌注不足,出现少尿甚至无尿。老年患者本身肾功能储备较差,发生肝肾综合征时肾功能恶化更快,需密切监测尿量变化。

    2025-09-30 13:06:09
  • 肝肺综合征症状表现是什么

    肝肺综合征有呼吸系统相关症状如呼吸困难、发绀,有肝脏基础疾病相关表现如原发病症状,还有其他系统伴随症状如神经系统症状、循环系统症状,不同年龄患者表现各有差异。 一、呼吸系统相关症状 (一)呼吸困难 是肝肺综合征较为常见的呼吸系统症状。在患有肝脏疾病基础上,患者会逐渐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其发生机制与肺内血管扩张导致的气体交换障碍有关。例如,由于肺内血管异常扩张,血液流经肺部时不能充分进行氧合,使得动脉血氧分压降低,从而刺激呼吸中枢,引起患者感觉气短、呼吸费力。在不同年龄的患者中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患者可能会表现为呼吸频率增快,而成年患者多能明确表述呼吸不畅;对于有基础肝脏疾病且生活方式较活跃的患者,呼吸困难可能会明显影响其日常活动,如行走一段距离后就需要休息来缓解气短症状。 (二)发绀 患者可出现口唇、甲床等部位的发绀现象。这是因为血氧饱和度下降,导致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所致。在肝脏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中,发生发绀的概率相对较高。年龄较小的患儿可能由于表达能力有限,家长需密切观察其口唇、甲床颜色变化来发现发绀情况;对于老年患者,本身可能存在一些基础呼吸系统或心血管系统疾病,肝肺综合征导致的发绀可能会加重其整体的缺氧状态,需要特别关注。 二、肝脏基础疾病相关表现 (一)原发病症状 患者多有基础肝脏疾病,如肝硬化等。会表现出相应肝脏疾病的症状,例如肝硬化患者可能有乏力、食欲减退、腹胀、黄疸等表现。乏力是较为常见的全身症状,由于肝脏功能受损,机体代谢功能紊乱,能量产生不足等多种因素导致患者感觉疲倦、无力。食欲减退可能是因为胃肠道淤血、消化酶分泌减少等原因引起,患者进食量明显减少。腹胀与腹水形成、胃肠功能紊乱等有关,黄疸则是由于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障碍,导致血清胆红素升高,出现皮肤巩膜黄染。不同年龄的肝脏基础疾病患者表现有所不同,儿童肝硬化可能还会伴有生长发育迟缓等情况;老年患者除了上述症状外,可能还会合并其他器官功能衰退的表现,如肾功能减退等,进一步影响整体健康状况。 三、其他系统伴随症状 (一)神经系统症状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神经系统相关症状,如意识障碍等。这与肝肺综合征导致的氧合障碍,进而引起脑部缺氧有关。轻度的可能表现为反应迟钝,随着病情进展,严重的可能出现嗜睡、昏迷等情况。对于患有肝脏疾病的患者,尤其是病情较重的,出现神经系统症状需要高度重视,因为这可能提示病情已经较为危重。在不同年龄患者中,儿童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肝肺综合征导致的脑部缺氧可能对其智力发育、神经功能产生更严重的影响,需要及时诊断和处理;老年患者本身神经系统储备功能下降,出现意识障碍等情况预后可能相对较差。 (二)循环系统症状 可能出现心悸、胸闷等循环系统症状。心悸是由于缺氧导致心脏代偿性改变,心率加快或心律不齐等引起患者自觉心跳异常。胸闷则与心脏供血不足以及肺部气体交换障碍影响心脏功能等因素有关。在有基础肝脏疾病且合并心功能不全等情况的患者中,这些循环系统症状可能会更加明显。例如,本身有肝硬化合并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心悸、胸闷症状可能会相互加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不同年龄患者在循环系统症状上的表现也有差异,年轻患者可能能够较好地耐受一定程度的心悸、胸闷,但随着病情发展也会受到明显影响;老年患者循环系统功能本身较弱,肝肺综合征引起的循环系统症状可能会迅速恶化,需要密切监测循环系统指标。

    2025-09-30 13:05:50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