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剑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擅长:肝脏肿瘤、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和复杂胆道疾病的诊治及肝移植手术和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张剑,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脏外科,主任医师,擅长肝脏肿瘤、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和复杂胆道疾病的诊治及肝移植手术和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展开
个人擅长
肝脏肿瘤、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和复杂胆道疾病的诊治及肝移植手术和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展开
  • 脾脏肿大是肝硬化吗

    脾脏肿大不一定是肝硬化,但其常见于肝硬化,肝硬化时因门静脉高压致脾脏淤血及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致脾大;感染性因素(病毒、寄生虫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也可引起;可通过体格检查初步了解,B超是常用评估方法,CT及MRI有助于明确原因,不同人群脾脏肿大意义和处理方式不同。 一、肝硬化时脾脏肿大的机制 肝硬化时,肝脏内纤维组织增生,肝内血管受到压迫、阻塞,导致门静脉压力升高。门静脉压力升高后,脾脏静脉回流受阻,脾脏淤血,进而引起脾脏肿大。同时,门静脉高压还会促使脾脏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也参与脾脏肿大的形成。据相关研究,在肝硬化患者中,约有70%-85%会出现脾脏肿大。 二、其他可引起脾脏肿大的原因 1.感染性因素 病毒感染: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由EB病毒感染引起,患者除了有发热、咽痛、淋巴结肿大等表现外,常伴有脾脏肿大,一般脾脏呈轻至中度肿大。 寄生虫感染:比如疟疾,由疟原虫感染导致,反复发作的疟疾可使脾脏显著肿大,这是因为疟原虫及其代谢产物不断刺激机体,引起脾脏单核-巨噬细胞增生等病理改变。 2.血液系统疾病 白血病:无论是急性白血病还是慢性白血病,都可能出现脾脏肿大。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为例,脾脏肿大较为常见,有的患者脾脏可肿大至脐平甚至脐下,这与白血病细胞在骨髓内大量增殖,并浸润脾脏等组织有关。 恶性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都可能伴有脾脏肿大,肿大的机制与肿瘤细胞在脾脏内的浸润和增殖有关。 3.结缔组织病 像系统性红斑狼疮,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患者可能出现脾脏肿大,其发生机制与自身免疫反应导致的脾脏免疫活性细胞增生等因素有关。 三、脾脏肿大的评估及相关检查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触诊可以初步了解脾脏肿大的程度,比如轻度肿大时脾脏在肋下刚能触及,中度肿大时脾脏在肋下超过2cm但未超过脐水平,重度肿大时脾脏超过脐水平甚至达到盆腔。 2.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是评估脾脏肿大常用的方法,可准确测量脾脏的径线等,能清晰显示脾脏的大小、形态以及内部结构等情况,而且具有无创、简便等优点。例如,通过B超可以观察脾脏实质内是否有占位性病变等异常情况。 CT及MRI检查:对于脾脏肿大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也有重要价值,尤其是当需要进一步明确脾脏肿大的原因,如是否有脾脏肿瘤等情况时,CT和MRI能够提供更详细的解剖信息。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脾脏肿大的意义和处理方式有所不同。例如,儿童出现脾脏肿大时,需要考虑先天性疾病、感染等因素,应详细询问病史,如是否有疫区接触史等;女性患者出现脾脏肿大时,要结合自身是否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表现进行综合判断;有长期酗酒史的人群出现脾脏肿大,首先要考虑酒精性肝硬化等相关疾病;有血液系统疾病家族史的人群出现脾脏肿大,需警惕遗传性血液系统疾病导致脾脏肿大的可能。

    2025-09-30 12:08:13
  • 肝功能主要查什么

    肝功能检查涉及血清酶学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等在肝病时的变化及AST/ALT比值意义、胆红素代谢按不同黄疸类型的总直间接胆红素变化、蛋白质代谢中白蛋白在肝病等的降低及球蛋白在慢性肝病等的升高、其他酶学里碱性磷酸酶等在胆道梗阻等的情况,还有儿童采血需轻柔并结合年龄、孕期要告知妊娠状态、老年人结合既往病史评估肝脏功能。 一、血清酶学检查 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正常参考值一般为5~40U/L,主要存在于肝细胞浆中,肝细胞受损时释放入血导致其升高,常见于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等,急性肝炎时可显著升高,可达正常上限10倍以上。 2.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正常参考值5~35U/L,主要存在于肝细胞线粒体中,肝细胞严重损伤时升高明显,如重症肝炎,且AST/ALT比值变化有临床意义,肝硬化时该比值常大于1。 二、胆红素代谢检查 1.总胆红素(TBil):正常参考值3.4~17.1μmol/L,总胆红素升高可分为溶血性、肝细胞性、阻塞性黄疸等类型,溶血性黄疸时轻度升高且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肝细胞性黄疸时中度升高且直接与间接胆红素均升高,阻塞性黄疸时重度升高且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 2.直接胆红素(DBil):正常参考值0~6.8μmol/L,主要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等导致的胆红素代谢异常。 3.间接胆红素(IBil):正常参考值1.7~10.2μmol/L,常见于溶血性疾病、新生儿黄疸等因红细胞破坏过多引起的间接胆红素生成增多情况。 三、蛋白质代谢检查 1.白蛋白(Alb):正常参考值40~55g/L,由肝脏合成,肝脏疾病时合成减少,如肝硬化、重症肝炎等可致白蛋白降低,还可见于营养不良、肾病综合征等非肝脏疾病。 2.球蛋白(Glo):正常参考值20~30g/L,升高常见于慢性肝脏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因机体免疫反应或肝脏合成功能变化导致球蛋白水平改变。 四、其他酶学检查 1.碱性磷酸酶(ALP):正常参考值40~150U/L,可见于胆道梗阻性疾病(如胆管癌、胰头癌)、肝内胆汁淤积、佝偻病等,因胆道或骨骼等组织中ALP释放增加所致。 2.γ-谷氨酰转肽酶(GGT):正常参考值7~40U/L,升高常见于胆道梗阻性疾病、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损伤等,与胆道系统排泄障碍或肝细胞损伤后GGT合成增加有关。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肝功能检查采血时需注意操作轻柔,婴幼儿可能因不配合增加采血难度,检查时需家长配合安抚,且儿童生理特点可能导致部分指标与成人略有差异,需结合儿童年龄阶段综合判断。 孕期女性:孕期可能出现生理性转氨酶轻度升高等情况,肝功能检查时需告知医生妊娠状态,以便医生区分生理变化与病理异常,综合评估肝脏功能。 老年人:肝脏代谢功能减退,肝功能检查时需结合既往病史,如既往有肝病者更要重视各项指标变化,因老年人肝脏储备功能下降,指标异常可能提示较严重的肝脏问题。

    2025-09-30 12:08:12
  • 肝炎能吃板栗吗

    肝炎患者一般可适量吃板栗,但需依病情、类型等情况具体考量,如病情急性发作期、合并糖尿病或脂肪性肝炎等时需适当控制量,儿童食用要更谨慎且注意烹饪方式,宜选蒸煮等清淡方式。 一、肝炎患者食用板栗的可行性 肝炎患者一般可以适量吃板栗。板栗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维生素B族等)、矿物质(钾、镁等)等。碳水化合物能为机体提供能量;蛋白质是身体修复和维持正常功能的重要物质基础;维生素和矿物质对机体的新陈代谢等多种生理过程有重要作用。 从营养角度来看,对于病情稳定、消化功能基本正常的肝炎患者,适量食用板栗可以补充身体所需营养。例如,有研究表明,板栗中的某些营养成分有助于维持机体的正常代谢,对身体的康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如果肝炎患者处于病情急性发作期,出现明显的消化不良、腹胀、恶心等症状时,则需要适当控制板栗的摄入量,因为板栗相对较难消化,过多食用可能会加重胃肠道负担,不利于病情的恢复。 二、不同类型肝炎患者的具体情况考量 1.病毒性肝炎患者:无论是甲型、乙型还是丙型等病毒性肝炎患者,在病情稳定期可以适量吃板栗。但在治疗过程中,如果同时伴有其他并发症,如合并糖尿病,由于板栗中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过量食用可能会引起血糖波动,此时就需要严格控制板栗的食用量,遵循糖尿病饮食的相关原则,根据自身血糖情况来调整板栗的摄入量。 2.脂肪性肝炎患者:脂肪性肝炎患者往往伴有代谢紊乱,板栗的热量相对较高,过量食用可能会导致热量摄入过多,加重脂肪在体内的堆积,不利于病情的控制。所以脂肪性肝炎患者食用板栗时要注意控制量,同时要结合整体的饮食控制,以低脂、低热量、富含膳食纤维的饮食为主,板栗可作为偶尔少量食用的食物。 3.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的饮食需要注重营养均衡且易于消化。适量食用板栗一般是可行的,但要关注食用后的身体反应。如果食用后出现胃肠道不适等情况,应及时调整食用量或暂停食用。 三、儿童肝炎患者食用板栗的特殊情况 儿童肝炎患者食用板栗需要更加谨慎。儿童的消化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板栗质地相对较硬,不易咀嚼和消化。如果儿童肝炎患者要食用板栗,需要将板栗充分煮熟煮软,并且尽量弄碎成小块,以减少胃肠道的消化负担。同时,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来严格控制食用量,避免因食用不当引起消化不良等问题,影响儿童的营养吸收和病情恢复。例如,年龄较小的儿童(如3岁以下),一般不建议直接食用整颗板栗,最好将板栗制成泥状等更容易消化的形式后再少量给予。 四、烹饪方式对肝炎患者食用板栗的影响 肝炎患者食用板栗时,建议采用蒸煮等较为清淡的烹饪方式,避免油炸等油腻的烹饪方法。例如,蒸煮后的板栗保留了其大部分营养成分,且易于消化。而油炸板栗会增加其油脂含量,对于肝炎患者,尤其是合并有高脂血症等情况的患者,不利于病情控制。所以,选择合适的烹饪方式对于肝炎患者安全食用板栗非常重要。

    2025-09-30 12:07:55
  • 丙型肝炎抗体呈阳性的原因是什么

    丙型肝炎抗体呈阳性主要是机体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CV)所致,传播途径包括输血及血制品传播(过去因筛查不普遍有风险,各年龄段输血人群需注意)、母婴传播(育龄期感染HCV女性需关注,胎儿可能受影响)、性传播(性生活活跃人群易因无保护性行为感染)、密切接触传播(有职业暴露风险人群需注意,各年龄段可能因接触含HCV体液感染),且HCV侵入人体后机体免疫应答时因病毒逃逸机制部分不能清除致抗体持续存在。 一、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相关因素 1.输血及血制品传播:过去由于对献血员丙型肝炎抗体筛查不普遍,通过输入被HCV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可感染HCV。随着筛查手段的完善,这种情况已大幅减少,但仍有因漏检等特殊情况存在风险。对于有输血史且时间在HCV感染窗口期内的人群,可能出现丙型肝炎抗体阳性。从年龄角度看,既往有输血经历的各年龄段人群都可能面临感染风险,而儿童若有输血情况,因自身免疫系统发育等特点,感染后丙型肝炎抗体出现时间可能有差异,但本质是感染了HCV导致抗体产生。 2.母婴传播:感染HCV的母亲有可能将病毒传给胎儿或新生儿。母亲体内的HCV可通过胎盘或在分娩过程中传播给婴儿。在孕期,胎儿处于相对免疫耐受状态,母亲感染HCV后,病毒可通过胎盘屏障影响胎儿,导致胎儿感染HCV,进而产生丙型肝炎抗体。对于育龄期感染HCV的女性,这是需要重点关注的传播途径,不同年龄的育龄女性都可能面临母婴传播风险,且胎儿的健康受影响,需要在孕期加强监测和采取相应措施来降低母婴传播几率。 3.性传播:与HCV感染者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感染HCV的风险增加。性接触过程中,皮肤或黏膜的破损可能使HCV有机会进入人体。不同性别人群在性活动中都存在感染风险,性生活活跃的人群相对更易因性传播感染HCV,从而出现丙型肝炎抗体阳性。比如有多个性伴侣的人群,感染风险较单一性伴侣人群更高。 4.密切接触传播:破损的皮肤接触到HCV阳性者的血液等体液也可能感染。比如在日常生活中,若皮肤有微小破损,接触到HCV阳性者的血液,就有可能被感染。这种情况在有职业暴露风险的人群中需特别注意,如医护人员在工作中若不慎被HCV阳性患者的血液污染破损皮肤,就有感染风险。不同职业人群中,医护人员等有接触患者血液可能的人群感染风险相对较高,各年龄段人群都可能因密切接触含HCV的体液而感染。 二、机体感染HCV后的免疫应答因素 当HCV侵入人体后,人体免疫系统会启动免疫应答,产生丙型肝炎抗体来试图清除病毒。但HCV具有一定的逃逸机制,部分情况下病毒不能被完全清除,抗体就会持续存在,导致丙型肝炎抗体呈阳性。从年龄方面,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感染HCV后免疫应答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但最终都可能表现为丙型肝炎抗体阳性;对于患有其他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本身有免疫缺陷疾病的患者,感染HCV后免疫应答异常,更易出现丙型肝炎抗体阳性且病情可能更复杂。

    2025-09-30 12:07:14
  •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是什么意思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提示可能存在乙肝病毒感染,需要进一步检查和诊断,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治疗和管理方法,包括观察和监测、抗病毒治疗、预防传播、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等,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和免疫功能低下者需要特别注意。 1.乙肝表面抗原的意义 乙肝表面抗原是乙肝病毒感染的标志物之一。当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免疫系统会产生针对乙肝表面抗原的抗体,使得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乙肝表面抗原阳性通常提示以下情况: 乙肝病毒感染:这意味着体内存在乙肝病毒,但并不一定意味着肝脏已经受到损害。 乙肝病毒携带者: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且肝功能正常的人被称为乙肝病毒携带者。他们可能没有症状,但仍然具有传染性。 乙肝病毒复制活跃: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且乙肝病毒DNA检测结果阳性,提示乙肝病毒正在体内复制,病毒载量较高,传染性较强。 2.进一步检查和诊断 如果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医生通常会建议进行进一步的检查,以确定感染的具体情况和肝脏功能。这些检查可能包括: 乙肝五项指标:包括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乙肝e抗原、乙肝e抗体和乙肝核心抗体。这些指标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乙肝感染的状态。 肝功能检查:评估肝脏的功能,如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胆红素等指标。 乙肝病毒DNA定量检测:检测血液中乙肝病毒的DNA含量,了解病毒复制的活跃程度。 肝脏超声或其他影像学检查:帮助评估肝脏的结构和功能是否异常。 3.治疗和管理 治疗方案取决于个体的具体情况,包括肝功能、病毒载量、年龄、健康状况等因素。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治疗和管理方法: 观察和监测:对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但肝功能正常的携带者,医生可能会建议定期进行复查,包括肝功能检查、乙肝病毒DNA检测等,以监测病情的变化。 抗病毒治疗:如果乙肝病毒复制活跃,肝功能异常或存在肝硬化等并发症,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抗病毒治疗。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包括核苷(酸)类似物和干扰素等。 预防传播:乙肝主要通过血液、性传播和母婴传播。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人应注意避免传播给他人,如使用安全套、避免共用注射器、避免母婴传播等。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避免饮酒等,对肝脏健康有益。 4.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孕妇: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孕妇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产前检查和母婴阻断措施,以降低母婴传播的风险。 儿童:对于儿童乙肝表面抗原阳性,需要更密切的监测和治疗。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评估是否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 免疫功能低下者: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如艾滋病患者、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等,感染乙肝后更容易发展为慢性感染,需要特别注意预防和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内容仅为一般性介绍,具体的诊断和治疗应根据个人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如果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有疑问或担忧,建议及时咨询医生,以便获得更详细和个性化的建议。同时,定期进行体检和遵循医生的建议对于乙肝的管理和预防非常重要。

    2025-09-30 12:06:56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