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肝脏肿瘤、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和复杂胆道疾病的诊治及肝移植手术和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向 Ta 提问
-
乙肝小三阳是怎么得的
乙肝小三阳可通过母婴、血液、性传播,婴幼儿、免疫力低下人群、高危职业人群易感,可通过接种乙肝疫苗、避免血液传播风险、安全性行为预防。 母婴传播:感染乙肝病毒的母亲在怀孕、分娩或哺乳过程中可将病毒传给婴儿。研究显示,若母亲为乙肝e抗原(HBeAg)阳性,新生儿感染乙肝病毒的概率较高,约90%左右的HBeAg阳性母亲所生婴儿会被感染。 血液传播:输入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或与乙肝患者共用注射器、针头、剃须刀、牙刷等可能造成皮肤黏膜破损的物品,都可能导致乙肝病毒传播。例如,在一些不正规的医疗操作中,如非一次性注射器的重复使用,就存在感染风险。 性传播:与乙肝小三阳患者发生无防护的性行为,病毒可通过性接触传播。因为精液或阴道分泌物中可能含有乙肝病毒,在性活动过程中,黏膜破损时就容易感染对方。 易感人群及相关影响因素 婴幼儿: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对乙肝病毒的清除能力较弱,感染后更容易慢性化。比如新生儿如果未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及乙肝免疫球蛋白,感染乙肝病毒后约90%会发展为慢性携带状态。 免疫力低下人群: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艾滋病患者等,其自身免疫力不能有效抵御乙肝病毒,感染乙肝病毒后较易发病且病情可能较重。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机体免疫监视功能受影响,感染乙肝病毒后更易转为慢性乙肝。 高危职业人群:如医疗工作者、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等,因职业原因有较多机会接触乙肝患者的血液或体液,感染风险相对较高。医疗工作者在进行有创操作时,如果防护不当,接触患者血液后感染乙肝病毒的几率增加。 预防措施 接种乙肝疫苗:这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措施。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之后按照1月龄、6月龄的程序完成全程接种。对于成年人中未感染过乙肝病毒且无免疫力的人群,也应接种乙肝疫苗。接种乙肝疫苗后,可刺激机体产生乙肝表面抗体(抗-HBs),当抗-HBs滴度大于等于10mIU/ml时,可有效抵御乙肝病毒感染。 避免血液传播风险:确保输血和血制品的安全,正规医疗机构的血液及血制品会经过严格的乙肝病毒检测。不共用可能导致皮肤破损的个人物品,如剃须刀、牙刷等。在进行医疗操作时,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保证医疗器械的严格消毒。 安全性行为:在性行为中使用安全套,可有效降低性传播乙肝病毒的风险。对于有多个性伴侣的人群,更应注重安全性行为,定期进行乙肝相关检查。
2025-09-30 10:58:25 -
肝硬化中期严重吗
肝硬化中期病情较为严重,病理生理改变明显致肝脏功能受严重影响,还易出现腹水、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感染等并发症,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大,需积极规范治疗延缓进展、减少并发症,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应对及预后有差异,患者需严格戒酒、注意休息等。 一、病理生理改变方面 肝硬化中期时,肝脏的结构已经发生较为明显的破坏,正常肝小叶结构被破坏,纤维组织增生形成假小叶等病理改变。肝脏的功能会受到较严重影响,例如合成功能方面,肝脏合成白蛋白的能力下降,可导致低蛋白血症,进而引起腹水、水肿等;凝血因子合成减少,会使患者凝血功能异常,表现为容易出血,如鼻出血、牙龈出血等;代谢功能方面,对雌激素的灭活作用减弱,可出现蜘蛛痣、肝掌等表现。 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方面 1.腹水:是肝硬化中期常见且重要的并发症。由于门静脉高压,使得腹腔内脏血管床静水压增高,组织液回吸收减少而漏入腹腔;同时低蛋白血症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也促进腹水形成。大量腹水会引起患者腹胀明显,影响呼吸、消化等功能,还增加了腹腔感染等风险。 2.上消化道出血:多由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引起。肝硬化中期门静脉高压进一步加重,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加重,曲张的静脉管壁变薄,易破裂出血,出血量大时可危及生命,表现为呕血、黑便等。 3.肝性脑病:是肝硬化严重的并发症,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由于肝功能减退,解毒功能下降,肠道产生的有毒物质不能及时清除,进入体循环透过血-脑屏障,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表现为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等。 4.感染:肝硬化患者抵抗力低下,容易发生感染,如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水迅速增加等,严重感染可导致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后果。 三、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面 肝硬化中期患者会有诸多不适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腹胀等,这些症状会明显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降低生活质量。而且患者需要定期就医复查、调整治疗方案等,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较大的精神和经济负担。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肝硬化中期的应对和预后可能会有一定差异,但总体来说病情都是较为严重的情况。在生活方式上,患者需要严格戒酒,注意休息,避免劳累等。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原本就有乙肝等病毒性肝炎病史导致的肝硬化,需要针对基础病因进行相应处理,但中期肝硬化总体病情较重,需要积极规范治疗以延缓病情进展,减少并发症发生。
2025-09-30 10:58:07 -
急性肝损伤的病因
多种因素可引发急性肝损伤,药物性肝损伤由多种药物引起且机制各异,不同年龄及有基础肝病者易患;酒精性肝损伤因长期大量饮酒,不同性别易感性有差异,有肝脏基础病者饮酒加重损伤;病毒性肝炎相关急性肝损伤由嗜肝病毒引起,不同病毒传播途径不同,不同年龄及有家族史或接触史者易患;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急性肝损伤由自身免疫机制异常导致,女性患病概率相对高,有自身免疫病家族史者易患;其他因素如毒素暴露、化学毒物接触也可致肝损伤,不同年龄、职业人群风险不同。 酒精性肝损伤 相关情况:长期大量饮酒是常见病因,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代谢,乙醇及其代谢产物会导致肝细胞氧化应激、脂质过氧化等,损伤肝细胞。不同性别对酒精性肝损伤的易感性有所不同,一般男性相对更易因大量饮酒引发肝损伤,但个体差异较大。长期饮酒的生活方式是关键因素,随着饮酒量和饮酒时间的增加,肝损伤风险显著升高。有肝脏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本身有脂肪肝等情况,饮酒会进一步加重肝损伤。 病毒性肝炎相关急性肝损伤 相关情况:由嗜肝病毒引起,如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不同病毒引发急性肝损伤的方式不同,甲型和戊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多引起急性发病;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可通过血液、母婴等途径传播,部分可转为慢性,但也可出现急性发作导致肝损伤。不同年龄人群对病毒性肝炎的易感性不同,儿童感染某些肝炎病毒后的症状表现和肝损伤程度可能与成人有差异;老年人感染后免疫反应相对较弱,肝损伤可能更隐匿。有病毒性肝炎家族史或接触史的人群,感染相关病毒后发生急性肝损伤的风险增加。 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急性肝损伤 相关情况:自身免疫机制异常攻击肝脏导致急性肝损伤,自身免疫性肝炎等自身免疫性肝病可出现急性发作情况。女性患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急性肝损伤的概率相对较高。自身免疫性因素的发病机制复杂,与遗传等多种因素相关,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史的人群可能更易发生。 其他因素 相关情况:如毒素暴露,误食毒菌等可导致急性肝损伤,不同年龄人群误食毒菌后的反应不同,儿童由于认知和分辨能力有限,误食风险相对较高;化学毒物接触也可引起肝损伤,长期接触某些工业化学毒物的人群,如从事相关化工行业的工作者,发生肝损伤的风险增加,不同性别在职业暴露方面可能有不同情况,男性从事某些重体力化工职业的概率相对较高,接触相关毒物后肝损伤风险相应升高。
2025-09-30 10:56:27 -
肝功白蛋白低是什么原因
白蛋白低的原因包括摄入不足(长期营养不良、老年人食欲减退等致儿童生长发育或老人蛋白质摄入不足)、合成减少(肝脏疾病影响,妊娠期女性肝脏负担重时若有肝病易合成减少)、丢失过多(肾病综合征大量蛋白尿致失白,长期高蛋白饮食加重肾病患白丢失)、消耗增加(恶性肿瘤、慢性感染等慢性消耗性疾病致耗白,有此类病史者易低白)、其他因素(急性大失血致失白,新生儿早产及老年人器官衰退致低白)。 一、摄入不足 原因:长期营养不良,比如饮食中蛋白质含量过低,常见于素食主义者长期不合理搭配饮食、贫困地区食物匮乏等情况。老年人由于食欲减退等原因,也可能出现蛋白质摄入不足。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蛋白质的需求相对较高,如果饮食中蛋白质供给不足,会影响白蛋白的合成。例如,一些喂养不当的婴幼儿,可能存在白蛋白低的情况。 二、合成减少 肝脏疾病:肝脏是合成白蛋白的主要场所,各种肝脏疾病会影响白蛋白的合成。如肝硬化,肝脏的正常结构被破坏,肝细胞功能受损,导致白蛋白合成能力下降;肝炎患者如果病情较重,也会影响肝脏合成白蛋白的功能。 性别差异影响:一般来说性别对白蛋白合成减少的影响不直接,但在一些特殊情况,如妊娠期女性肝脏负担加重,如果合并肝脏疾病,更容易出现白蛋白合成减少。 三、丢失过多 肾脏疾病:肾病综合征时,大量蛋白尿会使尿中丢失大量白蛋白,导致体内白蛋白水平降低。因为肾小球滤过膜受损,通透性增加,白蛋白从尿液中大量流失。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高蛋白饮食可能不会直接导致白蛋白丢失过多,但如果本身有肾脏基础疾病,高蛋白饮食会加重肾脏负担,促进白蛋白丢失。 四、消耗增加 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恶性肿瘤,肿瘤细胞生长迅速,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消耗大量蛋白质,包括白蛋白,导致白蛋白低;慢性感染性疾病,如结核病等,也会使机体处于消耗状态,影响白蛋白的水平。 病史影响:有慢性消耗性疾病病史的患者,更容易出现白蛋白低的情况,需要密切监测白蛋白水平,并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五、其他因素 急性大失血:短期内大量失血,会丢失包括白蛋白在内的多种蛋白质,导致白蛋白水平降低。 特殊人群情况:新生儿如果存在早产等情况,肝脏合成白蛋白的功能还不完善,可能出现白蛋白低;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包括肝脏合成功能,也更容易出现白蛋白低的情况,需要关注其营养状况和肝脏功能,必要时进行营养支持等干预。
2025-09-30 10:56:26 -
多囊肾多囊肝病一定是遗传吗
多囊肾多囊肝病大多由遗传所致,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见,约85%患者遵循此规律,父母一方患病子女50%概率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少见,婴儿期发病;也有极少数非遗传因素导致情况;孕妇、儿童、有家族病史未发病人群各有相关注意事项,如孕妇监测胎儿,儿童定期检查并调整生活方式,未发病人群定期体检及避免不良因素。 遗传方式的具体表现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只要携带一个致病基因就会发病。例如,父母一方携带PKD1或PKD2致病基因,其生殖细胞形成时,该异常基因会随配子传递给子代,子代获得异常基因后,一般在成年后逐渐出现多囊肾多囊肝病相关表现,如肾脏出现多个囊肿并逐渐增大,肝脏也可能出现囊肿等,但发病年龄和病情严重程度存在个体差异,与携带的具体致病基因位点等有关。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需从父母双方各获得一个致病基因才会发病。患儿在婴儿期就可能出现严重表现,除了肾脏和肝脏的多囊改变外,还可能伴有其他系统的异常,病情相对严重,预后较差。 非遗传因素导致的情况 虽然多囊肾多囊肝病多数与遗传相关,但也存在极少数非遗传因素引起的情况。比如,在一些后天因素影响下,肾脏或肝脏局部出现异常的细胞增殖等情况,逐渐形成囊肿,但这种情况非常罕见。不过,总体而言,遗传因素是多囊肾多囊肝病的主要致病因素,非遗传因素导致的比例极低。 特殊人群的相关情况 孕妇:如果孕妇患有多囊肾多囊肝病且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类型,在孕期需要密切监测胎儿情况,通过产前基因检测等手段评估胎儿是否携带致病基因,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孕期管理措施,如加强胎儿超声监测等,了解胎儿肾脏和肝脏发育情况。 儿童:对于有家族遗传史的儿童,从儿童期开始就应定期进行肾脏和肝脏超声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可能出现的囊肿,及时进行干预和监测。因为儿童期如果能早期发现多囊肾多囊肝病相关表现,可尽早开始生活方式的调整等干预措施,延缓病情进展。例如,建议儿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过度劳累、合理饮食等,以降低对肾脏和肝脏的不良影响。 有家族病史但未发病人群:这类人群虽然携带致病基因,但尚未发病,需要注意定期体检,尤其是肾脏和肝脏的检查,以便在囊肿较小时就发现并进行管理。同时,在生活中要注意避免一些可能加重肾脏和肝脏负担的因素,如过度摄入高蛋白、高盐食物等,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延缓囊肿的生长速度。
2025-09-30 10:5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