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涛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擅长: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鼾症)的定位诊断及微创手术、经支撑喉镜内镜下会厌及声带微创手术、咽喉肿瘤及鼻咽癌的早期诊断。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王涛,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耳鼻咽喉科,副主任医师,擅长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鼾症)的定位诊断及微创手术、经支撑喉镜内镜下会厌及声带微创手术、咽喉肿瘤及鼻咽癌的早期诊断。展开
个人擅长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鼾症)的定位诊断及微创手术、经支撑喉镜内镜下会厌及声带微创手术、咽喉肿瘤及鼻咽癌的早期诊断。展开
  • 如何训练用鼻子呼吸?

    训练用鼻子呼吸适用于习惯口腔呼吸的人群,建议如果已经习惯张口呼吸,需要用口腔矫正器使口腔闭合。如果有鼻腔或鼻中隔偏曲等疾病,则需要将这些疾病治愈后再用鼻子呼吸,平时要保持鼻腔清洁。

    2025-03-29 14:17:11
  • 耳朵后骨头凸起硬疙瘩是什么原因?

    耳朵后骨头凸起硬疙瘩是正常的乳突,一般不需要治疗,但是硬疙瘩比较大也可能是因为良恶性肿瘤导致的。及时去医院检查,若是肿瘤导致的,可以使用外科手术治疗疾病。

    2025-03-29 14:03:50
  • 转动身体有拉风箱声音是怎么回事?

    患者出现这种现象,最常见的疾病是长期劳累过度引起的肌肉劳损或筋膜炎,还可以考虑是由于体内缺乏微量元素或矿物质等营养物质引起,例如钙质的缺乏等。此外如果存在呼吸道存在痉挛或狭窄的表现,也会导致该症状的出现。您需要及时去医院就诊,进行血常规、微量元素、局部CT、支气管扩张试验等检查。如果是缺钙,则需要及时补充钙质。如果是肌肉劳损,则需要多休息,进行局部的热敷以及按摩。

    2025-03-29 15:49:23
  • 中耳炎如何遗传

    中耳炎遗传机制复杂,某些基因变异如白细胞介素-10基因、toll样受体基因等与易感性相关,遗传因素还与环境、年龄、性别等因素交互作用,其遗传由多基因及多因素共同决定,研究深入有助于理解发病原因及为预防治疗提供依据。 一、相关基因与中耳炎遗传的关联 1.白细胞介素相关基因 白细胞介素-10(IL-10)基因多态性与中耳炎易感性可能存在关联。IL-10是一种重要的抗炎细胞因子,其基因的某些变异可能影响机体对耳部感染的免疫反应调节能力。有研究发现,特定的IL-10基因多态性位点在中耳炎患者群体中出现的频率与非中耳炎群体存在差异,这提示该基因的遗传变异可能增加个体患中耳炎的风险。例如,某些IL-10基因启动子区域的变异可能导致IL-10的表达水平异常,进而影响免疫系统对中耳感染的防御功能,使得个体更容易发生中耳炎。 2.toll样受体基因 toll样受体(TLR)基因家族也与中耳炎的遗传易感性有关。TLR是固有免疫识别病原体的重要受体,参与机体对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识别和免疫应答启动。其中TLR4基因的变异可能影响机体对革兰阴性菌的识别和免疫反应。当TLR4基因发生某些突变时,可能导致机体对中耳部位常见病原体(如肺炎链球菌等)的识别和免疫清除能力下降,从而增加中耳炎的发病几率。不同个体的TLR4基因遗传差异使得一些人在面对相同的耳部感染风险因素时,更易发展为中耳炎。 二、遗传因素与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 1.与环境因素的交互 遗传易感性并非单独导致中耳炎发生的唯一因素,还与环境因素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例如,有中耳炎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如果生活在卫生条件较差、经常接触呼吸道感染源的环境中,那么患中耳炎的风险会显著增加。因为遗传决定了个体的免疫调节基础,而环境中的感染源暴露等因素则是触发中耳炎发病的诱因。对于有中耳炎遗传倾向的儿童来说,家长需要特别注意保持孩子生活环境的卫生,减少孩子与呼吸道感染患者的密切接触等,以降低中耳炎的发病风险。 2.与年龄因素的关联 在儿童群体中,中耳炎的遗传易感性表现得更为明显。由于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遗传因素对其免疫功能的影响相对更为突出。一些具有中耳炎遗传易感性的儿童,在婴幼儿期就可能频繁发生中耳炎。这是因为儿童的中耳解剖结构特点(如咽鼓管短、宽且直等)以及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与遗传易感性共同作用,使得他们更容易受到感染因素影响而患上中耳炎。而随着年龄增长,免疫系统逐渐完善,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模式可能会发生一定变化,但遗传背景仍然在中耳炎的发病中持续发挥潜在作用。 3.与性别因素的关系 目前研究发现,在中耳炎的发病中可能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但关于遗传因素与性别在中耳炎发病中的具体交互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不过有一些初步研究提示,遗传因素可能通过影响性激素相关的免疫调节等途径,在不同性别中对中耳炎的易感性产生影响。例如,某些与免疫调节相关的基因在不同性别中的表达和功能可能存在差异,这种基因表达和功能的性别差异与遗传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男性和女性在中耳炎发病风险和发病表现上可能有所不同。但具体的分子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来明确。 总之,中耳炎的遗传是由多个基因的复杂作用以及基因与环境、年龄、性别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共同决定的,目前对于其遗传机制的研究仍在不断深入,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耳炎的发病原因,为早期预防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2025-10-13 13:35:28
  • 单侧耳朵有时会咚咚响几下是怎么回事呢

    单侧耳朵有时咚咚响几下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耳部血管因素(如血管搏动、颈静脉球体瘤等血管性病变)、耳部肌肉痉挛因素(如鼓膜张肌或镫骨肌痉挛)、咽鼓管功能异常因素(如咽鼓管通气功能改变)、外耳道异物因素(如外耳道内有异物)以及精神心理因素等。若偶尔出现且不影响生活可先调整生活方式,若频繁出现、持续不缓解或伴其他不适需及时就医,儿童出现需家长重视并及时带医排查,依情况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一、耳部血管因素相关情况 (一)血管搏动相关 耳部周围有丰富的血管,当耳部附近的血管出现异常搏动时,可能会传导至耳部,让人感觉到单侧耳朵咚咚响几下。例如,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时,耳部血管的压力随之变化,就可能出现这种情况。血管的异常搏动可能是由于血管管径的改变、血流速度的变化等原因引起,这种情况在成年人中较为常见,尤其是本身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人群,年龄较大者相对更易出现此类情况,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可能会发生变化。 (二)颈静脉球体瘤等血管性病变 颈静脉球体瘤是一种比较罕见的血管性肿瘤,它起源于颈静脉球体的化学感受器,可导致耳部出现与心跳节律一致的搏动性耳鸣,表现为单侧耳朵咚咚响几下。这种情况在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但相对少见。 二、耳部肌肉痉挛因素相关情况 (一)鼓膜张肌或镫骨肌痉挛 鼓膜张肌和镫骨肌是耳部的小肌肉,当它们发生痉挛时,可能会引起耳部出现短暂的异常声响,表现为单侧耳朵咚咚响几下。这种痉挛可能与神经功能紊乱有关,比如压力过大、睡眠不足等情况可能诱发。年轻人中因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等原因导致神经功能紊乱进而出现肌肉痉挛的情况相对较多见。 三、咽鼓管功能异常因素相关情况 (一)咽鼓管通气功能改变 咽鼓管连接鼻咽部和中耳腔,当咽鼓管功能异常时,中耳内的压力与外界压力不平衡,可能会引起耳部的异常感觉,包括单侧耳朵咚咚响几下。例如,乘坐飞机、潜水等环境变化时,咽鼓管来不及调节中耳压力,就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各年龄段人群都可能因为上述环境变化等因素导致咽鼓管功能异常而出现耳部咚咚响的情况,儿童相对更易在乘坐飞机等情况时出现此类问题,因为儿童的咽鼓管相对短而平,更易受气压变化影响。 四、外耳道异物因素相关情况 (一)外耳道内有异物 如果单侧耳朵内进入了小的异物,如小昆虫、小颗粒等,异物与鼓膜等结构接触或活动时,可能会引起耳部咚咚响几下的感觉。这种情况在儿童中相对较多见,儿童好奇心强,容易将小物件放入耳道内,而老年人如果耳部感觉功能减退等也可能发生,但相对较少。 五、其他可能因素 (一)精神心理因素 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状态下,可能会出现躯体化症状,其中就包括耳部出现异常声响,表现为单侧耳朵咚咚响几下。这种情况在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尤其是现代社会压力较大的人群,如工作压力大的成年人、学业负担重的青少年等。 如果单侧耳朵有时会咚咚响几下,首先要观察这种情况出现的频率、持续时间等。如果偶尔出现且不影响生活,可先调整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睡眠、减轻压力等;如果频繁出现、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听力下降、耳痛等其他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耳部检查等,以明确具体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对于儿童出现这种情况,家长要更加重视,及时带孩子就医,排查可能的原因,因为儿童表述可能不准确,需要专业医生进行准确判断和处理,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等合适的处理方式。

    2025-10-13 13:33:46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