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肝脏肿瘤、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和复杂胆道疾病的诊治及肝移植手术和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向 Ta 提问
-
肝功能损害分级有哪些
Child-Pugh分级通过血清胆红素、血浆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程度、腹水、肝性脑病五项指标评分分级,用于评估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储备,应用需考虑儿童特点、女性特殊生理状态及基础肝病病史;MELD评分通过特定公式计算,综合反映终末期肝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应用需考虑儿童生理指标、女性特殊时期及基础肾脏疾病等对指标的影响。 一、Child-Pugh分级 1.指标及评分 血清胆红素: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是重要指标之一。血清总胆红素<34μmol/L记1分;34-51μmol/L记2分;>51μmol/L记3分。胆红素升高反映了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功能障碍,因为正常情况下肝脏能有效处理胆红素并将其排泄,当肝功能损害时,胆红素代谢受阻,血中胆红素浓度升高。 血浆白蛋白:血浆白蛋白水平。血浆白蛋白≥35g/L记1分;28-35g/L记2分;<28g/L记3分。白蛋白是由肝脏合成的,肝功能损害时,合成白蛋白的能力下降,导致血浆白蛋白水平降低,白蛋白对于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等多种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程度: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以秒数表示。凝血酶原时间延长<4秒记1分;4-6秒记2分;>6秒记3分。肝脏是合成凝血因子的主要场所,肝功能损害时,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导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程度反映了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功能的受损情况。 腹水:有无腹水及腹水的程度。无腹水记1分;轻度腹水记2分;中-重度腹水记3分。腹水的出现是肝功能损害导致门静脉高压、低蛋白血症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提示肝脏合成功能、门静脉压力等多方面的功能异常。 肝性脑病:肝性脑病的程度。无肝性脑病记1分;1-2级肝性脑病记2分;3-4级肝性脑病记3分。肝性脑病是肝功能严重损害时出现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综合征,其程度反映了肝脏对神经毒素的清除等功能的严重受损情况。 2.分级结果 根据上述5项指标的总分将肝功能分为A、B、C三级。总分5-6分为A级,7-9分为B级,10-15分为C级。Child-Pugh分级主要用于评估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储备情况,对于判断手术风险、预后等有重要意义。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由于肝脏的生理功能尚未完全成熟,Child-Pugh分级的应用需要考虑儿童肝脏的特点,例如儿童的白蛋白水平、凝血功能等与成人有所不同,需要结合儿童的生长发育阶段进行综合评估。对于女性,在妊娠等特殊生理状态下,肝脏的代谢等功能可能会发生变化,应用Child-Pugh分级时也需要考虑这些因素对各项指标的影响。有基础肝病病史的患者,其既往的肝功能情况、肝病的进展等都会影响Child-Pugh分级的判断,在评估时要结合病史综合分析。 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 1.计算公式 MELD评分公式为:MELD=3.78×ln(血清胆红素(mg/dL)+11.2×ln(国际标准化比值(INR)+9.57×ln(血清肌酐(mg/dL)+6.43。其中,ln为自然对数。 2.意义及应用 MELD评分主要用于评估终末期肝病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血清胆红素反映了肝脏的胆红素代谢功能,INR反映了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的功能,血清肌酐反映了肾脏功能,而终末期肝病患者往往存在肝脏和肾脏等多器官功能的异常,MELD评分综合考虑了这些因素。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的肌酐水平等与成人不同,应用MELD评分时需要根据儿童的生理指标参考范围进行调整。女性在妊娠等特殊时期,肾功能等可能会有变化,也会影响MELD评分中肌酐等指标的判断。有基础肾脏疾病等病史的患者,血清肌酐的水平不能单纯反映肝脏功能,在评估时要排除肾脏疾病等对肌酐的影响,以准确应用MELD评分来评估终末期肝病患者的病情。
2025-09-30 13:43:34 -
晚期肝硬化并发症包括什么
肝硬化可引发多种严重并发症,包括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门静脉高压致曲张血管破裂出血,表现为大量呕血黑便等)、肝性脑病(肝脏代谢毒物能力减退致毒性物质入脑干扰功能,有性格行为改变等表现)、感染(免疫低下等致易感染,不同部位感染表现不同)、肝肾综合征(失代偿期大量腹水致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等致肾功能衰竭,有少尿无尿等表现)、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治疗中操作致电解质丢失等,有低钠血症等表现)、原发性肝癌(肝细胞损伤修复致基因突变,有肝区疼痛等表现),各并发症有不同发生机制、人群影响和表现。 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1.发生机制:肝硬化时门静脉高压导致食管胃底静脉丛血管扩张、迂曲,形成静脉曲张,这些曲张的血管壁薄,易破裂出血。 2.人群影响:任何年龄段的肝硬化患者都可能发生,男性和女性无明显差异,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肝硬化患者可能因酒精对血管的损伤等因素增加出血风险,有既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病史的患者复发风险更高。 3.表现:主要表现为大量呕血和(或)黑便,病情严重时可出现失血性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心率加快、面色苍白等。 二、肝性脑病 1.发生机制:肝硬化时肝脏对氨等有毒物质的代谢清除能力减退,血氨等毒性物质积聚,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干扰大脑的正常功能。 2.人群影响:各年龄段肝硬化患者均可发生,有高蛋白饮食、消化道出血、感染等诱因的患者更易诱发,男性和女性在肝硬化基础上发生肝性脑病的风险无显著性别差异,有严重肝功能不全的患者发生肝性脑病的概率更高。 3.表现:可表现为高级神经中枢功能紊乱和(或)运动和反射异常,早期可出现轻度性格改变和行为失常,如欣快激动或淡漠少言、衣冠不整等,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意识障碍、昏迷等。 三、感染 1.发生机制:肝硬化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低下,肠道屏障功能减退,肠道细菌易位,加上脾功能亢进导致白细胞减少等因素,易发生各种感染。 2.人群影响:各年龄段均可发生,男性和女性无明显差异,长期卧床、营养状况差的肝硬化患者感染风险更高,有腹水等并发症的患者更易发生腹腔感染等。 3.表现:不同部位感染表现不同,如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可表现为发热、腹痛、腹胀、腹水迅速增加等;肺部感染可出现咳嗽、咳痰、发热等;胆道感染可出现右上腹疼痛、发热等。 四、肝肾综合征 1.发生机制:肝硬化失代偿期出现大量腹水时,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肾血管收缩,肾皮质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导致肾功能衰竭。 2.人群影响:多见于中晚期肝硬化患者,男性和女性在肝硬化基础上发生肝肾综合征的风险无显著差异,有严重腹水、低蛋白血症的患者发生肝肾综合征的风险更高。 3.表现:主要表现为少尿或无尿、血肌酐和尿素氮升高、电解质紊乱等。 五、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1.发生机制:肝硬化患者常伴有腹水,在治疗过程中如大量利尿、放腹水等可导致电解质丢失;同时肝脏对激素的灭活功能减退,抗利尿激素等增多可导致水钠潴留,进而引起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2.人群影响:各年龄段肝硬化患者均可发生,男性和女性无明显差异,长期使用利尿剂等药物的患者更易出现电解质紊乱,有腹水且频繁进行利尿、放腹水操作的患者酸碱平衡紊乱风险更高。 3.表现:常见的有低钠血症(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精神症状等)、低钾低氯性碱中毒(表现为手足抽搐、烦躁不安、嗜睡等)等。 六、原发性肝癌 1.发生机制:肝硬化患者肝细胞长期受到损伤和修复,容易发生基因突变,进而发展为原发性肝癌。 2.人群影响:多见于中年以上的肝硬化患者,男性多于女性,长期患有乙肝、丙肝等病毒性肝炎相关肝硬化的患者发生原发性肝癌的风险更高。 3.表现:可出现肝区疼痛、进行性肝大、黄疸、消瘦、乏力等表现。
2025-09-30 13:43:20 -
肝转氨酶高会有什么症状
肝转氨酶高会有多种常见症状,包括乏力疲倦(因肝脏功能受影响致能量代谢紊乱)、消化道症状(食欲减退因胆汁分泌排泄受影响、恶心呕吐因胃肠道功能紊乱)、黄疸相关表现(皮肤巩膜黄染因胆红素代谢障碍、尿色加深因尿液胆红素含量增加)、肝区不适或疼痛(因肝脏肿胀刺激神经)、其他可能症状(发热因免疫反应、肝脾肿大因慢性肝病致肝转氨酶长期升高)。 产生原因:当肝转氨酶升高时,肝脏的代谢、解毒等功能受到影响,身体能量代谢紊乱,导致患者容易出现乏力疲倦感。例如,慢性肝炎患者常表现为长期的全身乏力,即使经过充分休息也难以缓解。 不同人群表现:对于儿童患者,可能会出现活动耐力下降,原本能轻松完成的玩耍等活动变得难以持续;老年患者则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如穿衣、洗漱等简单活动后就感觉疲惫不堪。 消化道症状 食欲减退 产生原因:肝脏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肝转氨酶升高会影响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进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导致患者食欲减退。研究表明,约70%-80%的肝炎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食欲减退。 不同人群表现: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对以往喜爱的食物兴趣降低;老年患者可能出现进食量明显减少,甚至对食物完全没有兴趣。 恶心呕吐 产生原因:肝转氨酶升高影响肝脏的正常代谢,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引起恶心呕吐。例如,急性肝炎患者常常会有恶心呕吐的症状,尤其是在进食油腻食物后更为明显。 不同人群表现:儿童患者呕吐可能较为频繁,且由于儿童的胃肠道功能相对脆弱,频繁呕吐可能导致脱水等并发症;老年患者恶心呕吐可能相对不那么剧烈,但长期反复出现会影响营养摄入。 黄疸相关表现 皮肤巩膜黄染 产生原因:肝转氨酶升高若影响到胆红素的代谢,当胆红素升高超过正常范围时,就会出现皮肤和巩膜黄染。例如,肝细胞性黄疸时,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发生障碍,导致血中结合胆红素和非结合胆红素均升高,引起黄疸。 不同人群表现:儿童患者黄疸出现时可能更容易被家长发现,因为儿童皮肤相对较薄,黄疸表现更为明显;老年患者由于皮肤弹性差等因素,黄疸可能发现相对较晚,但一旦出现往往提示病情较重。 尿色加深 产生原因:血液中胆红素升高,经肾脏排泄时,会使尿液中胆红素含量增加,导致尿色加深,可呈浓茶色。 不同人群表现:儿童患者尿色加深可能容易被家长观察到,而老年患者可能因为饮水量等因素影响,尿色加深情况可能不那么容易被及时察觉,但同样提示胆红素代谢异常。 肝区不适或疼痛 产生原因:肝转氨酶升高时,肝脏可能会发生肿胀,刺激肝包膜上的神经,从而引起肝区不适或疼痛。例如,脂肪肝患者如果肝转氨酶升高,可能会出现右上腹隐痛等肝区不适症状。 不同人群表现:儿童患者可能表述不清,常表现为哭闹、不愿触摸右上腹等;老年患者可能描述为右上腹的胀痛或隐痛,且疼痛可能不具有特异性,容易被忽视或与其他腹部疾病混淆。 其他可能症状 发热 产生原因:某些引起肝转氨酶升高的疾病,如病毒性肝炎,可能会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发热。一般为低热,体温多在37.5℃-38.5℃之间。 不同人群表现:儿童患者发热可能相对较为明显,且由于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发热时可能波动较大;老年患者发热可能相对不那么显著,有时可能仅表现为低热或无明显发热,但仍提示体内存在炎症反应。 肝脾肿大 产生原因:一些慢性肝病如慢性肝炎、肝硬化等,肝转氨酶长期升高可导致肝脏逐渐增大,同时可能伴有脾脏肿大。例如,乙肝患者如果病情控制不佳,长期肝转氨酶升高可能会出现肝脾肿大。 不同人群表现:儿童患者肝脾肿大可能通过体检超声等检查发现,而家长可能不易察觉;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衰退等因素,肝脾肿大的体征可能相对不那么容易被发现,但同样需要通过相关检查来明确。
2025-09-30 13:41:39 -
肝功能球蛋白偏低怎么治疗
球蛋白偏低原因包括免疫功能低下、长期营养不良、肝脏疾病等,针对不同原因有不同干预措施,营养因素导致的要保证儿童和成人均衡饮食摄入优质蛋白等,免疫功能低下相关的要保证儿童充足睡眠、适度运动,成人保持良好生活习惯、适当有氧运动并治疗基础疾病,肝脏疾病相关的儿童要及时就医治疗、避免接触损肝物质,成人要积极治基础病、注意休息和饮食并定期复查,需明确原因针对不同人群采取个性化应对方式。 一、明确球蛋白偏低的原因 球蛋白是肝功能检查中的一项重要指标,球蛋白偏低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例如,免疫功能低下,一些患有免疫系统疾病的患者,或者长期营养不良的人群,蛋白质摄入不足,会导致球蛋白合成减少;此外,肝脏疾病也可能影响球蛋白的合成,如慢性肝炎、肝硬化等肝脏病变,会使肝脏合成球蛋白的能力下降。 二、针对不同原因的干预措施 (一)营养因素导致的球蛋白偏低 儿童: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若球蛋白偏低是由于营养不良引起,要保证均衡的饮食。对于婴儿,提倡母乳喂养,因为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包括各种蛋白质等营养成分。较大的儿童要保证摄入足够的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及豆制品等。同时,要注意各种营养素的均衡摄入,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例如,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以保证维生素的摄入,像橙子、苹果富含维生素C等,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促进蛋白质的合成代谢。 成人:成人若因营养因素导致球蛋白偏低,要调整饮食结构。增加富含蛋白质食物的摄入,如牛奶,每天可饮用300-500ml左右的牛奶,从中获取优质蛋白质;多吃鸡蛋,一般每天1-2个鸡蛋较为适宜。同时,要保证摄入足够的热量,以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如果是素食者,要注意合理搭配豆类、坚果等食物来补充蛋白质,豆类如黑豆、红豆等,坚果如杏仁、核桃等,它们也是优质蛋白质的良好来源。 (二)免疫功能低下相关的球蛋白偏低 儿童:儿童免疫功能低下时,除了注意营养补充外,要保证充足的睡眠,睡眠有助于儿童身体的修复和免疫系统的发育,一般学龄前儿童每天需要睡眠12-14小时,学龄儿童每天需要睡眠10-12小时。还可以适当进行一些温和的运动,如室内的爬行、散步等,随着年龄增长可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如跳绳、跑步等,但要注意运动的适度,避免过度疲劳。 成人:成人免疫功能低下导致球蛋白偏低时,同样要保证营养均衡,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此外,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每天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对于一些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导致免疫功能低下的成人,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基础疾病,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进行规范治疗。 (三)肝脏疾病相关的球蛋白偏低 儿童:儿童若因肝脏疾病导致球蛋白偏低,要及时就医,明确肝脏疾病的具体类型。如果是病毒性肝炎等,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的治疗,同时注意休息,保证营养供应。儿童要避免接触可能损害肝脏的物质,如一些有毒的化学物质等。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肝功能等指标的变化。 成人:成人因肝脏疾病导致球蛋白偏低,首先要积极治疗基础肝脏疾病。例如,对于慢性肝炎患者,要根据病情遵医嘱进行抗病毒、保肝等治疗。同时,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因为劳累会加重肝脏的负担。在饮食上要遵循低盐、低脂、优质低蛋白的原则(根据具体病情,由医生指导),避免加重肝脏的代谢负担。并且要定期复查肝功能、肝脏超声等相关检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对于肝功能球蛋白偏低的情况,需要明确具体原因,然后针对不同原因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同时要充分考虑不同人群(儿童、成人)的特点,采取个性化的应对方式。
2025-09-30 13:41:25 -
怎么确诊肝功能损害
通过详细采集病史(包括既往病史、用药及生活方式等)、体格检查(观察一般情况及肝脏相关体征)、实验室检查(肝功能生化指标、肝炎病毒标志物等)和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CT或MRI等)来确诊肝功能损害及明确病因,不同人群检查需适当调整。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既往病史,包括是否有肝脏疾病史(如肝炎、肝硬化等)、胆道疾病史、心血管疾病史等;了解近期用药情况,某些药物可能会引起肝功能损害,如抗生素(如异烟肼等)、抗癫痫药等;还需询问患者的生活方式,如是否长期大量饮酒、有无接触有毒物质等,这些因素都可能与肝功能损害相关。例如长期大量饮酒者,酒精可损伤肝细胞,导致肝功能异常。 二、体格检查 1.一般情况: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营养状况等,肝功能严重损害时可能出现精神萎靡、消瘦等表现。 2.肝脏相关体征:检查肝脏的大小、质地等,肝炎、肝硬化等疾病可能导致肝脏肿大或缩小,质地改变;还需检查是否有黄疸相关体征,如皮肤、巩膜黄染,这是肝功能损害导致胆红素代谢异常的重要表现。 三、实验室检查 1.肝功能生化指标 转氨酶: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肝细胞受损时,细胞内的转氨酶释放入血,导致血清中ALT和AST水平升高。一般来说,ALT主要存在于肝细胞浆中,AST主要存在于肝细胞浆和线粒体中,各种肝病均可引起ALT、AST升高,但肝炎时ALT升高更明显,心肌梗死等疾病时AST升高较显著。 胆红素: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和间接胆红素(IBil)。肝功能损害时,胆红素的摄取、结合、排泄等过程发生障碍,导致血清胆红素升高,表现为黄疸。例如肝细胞性黄疸时,TBil、DBil、IBil均升高;阻塞性黄疸时以DBil升高为主;溶血性黄疸时以IBil升高为主。 白蛋白:由肝脏合成,肝功能损害严重时,白蛋白合成减少,导致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同时,球蛋白可能会升高,出现白蛋白/球蛋白(A/G)比值下降或倒置。 凝血功能相关指标:肝脏是合成凝血因子的重要场所,肝功能损害时,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可导致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升高、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等。 2.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如果怀疑病毒性肝炎导致的肝功能损害,需要检测肝炎病毒标志物,如乙肝五项(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丙肝抗体等,以明确是否存在病毒性肝炎感染及其类型。例如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提示乙肝病毒感染。 3.其他相关检查:如甲胎蛋白(AFP)检测,对于排查肝癌等肝脏占位性病变有一定意义;自身抗体检测,有助于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断,如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等。 四、影像学检查 1.腹部超声:可以观察肝脏的大小、形态、实质回声等情况,有助于发现肝脏是否有占位性病变(如肿瘤、囊肿等)、是否有肝硬化的表现(如肝脏表面不光滑、门静脉增宽等)、胆囊及胆道系统是否有异常等。例如肝硬化患者超声下可表现为肝脏实质回声增粗、不均匀,门静脉内径增宽等。 2.CT或MRI检查:对于肝脏病变的诊断价值较高,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肝脏的形态、结构以及病变的细节,有助于鉴别肝脏的良恶性肿瘤、评估肝脏血管情况等。例如CT增强扫描可以帮助判断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血供情况,辅助诊断肝癌等疾病。 通过以上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综合手段,来确诊是否存在肝功能损害以及明确肝功能损害的病因等情况。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在检查过程中需要根据其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如儿童患者在进行影像学检查时需考虑辐射剂量等问题;女性患者若处于孕期等特殊时期,在选择检查项目时要充分评估对胎儿的影响等。
2025-09-30 13: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