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涛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擅长: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鼾症)的定位诊断及微创手术、经支撑喉镜内镜下会厌及声带微创手术、咽喉肿瘤及鼻咽癌的早期诊断。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王涛,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耳鼻咽喉科,副主任医师,擅长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鼾症)的定位诊断及微创手术、经支撑喉镜内镜下会厌及声带微创手术、咽喉肿瘤及鼻咽癌的早期诊断。展开
个人擅长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鼾症)的定位诊断及微创手术、经支撑喉镜内镜下会厌及声带微创手术、咽喉肿瘤及鼻咽癌的早期诊断。展开
  • 中耳炎会发热吗

    中耳炎可能会发热,急性中耳炎患者较易发热,儿童尤其婴幼儿发热常见且表现更明显,成人发热相对儿童有差异,其发热机制是病原体引发炎症反应致体温调定点升高,处理原则为针对中耳炎本身治疗,据体温等情况采取物理降温或药物退热,需密切观察,发热持续不退或伴严重症状要及时就医。 不同年龄段中耳炎发热的特点 儿童:儿童尤其是婴幼儿患上中耳炎时发热较为常见且表现可能更明显。由于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未完善,感染引发的发热可能波动较大。而且儿童中耳炎发热时可能还会伴有哭闹不安、抓耳等表现,这是因为耳部不适通过神经传导影响到儿童的情绪和行为。比如1-3岁的幼儿患急性中耳炎时,发热是比较突出的症状之一,有的幼儿可能先是发热,家长以为是感冒,之后才发现是中耳炎导致的发热。 成人:成人患急性中耳炎时也可能发热,但相对儿童来说,成人的体温变化可能相对更有规律一些,不过也有部分成人中耳炎发热症状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低热或者体温稍有升高。 中耳炎发热的相关机制 中耳炎导致发热主要是由于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等)侵入中耳后,引发炎症反应。炎症部位会释放一些炎性介质,如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等,这些炎性介质会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升高,从而导致机体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出现发热现象。例如,当肺炎链球菌等细菌感染中耳引起急性中耳炎时,就会触发这样的炎性反应过程进而引起发热。 中耳炎发热的处理原则 对于中耳炎引起的发热,首先要针对中耳炎本身进行治疗,控制感染。如果是细菌感染导致的中耳炎,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来消除中耳的炎症。而对于发热的处理,要根据体温和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如果体温低于38.5℃,且患者一般情况较好,可以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用温水擦拭额头、腋窝、腹股沟等部位,帮助散热。如果体温高于38.5℃,或者患者伴有明显不适,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热药物,但要注意儿童用药的特殊性,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退热药物。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以及中耳炎相关症状的发展情况,如耳部疼痛、听力变化等,如果发热持续不退或者伴有其他严重症状,如剧烈头痛、颈部僵硬等,要及时就医,排除是否有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的可能。 总之,中耳炎是有可能引起发热的,不同人群发热表现有一定差异,在面对中耳炎发热时要采取合理的处理措施,同时重视对中耳炎本身的治疗。

    2025-10-13 11:14:00
  • 提高耳朵听力的方法

    保护听力需从多方面着手,包括避免噪声暴露、合理用药、保持耳部清洁、健康饮食、适当耳部运动、治疗相关疾病及定期听力检查,以维护耳部健康,降低听力受损风险,尤其关注特殊人群和相关高危人群。 一、避免噪声暴露 长期处于噪声环境中会损伤听力。例如,在工厂车间等高强度噪声场所工作时,应佩戴防护耳罩等防护设备。对于儿童来说,要避免让他们长时间处于音量过大的音乐环境或嘈杂的公共场所,因为儿童的耳部结构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更易受到噪声的损害。 二、合理用药 某些药物可能会有耳毒性,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在使用这类药物时,要严格遵循医嘱,关注用药过程中耳部是否出现不适症状。对于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由于他们的身体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等情况与常人不同,更要谨慎用药,必要时可咨询医生更换对听力影响较小的药物。 三、保持耳部清洁 定期清洁外耳道,但要注意方法得当,避免使用过于尖锐的工具损伤外耳道及鼓膜。比如可以用湿润的棉签轻轻擦拭外耳道外部,但不要深入。儿童的耳部清洁更要轻柔,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如果发现耳部有异常分泌物等情况,应及时就医检查。 四、健康饮食 保证均衡饮食,摄入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食物。例如,富含维生素A、C、E以及锌等元素的食物对耳部健康有益。维生素A有助于维护耳部上皮组织的健康,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保护耳部细胞免受损伤,锌元素对耳部的正常生理功能有重要影响。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更应注重从饮食中获取足够的营养来维持耳部健康。 五、适当的耳部运动 一些简单的耳部运动可能有助于促进耳部血液循环,比如轻轻按摩耳廓等。按摩时要注意力度适中,儿童进行耳部运动时需由家长协助并注意控制力度和方式。 六、治疗相关疾病 积极治疗可能影响听力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控制不佳,可能会导致内耳血管病变,影响听力;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损害耳部神经等结构。所以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定期监测相关指标,将血压、血糖等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降低对听力的不良影响。 七、定期听力检查 定期进行听力检查,尤其是对于老年人、长期处于噪声环境工作的人群、有耳部疾病家族史的人群等。通过定期检查可以早期发现听力问题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儿童也应定期进行听力筛查,以便早期发现先天性听力障碍等问题,及时进行干预和康复训练。

    2025-10-13 11:11:45
  • 喉咙里有白色颗粒怎么回事

    喉咙里出现白色颗粒可能由扁桃体结石、化脓性扁桃体炎、口腔念珠菌感染、咽白喉等原因引起。扁桃体结石是因扁桃体隐窝内物质积聚钙化形成,有口臭等表现;化脓性扁桃体炎由细菌感染致扁桃体发炎化脓,有咽痛等表现;口腔念珠菌感染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免疫力低下者易患,有口腔黏膜等症状;咽白喉由白喉杆菌引起,儿童易感染,有发热等表现,发现后应保持口腔清洁并及时就医明确病因治疗。 一、扁桃体结石 1.成因:扁桃体上有许多小隐窝,食物残渣、细菌、死细胞等物质积聚在隐窝内,逐渐钙化形成白色颗粒状的扁桃体结石。例如,长期不注意口腔卫生,食物残渣易残留于扁桃体隐窝,增加扁桃体结石形成风险。 2.表现:喉咙里能看到白色颗粒,可能伴有口臭、喉咙异物感、吞咽不适等症状。青少年及成年人相对更易出现,若有不良口腔卫生习惯、扁桃体反复发炎等情况,发生概率会增加。 二、化脓性扁桃体炎 1.成因: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如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时,细菌容易侵入扁桃体导致发炎化脓,炎症刺激下扁桃体隐窝内会有脓性分泌物积聚,表现为白色颗粒状物质。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相对成年人更易患化脓性扁桃体炎;生活中过度劳累、受凉等情况会降低身体抵抗力,增加患病可能。 2.表现:除喉咙有白色颗粒外,还会有咽痛明显、发热、扁桃体红肿等表现,严重时可能影响吞咽和呼吸。 三、口腔念珠菌感染 1.成因: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多见于免疫力低下人群,如长期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的人,婴幼儿也较为常见,因为婴幼儿口腔局部抵抗力较弱。长期佩戴假牙的老年人,假牙清洁不当也易引发口腔念珠菌感染,导致喉咙出现白色颗粒样物质。 2.表现:喉咙处可见白色颗粒,可能伴有口腔黏膜发红、口干、味觉改变等症状,婴幼儿可能出现哭闹、拒食等情况。 四、咽白喉 1.成因:是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通过飞沫传播。儿童由于未接种疫苗或疫苗接种不充分,易感染白喉杆菌。白喉杆菌感染咽部后会产生假膜,假膜脱落后可能表现为喉咙有白色颗粒状物质。 2.表现:除喉咙白色颗粒外,有发热、乏力、咽痛等症状,病情严重时可出现呼吸困难等表现,儿童为高发人群,需高度重视。 当发现喉咙里有白色颗粒时,应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及时就医,通过医生的详细检查,如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明确病因,然后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025-10-13 11:10:37
  • 中耳乳突炎的临床表现

    中耳乳突炎有局部症状和全身症状,局部症状包括耳痛、耳道流脓、听力下降,全身症状有发热、乏力不适等,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儿童易出现并发症且靠行为表述不适,成人局部症状不及时控制可引发严重并发症,老年人全身免疫力低恢复慢且耳部症状不典型易扩散。 耳痛:急性中耳乳突炎患者初期多有耳深部搏动性跳痛或刺痛,疼痛可放射至同侧头部,如为儿童常表现为哭闹不安、搔抓患侧耳朵,这是因为儿童耳部感觉神经相对敏感且表达不适的方式多为哭闹等行为;慢性中耳乳突炎患者耳痛症状相对较轻,可为隐痛等。 耳道流脓:急性期鼓膜穿孔后耳道有脓性分泌物流出,初期分泌物可为血性,之后变为黏脓或纯脓性;慢性期也会有间断或持续的耳道流脓情况,分泌物性状可因病情而异,可为黏液性、黏脓性或脓性。 听力下降:无论是急性还是慢性中耳乳突炎都可能出现听力下降,急性时多为传导性听力下降,是因为中耳腔积液、鼓膜穿孔等影响了声音的传导;慢性时除了传导性听力下降外,还可能因为病变累及内耳等出现混合性或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儿童患者听力下降可能会影响其语言发育等。 全身症状 发热:急性中耳乳突炎患者全身症状较明显,可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儿童体温波动较大,可出现高热,甚至惊厥等情况,这与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感染后反应相对强烈有关;成人多为中等度发热或低热。 乏力、不适:患者可感觉全身乏力、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等,急性发病时全身不适症状较为突出。 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儿童 儿童中耳乳突炎除了上述局部和全身症状外,更易出现并发症,如引起颅内感染时可出现呕吐、嗜睡、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因为儿童的颅骨骨缝未完全闭合,感染容易通过骨缝等扩散;且儿童表述能力差,主要通过哭闹、抓耳等行为表现耳部不适,需要家长密切观察。 成人 成人中耳乳突炎相对儿童来说,全身症状可能相对较轻,但局部症状如耳痛等如果不及时控制,也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如引起迷路炎时可出现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成人由于能够较好表述不适,相对儿童更易早期发现症状但也可能因对症状重视不足而延误治疗。 老年人 老年人中耳乳突炎患者全身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后恢复相对较慢,且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会影响病情的恢复,耳部症状可能不典型,如耳痛可能较轻,但感染容易扩散,需要更加关注其全身状况和耳部病变进展情况。

    2025-10-13 11:08:15
  • 耳洞出血该怎么办

    耳洞出血后首先要初步处理,包括压迫止血和清洁消毒;接着要观察出血情况、保持耳洞干燥清洁、避免刺激耳洞;若出现出血不止、有感染症状或属于特殊人群等情况需及时就医。 一、初步处理 1.压迫止血:当耳洞出现出血情况时,首先应使用干净的纱布或棉球轻轻按压出血部位,一般按压5-10分钟,通过压迫血管来达到止血目的。对于儿童来说,要注意安抚其情绪,避免因哭闹导致头部晃动影响压迫效果。儿童皮肤较为娇嫩,按压时力度要适中,防止造成二次损伤。 2.清洁消毒:止血后,用碘伏等温和的消毒剂对耳洞周围进行清洁消毒,从耳洞周围向中心擦拭,避免将外界细菌带入耳洞引起感染。消毒时要注意动作轻柔,尤其是儿童的耳洞皮肤更脆弱,防止刺激引起疼痛和进一步出血。 二、观察与后续处理 1.观察出血情况:密切观察耳洞出血是否停止以及是否有再次出血的迹象。如果按压止血后仍持续少量出血,可能需要进一步处理。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患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耳洞出血可能需要更谨慎的处理,应及时就医进一步评估凝血功能并采取相应措施。 2.保持耳洞干燥清洁:在耳洞恢复期间,要保持耳洞周围干燥清洁,避免沾水。洗头、洗澡时可以用防水耳罩保护耳洞,防止污水进入引起感染。对于儿童,家长要注意监督其不要用手触摸或搔抓耳洞,因为儿童的手部卫生相对难以保证,容易将细菌带入耳洞。 3.避免刺激耳洞:不要佩戴不合适的耳环等饰品,选择材质不过敏、大小合适的耳环。如果是儿童,要选择安全材质且不会对耳洞造成摩擦的耳环。避免佩戴时间过长或频繁更换耳环,让耳洞有一个稳定的恢复环境。 三、及时就医的情况 1.出血不止:如果经过简单的压迫止血等处理后,耳洞仍持续大量出血,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对于儿童来说,大量出血可能会引起恐慌和贫血等问题,需要及时处理。 2.出现感染症状:如果耳洞周围出现红肿、疼痛加剧、有脓性分泌物等感染迹象,无论出血情况如何都应就医。儿童的免疫系统相对较弱,感染容易扩散,更要及时处理,医生可能会根据情况给予抗感染药物治疗等。 3.特殊人群情况:对于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耳洞出血后更容易发生感染等并发症,应更加重视,及时就医评估,控制基础疾病的同时处理耳洞出血问题。老年人群体身体机能下降,恢复能力相对较弱,也应及时就医确保耳洞出血得到妥善处理。

    2025-10-13 11:07:10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