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剑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擅长:肝脏肿瘤、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和复杂胆道疾病的诊治及肝移植手术和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张剑,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脏外科,主任医师,擅长肝脏肿瘤、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和复杂胆道疾病的诊治及肝移植手术和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展开
个人擅长
肝脏肿瘤、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和复杂胆道疾病的诊治及肝移植手术和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展开
  • 乙肝二四五阳性传染吗

    乙肝二四五阳性指乙肝表面抗体、乙肝e抗体和乙肝核心抗体阳性,通常提示既往感染过乙肝病毒且处于恢复期并产生保护性抗体,此时传染性极低,极少数特殊情况可能有一定传染性,不同人群如儿童、育龄女性、有基础病史人群需注意相应情况,且都应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维持身体状态。 一、乙肝二四五阳性的含义 乙肝二四五阳性指的是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e抗体(HBeAb)和乙肝核心抗体(HBcAb)阳性。其中乙肝表面抗体是一种保护性抗体,乙肝e抗体阳性通常表示病毒复制减少,乙肝核心抗体阳性表示曾经感染过乙肝病毒。 二、传染性分析 一般来说,乙肝二四五阳性通常提示既往感染过乙肝病毒,目前处于恢复期,而且已经产生了保护性抗体,此时体内病毒复制通常不活跃,传染性极低。但需要注意的是,极少数情况下可能存在乙肝病毒变异等特殊情况导致仍有一定传染性,但这种情况非常罕见。从科学研究角度,大量临床监测数据显示,乙肝二四五阳性者血液中乙肝病毒DNA通常难以检测到,所以其传染性相对很弱。 三、不同人群需注意的情况 儿童:儿童如果是乙肝二四五阳性,通常是因为母亲孕期感染等情况导致既往感染后恢复且产生抗体。儿童此时应按照正常的疫苗接种程序继续完成相关疫苗接种,以确保自身免疫防护处于良好状态,同时要避免与乙肝病毒感染者过度亲密接触血液等可能传播途径,但由于自身已有抗体,整体风险较低。 育龄女性:乙肝二四五阳性的育龄女性在备孕等情况时,一般无需过度担忧传染性问题,但仍需定期监测乙肝相关指标,包括乙肝表面抗体滴度等情况。如果乙肝表面抗体滴度较低,可能需要加强接种乙肝疫苗以维持足够的保护性抗体水平,保障自身和未来宝宝的健康,因为孕期等特殊时期自身免疫状态可能会有变化,监测和维持抗体水平很重要。 有基础病史人群:对于本身有其他肝脏基础病史的人群,乙肝二四五阳性时仍要关注肝脏功能等情况,定期进行肝功能、乙肝病毒标志物等检查,因为基础肝病可能会影响肝脏对乙肝相关情况的应对,通过定期检查能及时发现肝脏的异常变化,采取相应的监测或处理措施。 生活方式方面:无论是哪种人群,乙肝二四五阳性者都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避免过度劳累等,以维持良好的身体免疫状态和肝脏功能,这有助于身体整体健康,也有利于维持乙肝相关指标的稳定状态。

    2025-09-30 10:47:54
  • 出现蜘蛛痣意味着肝病严重吗

    蜘蛛痣与肝病有关但不能据此判断肝病严重程度,其因肝脏对雌激素灭活减弱致小动脉末梢扩张形成,肝炎患者出现蜘蛛痣需结合多指标判断病情,肝硬化患者出现提示肝功能减退明显但需综合整体状况评估,儿童、妊娠期女性、老年患者出现蜘蛛痣各有需注意的情况,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考量肝病严重程度。 一、蜘蛛痣与肝病的关联机制 肝脏对雌激素的灭活作用减弱时,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就容易导致小动脉末梢扩张形成蜘蛛痣。常见于急、慢性肝炎、肝硬化等肝病患者,但并非所有肝病患者都会出现蜘蛛痣,健康人群在某些特殊情况(如青春期、妊娠期)也可能出现少量蜘蛛痣。 二、不同肝病中蜘蛛痣体现的病情情况 肝炎患者:急性肝炎患者若出现蜘蛛痣,可能提示病情处于活动期,肝细胞损伤相对较明显;慢性肝炎患者有蜘蛛痣时,需结合肝功能指标(如转氨酶、胆红素等)、病毒复制情况等综合判断病情。一般来说,若蜘蛛痣数量少且稳定,可能病情相对稳定;若蜘蛛痣短期内增多,可能意味着肝脏炎症有加重趋势。 肝硬化患者:肝硬化患者出现蜘蛛痣往往提示肝功能减退较明显,因为肝硬化时肝脏结构破坏严重,对雌激素的灭活功能进一步下降。但蜘蛛痣数量多少与肝硬化的严重程度并非完全一一对应,还需结合患者的整体状况,如有无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并发症,以及凝血功能、白蛋白水平等指标来综合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三、特殊人群需注意的情况 儿童:儿童出现蜘蛛痣相对少见,若儿童出现蜘蛛痣,要警惕先天性肝病等情况,需详细询问病史,如是否有家族遗传肝病史等,同时要进行全面的检查,包括肝功能、腹部超声等,因为儿童肝脏疾病的病因和表现可能与成人有差异,需谨慎排查病因。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出现蜘蛛痣较为常见,这是由于妊娠期雌激素水平升高所致,多数属于生理现象,分娩后多数蜘蛛痣会自行消退。但也需要监测肝功能等指标,排除合并肝病的可能。若妊娠期女性蜘蛛痣伴随肝功能异常等情况,则需进一步评估是否存在病理情况导致的肝脏问题。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出现蜘蛛痣,要考虑肝脏功能减退的因素,同时需排查是否有其他系统疾病影响肝脏功能,如心血管疾病等可能间接影响肝脏血流等情况。要综合评估老年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因为老年患者身体各脏器功能都有不同程度减退,肝脏疾病的表现可能不典型,需要更全面细致地进行检查和病情判断。

    2025-09-30 10:47:30
  • 酒精肝硬化的早期症状

    酒精肝硬化早期有消化系统相关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消化不良、右上腹隐痛,有全身症状如消瘦、皮肤表现,有内分泌系统相关症状如性激素紊乱,还有出血倾向等,且症状不具特异性,长期饮酒人群应警惕,有长期饮酒史者及孕妇应定期检查肝脏,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消化不良:表现为上腹部饱胀不适、嗳气、恶心等。肝脏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肝硬化时肝脏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和代谢功能发生障碍,使得食物在胃肠道内的消化过程受到影响。比如,进食油腻食物后可能会加重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 右上腹隐痛:肝脏包膜受到牵拉时可引起右上腹隐痛或胀痛,疼痛程度一般较轻,疼痛位置多在右侧季肋部。这是因为肝硬化导致肝脏体积增大,牵扯到肝包膜上的神经所致。 全身症状 消瘦:由于食欲减退、营养吸收不良以及机体代谢紊乱等因素,患者可能会出现体重下降、消瘦的情况。长期的营养摄入不足和代谢异常会使身体消耗大于摄入,导致体重逐渐减轻。 皮肤表现: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面色灰暗黝黑,这是由于肝功能减退,对雌激素的灭活作用减弱,导致体内雌激素增多,引起黑色素沉着。另外,还可能出现蜘蛛痣和肝掌,蜘蛛痣是皮肤小动脉末端分支扩张所形成的血管痣,形似蜘蛛;肝掌是手掌大鱼际、小鱼际和指端腹侧部位呈粉红色斑点和斑块。 内分泌系统相关症状 性激素紊乱:对于男性患者,可能出现睾丸萎缩、性欲减退、毛发脱落等;女性患者可能出现月经不调、闭经、不孕等。这是因为肝脏对雌激素的灭活功能下降,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影响了内分泌平衡。 其他可能症状 出血倾向:早期可能出现牙龈出血、鼻出血等,这与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减少、脾功能亢进导致血小板减少等因素有关。凝血因子合成减少使得血液凝固功能障碍,而脾功能亢进会破坏血小板,导致血小板数量减少,从而容易引起出血。 需要注意的是,酒精肝硬化早期症状可能不具有特异性,容易被忽视。如果有长期饮酒史的人群出现上述相关症状,应高度警惕酒精肝硬化的可能,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肝功能检查、肝脏超声或CT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对于有长期饮酒习惯的人群,无论年龄、性别,都应定期进行肝脏相关检查,关注肝脏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孕妇若有长期饮酒史,更要密切监测肝脏情况,因为妊娠可能会影响肝脏的代谢等功能,加重肝脏负担,增加肝脏病变的风险。

    2025-09-30 10:47:08
  • 胆红素的正常值是多少

    成人总胆红素正常参考值为3.4~17.1μmol/L,直接胆红素约0~6.8μmol/L,间接胆红素1.7~10.2μmol/L,新生儿生理性黄疸足月儿2~3天出现,4~5天达峰,7~10天消退且总胆红素不超221μmol/L,早产儿稍异,其他人群胆红素异常可能因肝脏疾病、胆道问题等需结合检查明确病因。 成人总胆红素正常参考值为3.4~17.1μmol/L,直接胆红素约0~6.8μmol/L,间接胆红素1.7~10.2μmol/L,新生儿生理性黄疸足月儿2~3天出现,4~5天达峰,7~10天消退且总胆红素不超221μmol/L,早产儿稍异,其他人群胆红素异常可能因肝脏疾病、胆道问题等需结合检查明确病因。 一、总胆红素的正常值 成人总胆红素的正常参考值一般为3.4~17.1μmol/L。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时,足月儿出生后2~3天出现黄疸,总胆红素通常不超过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出现时间稍早,总胆红素一般不超过257μmol/L(15mg/dl),但需区分生理性与病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需及时就医评估。 二、直接胆红素的正常值 直接胆红素的正常参考值约为0~6.8μmol/L。不同年龄、健康状态下该指标相对稳定,若超出正常范围可能提示肝细胞损伤或胆道梗阻等问题,需结合总胆红素及临床症状进一步排查病因。 三、间接胆红素的正常值 间接胆红素的正常参考值通常为1.7~10.2μmol/L。间接胆红素主要反映红细胞破坏生成胆红素的情况,其数值变化需结合总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综合分析,若间接胆红素显著升高,可能与溶血性疾病等有关。 四、特殊人群的胆红素特点 新生儿 新生儿由于胆红素代谢特点,生理性黄疸有其特定范围。足月儿出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7~10天消退,总胆红素一般不超221μmol/L;早产儿黄疸出现更早、程度稍重,消退时间稍晚,总胆红素一般不超257μmol/L。若新生儿黄疸出现过早、进展快、程度重或消退延迟等,需警惕病理性黄疸,及时就医。 其他人群 成人胆红素数值受肝脏功能、胆道通畅情况等影响,若存在肝脏疾病(如肝炎、肝硬化)、胆道结石、胆管癌等疾病,可能导致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总胆红素、直接或间接胆红素升高,需结合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并规范诊疗。

    2025-09-30 10:47:08
  • 丁型病毒性肝炎怎么预防

    丁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控需从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三方面入手。管理传染源要加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人群及丁肝患者管理;切断传播途径要预防血液、母婴、性传播;保护易感人群要接种乙肝疫苗并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一、管理传染源 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人群管理: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是丁肝病毒的主要传染源之一,需加强对这类人群的管理,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如乙肝五项、肝功能等,及时发现可能合并的丁肝感染情况。对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孕妇,要做好母婴阻断措施,降低新生儿感染乙肝及丁肝的风险。 对丁肝患者的管理:一旦确诊丁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应按照传染病管理规定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病毒传播给他人。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等要进行规范处理,避免污染环境。 二、切断传播途径 血液传播的预防:严格执行输血及血制品的检查制度,确保血液及血制品中不含丁肝病毒。在医疗操作中,要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消毒,避免交叉感染。牙科器械、内镜等侵入性医疗器具要严格消毒,高危行业如医疗、采供血等人员要定期检查相关指标。 母婴传播的预防:对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母亲所生新生儿,除了接种乙肝疫苗外,还应在出生后尽早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及丁肝的母婴传播途径。 性传播的预防:提倡安全性行为,使用安全套可以有效降低丁型病毒性肝炎通过性接触传播的风险。性伴侣较多的人群要加强自我防护意识,定期进行相关检查。 三、保护易感人群 接种乙肝疫苗: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感染的有效措施,而乙肝感染是丁肝感染的重要前提。通过接种乙肝疫苗,降低人群中乙肝病毒的感染率,从而减少丁肝的感染机会。乙肝疫苗的接种程序一般为0、1、6个月各接种一剂次,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一剂乙肝疫苗。不同人群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乙肝疫苗接种方案,如成年人乙肝表面抗原阴性且无乙肝抗体者可接种乙肝疫苗。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加强对公众的健康教育,普及丁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知识,包括传播途径、危害等,提高公众的自我防护意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增强机体免疫力,有助于预防丁型病毒性肝炎及其他疾病的发生。对于有丁肝感染风险的人群,如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的密切接触者、高危行业人员等,要加强健康监测,定期进行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早期处理。

    2025-09-30 10:46:41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