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复旦大学中山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复旦大学外科学博士。 1996年5月晋升为神经外科主治医师。1997年赴美国Michigan大学医学中心学习,接受神经外科临床及科研的专业培训。2001年起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 二十多年来从事神经外科临床工作,对神经外科各种肿瘤、血管性病变、颅脑外伤的诊断治疗具有丰富经验。擅长三叉神经痛的显微外科手术和经皮穿刺微创治疗。今年多篇第一作者研究论文在神经外科权威杂志上发表。
向 Ta 提问
-
儿童脑瘤最早症状
儿童脑瘤最早症状多样,包括颅内压增高相关的头痛(间歇性、进行性加重,不同年龄表现有别)、呕吐(喷射性,与进食无关);神经系统相关的视力改变(鞍区肿瘤可致,不同年龄表现不同)、肢体运动或感觉异常(肿瘤影响传导通路可致,不同年龄观察方式不同);还有精神状态改变(部分患儿出现,不同年龄表现不同)以及特定部位肿瘤(下丘脑-垂体区域肿瘤可致内分泌紊乱,不同年龄有相应表现),家长发现儿童有上述持续不缓解或进行性加重的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检查。 一、颅内压增高相关症状 1.头痛 儿童脑瘤早期常出现头痛症状,多为间歇性、进行性加重。这是由于肿瘤占位导致颅内压升高,刺激脑膜、血管及神经等结构引起。不同年龄段儿童对头痛的表述可能不同,年幼儿童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用手拍打头部等。例如,有研究显示,约60%-80%的儿童脑瘤患者早期会出现头痛症状,且随着病情进展,头痛频率和程度会逐渐增加。 年龄因素:婴幼儿囟门未闭,颅内压增高时可使囟门隆起,而年长儿童则主要表现为头部胀痛等。 2.呕吐 也是常见症状之一,多为喷射性呕吐,与进食无关。这是因为颅内压升高刺激延髓的呕吐中枢所致。在儿童脑瘤患者中,约50%-70%早期可出现呕吐症状。比如,有的患儿可能在晨起时出现呕吐,容易被家长误认为是胃肠型感冒等疾病。 年龄因素:婴幼儿可能因频繁呕吐导致脱水等情况,需要特别关注。 二、神经系统相关症状 1.视力改变 肿瘤如果位于鞍区等部位,可能影响视神经,导致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例如,视神经受压时,患儿可能出现看东西模糊、视物范围变小等情况。有临床研究发现,约15%-20%的儿童脑瘤患儿早期会出现视力方面的异常改变。 年龄因素:学龄儿童可能会较早发现自己视力下降,而年幼儿童可能表现为对远处物体不感兴趣、频繁眨眼等。 2.肢体运动或感觉异常 当肿瘤影响到脑内运动或感觉神经传导通路时,儿童可能出现肢体无力、活动不灵活,或者肢体感觉异常,如麻木等。比如,肿瘤位于大脑半球运动区附近时,可导致一侧肢体活动障碍。相关研究表明,约10%-15%的儿童脑瘤患儿早期会出现肢体运动或感觉方面的异常。 年龄因素:对于能够表达的儿童,可通过询问其肢体活动情况来早期发现异常;对于婴幼儿,则可观察其肢体运动协调性等。 三、其他表现 1.精神状态改变 部分儿童脑瘤患儿早期会出现精神萎靡、烦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状态的改变。这是因为肿瘤影响了脑内神经递质等的平衡以及神经功能。例如,有的患儿原本活泼好动,突然变得不爱玩耍、情绪低落。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儿童的精神状态表现不同,年幼儿童可能更易被家长忽视这种细微的变化,而年长儿童可能能较清晰地描述自己的情绪变化等。 2.内分泌紊乱相关表现(特定部位肿瘤) 如果是下丘脑-垂体区域的肿瘤,可能导致内分泌紊乱。比如,生长激素分泌异常可引起生长发育迟缓或过速;促性腺激素分泌异常可影响青春期发育等。以生长激素分泌异常为例,约有5%-10%的儿童下丘脑-垂体区域肿瘤患儿早期会出现生长速度异常改变。 年龄因素:对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生长速度的变化是家长容易观察到的指标,需要引起重视。 儿童脑瘤早期症状多样,且可能因儿童年龄不同而表现有所差异。家长若发现儿童出现上述异常表现,尤其是持续不缓解或进行性加重的情况,应及时带儿童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如头颅影像学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和诊断儿童脑瘤。
2025-09-29 13:39:21 -
急性颅内压增高的典型表现是什么
急性颅内压增高有多种典型表现,包括持续性进行性加重的头痛(不同年龄表现有差异)、喷射性呕吐(儿童发生率相对高,婴幼儿易被忽视)、视神经乳头水肿(需及时眼底检查判断,有基础疾病患儿更应警惕)、意识障碍(不同年龄出现时间及表现有差异)以及生命体征变化,如血压升高、脉搏缓慢、呼吸不规则等,特殊人群如妊娠期女性需特别关注生命体征变化。 1.头痛:是急性颅内压增高最常见的症状之一,通常为持续性头痛且进行性加重。这是因为颅内压升高刺激脑膜、血管及神经等结构引起。儿童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等,年龄较小的儿童无法准确表达头痛时会通过烦躁等方式体现,其原因在于颅内病变导致颅内压力变化刺激痛觉敏感结构。 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由于颅骨尚未完全骨化,颅内压增高时颅缝可以部分代偿,头痛表现可能相对不典型,但仍有哭闹等异常表现;成年人头痛症状相对典型,多为全头部或额顶部疼痛。 2.呕吐:多为喷射性呕吐,与颅内压增高刺激延髓呕吐中枢有关。儿童发生喷射性呕吐的概率相对较高,因为其颅内的生理结构特点使得颅内压变化更容易影响到呕吐中枢。年龄较小的儿童在出现呕吐时,需特别注意与其他原因引起呕吐区分,其原因是颅内压升高使得胃肠道受到牵连,通过呕吐中枢引发喷射性呕吐。 特殊人群中,婴幼儿由于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颅内压增高时呕吐表现可能更为突出,且容易被忽视,需密切观察其伴随症状。 3.视神经乳头水肿:是颅内压增高的重要客观体征之一,表现为视神经乳头充血、边缘模糊等。这是由于颅内压增高导致眼底静脉回流受阻引起。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发生视神经乳头水肿的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及病情严重程度有所不同,对于有颅内压增高怀疑的儿童,需及时进行眼底检查来判断是否存在视神经乳头水肿。 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儿,如有神经系统疾病病史等,出现视神经乳头水肿时更应警惕颅内压增高情况,需进一步排查病因。 4.意识障碍:可表现为嗜睡、昏睡甚至昏迷。颅内压增高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导致脑功能受损从而出现意识改变。不同年龄人群意识障碍出现的时间及表现有所差异,儿童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出现意识障碍,与儿童脑功能相对脆弱,对颅内压变化耐受性差有关。 对于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脑萎缩等基础情况,颅内压增高时更容易出现意识障碍,且恢复相对困难,需密切监测意识状态变化。 5.生命体征变化 血压:常表现为血压升高,这是机体的一种代偿机制,通过升高血压来维持脑灌注。但这种代偿是有限的,当颅内压持续增高时,血压升高可能不再能有效维持脑灌注。不同年龄人群血压变化特点不同,儿童血压调节机制相对不完善,颅内压增高时血压变化可能不如成年人典型,但也会有相应波动。 脉搏:脉搏缓慢,这是因为颅内压增高刺激延髓的心血管中枢,使得心率减慢。年龄较小的儿童脉搏相对较快,当出现颅内压增高时,脉搏减慢的表现可能不太容易被发现,需要专业医护人员密切监测。 呼吸:呼吸不规则,可表现为呼吸慢而深或潮式呼吸等。这是由于颅内压增高影响呼吸中枢的正常功能。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呼吸中枢相对敏感,颅内压增高时呼吸改变可能更为明显,需关注呼吸频率、节律等变化。 特殊人群如妊娠期女性出现急性颅内压增高时,生命体征变化需特别关注,因为妊娠期身体的生理变化可能会影响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及处理,要综合考虑胎儿及母体情况进行监测和处理。
2025-09-29 13:31:30 -
神经母细胞瘤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神经母细胞瘤病因未完全明确,主要与遗传因素、胚胎发育异常、环境因素相关。遗传因素包括部分遗传综合征相关及生殖细胞突变;胚胎发育异常涉及原始神经嵴细胞分化异常和相关信号通路异常;环境因素有孕期接触有害物质、出生后暴露于污染空气、辐射等环境因素。 一、遗传因素 1.部分遗传综合征相关 某些遗传综合征与神经母细胞瘤的发生密切相关。例如,11号染色体短臂缺失综合征等,这些遗传综合征会使个体携带特定的基因异常,增加神经母细胞瘤的发病风险。研究发现,在一些有家族遗传倾向的神经母细胞瘤病例中,存在特定基因的突变或缺失,这些基因在正常细胞的生长、分化和凋亡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当基因出现异常时,就可能导致神经母细胞瘤的发生。从年龄角度看,儿童时期由于遗传基因的影响更容易受到相关遗传因素的作用而引发神经母细胞瘤。 2.生殖细胞突变 生殖细胞中的某些突变可能传递给子代,增加子代患神经母细胞瘤的几率。在性别方面,目前并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神经母细胞瘤的发生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但从临床统计来看,男女发病情况在不同年龄段可能有一定差异表现。 二、胚胎发育异常 1.原始神经嵴细胞分化异常 神经母细胞瘤起源于原始神经嵴细胞,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如果原始神经嵴细胞的分化出现异常,未能正常分化为成熟的神经组织细胞,就可能停滞在某一阶段,进而发展为神经母细胞瘤。在胚胎发育的关键时期,如妊娠早期,受到一些内在或外在因素干扰时,原始神经嵴细胞的分化调控机制被破坏,就容易导致这种异常分化的发生。对于胎儿来说,妊娠期间的各种因素都可能影响胚胎发育,从而与神经母细胞瘤的发生相关。 2.相关信号通路异常 胚胎发育过程中涉及多种信号通路来调控细胞的生长、分化等过程。当这些信号通路出现异常时,会影响原始神经嵴细胞的正常发育。例如,一些与细胞增殖、分化相关的信号通路失调,会使得原始神经嵴细胞不能按照正常的发育程序进行分化,而是持续增殖并向神经母细胞瘤方向发展。不同年龄的胚胎在发育过程中对信号通路的依赖程度不同,年龄较小的胚胎由于发育尚不完善,信号通路调控机制相对脆弱,更容易受到影响而导致神经母细胞瘤相关的胚胎发育异常。 三、环境因素 1.孕期环境因素 母亲在孕期接触某些有害物质可能增加胎儿患神经母细胞瘤的风险。例如,孕期接触化学毒物,如某些工业化学物质、农药等,这些化学物质可能通过胎盘影响胎儿的发育,干扰原始神经嵴细胞的正常分化和发育过程。有研究表明,母亲在孕期长期处于含有某些有害化学物质的工作环境或生活环境中,其后代患神经母细胞瘤的几率会有所升高。从生活方式角度看,孕期母亲如果有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也可能通过影响体内环境而增加胎儿患神经母细胞瘤的风险。 2.出生后环境因素 出生后的环境因素也可能对神经母细胞瘤的发生产生影响。例如,儿童长期暴露在污染的空气环境中,吸入过多的污染物,可能对身体的细胞造成损伤,影响细胞的正常生长和分化。此外,长期接触某些辐射等环境因素,也可能破坏细胞的遗传物质,导致神经母细胞瘤相关的细胞异常增殖。对于儿童来说,不同的生活环境,如居住地区的污染程度、日常接触的物品等,都会对其患神经母细胞瘤的风险产生影响。年龄较小的儿童由于身体的免疫系统和细胞修复机制相对较弱,更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不良影响。
2025-09-29 13:28:50 -
6个月宝宝从床上摔下来后脑勺着地
宝宝从床上后脑勺着地后,要立即观察意识状态与局部伤情,关注后续是否有呕吐、嗜睡或异常烦躁等表现,及时带宝宝就医做头部影像学检查并配合医生评估,居家要让宝宝休息观察且营造安全环境。 一、立即观察宝宝状况 1.观察意识状态:宝宝从床上摔下后脑勺着地后,要第一时间观察其意识情况,看是否清醒、能否正常哭闹。若宝宝立即大哭,通常提示脑部受到的震荡相对较轻;但如果摔后长时间没有哭泣,甚至出现意识丧失,这是非常危险的情况,需立即就医。因为6个月宝宝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后脑勺着地可能影响脑部功能,意识改变往往是脑部损伤的重要信号。 2.查看局部伤情:检查宝宝后脑勺着地部位有无红肿、出血等情况。若有轻微红肿,可先进行局部冷敷,缓解肿胀,但要注意避免冻伤宝宝皮肤。若有出血,需用干净纱布按压止血,然后尽快送往医院进一步处理,出血可能提示头皮有损伤,而头皮下血管丰富,严重出血可能导致宝宝失血过多。 二、关注后续异常表现 1.呕吐情况:留意宝宝是否出现呕吐症状。如果是单纯因惊吓等引起的偶尔1-2次呕吐,且精神状态尚可,可能问题不大;但如果频繁呕吐,呈喷射性呕吐,这极有可能是颅内压增高的表现,提示脑部可能有损伤,如颅内出血等情况,需要马上就医做进一步检查,像头部CT等,以明确颅内状况。因为6个月宝宝颅内缓冲空间小,颅内出血等情况会迅速导致颅内压变化,引发呕吐。 2.嗜睡或异常烦躁: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看是否出现过度嗜睡或异常烦躁不安的情况。正常6个月宝宝有一定的活动和清醒时间,如果宝宝摔后长时间处于嗜睡状态,叫也很难唤醒,或者与平时相比异常烦躁、难以安抚,这都可能是脑部损伤后的异常表现。嗜睡可能是脑部损伤后神经功能受影响,而异常烦躁也可能是脑部不适的一种体现,都需要及时就医评估。 三、及时就医检查 1.头部影像学检查:即使宝宝当时看起来精神尚可,也建议在24-48小时内带宝宝到医院进行头部CT等影像学检查。因为有些脑部损伤可能当时症状不明显,但随着时间推移会逐渐显现。CT检查可以清晰看到脑部是否有出血、颅骨是否骨折等情况,对于6个月宝宝后脑勺着地的情况,通过CT能准确判断颅内是否有病变,这是明确诊断脑部损伤的重要手段。 2.密切配合医生评估:就医时要详细向医生描述宝宝摔落的过程,包括高度、着地角度等情况。医生会根据宝宝的具体表现进行全面评估,可能还会进行神经系统检查等。家长要积极配合医生的各项检查和评估,以便医生能准确判断宝宝的健康状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四、居家护理注意事项 1.休息与观察:让宝宝在摔落后的一段时间内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家长要持续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饮食情况、有无新的异常症状等。在接下来的1-2天内,每间隔一段时间就观察宝宝的情况,如每1-2小时查看一次宝宝是否清醒、有无呕吐等。因为脑部损伤可能有一定的潜伏期,需要密切观察这段时间内宝宝的状况。 2.营造安全环境:在宝宝恢复期间,要确保居家环境的安全,避免再次发生坠床等意外。将床边周围的危险物品清理干净,可使用床挡等防护设备,防止宝宝再次从床上摔落。6个月宝宝开始有一定的活动能力,容易翻爬,所以要全方位保障其活动环境的安全,防止二次伤害。
2025-09-29 13:19:15 -
脑干损伤是什么
脑干损伤是由车祸、高处坠落、头部被撞击等外力引起的严重颅脑损伤,有特定病因、临床表现,可通过头颅CT、MRI辅助检查,治疗包括一般治疗、维持生命体征等,预后与损伤程度相关,可通过交通安全、高处作业防护等措施预防。 一、定义 脑干损伤是指中脑、脑桥和延髓的损伤,是一种严重的颅脑损伤,常由车祸、高处坠落、头部被撞击等外力因素引起。脑干内有重要的生命中枢,如呼吸中枢、心血管中枢等,所以脑干损伤可导致严重的后果。 二、病因 1.交通事故:车辆撞击等导致头部受外力冲击,是脑干损伤的常见原因,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可能因交通事故受伤,年轻人因交通出行频繁风险相对较高。 2.高处坠落:从高处跌落时头部着地,易造成脑干损伤,对于从事建筑等高空作业的人群风险较大,不同年龄的高空作业者均有发病可能。 3.头部被撞击:头部被重物撞击等,也会引发脑干损伤,比如在工业生产作业中头部被工具等撞击的工人等。 三、临床表现 1.意识障碍:伤后立即出现昏迷,程度较深,持续时间较长。不同年龄患者表现可能相似,但儿童由于神经系统发育特点,意识障碍可能有其自身特点,比如婴幼儿可能表现为对刺激反应差等情况。 2.瞳孔变化:可出现瞳孔大小多变、不等大等情况。例如中脑损伤时可出现双侧瞳孔大小不等、对光反射迟钝等。 3.眼球运动障碍:双眼球运动不协调等,如眼球固定等表现。 4.去皮质强直:表现为四肢伸直、肌张力增高、角弓反张等。 5.生命体征紊乱:可出现呼吸、心跳、血压等的明显异常。呼吸可表现为呼吸节律不规则,如潮式呼吸、抽泣样呼吸等;心血管方面可出现血压波动等情况。 四、辅助检查 1.头颅CT:能快速明确脑干损伤的部位、范围等,可发现脑干内有无出血、水肿等情况。不同年龄患者头颅CT表现类似,但儿童需注意辐射剂量的合理控制。 2.头颅MRI:对脑干损伤的诊断更敏感,能更清晰显示脑干的细微结构改变,如脑干内的微小出血灶等。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行气管切开等。对于儿童要特别注意呼吸道管理,确保呼吸顺畅,避免因呼吸道梗阻加重病情。 2.维持生命体征:维持血压稳定、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对于不同年龄患者,要根据其生理特点进行合适的生命体征维持措施,比如儿童的体液平衡调节能力与成人不同,需更精准调整。 3.脱水降颅压:使用脱水药物减轻脑干水肿等。但要注意药物对不同年龄患者的影响,儿童需谨慎使用,密切观察不良反应。 4.神经营养药物: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等。 六、预后 预后与损伤的严重程度等密切相关。严重的脑干损伤预后较差,可能遗留长期昏迷、肢体瘫痪、认知障碍等后遗症。不同年龄患者预后有差异,儿童的神经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严重损伤时预后仍不容乐观,需要长期的康复等综合治疗来改善预后。 七、预防措施 1.交通安全方面:驾驶员要遵守交通规则,佩戴安全带等;行人要注意交通安全,避免在危险区域行走等,不同年龄人群都应重视,儿童需在成人陪伴下注意交通安全。 2.高处作业防护:从事高处作业的人员要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佩戴好防护用具等,如建筑工人等要规范作业。 3.日常活动注意:在进行各种活动时注意保护头部,避免头部受撞击等。
2025-09-29 13: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