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剑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擅长:肝脏肿瘤、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和复杂胆道疾病的诊治及肝移植手术和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张剑,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脏外科,主任医师,擅长肝脏肿瘤、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和复杂胆道疾病的诊治及肝移植手术和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展开
个人擅长
肝脏肿瘤、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和复杂胆道疾病的诊治及肝移植手术和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展开
  • 肝功能碱性磷酸酶偏高是什么病

    碱性磷酸酶偏高可由生理性和病理性因素导致,生理性因素如儿童生长发育阶段、妊娠中晚期女性;病理性因素包括骨骼系统疾病(佝偻病、骨恶性肿瘤、Paget病等)、肝胆系统疾病(肝内外胆管阻塞、肝炎、肝肿瘤等)及其他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恶性肿瘤骨转移等),发现碱性磷酸酶偏高需结合多方面情况综合分析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一、生理性因素导致碱性磷酸酶偏高 (一)儿童生长发育阶段 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骨骼生长活跃,碱性磷酸酶会生理性升高。例如,处于青春期的少年,骨骼快速发育,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可比正常人高1-2倍。这是因为骨骼中的成骨细胞活跃,合成碱性磷酸酶增加,随着生长发育趋于稳定,碱性磷酸酶水平会逐渐恢复正常。 (二)妊娠中晚期女性 妊娠中晚期时,胎盘会产生较多的碱性磷酸酶,可使孕妇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一般在妊娠9个月时可达高峰,比非孕时可增高1-2倍。这是由于胎盘组织合成碱性磷酸酶并释放入血所致,分娩后会逐渐恢复正常。 二、病理性因素导致碱性磷酸酶偏高 (一)骨骼系统疾病 1.佝偻病:多见于儿童,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或代谢异常,导致钙磷代谢紊乱,骨骼钙化不良,成骨细胞活跃,碱性磷酸酶明显升高,可高达正常上限的3-5倍。 2.骨恶性肿瘤:如骨肉瘤等,肿瘤细胞会产生碱性磷酸酶,导致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同时可能伴有骨骼疼痛、肿块等表现。 3.Paget病(变形性骨炎):多见于成年人,骨骼进行性破坏和修复,成骨细胞活跃,血清碱性磷酸酶显著升高,可超过正常上限的10倍。 (二)肝胆系统疾病 1.肝内外胆管阻塞:各种原因引起的肝内外胆管阻塞,如胆总管结石、胆道蛔虫症、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胆汁排泄受阻,碱性磷酸酶反流入血,导致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常伴有黄疸、腹痛等症状,一般升高幅度在正常上限的2-5倍。 2.肝炎:急慢性肝炎时,肝细胞受损,肝内胆管排泄功能障碍,碱性磷酸酶可轻度升高,一般不超过正常上限的3倍,同时伴有转氨酶升高等肝功能异常表现。 3.肝肿瘤:原发性肝癌或肝转移癌时,癌细胞可产生碱性磷酸酶,或癌组织压迫胆管引起胆管阻塞,导致碱性磷酸酶升高,部分患者可升高数倍甚至更高。 (三)其他疾病 1.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素过多可使骨转换增加,碱性磷酸酶升高,同时伴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相关表现,如心悸、多汗、消瘦等。 2.恶性肿瘤骨转移:某些恶性肿瘤如乳腺癌、肺癌等发生骨转移时,会刺激骨组织成骨细胞活性增加,释放碱性磷酸酶入血,导致碱性磷酸酶升高。 当发现碱性磷酸酶偏高时,需要结合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症状体征等进行综合分析。例如儿童出现碱性磷酸酶偏高,要考虑生长发育因素,也需排查是否有佝偻病等疾病;对于妊娠女性要考虑生理性升高的可能,但也需排除肝胆等系统疾病;对于成年患者,要详细询问病史,进行相关检查如腹部超声、肝功能、骨扫描等以明确病因,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025-09-30 12:06:37
  • 肝功能检查能查出肝癌吗

    肝功能检查一般不能直接确诊肝癌,但其中的甲胎蛋白等指标可作辅助,肝癌诊断还需结合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不同人群筛查及检查有注意事项,一般人群有高危因素定期筛查,肝病患者需更密切监测,特殊人群如妊娠妇女、儿童有各自检查注意要点。 肝功能检查中与肝癌相关的指标及意义 甲胎蛋白(AFP):AFP是一种糖蛋白,主要由胎儿肝细胞及卵黄囊合成。在肝癌患者中,约70%-90%的患者血清AFP水平会升高。不过,AFP升高也可见于某些良性肝病,如肝炎、肝硬化等,另外,妊娠妇女也可出现AFP生理性升高。所以AFP升高只是肝癌的一个辅助性指标,不能仅据此确诊肝癌,还需要结合影像学等其他检查进一步明确。 其他肝功能相关指标:肝功能检查中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胆红素等指标主要反映肝脏的炎症、损伤等情况,虽然肝癌患者可能会出现这些指标的异常,但这些指标的异常并不具有特异性,很多其他肝脏疾病也会导致它们的改变,所以不能依靠这些指标来查出肝癌。 肝癌的影像学等其他检查手段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肝癌筛查的常用方法之一,可发现肝脏内的占位性病变,能初步判断病变的大小、形态、部位等。但对于一些较小的肝癌病灶,可能会出现漏诊的情况。 CT检查:CT检查对肝癌的诊断价值较高,可清晰地显示肝癌的大小、数目、部位、边界、有无包膜侵犯以及肝内有无转移灶等。增强CT扫描还可以更清楚地显示肝癌的血供情况,有助于与其他肝脏占位性病变鉴别。 磁共振成像(MRI):MRI对肝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在显示肝癌的内部结构、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方面优于CT,对于小肝癌的检出具有重要价值。 不同人群在肝癌筛查及肝功能检查中的注意事项 一般人群:对于没有肝病基础的一般人群,如果有肝癌家族史等高危因素,建议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AFP检测以及超声等影像学检查。一般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筛查。如果发现肝功能检查异常或AFP升高,应进一步进行CT或MRI等检查以明确诊断。 肝病患者:对于患有肝炎、肝硬化等肝脏基础疾病的患者,由于这类人群本身肝脏存在病变,发生肝癌的风险相对较高,所以更需要密切监测。除了定期进行肝功能、AFP检查外,超声检查的频率可能需要更频繁,一般建议每6个月进行一次超声检查,必要时进行CT或MRI检查。例如,乙肝肝硬化患者,因为乙肝病毒持续感染等因素,发生肝癌的几率比正常人群高很多,所以需要更加严密的监测。 特殊人群:妊娠妇女在进行肝功能检查时,需要注意AFP生理性升高的情况,避免将生理性升高的AFP误判为肝癌相关的AFP升高。对于儿童肝癌患者,由于儿童肝癌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与成人有所不同,在进行检查时,除了常规的肝功能、影像学检查外,还需要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检查方法,如超声检查相对无创,可作为初步筛查手段,而CT检查由于有辐射,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2025-09-30 12:06:05
  • 间接胆红素高是怎么回事?

    间接胆红素是红细胞破坏后血红蛋白代谢产生的未与葡萄糖醛酸结合部分,其升高常见于红细胞破坏过多(如溶血性疾病等)、肝细胞受损(如肝脏疾病等)、胆红素代谢异常(如先天性代谢缺陷病),新生儿有生理性黄疸需留意,成人要结合病史等,发现升高需完善血常规、肝功能、腹部超声等检查以明确病因。 一、间接胆红素的基本概况 间接胆红素又称非结合胆红素,是红细胞破坏后释放的血红蛋白经代谢产生的,正常血清间接胆红素参考值约为1.7~10.2μmol/L,其主要反映胆红素代谢中未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部分情况。 二、间接胆红素升高的常见原因 (一)红细胞破坏过多 1.溶血性疾病: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因红细胞膜结构异常致红细胞易被破坏;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时,机体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自身红细胞,导致红细胞大量破坏,胆红素生成增多,超出肝细胞处理能力,使间接胆红素升高,常伴有贫血、黄疸等表现。新生儿溶血病也属此类,多因母婴血型不合,胎儿红细胞被母体抗体破坏,引发间接胆红素显著升高。 2.其他因素:大面积烧伤、毒蛇咬伤等情况可导致红细胞大量破坏,间接胆红素生成增加。 (二)肝细胞受损 1.肝脏疾病:病毒性肝炎(如乙肝、丙肝等)时,病毒侵犯肝细胞,造成肝细胞损伤,影响其摄取、结合间接胆红素的功能;药物性肝损伤中,某些药物(如抗结核药异烟肼等)可损害肝细胞,导致间接胆红素升高;肝硬化患者肝细胞广泛受损、纤维组织增生,胆红素代谢功能减退,也会使间接胆红素水平上升。 (三)胆红素代谢异常 1.先天性代谢缺陷病:Gilbert综合征是常见的先天性胆红素代谢缺陷病,因UGT1A1基因缺陷,导致肝细胞摄取胆红素障碍及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不足,使间接胆红素轻度升高,多有家族史,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常因体检发现胆红素轻度升高而被发现。 三、不同人群特点及相关考量 (一)新生儿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较为常见,主要是因新生儿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尚未成熟,出生后胆红素产生相对过多,易出现间接胆红素升高,一般生后2~3天出现,7~10天消退,属生理现象;若新生儿间接胆红素持续显著升高或退而复现,则需警惕病理性黄疸,排查溶血、感染等病因。 (二)成人 成人间接胆红素升高需关注是否有基础肝病病史(如肝炎、肝硬化等),近期是否有发热、酱油色尿等溶血相关表现,同时需结合血常规、肝功能、腹部超声等检查综合判断。例如,有肝炎病史者出现间接胆红素升高,需评估肝炎活动情况;有输血史或接触特殊毒物史者,要考虑溶血性疾病可能。 四、相关检查与诊断方向 当发现间接胆红素升高时,需进一步完善血常规,了解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及网织红细胞等情况,判断是否存在溶血;检查肝功能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指标,评估肝细胞受损程度;行腹部超声检查,排查肝胆系统有无器质性病变(如胆囊炎、胆结石、肝占位等),以明确间接胆红素升高的具体病因。

    2025-09-30 12:06:04
  • 肝炎需做哪些检查

    肝炎需做的检查主要有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和肝活检。血液检查包括肝功能、肝炎病毒标志物、凝血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有腹部超声、CT或MRI;肝活检是诊断金标准,有创,其他检查不明时考虑,特殊人群需评估风险。 1.血液检查 肝功能检查: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白蛋白、球蛋白、白球比等指标。ALT和AST是反映肝细胞损伤的重要指标,肝炎患者通常会升高;总胆红素等反映胆红素代谢情况,肝炎时可能出现异常;白蛋白、球蛋白等反映肝脏合成和代谢功能,肝炎患者可能有白蛋白降低等情况。不同年龄人群肝功能指标正常范围略有差异,儿童的肝功能指标正常范围与成人不同,需依据儿童特定的参考值范围来判断。对于有长期饮酒史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更要密切关注肝功能指标变化。有肝炎病史的人群定期检查肝功能可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如乙肝五项(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乙肝e抗原、乙肝e抗体、乙肝核心抗体),可判断是否感染乙肝病毒及感染状态;丙肝抗体检测,用于筛查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甲肝抗体检测(包括IgM和IgG抗体),IgM抗体阳性提示近期甲肝感染,IgG抗体阳性提示既往感染且有免疫力;戊肝抗体检测等,有助于明确是否为戊型肝炎病毒感染。不同性别在肝炎病毒感染的易感性和发病表现上可能无明显差异,但女性在妊娠等特殊生理状态下感染肝炎病毒可能有不同的病情变化。生活方式不健康人群感染肝炎病毒的风险相对较高,有肝炎病毒感染高危因素人群需定期检测相关标志物。 凝血功能检查: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等。肝炎患者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减少,可导致凝血功能异常,凝血酶原时间等可能延长。不同年龄人群凝血功能参考值不同,儿童凝血功能发育尚未完善,参考值与成人有差异。有基础疾病或长期服用影响凝血药物的人群,检查凝血功能时需综合考虑相关因素。 2.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检查:可以观察肝脏的大小、形态、实质回声等情况,有助于发现肝脏是否有肿大、萎缩、占位性病变等。不同年龄人群肝脏超声表现略有不同,儿童肝脏超声特点与成人有差异。有长期肝病病史或不良生活方式人群通过超声检查可早期发现肝脏形态结构变化。 CT或MRI检查:对于超声发现异常或需要更详细了解肝脏病变情况时可选择。CT能更清晰显示肝脏的细微结构和病变,MRI对软组织分辨率更高,有助于鉴别肝脏肿瘤等病变性质。不同年龄人群进行CT或MRI检查时需考虑辐射剂量等因素,儿童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辐射暴露。 3.肝活检:是诊断肝炎的金标准,但属于有创检查。一般在其他检查不能明确诊断时考虑进行,通过获取肝脏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肝炎的病因、病变程度等。对于一些疑难病例或需要精准判断病情严重程度时会采用,特殊人群如儿童进行肝活检需充分评估风险,谨慎操作。

    2025-09-30 12:05:46
  • cT可以查出肝硬化吗

    cT检查通过肝脏形态、密度及血管改变诊断肝硬化,有较高准确性但有局限性,不同人群(成年男性、成年女性、儿童、有基础病史人群)进行cT检查诊断肝硬化各有特点,需结合综合情况判断。 1.cT检查判断肝硬化的原理 CT检查是通过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对人体进行检查的一种方法。在诊断肝硬化时,主要是利用肝脏的形态、密度等改变来判断。正常肝脏有其相对均匀的形态和密度,而肝硬化时肝脏会出现形态学改变,如肝脏大小、轮廓的变化等,同时肝脏实质的密度也可能发生改变。例如,肝硬化患者肝脏可能会缩小,肝叶比例失调,通常左叶和尾状叶增大,右叶缩小等。 另外,CT还可以观察肝脏的血管情况,肝硬化时门静脉高压可导致门静脉系统血管的改变,如门静脉增宽、侧支循环血管形成等,这些血管改变也有助于肝硬化的诊断。 2.cT检查诊断肝硬化的准确性 有研究表明,CT对肝硬化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一般来说,其诊断肝硬化的准确率可达70%-90%左右。通过CT平扫和增强扫描,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肝脏的病变情况。增强扫描时,肝硬化肝脏的强化特点与正常肝脏不同,有助于鉴别诊断。例如,在动脉期,正常肝脏和肝硬化肝脏的强化程度可能存在差异,门静脉期和延迟期也有不同的表现。 不过,CT检查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一些早期肝硬化,肝脏形态学改变可能不太明显,这时候单纯依靠CT可能会出现漏诊的情况。而且,CT检查是一种影像学检查,还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判断。 3.不同人群cT检查诊断肝硬化的特点 成年男性:成年男性如果有长期饮酒史等肝硬化高危因素,进行CT检查时,需要重点关注肝脏的形态和血管情况。长期饮酒导致的酒精性肝硬化,在CT上可能会有其特定的表现,如肝脏密度的改变等。同时,要结合患者的肝功能指标等进行综合分析。 成年女性:女性肝硬化患者可能有不同的病因,如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在CT检查时,同样要观察肝脏的形态、密度以及血管情况。对于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的肝硬化,除了影像学表现外,还需要结合自身抗体等实验室检查来明确诊断。 儿童:儿童肝硬化相对较少见,但如果是儿童期发病的肝硬化,如先天性胆道闭锁等导致的肝硬化,CT检查时要考虑到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儿童肝脏的体积、形态与成人不同,在判断肝脏大小、比例时要参考儿童的正常发育标准。同时,儿童进行CT检查时需要注意辐射剂量的控制,但在诊断肝硬化方面,其原理与成人相似,主要是通过肝脏形态、密度及血管改变来判断。 有基础病史人群:对于有病毒性肝炎病史的人群,进行CT检查时,要密切关注肝脏是否出现肝硬化的影像学改变。例如,乙肝患者,长期患病后肝脏可能逐渐出现肝硬化的表现,CT检查可以辅助评估病情进展。对于有长期服药史可能导致肝损伤的人群,如服用某些可能引起肝损害的药物,进行CT检查时要考虑药物性肝损伤导致肝硬化的可能性,结合用药史和CT表现综合判断。

    2025-09-30 12:05:30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