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复旦大学中山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复旦大学外科学博士。 1996年5月晋升为神经外科主治医师。1997年赴美国Michigan大学医学中心学习,接受神经外科临床及科研的专业培训。2001年起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 二十多年来从事神经外科临床工作,对神经外科各种肿瘤、血管性病变、颅脑外伤的诊断治疗具有丰富经验。擅长三叉神经痛的显微外科手术和经皮穿刺微创治疗。今年多篇第一作者研究论文在神经外科权威杂志上发表。
向 Ta 提问
-
脑皮脂肪瘤切除手术吗
脑皮脂肪瘤是源于异位胚胎残余组织的良性肿瘤生长缓慢与胚胎发育中神经外胚层组织异位相关无症状且小者可定期观察有症状或大者压迫相关症状时需考虑手术切除儿童患者手术需谨慎多学科制定个体化方案老年患者术前评估基础疾病术后防并发症一般人群术前完善检查术后遵医嘱护理并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一、脑皮脂肪瘤的基本属性 脑皮脂肪瘤是起源于异位胚胎残余组织的良性肿瘤,通常生长缓慢。其发生与胚胎发育过程中神经外胚层组织异位有关。 二、是否需行切除手术的分情况考量 (一)无症状且较小的脑皮脂肪瘤 若脂肪瘤体积小,未对周围神经、血管或脑组织产生压迫,未引发头痛、癫痫发作、肢体运动或感觉障碍等症状,通常可选择定期观察,通过影像学检查(如头颅MRI)监测其大小及形态变化即可,暂无需立即手术。 (二)有症状或较大的脑皮脂肪瘤 1.压迫相关症状:当脂肪瘤较大,压迫周围神经、血管或脑组织,导致出现头痛、癫痫发作、肢体运动或感觉障碍等症状时,一般需考虑手术切除。手术目的是解除压迫,缓解相关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儿童患者: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脑皮脂肪瘤手术需格外谨慎。若脂肪瘤影响脑发育或出现明显压迫症状,手术风险相对更高,需综合评估手术收益与对生长发育的潜在影响,由多学科团队(包括神经外科、儿科等)共同制定个体化方案。 3.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手术前需全面评估心肺功能及基础疾病控制情况,以降低手术风险,术后需加强对基础疾病的管理及康复监测。 三、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一)儿童人群 儿童脑皮脂肪瘤患者手术需充分考虑其生长发育特性,手术前后需密切关注神经系统发育情况,术后需定期随访评估神经功能恢复及生长发育状况,同时家长需配合做好儿童术后护理及康复指导。 (二)老年人群 老年患者行脑皮脂肪瘤切除术前应优化基础疾病控制,如严格控制血压、血糖至合理范围。术后需注意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鼓励早期适度康复活动,遵循个体化的康复计划以促进机体恢复。 (三)一般人群 无论年龄,若考虑手术治疗,术前需完善全面检查以明确脂肪瘤具体位置、与周围组织关系等,术后需遵循医嘱进行伤口护理、按时复查,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度运动、避免熬夜等,以利于身体恢复。
2025-09-29 11:18:36 -
鞍结节脑膜瘤有啥症状
鞍结节脑膜瘤症状多样,包括视力视野障碍(儿童青少年视力下降隐匿,成年人较早察觉,有单侧视力减退、双颞侧偏盲等表现)、内分泌功能紊乱(影响垂体下丘脑致泌乳素、生长激素等分泌异常,引发相应症状及影响生活方式)、头痛(肿瘤刺激脑膜或颅内压升高致双侧额颞部胀痛隐痛,病情进展或复发时加重)、其他症状(向鞍上生长压迫第三脑室底部致脑积水出现恶心呕吐等,侵犯海绵窦致眼球运动障碍、眼睑下垂等)。 视力视野障碍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及青少年患者可能因肿瘤影响视觉通路的发育及功能,视力下降可能更为隐匿,而成年人往往能较早察觉视力变化。 性别差异体现:一般无明显性别特异性差异,但女性在妊娠期可能因激素水平变化,导致肿瘤相关症状略有加重。 典型表现:常见的是视力减退,多为单侧视力下降,逐渐发展为双侧。视野缺损方面,典型的是双颞侧偏盲,但也可能出现其他类型的视野改变,如象限盲等。这是因为肿瘤生长压迫视神经、视交叉等结构,影响视觉信号的传导。例如,肿瘤压迫右侧视神经时,可出现右侧视力下降,若同时压迫视交叉,还会导致相应的视野缺损。 内分泌功能紊乱 激素分泌影响:肿瘤可能影响垂体及下丘脑的功能,导致内分泌紊乱。泌乳素分泌异常较为常见,可引起女性月经紊乱、停经、泌乳,男性则可能出现性功能减退等;生长激素分泌异常时,儿童患者可表现为巨人症,成年人则出现肢端肥大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异常可导致皮质醇增多,出现向心性肥胖、满月脸、高血压等库欣综合征表现。 生活方式关联:长期的内分泌紊乱可能影响患者的生活方式,如月经紊乱的女性可能因身体不适影响日常活动和心理状态,肢端肥大症患者可能因外貌改变产生心理压力,进而影响社交和生活质量。 头痛 发病机制:肿瘤生长过程中刺激脑膜等结构,或引起颅内压轻度升高,可导致头痛。头痛的部位多为双侧额部、颞部,性质可为胀痛、隐痛等。随着肿瘤增大,头痛可能逐渐加重。 病史相关:有鞍结节脑膜瘤病史的患者,若肿瘤复发或病情进展,头痛可能再次出现或加重。 其他症状 肿瘤压迫周围结构:肿瘤向鞍上生长压迫第三脑室底部时,可引起脑积水,出现恶心、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尤其在儿童患者中,脑积水可能导致头颅增大等表现。另外,肿瘤侵犯海绵窦可引起眼球运动障碍、眼睑下垂等症状。
2025-09-29 11:16:48 -
神经母细胞瘤的症状
神经母细胞瘤是一种起源于交感神经系统的恶性肿瘤,可发生于肾上腺髓质、脊柱两侧交感神经节等部位,不同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偶见成年人,早期多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逐渐出现腹部肿块、腹痛、贫血、高血压、骨骼疼痛、眼部症状、皮肤症状等非特异性症状。 1.腹部肿块:这是神经母细胞瘤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多位于腹部一侧,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边界不清楚,有一定的活动度。 2.腹痛:腹痛可发生在腹部肿块出现之前或之后,多为隐痛或胀痛,可阵发性加剧。 3.贫血:由于肿瘤生长迅速,消耗大量营养物质,导致患儿出现贫血症状,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食欲不振等。 4.高血压:部分神经母细胞瘤患者可出现高血压,这可能与肿瘤分泌的某些物质有关。 5.骨骼疼痛:当肿瘤侵犯骨骼时,可引起骨骼疼痛,尤以腰骶部、臀部、大腿等部位多见。 6.眼部症状:部分患儿可出现眼球突出、视力下降、斜视等眼部症状。 7.皮肤症状:少数患儿可出现皮肤色素沉着、皮肤增厚、汗毛增多等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神经母细胞瘤的症状缺乏特异性,容易被忽视或误诊。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上述症状,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腹部B超、CT、磁共振成像(MRI)等,以明确诊断。 对于神经母细胞瘤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方法。治疗方案的选择应根据肿瘤的分期、大小、位置、患儿的年龄等因素综合考虑。早期神经母细胞瘤通过手术切除和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法,治愈率较高。对于晚期神经母细胞瘤,治疗难度较大,预后较差。 此外,对于神经母细胞瘤患儿,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饮食方面:给予患儿富含营养、易消化的食物,如鸡蛋、牛奶、鱼肉、蔬菜、水果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2.生活方面: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勤换内衣裤,避免感染。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3.心理方面:家长应给予患儿心理支持,鼓励患儿积极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4.定期复查:患儿治疗后需定期到医院复查,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神经母细胞瘤是一种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提高患儿的治愈率至关重要。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健康状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2025-09-29 11:14:23 -
垂体泌乳素高一定是脑垂体瘤吗
垂体泌乳素高不一定是脑垂体瘤引起,其可由生理性因素(年龄与性别、生活方式)和病理性因素(垂体疾病、其他内分泌疾病、药物因素)导致,发现泌乳素升高需完善检查综合判断病因,生理性因素致者去除相关因素可恢复,病理性因素致者需针对病因治疗,儿童泌乳素升高也需谨慎评估及时就医。 一、生理性因素 年龄与性别: 青春期前的儿童,泌乳素水平通常较低。女性在妊娠后期及哺乳期,泌乳素会显著升高,这是为了促进乳腺发育和乳汁分泌,属于正常的生理调节,一般产后数周可逐渐恢复至正常范围。 成年女性在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泌乳素也可能有轻度波动,但通常不会明显升高超出正常范围太多。 生活方式: 剧烈运动后,泌乳素可能会短暂升高。例如长时间高强度运动后,泌乳素水平可一过性上升,但一般很快会恢复。 应激状态下,如遭受重大精神创伤、手术、疼痛等,身体会产生应激反应,导致泌乳素分泌增加。不过这种升高通常是暂时的,应激因素消除后,泌乳素水平多可恢复正常。 二、病理性因素 垂体疾病:除了垂体泌乳素瘤外,其他垂体疾病也可能影响泌乳素分泌。比如垂体柄病变,可导致泌乳素运输受阻,引起泌乳素升高;空蝶鞍综合征,由于蝶鞍隔缺损,蛛网膜下腔流入蝶鞍池,压迫垂体柄,也可能使泌乳素水平升高。 其他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可反馈性引起垂体分泌更多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同时也可能导致泌乳素升高。还有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也常伴有泌乳素轻度升高的情况。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可引起泌乳素升高,如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等)、某些降压药(如利血平等)、阿片类药物等。这些药物通过不同机制干扰泌乳素的正常代谢或分泌调节,导致血液中泌乳素水平升高。 当发现垂体泌乳素升高时,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如垂体磁共振成像(MRI)以排除垂体瘤等器质性病变,同时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其他内分泌检查等综合判断病因。如果是生理性因素引起的,一般去除相关因素后泌乳素可恢复正常;如果是病理性因素导致的,则需要针对具体病因进行相应的治疗。对于儿童患者,发现泌乳素升高时更要谨慎评估,因为儿童的垂体-泌乳素轴发育尚未完全成熟,需要考虑多种可能的影响因素,及时就医明确原因并采取合适的处理措施。
2025-09-29 11:12:42 -
脑膜瘤是否可以不治疗
脑膜瘤需综合肿瘤特征、患者症状及全身状况等多方面因素判断,部分体积小无明显症状且影像显示生长极慢的可定期随访,而出现临床症状、体积较大渐增、生长快、儿童及老年特殊情况等通常需积极治疗干预,不同年龄健康状态患者需个体化分析以保障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 一、可考虑观察的情况 对于部分体积较小、无明显临床症状且经影像学评估(如磁共振成像,MRI)显示肿瘤生长极为缓慢的脑膜瘤,在满足以下条件时可暂时不进行积极治疗,而是定期随访观察: 肿瘤特征:肿瘤直径通常小于3厘米,且在连续多次影像学复查中,肿瘤大小、形态无明显变化,无周围组织明显受压表现; 患者状态:患者无头痛、癫痫、视力减退等与脑膜瘤相关的症状,且全身状况良好,能够配合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建议每6~12个月复查MRI)以监测肿瘤变化。 二、需要治疗的情况 1.出现临床症状:当脑膜瘤引起头痛、癫痫发作、视力障碍、肢体运动或感觉障碍等神经系统相关症状时,通常需要干预,因为持续的症状会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神经功能; 2.肿瘤体积较大:肿瘤直径大于3厘米且有逐渐增大趋势,此时肿瘤对周围脑组织、神经结构的压迫风险增加,可能导致更严重的神经功能损害,需考虑手术等治疗方式; 3.肿瘤生长较快:若在短期(如6个月内)内肿瘤体积明显增大,提示肿瘤增殖活性较高,有更快压迫周围组织的可能,一般需要积极治疗; 4.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脑膜瘤: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脑膜瘤可能影响脑部正常发育,即使肿瘤体积小,也需更谨慎评估,大多倾向于积极干预以避免对儿童神经系统发育造成长期不良影响; 老年脑膜瘤患者:若合并多种基础疾病,需综合评估手术或其他治疗的风险与获益,若基础疾病多导致手术风险极高,但肿瘤又有进展趋势时,需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后谨慎决策,不过多数情况下仍需在可控风险范围内考虑治疗以缓解症状、阻止肿瘤进展。 三、总结 脑膜瘤并非全部都可以不治疗,需根据肿瘤特征、患者症状及全身状况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判断。对于符合观察条件的少数情况可定期随访,而出现症状、体积较大或生长快等情况时通常需要积极治疗干预,不同年龄、健康状态的患者在决策时需个体化分析,以最大程度保障患者的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
2025-09-29 11:09:27