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剑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擅长:肝脏肿瘤、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和复杂胆道疾病的诊治及肝移植手术和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张剑,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脏外科,主任医师,擅长肝脏肿瘤、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和复杂胆道疾病的诊治及肝移植手术和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展开
个人擅长
肝脏肿瘤、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和复杂胆道疾病的诊治及肝移植手术和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展开
  • 肝功八项能查出啥病来

    肝功八项包含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等指标,可辅助诊断多种肝脏相关及其他系统疾病,如各种肝炎、肝硬化等肝脏疾病,心肌梗死、骨骼肌疾病等可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急性肝炎、心肌梗死等可使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不同胆红素异常与相应黄疸等疾病相关;总蛋白等指标异常与慢性肝病、自身免疫病等有关,结果异常需结合临床等进一步明确诊断,不同人群在分析结果时需综合考虑其特点。 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意义:ALT主要存在于肝细胞浆中,当肝细胞受损时,ALT释放到血液中,使其水平升高。常见于各种肝炎、肝硬化、肝脓肿等肝脏疾病,另外,药物性肝损伤、胆道疾病(如胆囊炎、胆管炎)、心肌梗死、骨骼肌疾病等也可能导致ALT升高。例如,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ALT可显著升高,可达正常上限的2-5倍甚至更高;药物性肝损伤时,根据药物种类和损伤程度不同,ALT升高程度各异。 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意义:AST主要存在于心肌细胞,其次是肝细胞的线粒体中。AST升高常见于急性肝炎,在肝炎潜伏期、发病初期及隐性感染时,AST可轻度升高;当肝细胞严重坏死时,AST明显升高,如重症肝炎患者AST常显著升高;此外,心肌梗死、皮肌炎、肾炎及肺梗死等疾病也可引起AST升高。比如,急性心肌梗死发病6-12小时后AST开始升高,24-48小时达高峰。 三、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 意义:总胆红素是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的总和。直接胆红素升高主要见于肝内及肝外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等;间接胆红素升高多见于溶血性贫血、血型不合输血、恶性疟疾等;总胆红素升高常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黄疸,如肝细胞性黄疸(肝炎导致肝细胞受损,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排泄功能障碍)、溶血性黄疸(红细胞大量破坏,间接胆红素生成过多,超过肝细胞的摄取、结合与排泄能力)、阻塞性黄疸(胆道阻塞,胆红素反流入血)。例如,梗阻性黄疸患者DBil显著升高,溶血性黄疸患者IBil明显升高。 四、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 意义:总蛋白包括白蛋白和球蛋白。白蛋白由肝脏合成,当肝脏病变如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时,白蛋白合成减少,可导致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常见于慢性肝脏疾病(如慢性肝炎、肝硬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炎症与慢性感染等。白球比(A/G)也有临床意义,例如肝硬化患者常出现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白球比倒置。 肝功八项检查结果异常时,需要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及其他相关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和老年人在肝脏疾病的表现和诊断上可能有差异,儿童肝脏代偿能力相对较弱,疾病进展可能更迅速;老年人肝脏功能减退,对药物的代谢和解毒能力下降,在分析肝功八项结果时需综合考虑。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酗酒者容易出现肝脏损伤,导致肝功八项指标异常;有肝脏疾病病史的患者,定期检查肝功八项有助于监测病情变化。特殊人群如孕妇,肝脏负担加重,肝功八项指标可能会有生理性变化,需要专业医生进行综合判断。

    2025-09-30 12:29:31
  • 怀疑肝病要做哪些检查

    实验室检查包括肝功能检查(反映肝细胞损伤、胆红素代谢、肝脏合成功能等,不同年龄段参考值有差异)、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乙肝五项、丙肝抗体等,有高危行为人群需重视)、甲胎蛋白检测(成人升高常见于原发性肝癌等,高危人群需定期检测);影像学检查有腹部超声(观察肝脏等情况,检查前需空腹)、CT(显示肝脏细微结构,鉴别病变性质,儿童等需权衡辐射利弊)、MRI(诊断准确率高,部分患者不适合,儿童需特殊处理);肝穿刺活检可明确肝脏病变性质,但有风险,特殊人群操作需谨慎。 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包括乙肝五项(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HBeAb、乙肝核心抗体HBcAb)、丙肝抗体(抗-HCV)等。若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提示感染乙肝病毒;丙肝抗体阳性提示可能感染丙肝病毒,需进一步检测丙肝RNA以明确是否处于病毒复制期。对于有输血史、长期血液透析等高危行为的人群,更应重视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 甲胎蛋白(AFP)检测:AFP是一种糖蛋白,主要由胎儿肝细胞及卵黄囊合成。在成人,AFP升高常见于原发性肝癌,但其升高也可见于急慢性肝炎、肝硬化等情况。一般AFP正常参考值<25μg/L,当AFP明显升高,如>400μg/L且持续升高时,需高度警惕原发性肝癌,但也需结合影像学等检查综合判断。对于有乙肝病史、长期酗酒等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定期检测AFP。 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检查:是肝病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观察肝脏的大小、形态、实质回声等情况,有助于发现肝脏占位性病变,如肝癌、肝囊肿、肝血管瘤等;还能观察胆囊、胆管、脾脏等情况,对于判断是否存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等有重要价值。不同年龄人群的超声表现可能因生理差异有一定不同,例如儿童的肝脏相对成人更柔软,回声等表现可能略有差异。检查前需空腹,以保证胆囊、胆管等显示清晰。 CT检查:对于肝脏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能更清晰地显示肝脏的细微结构,发现较小的病变,对于鉴别肝脏占位性病变的性质(如区分肝癌与肝血管瘤等)有重要意义。CT增强扫描还可以观察病变的血供情况,帮助诊断。但CT检查有一定辐射,对于儿童等对辐射敏感的人群,应严格掌握适应证,权衡利弊后进行检查。 磁共振成像(MRI):对肝脏病变的诊断准确率较高,尤其是对一些小病灶的检测以及对肝脏血管病变的显示优于CT。对于一些疑难肝病的诊断有重要作用,如鉴别肝脓肿与肝癌等。但MRI检查时间相对较长,体内有金属植入物(如心脏起搏器等)的患者不能进行MRI检查,儿童进行MRI检查时需根据情况使用镇静剂等,以保证检查顺利进行。 肝穿刺活检 肝穿刺活检是一种有创检查,但对于明确肝脏病变的性质(如区分肝炎的病理类型、诊断早期肝硬化等)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获取少量肝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以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准确的依据。但该检查有一定的风险,如出血、感染等,对于凝血功能异常、重度黄疸等患者一般不适合进行。在进行肝穿刺活检前,需完善相关检查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等情况,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操作需更加谨慎,密切观察术后情况。

    2025-09-30 12:29:16
  • 乙肝表面抗原弱阳性什么意思

    乙肝表面抗原弱阳性有感染早期、病毒变异、恢复期等情况,需结合乙肝五项及乙肝病毒DNA定量检测综合分析,不同人群如成年人、儿童、有基础病史人群出现乙肝表面抗原弱阳性时各有注意事项,成年人要休息、忌酒、定期复查,儿童要考虑母婴传播等并密切关注病情,有基础病史人群要更频繁复查及谨慎用药。 感染早期:在乙肝病毒感染的早期,病毒复制相对较弱,导致乙肝表面抗原表达量较低,呈现弱阳性。此时可能还伴有乙肝e抗原、乙肝核心抗体等指标的变化,需要结合其他乙肝标志物综合判断。例如,部分急性乙肝患者初期可能出现乙肝表面抗原弱阳性的情况,随着病情发展,可能会出现其他指标的相应变化。 病毒变异:乙肝病毒发生变异时,可能导致乙肝表面抗原的检测结果为弱阳性。这种变异可能会影响乙肝病毒的检测方法的灵敏度,使得检测结果出现偏差。 恢复期:在乙肝恢复期,人体免疫系统正在清除乙肝病毒,病毒载量逐渐降低,乙肝表面抗原的含量也会随之下降,可能呈现弱阳性。此时一般提示病情正在好转,但仍需要密切监测乙肝病毒DNA等指标,以确定病毒是否完全被清除。 相关检查及意义 乙肝五项检查:乙肝表面抗原弱阳性需要结合乙肝五项中的其他指标来综合分析。如果乙肝表面抗原弱阳性,同时乙肝e抗体、乙肝核心抗体阳性,可能是乙肝小三阳的一种不典型表现;如果乙肝表面抗原弱阳性,乙肝e抗原阳性,可能是乙肝大三阳的不典型表现。通过乙肝五项的全面检查,可以初步判断乙肝病毒的感染状态、传染性强弱等情况。 乙肝病毒DNA定量检测:该检测可以定量检测血液中乙肝病毒的含量。如果乙肝表面抗原弱阳性,同时乙肝病毒DNA定量检测结果阳性,说明体内仍有乙肝病毒复制,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如果乙肝病毒DNA定量检测结果阴性,提示病毒复制不活跃,传染性相对较弱。 不同人群的情况及注意事项 成年人:成年人出现乙肝表面抗原弱阳性时,需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因为过度劳累可能会加重肝脏的负担,影响病情的恢复。同时要避免饮酒,酒精需要在肝脏代谢,饮酒会加重肝脏损伤。要定期复查乙肝五项、乙肝病毒DNA、肝功能等指标,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如果出现肝功能异常等情况,需要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相应的处理。 儿童:儿童出现乙肝表面抗原弱阳性时,需要考虑母婴传播等途径感染乙肝病毒的可能。家长要带孩子及时就医,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如乙肝病毒DNA定量、肝功能等。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肝脏的代偿能力相对较弱,所以更需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要注意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饮食,加强营养,促进孩子的生长发育,同时避免孩子接触可能加重肝脏损伤的因素。 有基础病史人群:如果本身有其他肝脏疾病病史,如肝硬化、脂肪肝等,出现乙肝表面抗原弱阳性时,需要更加谨慎。因为原有肝脏疾病可能会影响乙肝病情的发展和转归。这类人群需要更频繁地复查相关指标,如肝功能、肝脏超声等,以便及时发现肝脏的异常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治疗和干预措施。同时,在用药方面需要更加谨慎,避免使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如需用药,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对肝脏影响较小的药物。

    2025-09-30 12:28:45
  • 肝功能多少正常

    肝功能指标包括反映肝细胞损伤的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正常范围一般为一定值,肝细胞受损时升高;谷草转氨酶正常范围有值且比值约为特定值,AST显著升高且比值>2提示肝细胞坏死)、含直接和间接胆红素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升高常见肝胆系统梗阻性疾病,间接胆红素升高可见溶血性疾病等)、反映肝脏合成功能的白蛋白(正常范围一定值,降低常见慢性肝病等);儿童肝功能指标与成人有差异且受生长发育影响,孕妇胆红素可能有生理性波动,长期饮酒者转氨酶易升高,肝病病史者需密切监测指标,指标异常分别提示肝细胞可能受损、肝胆系统排泄代谢障碍、肝脏合成功能减退等,发现异常需结合临床症状病史等明确病因。 一、常见肝功能指标及正常范围 (一)转氨酶指标 1.谷丙转氨酶(ALT):正常范围一般为5~40U/L,该指标主要反映肝细胞损伤情况,肝细胞受损时ALT释放入血导致其数值升高,常见于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等情况。 2.谷草转氨酶(AST):正常范围是8~40U/L,AST/ALT比值约为1.15,AST升高常见于心肌梗死、肝病等,当AST显著升高且AST/ALT比值>2时,提示可能存在肝细胞坏死。 (二)胆红素指标 1.总胆红素(TBil):正常范围为3.4~17.1μmol/L,包括直接胆红素(DBil)和间接胆红素(IBil)两部分。 2.直接胆红素(DBil):正常范围0~6.8μmol/L,主要由间接胆红素在肝脏转化而来,DBil升高常见于阻塞性黄疸等肝胆系统梗阻性疾病。 3.间接胆红素(IBil):正常范围1.7~10.2μmol/L,主要来自红细胞破坏,IBil升高可见于溶血性疾病等。 (三)白蛋白指标 白蛋白(ALB)正常范围是40~55g/L,由肝脏合成,是反映肝脏合成功能的重要指标,白蛋白降低常见于慢性肝病、营养不良等情况。 二、不同人群肝功能指标特点 (一)儿童群体 儿童的肝功能指标与成人有差异,例如儿童谷丙转氨酶正常范围可能稍宽,一般在7~56U/L左右,且儿童肝功能指标易受生长发育等因素影响,监测时需结合儿童具体年龄阶段综合判断。 (二)孕妇群体 孕妇由于生理变化,胆红素等指标可能有波动,总胆红素轻度升高(一般不超过20μmol/L)可能为生理性,需与病理性黄疸等情况鉴别,监测时要关注孕妇自身健康及胎儿情况。 (三)长期饮酒人群 长期饮酒者可能导致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升高,这是因为酒精可损伤肝细胞,引起肝细胞炎症和坏死,从而使转氨酶释放入血,需定期监测肝功能并建议减少饮酒。 (四)肝病病史人群 有肝病病史(如乙肝、肝硬化等)的患者,需更密切监测肝功能指标,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如转氨酶反复异常、胆红素进行性升高等可能提示病情活动或加重。 三、指标异常的意义 转氨酶升高提示肝细胞可能受到损伤,常见于各种肝病;胆红素升高可能与肝胆系统的排泄、代谢障碍相关,如阻塞性黄疸、溶血性疾病等;白蛋白降低反映肝脏合成功能减退,常见于慢性肝病导致的肝功能失代偿等情况。当发现肝功能指标异常时,需结合临床症状、病史等进一步检查以明确病因。

    2025-09-30 12:28:27
  • 肝硬化常见并发症

    肝硬化可引发多种并发症,包括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门静脉高压致曲张静脉破裂出血,表现为大量呕血、黑便及休克)、肝性脑病(肝功能减退及门-体分流致有毒物质入脑致大脑功能紊乱,早期有性格行为改变,进展可至睡眠意识障碍)、感染(免疫及肠道屏障功能减退致易感染,如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有发热腹痛等)、肝肾综合征(失代偿期大量腹水致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肾血管收缩致肾功能不全,表现为少尿无尿等)、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因多种原因致电解质紊乱,如低钠血症有乏力等,低钾低氯性碱中毒有手足抽搐等),各并发症有其特定发生机制、人群特点及表现。 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发生机制:肝硬化时门静脉高压,导致食管胃底静脉丛血管扩张、迂曲,形成静脉曲张,这些曲张的静脉壁薄,易破裂出血。 人群特点:任何年龄段肝硬化患者均可能发生,男性与女性无明显差异,但有长期大量饮酒史、乙肝或丙肝感染病史的人群风险更高。生活方式上长期酗酒、感染肝炎病毒等是诱因。 表现:患者常出现大量呕血,可伴有黑便,出血量大时可出现头晕、心慌、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 二、肝性脑病 发生机制:肝硬化患者肝功能严重减退,肝脏对氨等有毒物质的代谢清除能力下降,加之门-体分流存在,使有毒物质直接进入体循环,透过血-脑屏障,引起大脑功能紊乱。 人群特点:各年龄段肝硬化患者均可发生,有慢性肝病基础、近期大量蛋白饮食摄入、消化道出血等情况的患者更易诱发。男性和女性无显著差异,长期肝病病史者风险高。 表现:早期可出现性格改变、行为异常,如欣快激动或淡漠少言、衣冠不整等;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睡眠障碍、意识障碍,严重时可进入昏迷状态。 三、感染 发生机制:肝硬化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功能减退、肠道屏障功能受损等,易发生各种感染。常见的有细菌感染,如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是由于肠道细菌易位进入腹腔引起。 人群特点:任何年龄段肝硬化患者均有感染风险,尤其年龄较大、营养不良、免疫功能更差的患者更易发生。男性和女性无明显差异,有基础肝病、长期住院等情况的患者风险高。 表现: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可出现发热、腹痛、腹水增加、腹膜刺激征等;肺部感染患者可出现咳嗽、咳痰、发热等呼吸道症状;其他部位感染也各有相应表现。 四、肝肾综合征 发生机制:肝硬化失代偿期出现大量腹水时,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肾血管收缩,肾皮质血流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导致肝肾综合征。 人群特点:多见于中晚期肝硬化患者,男性和女性无显著差异,有大量腹水、低蛋白血症等情况的患者易发生。 表现:患者出现少尿或无尿、氮质血症等肾功能不全表现。 五、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发生机制:肝硬化患者由于腹水形成大量利尿、长期低钠饮食、呕吐腹泻等原因,易出现电解质紊乱,如低钠血症、低钾低氯性碱中毒等。 人群特点:各年龄段肝硬化患者均可发生,长期使用利尿剂、饮食不均衡的患者更易出现。男性和女性无明显差异,有相关诱因的患者风险高。 表现:低钠血症患者可出现乏力、食欲减退、神志淡漠等;低钾低氯性碱中毒患者可出现手足抽搐、烦躁不安等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表现。

    2025-09-30 12:27:41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